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門

西安城牆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名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和安遠門,門外均築瓮城。每座門分為三重三樓,由外向內,分別是閘樓、箭樓和正樓。除南門箭樓外,其餘各樓下都設拱形門洞,門洞高、寬各6米,深19.5米。正樓為重樓,面闊七間,進深二間,高36米,三層檐歇山頂,周圍有迴廊。箭樓面闊十一間,進深二間,高33.4米,單檐歇山頂。箭樓的正面設四層箭窗,每層12孔,左右兩面各三層,每層3孔,利於射擊。

西安城牆各城門平面圖示

中華民國初期,四座閘樓及其牆段被拆除,北門正樓和南門箭樓先後毀於辛亥革命和二虎守長安時的戰火[1]中國抗日戰爭期間,部分城牆段作為了防空洞使用,破損嚴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拆掉了部分角樓、敵樓以及大量雉堞和女牆。為了發展交通,還將不少牆段打通,形成豁口。到1983年時,西安城牆僅存城樓和箭樓6座,並且有14處豁口。1983年起,城牆周邊設立了中國唯一的環城公園。1990年代末,西安市政府開始實施貫通工程,連綴近代以來形成的豁口,到2005年,整座西安城牆已實現了全面貫通。

歷史

唐五代宋金元

唐朝末年,烽煙四起,曾經輝煌的長安城毀於戰亂。唐昭宗天祐元年正月(904年),權臣朱全忠脅迫昭宗遷都洛陽。天祐元年三月,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京兆尹韓建對長安城進行了改建,謂之「新城」。韓建放棄了宮城及外郭城,僅僅保留了皇城。此外,出於防衛的考慮,原先的許多城門被封閉,僅保留下五座城門。即,南「安上門」、「含光門」,北「承天門」易名「玄武門」,東「景風門」,西「順義門」。其中含光門,封閉了原中西兩道門洞,僅留東門洞通行。

唐以後,長安城歷經後梁大安府城,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之京兆府城,元之奉元路城。除元代封閉南城牆之「含光門」外,其建制均沿襲韓建新城。

明清

明太祖洪武二年三月(1396年),徐達率軍攻佔關中,改奉元路西安府,今「西安」之名即源於此。洪武三年四月(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以坐鎮西北,屏藩帝室。為加強西北重鎮西安府城的防衛和準備秦王就藩,朱元璋先後命長興侯耿炳文、都督濮英及宋國公馮勝擴建督修西安城。大規模築城工程,於洪武七年(1374年)始,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完工。

明代西安府城,以韓建新城為基礎,向東、北各延伸約三分之一,形制為橫長方形,周長13.78千米,基本奠定了今西安城的規模。洪武初,四門外建有瓮城,並分別在內城、瓮城上建有正樓、箭樓二重。此後明代歷朝多次修葺城垣。嘉靖五年(1526年),陝西巡撫王藎重修四門城樓。隆慶二年(1568),陝西巡撫張祉在城牆外壁和頂部包砌青磚,以改建為磚城。崇禎九年(1636年),陝西巡撫孫傳庭於四門瓮城外加築月城,月城上築閘樓,並改原過護城壕之固定橋為吊橋。至此「門三重樓三重」之形製成為定式。

清代西安府城,因明舊制,歷朝亦多次修葺。

清以後至今

目前西安城牆共18座門,其築門歷史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 抗日戰爭時期,臨時開闢的諸防空便門,後經改建成為正式城門:勿幕門(原四府街防空便門)、建國門(原小差市防空便門)、朝陽門(原崇禮路防空便門)、尚武門(原西北三路防空便門)。

18座城門分佈,南7門北6門西2門東3門(明代始建:明;民國始建:民;共和國始建:共)

[2][3][4][5]

南城城門(7座)

永寧門

 
西安城牆南門永寧門瓮城上,永寧門正樓
 
西安城牆南門永寧門瓮城上,永寧門閘樓
 
西安城牆南門永寧門外,永寧門吊橋、閘樓(攝於2014年之前,此時永寧門箭樓還未復建)

永寧門,是西安城牆正南門,位於南城牆中部偏西。原為隋唐長安皇城南面偏東之「安上門」,唐末韓建改築新城時保留。明洪武初,擴建西安府城,沿用為南門,易名「永寧門」。民國元年6月(1912年),陝西都督張鳳翽曾為永寧門題寫門楣。今永寧門完整保留了明代「門三重樓三重」的形制。

含光門

含光門,是西安城牆南側的一座城門,位於永寧門以西,甜水井街南端。原為隋唐長安皇城南面偏西門,唐末韓建改築新城時保留。1950年代以前,發現唐含光門遺址。2004年,於遺址兩側開闢城門,各砌兩個券洞,沿襲「含光門」之名。

勿幕門

勿幕門,原名「井上將門」,是西安城牆南側的一座城門,位於永寧門以西,四府街南端。1939年開闢,以紀念國民革命先驅井勿幕而得名。

朱雀門

朱雀門,是西安城牆南側的一座城門,位於永寧門以西,南廣濟街南端,1986年開闢。因門址位於隋唐長安皇城朱雀門西側,故名「朱雀門」。

文昌門

文昌門,是西安城牆南側的一座城門,位於永寧門以東,柏樹林南端,1984年開闢。門上城牆西側,明清兩代建有魁星樓。魁星為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文運之神,故魁星樓下新築城門便命名「文昌門」。

和平門

和平門,是西安城牆南側的一座城門,位於永寧門以東,和平路南端,1953年開闢,以和平路名「和平門」。

建國門

建國門,是西安城牆南側的一座城門,位於永寧門以東,建國路南端,1939年開闢,1984年重建。1986年,以建國路命名「建國門」。

北城城門(6座)

安遠門

 
北門安遠門瓮城上,安遠門正樓遺址

安遠門,是西安城牆正北門,位於北城牆中部偏西。其位置原為唐長安太極宮與東宮交界的宮牆中段,唐末韓建改築新城時被隔在北城牆之外。明洪武初,向北擴建西安府城時新建安遠門,後歷清代、民國,沿襲至今。安遠門正樓門洞,現存民國元年6月(1912年),陝西都督張鳳翽所題寫的門楣。今安遠門存瓮城、箭樓及二重門洞。

尚武門

尚武門,是西安城牆北側的一座城門,位於安遠門以西,西北三路北端,1939年開闢,1996年重建。因門內西側為清代習武園,故名「尚武門」。

尚德門

尚德門,是西安城牆北側的一座城門,位於安遠門以東,尚德路北端,1986年開闢,以尚德路名「尚德門」。

解放門

 
解放門,門外火車站廣場

解放門,原名「中正門」,是西安城牆北側的一座城門,位於安遠門以東,解放路北端,西安火車站南側,1934年開闢。

尚儉門

尚儉門,是西安城牆北側的一座城門,位於安遠門以東,尚儉路北端,2004年開闢,以尚儉路名「尚儉門」。

尚勤門

尚勤門,是西安城牆北側的一座城門,位於安遠門以東,尚勤路北端,2004年開闢,以尚勤路名「尚勤門」。

西城城門(2座)

安定門

安定門,是西安城牆正西門,位於西城牆中部偏南。原為隋唐長安皇城西面中門「順義門」,唐末韓建改築新城時保留。明洪武初,擴建西安府城,此門沿用為西門,易名「安定門」。安定門正樓門洞,現存民國元年6月(1912年),陝西都督張鳳翽所題寫的門楣。今安定門存瓮城、箭樓、正樓及二重門洞。

玉祥門

玉祥門,是西安城牆西側的一座城門,位於安定門以北,蓮湖路西端。1928年開闢,以紀念馮玉祥鎮嵩軍圍困西安得名。

東城城門(3座)

長樂門

 
東門長樂門瓮城上,長樂門正樓

長樂門,是西安城牆正東門,位於東城牆中部偏南。明洪武初擴建西安府城時新建長樂門。長樂門正樓門洞,現存民國元年6月(1912年),陝西都督張鳳翽所題寫的門楣。今長樂門存瓮城、箭樓、正樓及二重門洞。

中山門

中山門,是西安城牆東側的一座城門,俗稱「小東門」,位於長樂門以北,東新街東端。1927年開闢,以紀念國民革命領袖孫中山而得名。

朝陽門

朝陽門,是西安城牆東側的一座城門,位於長樂門以北,東五路東端,1939年開闢,1992年重建。因其地處城東,故取「迎着太陽升起」之意命名為「朝陽門」。

參考文獻

  1. ^ 西安城牆北門和南門石碑註釋。
  2. ^ 西安市地方志辦公室. 明清西安词典.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12年11月第2版: 50-55 [2019-02-01]. ISBN 978-7-224-10398-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1). 
  3. ^ 西安市地方志辦公室. 民国西安词典.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12年11月第1版 [2019-02-01]. ISBN 978-7-224-104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31). 
  4. ^ 碧海風. 古城西安十八门. 碧海風雲. 2019-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0). 
  5. ^ 葛慧. 西安地名文化. 西安: 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2.7. ISBN 978-7-5368-2915-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