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帕·福特
菲利帕·露絲·福特(英語:Philippa Ruth Foot,1920年10月3日—2010年10月3日),婚前姓博桑奎特(Bosanquet),英國哲學家,她在二戰後非自然主義分析哲學佔主導地位的背景下,發展了自然主義觀點的道德哲學。[1]
菲利帕·福特 FBA | |
---|---|
出生 | Philippa Ruth Bosanquet 1920年10月3日 英格蘭奧斯頓菲力 |
逝世 | 2010年10月3日 英格蘭牛津 | (90歲)
國籍 | 英國 |
母校 | 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 |
時代 | 20世紀哲學 |
地區 | 西方哲學 |
學派 | 分析哲學 美德 亞里斯多德主義 |
主要領域 | 倫理學、精神哲學 |
著名思想 | 有軌電車難題、德性倫理學的復興 |
生平
菲利帕·福特的外祖父是美國第22和24任總統格羅弗·克利夫蘭。[2][1]
1942年,福特畢業於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取得學士學位,後在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任研究員,二戰後回到牛津大學,1946年獲得碩士學位,1949年成為薩默維爾學院研究員,並在此擔任講師,1967年至1969年擔任副院長。1976年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哲學系,1991年退休。[2][1]
在薩默維爾學院時,福特受到同事伊利沙伯·安斯康姆(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學生)的影響,福特開始懷疑道德判斷並不表現現實世界,而只表達了情感這一當時道德哲學界的主流觀點。在她1958年的論文《道德辯論》和《道德信念》中,福特開始駁斥非自然主義倫理學的一些假定說法並試圖證明道德觀點是基於人類生活的。在1972年《作為假設命令體系的道德》一文中,福特在她的體系中引入了主觀主義的元素,承認了價值觀是選擇的產物,而不是來自於本性。在2001年的《天然之善》一文中,她修正了她的觀點,認為價值觀客觀地植根於人類天然的需求之中。[2][1]
她對倫理學最知名的貢獻可能是「有軌電車難題」,這一難題突出了義務論和結果主義之間的衝突:假設你看到一輛剎車壞了的有軌電車,即將撞上前方軌道上的五個人,而旁邊的備用軌道上只有一個人,如果你什麼都不做,五個人會被撞死。你手邊有一個按鈕,按下按鈕,車會駛入備用軌道,只撞死一個人。你是否應該犧牲這一個人的生命而拯救另外五個人?[2]
其他哲學家進一步闡述了這一問題並利用它來解釋道德判斷的更多方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