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寺
薩迦寺(藏語:ས་སྐྱ་དགོན།,威利轉寫:Sa skya dGon),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本波山下,是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也是薩迦派的主寺。[1][2][3]
薩迦寺 | |
---|---|
藏文轉寫 | |
藏文 | ས་སྐྱ་དགོན། |
威利轉寫 | Sa skya dGon |
國際音標 | sa˥˥ ca˥˥ kø˜˩˦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 |
座標 | 28°54′17.140″N 88°1′4.156″E / 28.90476111°N 88.01782111°E |
宗教 | 藏傳佛教 |
宗派 | 薩迦派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薩迦寺 | |
地址 |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元 |
編號 | 1-95 |
認定時間 | 1961年 |
地圖 | |
歷史
薩迦寺位於日喀則市薩迦縣政府所在地的重堆本波山下,海拔4316米。薩迦寺名中的「薩」藏語意為「土」,「迦」藏語意為「灰白色」,「薩迦」意即「灰白土」。因本波山腰有一片灰白色岩石,長年風化如土狀而得名。薩迦寺分為南、北兩寺,仲曲河橫貫於兩寺之間,北寺位於河北岸的本波山「灰白土」山岩下,南寺位於河南岸的平壩之上。[1]
薩迦寺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主寺,在中國青海省、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不丹、尼泊爾等地有分寺150座,僧侶一萬多人。薩迦王朝時期,此處曾是西藏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出現了薩迦班欽貢噶堅贊、八思巴等許多要人。薩迦寺在中國歷史、西藏歷史、藏傳佛教史上地位十分重要。該寺收藏的宗教、歷史、建築、雕塑等方面文物極其豐富,被譽為「第二敦煌」。[1]
1073年(北宋熙寧六年),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昆·貢卻傑布(1034年-1102年)發現本波山南側的山坡上,土呈白色,帶有光澤,呈現瑞相,即出資興建寺院,後來被稱為「薩迦闊布」,但十分簡陋,這便是薩迦北寺的前身。此後逐漸形成了薩迦派。薩迦寺採用象徵文殊菩薩的紅色,象徵觀音菩薩的白色,象徵金剛手菩薩的青色塗抹寺牆,故薩迦派又俗稱「花教」。[2][3]
薩迦派採用血統傳承和法統傳承兩種傳承方式。貢卻傑布圓寂之後,其子貢噶寧布(1092年-1158年)主持薩迦寺。貢噶寧布學識廣博,使薩迦派教法趨於完備,故被尊稱為 「薩欽」(薩迦大師),成為薩迦派初祖。貢噶寧布的次子索南孜摩為薩迦二祖。三子扎巴堅贊主持薩迦寺57年,為薩迦三祖。四子貝欽沃布的長子薩班貢噶堅贊(1182年-1251年),簡稱「薩班」,或「薩迦班智達」,為薩迦四祖。[2]
13世紀初,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部落興起,靠武力統一中原。1240年,蒙古大汗窩闊台之子闊端率兵入西藏前,希望召見在藏傳佛教各教派中享有很高聲譽的薩班貢噶堅贊。1244年,薩班貢噶堅贊率侄子八思巴(1235年-1280年)啟程赴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1247年在涼州同闊端會面,並致信說服西藏各教派的高僧及貴族接受了蒙古對西藏的條件,使西藏正式納入蒙古帝國版圖。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建立元朝中央政府之後,封八思巴為「帝師」,賜玉印,任宣政院使以「統天下釋教」(管理全國佛教事務)並協助元朝中央政府管理西藏,統領西藏十三萬戶。八思巴遵奉忽必烈之囑,在西藏協助元政府清查戶口,制定法律,於1268年在薩迦正式建立了隸屬於宣政院的地方政權,八思巴成為隸屬元朝中央政府的西藏地方行政長官,薩迦派勢力達到鼎峰。14世紀後半葉,隨着元朝走向滅亡,薩迦派在西藏的地位遭噶舉派取代,但薩迦派仍然保存下來。[2]
薩迦派不禁僧人娶妻,主要修法為道果教授。薩迦派協助元朝統領西藏期間,西藏結束了持續400餘年的戰亂局面,社會生產獲得發展,文化藝術繁榮,薩迦派的部分高僧在文學、史學領域有許多譯著及作品留傳至今,如薩班的《薩迦格言》、八思巴的《彰所知論》等等。此外,八思巴還奉忽必烈之命創製的蒙古新字,又稱八思巴字,促進了蒙古文化的發展。[2]
薩迦寺建在仲曲河兩岸,分別稱為「薩迦南寺」、「薩迦北寺」。全寺共有40多個建築單元,規模宏偉。1073年,貢卻傑布初建「薩迦闊布」,即薩迦北寺的前身,當時北寺規模很小,結構十分簡陋。貢嘎寧布對薩迦北寺的修建作出重要貢獻,創建了「拉章夏」作為修法之所,隨後修建了「古絨」 建築群,由護法神殿、塑像殿、藏書室組成。薩迦北寺的主要建築「烏孜寧瑪」大殿也是貢嘎寧布創建,經其子索南孜摩、扎巴堅贊等人擴建,後來又加金頂。元朝時,在該大殿西側又興建了一座八根柱子的配殿,俗稱「烏孜薩瑪殿」。後來歷代薩迦法王先後在山坡上擴建薩迦北寺,增建了不少建築,形成了逶迤重疊的薩迦北寺建築群。據傳說,薩迦北寺共有拉康(佛殿)、貢康(護法殿)、頗章(宮殿)、拉章(主持宅邸)等建築108座。八思巴被元朝中央政府封為「帝師」、統領西藏以後,薩迦北寺成了西藏地方政權機關的所在地。14世紀以後,由於宗教活動中心逐漸轉移至薩迦南寺,北寺不再有大規模建設,到近代更趨於冷落,1950年代已有許多建築坍塌,1960年代又受到人為破壞,大多數建築僅存殘垣斷壁,只有貢康努、拉章夏、仁欽崗等少數建築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獲得修復。[2][3]
薩迦南寺是八思巴委託薩迦本欽(薩迦本欽是元朝時期西藏薩迦地方政權的首席官員)釋迦桑布主持於1268年開始興建,當時有些漢族工匠也參與施工。後來,南寺經過多次擴建及修繕,形成了規模宏偉的建築群,平面呈方形,有高牆環繞,總佔地面積14760平方米。薩迦南寺城牆內最早的建築為拉康欽莫(大佛殿)。[2][3]
薩迦王朝為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所以薩迦寺除寺院建築之外,還有不少官署、府邸類型的建築。1268年八思巴回薩迦寺時,為自己建了一座拉章(又譯「喇讓」,原指西藏宗教領袖住所,後來演變成宗教領袖辦理政教事務的機構),專門管理其私人財物及相關事宜。八思巴圓寂後,傳至貢噶洛珠堅贊時期(14世紀前半期),薩迦昆氏家族分裂成4個拉章,拉章以父子相承,而薩迦法王的法座則由這4個拉章輪流擔任。這4個拉章是:細脫拉章、拉康拉章、仁欽崗拉章、都卻拉章。其中拉康拉章位於薩迦南寺,其他三個拉章位於薩迦北寺。[2]
到15世紀時,三個拉章絕嗣,剩下的都卻拉章的阿旺貢噶仁欽、白瑪頓堆旺久兄弟,為爭奪薩迦法王之位,互不相讓,乃分別建立彭措頗章、卓瑪頗章兩房,薩迦法王分別由這兩房中的長子輪流擔任。他們的宮殿也成為薩迦寺建築的組成部分。[2]
1961年,薩迦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文化大革命期間,薩迦寺遭到嚴重破壞,薩迦北寺變成一片廢墟,南寺則被作為「反面教材」保留下來,被用作當時政府的辦公場所[4][5]。改革開放後,薩迦寺逐步獲得修復[4]。21世紀初,國家將薩迦寺、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共同列為西藏自治區「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 ,成立了薩迦寺文物保護維修工程指揮部,負責維修工程的全面工作。[3]
2005年至2007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與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對薩迦北寺遺址進行全面考古調查及局部發掘。對薩迦南寺羊馬城城牆以及護城河遺蹟、薩迦北寺的得確頗章遺址、烏孜大殿遺址、塔林的部分塔基進行發掘清理;對薩迦北寺的其他建築遺蹟如桑阿德吉林、東熱布拉康等等開展了實地考古調查,並且對其中4處進行局部清理。此外,還調查了現存的卓瑪拉康、頓覺拉康、夏丹拉康、察姆欽拉康等等薩迦寺建築。此次發掘全面清理了建築群遺址4處,發掘面積6126平方米;調查建築遺址11餘處。發掘過程中出土大批文物,包括佛教造像、法器、供器、陶器、瓷器殘片、裝飾品、工具、經書殘頁、擦擦等等。共計發掘出土各類文物標本一千餘件(組)。[6]
薩迦寺每年舉辦大量法會,其中最重要的有:藏曆每年五月舉辦祈雨節;七月舉辦夏季大法會,跳金剛神舞;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月二十九日舉辦冬季大法會,跳金剛神舞。金剛神舞表演時,舞者頭戴薩迦寺護法神及各種靈獸面具,神舞採用簡單的故事情節,反映藏傳佛教密宗神舞中滅殺魔鬼的基本內容。每年夏季和冬季大法會時,遠近僧俗信眾紛紛到薩迦寺朝拜。[1][2]
建築
薩迦北寺
薩迦北寺沿仲曲河北岸修建。曾經有古絨森吉呀爾布頗章、森康寧巴(舊宮殿)、努·曲美增卡典曲頗章(勝樂宮殿)、細脫格筆瑪(細脫措欽大殿)、烏孜寧瑪祖拉康、烏孜薩瑪朗達古松殿、德卻頗章(又譯「德確頗章」)、朗傑拉康、都康拉康、玉妥拉康、夏珠拉康等主要建築,以及細脫拉章、都讓拉章、仁欽崗拉章、甘丹拉章、蘇康拉章、仲瓊拉章、扎木且拉章、堆敦塔、靈塔群、尼達拉章、夏旦拉章等附屬建築。薩迦北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建築被毀,文物流散。[4][5] 到21世紀初,森康寧巴已經按照原貌修復,高三層,其中底層以甲央修行洞以及洞內的神水而著稱。[1]
四大拉章中,有三座分佈在薩迦北寺:
- 細脫拉章:細脫拉章長56.6米,寬40米,為一長方形四合院,高四層共16.3米。原來該拉章是八思巴擔任薩迦法王時管理衛藏十三萬戶時的官邸,後來一直是薩迦王朝的政府所在地,最終成為四大拉章之一。[2]
- 仁欽崗拉章:為八思巴時代的建築,規模很大,是四大拉章之一。[2]
- 都卻拉章:為八思巴時代的建築,規模很大,是四大拉章之一。[2]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修復新建的建築有:
- 森康寧巴(舊宮殿)[1]
- 貢康努[3]
- 拉章夏[3]
- 仁欽崗(Rinchen Gang):為一座尼寺,供尼姑修行。[3][7]
- 白度母殿(White Tara Hall)[7]
- 甘珠爾殿(Gangyur Hall)[7]
- 美瓊護法殿(Melqen Dharma Protector Hall)[7]
- 嘉央洛賽桑布靈塔殿(The Stupa Hall of jamyang Lossl Sangpo)[7]
- 帕木竹巴修行洞(The meditation cave of Phakmo Drupa)[7]
- 薩欽·貢噶寧布修行洞(The meditation cave of Sachen Kunga Nyingpo)[7]
2005年至2007年的考古工作中,在薩迦北寺發掘了德確頗章、烏孜大殿。這兩座建築均為早期建築。此外還對薩迦北寺的建築進行了全面調查。[6][8]
- 德確頗章遺址:位於薩迦北寺建築群偏西側,地勢較高,由薩迦二祖索南孜摩創建於12世紀中葉。德確頗章建築群的房屋在1960 年代被全部拆毀,僅存殘垣斷壁。德確頗章遺址內的建築大致可以分成三組,呈「品」字形排列,南側一組,北側兩組,分別編號為Ⅰ區、Ⅱ區、Ⅲ區。Ⅰ區為法王寢宮,由大廳、臥室等組成,大廳內牆局部留存有壁畫;Ⅱ區為藏藥加工廠,考古清理出加工藏藥的工具以及藏藥原材料等等;Ⅲ區為護法神殿,考古清理出了排列有序的護法神塑像殘部。在Ⅱ區和Ⅲ區之間發現一處祭祀遺蹟。[6][3][8]
- 烏孜大殿遺址:位於「拉章夏」西側的陡坡上。烏孜大殿在12到14世紀曾是薩迦的宗教活動中心,中心轉移至薩迦南寺以後,此處地位仍很重要。1950年代,北京大學的宿白曾對烏孜大殿進行調查,並繪製了烏孜大殿的平面佈局線圖。1980年代,薩迦寺組織僧人對烏孜大殿廢墟進行挖掘,清理出大型佛像4尊、靈塔11座、木雕護法神像等造像,現在分別存放在薩迦南寺的普巴拉康、卻惹拉康、靈塔殿、拉康拉章;其中供奉在卻惹拉康的度母像高1.2米,面容姣好,體型修長,雙乳渾圓,腰胯扭呈「S」形;當時還出土了大批經書殘頁,現均收藏在薩迦南寺的普巴拉康。在2005年至2007年的考古中發現,烏孜大殿遺址分成兩部分,上層為古絨頗章,下層為烏孜寧瑪大殿,南側遺址已遭嚴重破壞。上層的古絨頗章共清理房間6間,其中F1北壁上面有三個圓拱頂的小龕,原供奉薩迦五祖中的「白衣三祖」像;F2為薩迦北寺的藏書室,出土了若干殘毀的經書、原經書架的木板、佛像底座的鎏金銅皮;F3出土大批鐵質鎧甲、頭盔片以及數量較多的鐵箭頭;據文獻記載,作為護法神殿的兩座小房子F4和F5是薩迦北寺最早的建築之一,建於1073年,考古發現F5房屋四壁均殘留有簡單粗糙的壁畫;古絨頗章東側還發現祭祀遺蹟一處。下層的烏孜大殿共清理出南北相連的殿堂2座,南側的是烏孜寧瑪大殿,北側的是北佛堂。[6][3][8]
- 桑阿德吉林:現存遺蹟,此次進行了考古調查。[6][8]
- 東熱布拉康:現存遺蹟,此次進行了考古調查。[6][8]
- 雄阿巴雄努拉康:現存遺蹟,此次進行了考古調查。[6][8]
- 岡嘎查巴祖拉康:現存遺蹟,此次進行了考古調查。[6][8]
- 傑尊拉康:現存遺蹟,此次進行了考古調查。[6][8]
- 通瓦頓丹:此次進行了考古調查。[8]
- 榮康:此次進行了考古調查。[8]
- 細脫頗章:此次進行了考古調查。[8]
- 尼德拉康:此次進行了考古調查。[8]
- 卓瑪拉康:現存建築,此次進行了考古調查。現存的卓瑪拉康是原來的卓瑪頗章的主要建築。現存的二層佛殿組合有卓瑪拉康(度母殿)、江白央拉康(文殊殿)、次巴麥拉康(無量壽佛殿),這三殿的壁畫保存較好,繪製精美。其中卓瑪拉康的薩迦法王夫婦供養圖、度母救八難圖,次巴麥拉康的薩迦法王世系圖等壁畫均是薩迦南寺少見或未見者。[6][8]
- 頓覺拉康:現存建築,此次進行了考古調查。[6]
- 夏丹拉康(又譯「夏布丹拉康」):現存建築,此次進行了考古調查。[6][8]
- 察姆欽拉康:現存建築,此次進行了考古調查。[6]
- 佛塔群:薩迦北寺西側分佈着數量很多的佛塔,形成規模龐大的塔群,但大多數已經塌毀。此次考古將德確頗章遺址南側和西側的塔林分別編為Ⅰ區和Ⅱ區。Ⅰ區共有佛塔49座,Ⅱ區共有佛塔66座。此次對德確頗章南側緊鄰的第一排佛塔9座進行了清理髮掘,除東面的大佛塔是獨立修建之外,其餘八座是為紀念釋迦牟尼一生八件大事而建的「八相塔」(聚蓮塔、菩提塔、吉祥多門塔、神變塔、天降塔、和好塔、尊勝塔、涅槃塔),均已殘損,考古發掘出土了大批紅陶塔飾件以及塔內裝藏的擦擦。[6][3]
薩迦南寺
薩迦南寺位於仲曲河南岸的瑪永扎瑪平壩上。傳說起初選擇南寺寺址時,僧眾和信眾一致認為建寺一定要有防守、防火功能,所以在本波山和巴欽頗章頂上各架起一門火炮,朝山下射石頭選點,結果射出的一塊石頭落在大殿門前左側,一塊石頭落在大殿廣場中央,當即湧出泉水,大家認為這是祥瑞之兆,便決定在這裏建寺。1268年,薩迦第一任本欽釋迦桑布(生卒年不詳)奉八思巴之旨,以傑日拉康為藍本,設計建造拉康大殿,後來歷任薩迦本欽(又稱「烏思藏本欽」,為元朝薩迦政權的首席行政長官)先後擴建,直到第九任本欽阿倫(生卒年不詳)任職時期,薩迦寺的建築工程才全面結束。[1]
薩迦南寺平面呈方形,東西長214米,南北寬210米,佔地面積44940平方米,建築結合了漢、印、藏建築風格,佈局似壇城。拉康欽莫大殿的內城牆寬3米,高8米,內城牆四角有3到4層樓高的角樓,內城牆四面的中部均建有敵樓。內城牆的南、北、西三面無門,僅東面正中開有城門。外城牆稱「羊馬城」,是「回」形土築城牆,牆體低矮單薄,東面曾開有大、小兩座城門。外城牆北面緊鄰仲曲河,東、西、南三面外城牆外有護城河壕溝,護城河壕溝寬8米。[1][3]
2005年至2007年的考古工作中,對薩迦南寺主要清理發掘了東面、南面、西面的羊馬牆以及護城河壕溝,還有東面的兩座門址。羊馬城城牆和護城河壕溝環繞在薩迦南寺內城的四周,羊馬城牆直接建在護城河壕溝內側之上,和內城牆共同構成立體防禦體系。[6]
薩迦南寺的主要建築有:
- 拉康欽莫大殿(Lakhang Chenmo Hall):薩迦南寺的主體建築,東西長79.8米,南北寬84.8米,面積6767.04平方米,通高24.3米,牆基寬度為3.5米。殿內有巨大的圓柱108根,中間有高敞的天井;該殿周圍1945年由阿旺圖多旺秋隔成許多殿堂,呈四合院式。該殿殿牆厚實,收分較大,通體主色為赭紅色,底層為灰色,上面接有黃白相間的帶飾三條。牆飾紅色、白色、灰色(黑色),為薩迦派寺院的標誌,「三色成花,故稱花教」,紅色象徵文殊菩薩,白色象徵觀音菩薩,灰色象徵金剛手菩薩。大殿殿頂四周用木質斗、橫樑、間隔方椽向外伸檐,上面接有白牆以及白瑪草裝飾着的赭色殿頂。頂端的白瑪草上鑲有多種銅鎏金圖案:東面為金色的二鹿聽經;第一、二層之間裝飾着圓鏡、海螺;南、西、北三面裝飾着梵文「六字真言」、圓鏡等等。殿頂裝飾着幡幢,正面立有鎏金寶瓶,兩側是孔雀、寶幢,其他三面均為角立寶幢、中立寶瓶。拉康欽莫大殿由門廊、大經堂、歐東仁增拉康、普巴拉康、次久拉康、格尼拉康、拉康孜貢康、喇嘛拉康、薛札拉康組成。[1]
- 門廊(The Doorway of Lakhang Chenmo Hall):東門,門前的兩側是轉經筒牆。門廊面積4長柱,柱上端刻有仰覆蓮、花蔓,替木上鏤空雕刻着大鵬鳥、寶輪、蓮花、蔓草等等圖案。門廊南側是六趣圖壁畫;兩側木框中有一個鎏金銅轉經筒(高1.28米,直徑0.78米);門廊前飾有白色的帷幔,黑色的垂幕。前門用圓木作框,條石作檻,地上鋪有條石。內門是廳堂,2柱3間,中間左右兩側放有兩排轉經筒,南北兩間的地面抬高50厘米,供奉着不動金剛、馬頭金剛泥塑像,高約5.5米,神態非常兇悍。廳堂向西為兩門,門楣浮雕有菱形小格凹飾、蓮花,圓雕壁彩雄獅5隻。兩門向西為寬1間、深3間的甬道,甬道兩壁彩繪有四大天王。[1]
- 大經堂(The Grant Chanting Hall):朝向東方,自中心天井上3級石階可到大經堂前廊,前廊有4根方形石柱,柱下有方形束腰覆蓮基座,南柱替木上浮雕有2虎,北柱替木浮雕有雙獅托寶;廊壁彩繪有不動金剛、馬頭金剛、倉巴、倉巴該欽、曲吉拉姆(八瑞祥)。大經堂面闊66.4米,進深23.3米,面積1547.12平方米。大經堂內有40根圓柱(呈4×10排列),其中前排中間的「猛虎載」(相傳該柱由一隻猛虎負載而來)、「野牛牽」(相傳該柱由一野氂牛用角頂載而來)、「忽必烈柱」(相傳是忽必烈所賜)、「墨血柱」(相傳是海神送來的流血之柱)被稱為「四大名柱」,其中的忽必烈柱通高6.6米,直徑1.23米,石柱基的直徑1.65米。大經堂中央開有天窗,天窗西面繪有貢噶寧布以後的歷代薩迦法王(薩迦寺寺主)、卓彌·釋迦益西(994年-1078年)、色堆貢日、象雄曲巴、金剛佛母以及印度六大德(多傑達關巴、比窩巴、那果巴、札瑪茹巴、阿哇多弟、嘎雅達若)等55尊像;天窗的東、南、北三面是玻璃明窗。天窗正面(西沿)下方圓雕臥獅一排共39隻,中間1隻飾以金黃色,其他皆飾以銀白色,卷鼻環目,忿口舞舌,鬃毛披至肩部,四蹄曲縮。大經堂內西側供奉着12尊佛像(8尊為合金質、1尊為銀質、3尊為鎏金銅質;10尊佛像通高8米至9.7米,2尊佛像通高5.64米)、2座佛塔:主供釋迦牟尼佛(內供八思巴的骨灰與衣物)、阿旺圖多靈塔、釋迦牟尼佛(內供薩欽·貢噶堅贊的骨灰)、釋迦牟尼佛(內供本欽·曲傑的骨灰);金剛佛母(內供達瑪巴拉的骨灰)、迥·圖多旺久靈塔、文殊師利(內供夏爾巴堆果的骨灰)、釋迦佛(內供本欽·仁欽堅贊的骨灰)、釋迦佛(內供薩桑瑪第班欽的骨灰)、釋迦阿熱瑪(內供崗噶哇囊卡堅贊骨灰);大佛像下又供奉着許多小像。經堂西牆、南牆、北牆是經書牆,經架直抵殿頂,架上的經書有用金、銀、珍寶粉研成墨手寫的《甘珠爾》、《帕巴傑東巴》金環經等佛教經典四萬四千多部。[1]
- 歐東仁增拉康(Ngadun Rinzin Lhakang):位於拉康欽莫大殿天井的北側。門朝南,面闊5間(22米),進深3間(15米),面積330平方米,內有8根長柱。拉康內懸掛着幡幢;四壁有彩繪壁畫,內容為五方佛(中央毗盧遮那佛、東方阿閦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三怙主(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薩迦五祖(薩欽·貢噶寧布、索南孜摩、薩班·洛哲堅贊)等等;東側為11座靈塔(8座大塔、3座小塔),是銀質尊勝塔,高3.4米至4.8米,塔上鑲有綠松石、紅珊瑚、「波謝」、玻璃料器、鎏金帶飾。東側自南至北折向西依次是:強袞阿麥靈塔、嘎欽·圖多旺秋靈塔、俄強·札巴洛追靈塔、嘉貝·索南旺布靈塔、貢噶旺嘉靈塔、索南旺布靈塔、貢噶扎西靈塔、索朗仁欽靈塔、貢噶洛追靈塔、圖欽·旺堆寧布靈塔。該拉康的西側有經書架,架上有《甘珠爾》、薩迦五祖傳記、俄強·貢噶桑布傳記等圖書。[1]
- 拉康強:位於歐東仁增拉康內北側。長27.9米,寬11米,面積306.9平方米,內有圓柱12根(呈2×6排列);供奉靈塔6座,自左至右依次是:夏爾巴堆國靈塔、曲吉·旺阿朗傑靈塔、夏爾巴·仁欽堅贊靈塔、夏爾巴迥旦靈塔、夏爾巴·仁欽堅贊靈塔、夏爾巴迥旦靈塔、夏爾巴曲崩瑪靈塔、香堆·曲巴扎西靈塔。這6座靈塔中,有菩提塔5座(高8.14米),多門塔1座(高3.71米)。壁畫彩繪着壇城、薩迦五祖、護法神、千佛、喜金剛等等,其中薩班會見闊端(?-1251年)壁畫最珍貴。[1]
- 普巴拉康(Phurpa Lhakang):位於拉康欽莫大殿南側。開有兩門,朝北,面闊26米,進深15米,面積390平方米,有柱10根(呈2×5排列)。拉康內主供普巴,藏曆每年7月8日到19日的「普巴節」在這裏舉行;拉康內專設一座普巴壇城,主供色普、陽達、赤列三大普巴。南側的供台上主供文殊菩薩合金像,通高3.75米,像內供奉札巴堅贊骨灰,該像由八思巴設計,由尼泊爾工匠製作;左側供奉釋迦牟尼鎏金銅像,高4.6米;右側供奉無量壽佛鎏金銅像,高1.4米。拉康的西壁和南壁有木格佛龕,佛龕內供奉釋迦牟尼、無量壽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度母、金剛手菩薩、財神、勝樂金剛、密集金剛、能怖金剛、怙露依怙、般袞謝、薩迦法王等等合金、鎏金銅像4137尊,高0.04米至0.45米,層疊排布。拉康東側的經架上有《甘珠爾》、《般若經》等佛經,南側壁畫主要是巨幅畫像,內容為佛、佛母、護法神、喜金剛等等,是元代壁畫。[1]
- 次久拉康(Tsechu Lhakang):位於拉康欽莫大殿前廳二層北側。長21.3米,寬8.3米,面積176.97平方米,橫排列柱3根,門朝南,東側有一小門通往內室。次久拉康內北側及東側北端供奉着銀質及鎏金銅質靈塔5座:白瑪堆都旺久靈塔、特欽·扎西仁欽靈塔、官寧山沛羅布靈塔、札休·赤列仁欽靈塔、貢噶仁欽靈塔,高3.72米至5米,塔座上浮雕着獅、寶輪、琵琶天王,鑲嵌着綠松石、珊瑚、瑪瑙、玻璃料器,塔瓶是用「波謝」飾以數十條 「札哇札切」或者勒數條鎏金帶飾,塔瓶前的佛龕中供奉着繼塔主人或像,佛龕上雕飾着大鵬鳥、摩羯魚、龍、虎、獅、鳥等動物;還供奉着銀質造像3尊,包括:蓮花生塑像(像內供奉山達·班欽溫波骨灰以及衣冠)1尊、空行佛母塑像2尊(1尊內供其美·索南仁僧白拉姆骨灰,另外1尊內供達欽·索南旺波之女的骨灰,像高1.6米至2.85米,忿口環目,手執法器。殿內壁畫是長壽三尊(無量壽佛、白度母、尊勝佛母)、薩迦法王、護法神、蓮花生傳記、寧瑪派高僧等等。[1]
- 格尼拉康(Geni Lhakang):位於拉康欽莫大殿前廳二層南側。門朝北,長15.6米,寬9米,面積140.4平方米,其內橫排列2根柱,中間西側有天窗。殿內南側供奉着2座靈塔(增林圖果旺堆靈塔、貢噶索朗靈塔)。殿內東、南兩側供奉着銀質和鎏金質塑像9尊,分別是:貢嘎寧布(像內供奉着圖旦克珠嘉措骨灰)、度母(像內供奉着貢噶仁欽骨灰)、金剛佛母(像內供奉着吉尊傑桑曲格尼瑪骨灰)、文殊菩薩(像內供奉着班旦卻朗骨灰)、尊勝佛母(像內供奉着其美·旦白尼瑪骨灰)、無量壽佛3尊(其中1尊像內供奉着強白·歐珠嘉措骨灰),高2.7米至4米;造像均為服飾十分華麗,端坐在雙獅須彌座上;造像後有背光,背光上雕有大鵬鳥、摩羯魚、龍女、力士、寶馬、孔雀、瑞象、花鳥等圖案。殿內壁畫彩繪着長壽三尊、財神及化身、強巴佛、墀松德贊、菩提薩埵、蓮花生、八思巴等。[1]
- 拉康孜貢康:即護法神殿。位於拉康欽莫大殿二層西北角。門朝南,面闊3間,進深2間,橫排列2根柱,北壁供台上主供怙露依怙泥塑像,高1.6米,此外還供奉般袞謝、吉祥天女泥塑像,高1.2米;壁柱懸掛着多追達巴(骷髏舞)、普巴、孜多傑那波、金剛持、布扎·米赤阿、嘎瑪哇、堆傑等等護法神唐卡;東壁的壁畫白描馬、羊、氂牛、烏鴉、狗等動物。各護法神均以骷髏為冠,鬚髮豎起,環目忿口,頸部系有青索,手持溢着鮮血的人頭碗。[1]
- 喇嘛拉康:位於拉康欽莫大殿三層西北角。門朝東,由經堂、佛殿、修行室組成。經堂居中,面闊3間,進深3間,有4根柱,中間架設有天窗;四壁彩繪壁畫,內容為釋迦極樂世界、確貝拉姆(伎樂仙女)、薩迦法王以及高僧、山水、瑞獸等等。修行室內僅可容1人靜坐。佛殿面闊3間,進深2間,有2根柱,南側頂上開有亮窗;殿內主供俄強·貢噶仁欽、強白多傑等8尊泥塑像(其中的釋迦牟尼為鎏金銅像),主尊高1.4米,其他造像都是高約0.8米;壁畫繪着薩迦法王、高僧以及印度高僧等等。[1]
- 薛札拉康:位於拉康欽莫大殿南側。門朝南,門廊2柱,廊壁繪製着釋迦牟尼傳記、四大洲世界、六趣圖等等等。薛札拉康內有柱18根(呈3×6排列),中間2根長柱托起天窗。殿內主供釋迦牟尼,其左右兩側供奉着強巴佛、金剛佛母、金剛持、度母、薩班·貢噶堅贊等造像,高約0.7米至1.35米;東、西兩壁以及北壁的兩端有木製佛龕,其內供奉37尊普賢大如來佛(貢日佛),高0.68米至0.75米,為合金、鎏金銅質;壁畫彩繪有聖僧圖(東尊丹巴)、八舞女(扎西改傑)等等。[1]
壁畫
薩迦寺建築中的壁畫,內容涉及宗教、文化、歷史、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主要是佛經、教義、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昆氏史、薩迦史、山水、花卉、瑞獸、裝飾圖案等等。著名壁畫有:[1]
- 金廓拉康壇城壁畫:即「壇城殿壁畫」。位於拉康欽莫大殿三層西迴廊的牆上。該壁畫是薩迦寺保留至今的最早且最完整的壁畫,繪於13世紀末(元代)。金廓拉康共有壁畫壇城63座,其中大壇城20座,分別是:桑堆江白多吉金廓(密集妙吉祥金剛壇城)、桑堆堅惹色金廓(密集觀自在壇城)、桑堆米覺巴金廓(密集不動金剛壇城)、摩哈摩呀金廓(摩耶佛母壇城)、給·多吉那波魯金措給廓(喜金剛措金宗壇城)、給·多吉米阿阿魯金廓(喜金剛米佛壇城)、多吉印金廓(金剛界佛壇城)、多吉怙露堪卓拉惹德金廓(金剛空約壇城)、科洛德覺珠欽那布魯金廓(勝樂金剛那布宗壇城)、科洛德覺羅黑色魯金廓(勝樂羅黑巴宗壇城)、科洛德覺康珠加喜金廓(勝樂善巧成就旨壇城)、科洛德覺波堅金廓(勝樂壇城)、普巴多吉尋隆金廓(金剛橛尋隆壇城)、普巴陽達瑪美怙金廓(金剛橛壇城)、多吉達美瑪哈姆金廓(金剛壇城)、白教吉科洛金廓(吉祥時輪金剛壇城)、歐松袞乃炯哇金廓(吉祥時輪壇城),直徑2.55米至2.7米;小壇城43座,分成兩排:上排是「卓瑪拉姆金廓」(笑度母佛母壇城)等22座,下排是「怙露查波金廓」(忿怒作明佛母壇城)等21座,直徑大約0.6米,分佈在大壇城的四周,相間有祥雲、山水、佛陀、菩薩、侍女等像。[1]
- 昆氏世襲史畫:位於拉康欽莫大殿二層迴廊北部。壁畫繪製在東壁以及南、北兩端,內容是昆氏家族肖像118尊,以天神基仁、昆邦傑、貢嘎寧布3尊畫像最高大,通高2.2米;其餘肖像較小,分為四層排列在壁面上,通高0.5米。薩迦昆氏家族自譽為光明天界的世系,為文殊菩薩幻化,基仁、裕仁、裕賽三昆仲被昆氏家族尊為始祖。依次延續至第118代後裔阿旺·貢噶索南。[1]
- 蓮花生傳記畫:位於次久拉康西壁。描繪了蓮花生降生、抵達印度、弘法、進入西藏、降魔、建桑耶寺等一生經歷。蓮花生的形象是頭戴三角卷沿帽,頂上插有鷲羽,鎖眉張口,懷抱骷髏魔杖,手持人頭骨碗,呈忿怒相。壁畫描繪蓮花生降生時,在湖中坐一便蓮浮現在水面,周圍的龍女、仙女、豹、虎、獅、孔雀、鵝、鴨、人歡呼;此後他被印度國王安扎底迎請到印度學經、雲遊四方弘法;8世紀時,蓮花生被吐蕃贊普墀松德贊邀請進入西藏,一路遭到妖魔、野氂牛、蛇蠍、猛獅、地方精靈的殘害,但蓮花生施法力將它們逐一降服;後來蓮花生創建桑耶寺,廣譯佛經。[1]
- 釋迦牟尼傳記畫;位於拉康欽莫大殿內的大經堂東壁。描繪了釋迦牟尼的一生,依次包括下凡入胎、腋下降生、七步生蓮、比武伏象、王子出行、夜半逾城、六年苦修、降魔成道、傳經弘法、歷經十難、佛祖涅槃、分取捨利等等。其中尤其以相間繪製的8尊等身像最引人注目,兩側的2尊是立像,右手垂施與願印,左手在胸前施無畏印;其他6尊均結跏趺坐,手分別施與願印、禪定印、降魔印、轉輪印、說法印等等。整幅畫面長66米。[1]
- 山水鳥獸畫:在薩迦寺壁畫中,山水鳥獸畫多用作鋪底或者反襯,散見於各個殿堂。包括 「虎圖」、「獅圖」、「四合睦」、「六長壽」、「東尊丹巴(聖僧圖)」、「松鶴圖」、「瓶荷圖」等等,鳥獸主要有獅、虎、鹿、象、猴、兔、狗、牛、馬、羊、燕、雁、鷹、鶴等等。[1]
文物
薩迦寺所藏文物極為豐富,尤以佛經最著名。薩迦寺的圖書文獻集中收藏在三個地方:北寺的「烏孜」、「古絨」的藏書室,南寺的拉康欽莫大經堂。藏書總量約24000函左右。其中包括《甘珠爾》、《丹珠爾》、《帕巴傑東巴》(金環經)、《宗派源流》、《怛特羅部》、《道果》、《量釋論》、《薩迦更崩》、《薩迦歷任法王傳記》、《普巴經》、《釋迦傳記》等等。這些經典中,有很多是珍本或孤本。因此,部分學者認為薩迦寺的藏書和壁畫可以和敦煌媲美,將薩迦寺譽為「第二敦煌」。除了這三個較大的藏書室之外,薩迦寺其他小殿以及兩個法王的頗章內,也有不少抄本及印本圖書。[2][1]
- 「烏孜」:是薩迦寺最早的藏書室,傳說在八思巴時代之前便放滿圖書,八思巴時代又有少量珍本圖書藏入該室。該室除了藏有大批古藏文抄本之外,還有許多梵文貝葉經、漢文經卷。這些經書分別用金汁、銀汁、硃砂或墨汁寫成。[2]
- 拉康欽莫大經堂:南寺的拉康欽莫大經堂是薩迦寺內藏書數量最多之處。傳說此處的圖書是八思巴擔任薩迦法王時集中了全西藏的書寫家抄寫而成的。現在該經堂的經書牆中的藏書仍然保存完好,經堂後部及左右兩側靠牆處有通壁大書架,書架上放滿經典,大小版本約2萬多函,其中最大的一部是名為《八千頌鐵環本》經書,長1.31米,寬1.12米。[2]
- 「古絨」:北寺「古絨」收藏着天文、歷算、醫藥、文學、歷史等方面的藏文圖書3000函,其中不少是宋朝、元朝、明朝的手抄本和稿本,而且多數是薩迦寺歷代法王批註校釋過的版本。該藏書室內絕大部分藏書均為手抄本。書寫時代可能稍晚於「烏則」及南寺大殿的藏書。此外,該處還藏有一部明朝永樂八年附有御製後序的中國內地印製的《華嚴經》。[2]
2005年至2007年的考古中,對1980年代薩迦北寺古絨及烏孜大殿出土的經書進行初步整理,共整理出各類經書92種。該批藏書主要包括寫本、刻本。其中寫本有《大密咒隨持經》、《大隨求佛母經》、《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等49種;刻本有《大密咒隨持經》、《百拜懺悔經》、《吉祥金剛爪經咒》等43種。此外還發現法器圖解、瑜伽圖解、曆法、佛經誦讀標註、書信等殘頁。[6]
薩迦寺收藏有8部貝葉經,尤其以《八千頌般若波羅密多經》最為珍貴。這些貝葉經均呈長方形,最大的長61厘米、寬6厘米,最小的長19.3厘米、寬5.5厘米。經板及經書內彩繪有佛陀、菩薩、度母像,色彩十分絢麗,帶有典型的犍陀羅風格。字跡工整有力。[1]
此外,薩迦寺還存有歷史檔案文件十多箱,據說其中很多是薩迦派執政時期的重要文件,其他多為烏拉差役、稅收、封文、民間訴訟等方面的文件。薩迦寺還藏有印版2000多塊,其中「薩迦歷代史略」、「薩迦教主法王傳記」、「薩迦傳法記」等印版價值頗高。[2]
薩迦寺保存着元朝中央政府給薩迦地方官員的封誥、印璽、冠戴、服飾;有宋元時期以來的各類佛像、法器、供品、刺繡、瓷器、法王遺物等等。薩迦寺從薩班·貢噶堅贊以後,一直同元朝中央政府保持密切聯繫。薩迦地方政府官員直接由元朝中央政府任免。昆氏家族有十多人曾任元朝、明朝的帝師,並且有數人和皇室通婚,元朝、明朝皇帝曾敕封薩迦寺以及昆氏後裔大批印章和封誥,例如元代詔書、白蘭王印、統領釋教大元國師印、大元帝國統領諸國僧尼中興釋教之印、亦思麻兒甘萬戶府印等等。[1]其中歷史悠久、價值極高的文物有兩顆印:一顆為玉質梵文印;一顆為刻有漢、藏、蒙三種文字的銅質三體印,上刻漢文「成化二十一年九月禮部造」字樣。[2]
根據不完全統計,薩迦寺的佛像約兩萬餘尊,不少是元朝、明朝以來的佛像,其中鑄有「大明永樂年施」款識的銅佛便有數十尊。薩迦寺有四件珍寶:貢布古如(竹青白瓦巴從印度請來的依怙神像)、朗結曲丹(大譯師帕白洛扎瓦修建的佛塔,塔內經常出水,被視作神水)、文殊菩薩像(薩班的本尊像,據說在該像前念文殊經七天,便可打開智慧之門)、玉卡姆度母像(八思巴供奉的本尊像)。薩迦寺的鎮寺之寶是忽必烈贈給八思巴的一個黑木匣子,匣內有一隻極大的白海螺,僅在宗教吉日才開啟該木匣,捧出白海螺,由高僧吹奏。[2]
薩迦寺收藏的瓷器約2000多件,其中多是元朝、明朝時的瓷器,也有少量宋瓷。[2]瓷器主要陳列在拉康欽莫大殿內的大經堂供台前的木格櫥龕中,其他殿堂也有收藏。瓷器形制包括高足碗、碗、壺、瓶、盒、觥、人像、顱型器、獅等等,時代從元代到中華民國。圖案豐富。有白瓷素面壓印紋。彩繪有宗教方面的八寶、摩尼寶、雙龍、雙鳳、蓮紋、松鶴、金剛杵、六字真言等圖案,也有世俗方面的采青、狩獵、八童習武、仕女出行、群賢聚集等圖案,還有山水、花卉圖案。[1]
薩迦寺收藏的唐卡有3000多幅,根據鑑定,宋朝、元朝、明朝時期的唐卡便有360多幅。[2]其中《八思巴畫傳》最為珍貴,原套30軸,今藏25軸(流失5軸),此套唐卡描繪了八思巴一生的活動及業績。另外還有歷代薩迦法王、高僧、佛陀、佛母、菩薩、度母、護法神唐卡。[1]
薩迦寺的壁畫色彩鮮艷,畫面生動,除宗教內容壁畫之外,壁畫中還描繪了八思巴往來中國內地與西藏、在元大都受封等場面。薩迦寺收藏着薩班的袈裟一件,翠紅金絲緞面、紅綢里、繡花鞋一隻,均為內地製品。薩迦寺收藏的八思巴遺物有涼帽一頂,鞋三隻,也都是內地製品。此外,薩迦寺還藏有元朝武器多件。[2]
參考文獻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萨迦寺,中国西藏网,于2013-09-23查阅. [2013-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薩迦寺,薩迦寺,於2013-09-23查閱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2-14.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张建林,追寻往日辉煌——萨迦北寺考古记,艺术中国,2011-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 ^ 4.0 4.1 4.2 历史的传承:长达七年维修 西藏萨迦寺光芒将再现. 中國中央電視台. 中國西藏信息中心. 2009-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6) (中文).
- ^ 5.0 5.1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十). 國學網. 2013-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8) (中文).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張建林. 西藏萨迦寺考古发掘与调查. 《200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8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7.0 7.1 7.2 7.3 7.4 7.5 7.6 鄭堆、德吉卓瑪,薩迦寺(Sakya Monastery),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田有前,西藏薩迦寺考古發掘再獲重要成果,中國文物報2007年2月2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