舍訥貝格
德国柏林分区
舍訥貝格[1](德語:Schöneberg,德語:[ˈʃøːnəˌbɛʁk] (ⓘ))是德國柏林的一個分區。2001年以前,它是柏林一個單獨的區,包含了下屬區弗里德瑙。2001年與滕珀爾霍夫合併為滕珀爾霍夫-舍訥貝格區。
歷史
在1760年10月7日七年戰爭期間,奧地利和俄國軍隊聯合進攻柏林,舍訥貝格的村莊和教堂被大火徹底燒毀。1874年,新老舍訥貝格合併為一個實體,1898年獲得市鎮權。1920年舍訥貝格成為大柏林的一個區。區政府完成於1914年,二戰後用作西柏林的市政府,直到1991年柏林統一,才遷回米特區的紅色市政廳(Rotes Rathaus)。
街區
舍訥貝格的街區包括富裕的住宅區巴伐利亞區(Bayerisches Viertel)、紅島(Rote Insel)、南地(Südgelände)和位於柏林環形城鐵以外的林登霍夫(Lindenhof)。
名勝
- 鄉村教堂(Dorfkirche),1766
- 舍訥貝格區政府:1914年建於約翰·甘迺迪廣場,1963年6月26日,美國總統 約翰·甘迺迪在此發表著名的「我是一個柏林人」演說。
- 柏林公交公司總部,波茨坦大街
- 卡迪威(KaDeWe):歐洲大陸最大的百貨公司,位於維滕貝格廣場
- 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公園,1656年勃蘭登堡選帝侯腓得烈威廉在此開闢苗圃,後來成為柏林植物園,1910年遷往達勒姆。1913年,公園內興建Kammergericht上訴法院大樓,1780年的柱廊也從亞歷山大廣場遷來此處。1944年8月8日,大法官在此設立人民法庭公開審判7月20日陰謀成員。1945年該樓用作盟國管制委員會。1948年蘇聯代表退出,柏林航空安全中心成為唯一的四強機構(施潘道監獄旁,大樓的其餘部分空置)。今天再次用作Kammergericht法庭。
- Pallasstraße防空洞,由強迫勞工建於1943年,街對面的大型社會住房是柏林體育宮(Berlin Sportpalast)遺址,1943年約瑟夫·戈培爾在此發表「總體戰」演說。建築拆除於1973年。今天柏林人稱之為社會宮(Sozialpalast)。
同性戀中心
自從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的威瑪共和國時期以來,諾論多夫廣場(Nollendorfplatz)周圍地區是柏林的同性戀中心。1933年納粹黨執政,關閉了Motzstraße大街的埃爾多拉多夜總會(El Dorado)。畫家奧托·迪克斯以此作為他的一些著名作品的主題。克里斯多夫·依修伍德就住在諾論多爾夫大街街角。這公寓成為他的書《再見,柏林》(1939年)以及後來的音樂劇《歌廳》(1966年)和電影《歌廳》(1972年)的基礎,現在掛上了紀念牌。
友好城市
參考文獻
- ^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 (編). Schöneberg 舍讷贝格. 世界地名译名词典.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537. 2017-05. ISBN 978-7-5087-5525-0. OCLC 1121629943. OL 28272719M. NLC 009152391.(簡體中文)
外部連結
- [1] Berlin Tourist Information
- [2] Gay Berlin Tourist Information
- [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ap of Schöneberg in 1897
- [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ap of Schöneberg in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