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帕納斯公墓

蒙帕納斯公墓(法語: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是與拉雪茲神父公墓蒙馬特公墓並列的巴黎三大公墓之一,位於聖日耳曼德佩廣場南部的蒙帕納斯區,屬於巴黎十四區,面積約47英畝,為巴黎第二大公墓。公墓內有超過35,000個墓穴,每年約有1000人葬於此。

蒙帕納斯公墓一景

安息者包括政治人物、哲學家、藝術家、演員和作家。此外,公墓也有多座紀念碑,緬懷在法蘭西-普魯士戰爭(1870–1871年)和巴黎公社(1871年)期間去世的人。

歷史

公墓成立於19世紀初,位置在城市南部。早期,周圍還有其他公墓,如西邊的帕西公墓、北邊的蒙馬特公墓及東邊的拉雪茲神父公墓。17世紀,瓦旺(Vavin)與拉斯帕伊(Raspail)交匯的道路曾是附近採石場的廢料傾倒區,形成了人工小山,而「mont」一詞正是源於此。當時,學生們常在此聚集,享受露天舞會。

法國大革命期間,土地與教堂被沒收,公墓成為政府財產,所有在醫院去世且無人認領的屍體均在此埋葬。19世紀,由於衛生原因,巴黎禁止新建公墓,新的公墓在城市周邊建立,蒙帕納斯公墓取代了無辜者公墓(Cimetière des Innocents)。在這一過程中,巴黎市獲得了公墓及周邊土地,以供生活在城市左岸的居民使用,之前這些居民的遺體則埋葬於聖嘉芙蓮公墓和沃吉拉爾村(Vaugirard)。

蒙帕納斯公墓最初被稱為「南方公墓」(Le Cimetière du Sud),於1824年7月25日正式開放,開墓以來已有超過30萬人在此安葬。公墓選址於曾為奧特爾-迪厄醫院(Hôtel-Dieu)及慈善兄弟會(frères de la Charité)農場的土地。修士們曾在此修建一座風車,後來成為酒吧和公墓看護人的住所,這座風車至今仍存,是農場的最後遺蹟。

公墓的主要入口位於埃德加·基內大道(Boulevard Edgar Quinet)北側,靠近埃德加·基內地鐵站。公墓分為小公墓(petit cimetière)和大公墓(grand cimetière),其中小公墓通常被稱為小部分,大公墓則為大部分。埃米爾·理查街(Rue Émile Richard)將公墓分為兩個部分,西側有21個區域,東側有8個區域(編號22至30,沒有第23個區域)。

蒙帕納斯公墓是巴黎市區的一片大型綠地,種植有多種樹木,如菩提樹、榕樹、香柏、楓樹、白蠟樹和針葉樹。因埋葬了眾多知名人士,該公墓成為熱門旅遊景點。

 

2016年,永久性藝術作品CAUSSE在蒙帕納斯公墓的保護區安裝。這是法國科學家委託藝術家米勒·居蒙(Milène Guermont)創作的墓碑,採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和光纖構成,展示了電子去倍增管的形象。作品與環境互動,當個人或鳥經過時,其光點可能會熄滅或亮起。該藝術品的首次展出為2016年11月1日。

蒙帕納斯公墓是許多法國文藝知識界精英的安葬之處。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詩人波德萊爾、數學家龐加萊、汽車工程師雪鐵龍存在主義作家薩特、存在主義哲學家波伏娃、「無政府主義之父」蒲魯東、社會學家涂爾幹新浪潮導演兼作家杜拉斯等人都長眠於此。它也是紀念因公殉職的巴黎警察消防員的地方。

公墓內有許多外國人的墓碑,他們曾將法國作為自己的家,還有紀念在執行任務中犧牲的警察和消防員的紀念碑。眾多宗教墓碑也坐落於此,如環形交叉口北側的無家族祭奠的神父墓,以及慈善女兒會成員羅莎莉·倫杜(Rosalie Rendu)的獨立墓碑,後者於2003年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墨西哥總統波費里奧·迪亞斯的墓也在此地。

第5區和第30區曾是猶太封閉區,埋葬了許多猶太人,包括法國律師和政治家阿道夫·克雷米厄(Adolphe Crémieux)及因德雷福斯事件而聞名的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法國詩人查爾斯·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葬於第6區,其墓碑亦位於第26區和第27區之間。

公墓的邊界為南側的弗羅德沃街(rue Froidevaux)、東側的維克多·肖爾謝街(rue Victor-Schœlcher)、北側的埃德加·基內大道(boulevard Edgar-Quinet)和西側的蓋特街(rue de la Gaîté)。公墓主要入口位於埃德加·基內大道,通往大公墓,另有小入口通往大公墓和小公墓。

名人長眠於此,使蒙帕納斯公墓吸引了眾多遊客。人們常在塞爾吉·甘斯布的墓前獻上各種禮物,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墓因托盤上滿是鋼筆而特別引人注目。如今,蒙帕納斯公墓已成為巴黎著名的旅遊景點。

外部連結

48°50′17″N 2°19′37″E / 48.83806°N 2.32694°E / 48.83806; 2.32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