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衝突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23年12月1日) |
親子衝突是指範圍限定在於親子之間的衝突。父母與子女因各種問題的權責、認知,或是彼此的目標、意見、價值觀不一致所引起的一連串爭執、冷戰、口語或身體攻擊等行為。此外,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父母管教方式,亦是影響親子衝突的重要來源。親子衝突可能會破壞親子關係,但只要在衝突後能理性的討論問題,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親子衝突也可能讓父母與子女更了解彼此,更知道如何跟對方相處。
形成原因
父母與子女間價值觀的差異、子女尋求獨立自主,不願意受到父母太多的干涉,是形成親子衝突相當重要的原因。此外,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父母管教方式,亦是影響親子衝突的重要來源。[1]
常見的引起親子衝突事項
常見的引起親子衝突事項如下[2]: 家庭關係、家庭雜務、家規、青少年獨立自主、價值與道德、儀容、人格、課業表現、人際關係、社交活動約束、就寢與宵禁、健康與衛生、活動約束、財務。
生物學觀點
Robert Trivers的親子衝突理論
羅伯特·泰弗士於1974年提出親子衝突理論,以生物的親代和子代在之間有不同的目標為論述。親代希望能夠投入少量的資源就讓子代長大,子代則希望得到越多資源越好。其中的四大主張如下[3]。
- 投資的不對等:泰弗士認為,因為父母和子女在生育和撫養上的付出不同,也就是說花在生育和照顧孩子上的成本不同,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利益並不平等。
- 遺傳衝突:父母和孩子有基因的傳遞,他們的遺傳利益並不一定完全相同。父母可能會把一些對自己有好處但對孩子有害的基因傳給他們,這就造成了一種基因上的利益衝突。
- 博弈和策略:泰弗士用一種叫做博弈理論的想法來解釋親子之間的衝突。他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想像成一場博弈,就像在玩遊戲一樣,雙方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制定各種策略。這可能包括父母限制資源的分配,而孩子則設法發展出能夠得到更多資源的方法。
- 進化的結果:親子之間的爭執和競爭是生物進化的一部分,每一方都在努力達到最好的生存和繁衍結果。
心理學觀點
心理動力論
青春期的青少年性慾會增加,他們可能會感到壓力和覺得焦慮,所以青少年會使用防禦機制來減輕焦慮、滿足需求,但長時間使用防禦機制可能會與他人疏離,或是造成不良的人際互動。儘管青少年可能會努力克制自己,以理智的方式面對問題,但他們通常還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青少年與父母的衝突很難避免
心理社會論
青春期是建立自我認同的時期,如果青少年無法在這個階段形成身分認同,可能會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破壞的行為,甚至出現偏差的行為或是人格缺陷。在青少年建立自我統合的過程時,他們需要評估不同的角色、價值觀和意識型態,此時青少年所認同的價值觀可能會跟父母不同甚至相反,進而導致親子衝突。
認知發展論
青少年在認知上進入了能夠抽象思考的判斷,這時他們的思考能力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還有社會與個人的關係,此時青少年也會了解自己的行為與社會的關係,思考同儕關係、人格發展還有社會議題等問題。在家庭中,青少年會希望有更高的自主性,也希望和父母是平等的,如果這時父母依然堅持用權威管教青少年,就會構成親子關係不平等,導致衝突。[2][4]
生態系統理論
個人的成長受到各種環境的影響,這些環境從最親近的,像是家庭,到最遠的,如廣泛的文化。這些環境系統不僅彼此影響,還與個體互動,影響其成長。為了理解這些環境,我們可以將它們依據與個體的空間和社會距離分成不同的層次,從最內層到外層分別是: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部系統、和鉅觀系統。
微觀系統:個人處於最核心的位置,周圍緊密包圍着的是從出生開始就與個人有最密切關係的家庭系統。這個系統對個人的影響最直接且頻繁,因為它牽涉到日常的互動。微觀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系統,裏面每個人都會相互影響,也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透過面對面的互動方式實現的,因此在這個系統中,其他人的個性、態度等因素變得特別重要。
中間系統:指的是個人參與的各個小環境之間的連結或互動,這種聯繫有助於個人在這些小環境中發展優勢。中間系統的發展豐富與否,可以根據個人在不同小環境中的聯繫數量和質量來評估。中間系統是促進人類發展的原因,也是發展的結果。其基本原則是,如果個人在生活中各小環境之間的聯繫越強、越能互相補充,那麼中間系統就越發達,也越能強力地推動個人的發展。
外部系統:指的是對個人的成長有影響,但這些環境中的人本身並不是當事人直接參與的社會情境。換句話說,這些環境是對當事人生活有影響的,但他們並沒有直接參與或參與其中的體制。
鉅觀系統:這是指廣泛的文化和次文化環境,包括意識型態、信念、價值觀、習慣、社會期望、生活方式等。這些因素告訴我們在某個文化中成年人應該如何對待孩子、教養孩子,孩子應該追求什麼目標等。因此,在每種文化和次文化中,鉅觀系統都是不同的,而這經常成為跨文化研究的主題。鉅觀系統會隨着時代而改變,有時這種變化對個人的發展非常重要。
生態系統理論的因應之道
美國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所提的生態系統理論的觀點,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日常生活上學習到的與家人、手足親戚相處的規則,雖然有部份是來自父母親長的教導,但大部份來自個人次系統與其他次系統間交流經驗的累積。 從心理學的生態系統理論多元、整合的觀點來看,當一個家庭裏的關係出現問題時,邊界封閉的家庭可能比邊界開放的家庭面臨更大的危機。這是因為開放的家庭有機會透過與外部系統的交流來修正問題,而封閉的家庭則較難這麼做。這種能量的運送通常發生在中間系統,比如家族、親友或鄰里社區,它們是更容易被看到的。實際上,當一個人或家庭系統遇到困難時,通常會向中間系統尋求幫助。如果中間系統無法正常運作,或者家庭系統的邊界太封閉,無法與外界互動以得到協助,才會導致外部系統或社會制度的介入。而影響個人、家庭、社區的重要外部系統和社會制度,則直接受到更大範圍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觀念的影響。[5] [6]
社會科學觀點
人類文化學
文化會影響青少年的發展,所以青少年的發展會因為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在從兒童轉換成成人的過程中,可能導致青少年情緒緊張,增加親子衝突的可能性。
社會控制論
無論是物質方面或是權力方面甚至是情感方面,父母在家中往往具有較多的控制權,子女從出生開始就是被控制的角色,在子女長大後,子女對於權力分配不平等的現象有所知覺時,且家中的權力沒有適當轉移時,親子衝突就會產生。[7]
親子衝突的解決方式
親子衝突的解決方式常見的為溝通模式的改變[8][9][10]:
- 找出衝突根源
- 建立正面積極解決問題心態
- 創造雙向溝通的機會
- 多聆聽對方的想法,而不是堅持己見
- 多鼓勵、讚美
影響
親子衝突可能會破壞親子關係,但只要在衝突後能理性的討論問題,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親子衝突也可能讓父母與子女更了解彼此,更知道如何跟對方相處[9]。
參考資料
- ^ 許詩淇、黃囇莉.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華人父母角色義務對親子衝突與親子關係的影響. 中華心理學刊. 2009-09-01, 51 (3) [2023-12-04]. doi:10.6129/CJP.2009.51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4).
- ^ 2.0 2.1 張怡華. 國中生親子衝突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 2006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5).
- ^ ROBERT L. TRIVERS. Parent-Offspring Conflict. American Zoologist. February 1974, 14 (1): Pages 249–264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5).
- ^ 徐愛華. 從親子衝突談青少年父母親職教育的介入意義與模式. 網絡社會學通訊期刊. 2005-11-15, (50)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1).
- ^ 詹桂香. 從生態學的觀點看親子衝突的因應之道. 網絡社會學通訊期刊. 2006-01-15, (52)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9).
- ^ Urie Bronfenbrenner. Ecolog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 (PDF).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3: 37–43. 1994 [2023-12-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3-05).
- ^ 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 (PDF). nccur.lib.nccu.edu.tw. [2023-12-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2-04).
- ^ 「都是為了你好!」但爸媽總是和孩子想得不一樣,親子衝突的心理學解法大公開. 故事 StoryStudio. 2021-05-20 [2023-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9).
- ^ 9.0 9.1 張念慈. 親子衝突時怎麼辦?別讓情緒大火忘了自己的原則!. u值媒 (聯合報). 2023-02-23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9) (中文(臺灣)).
- ^ 如何改善親子關係?親子衝突發生時怎麼處理,才能避免親子關係疏離? - Heho親子. 2023-06-15 [2023-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9)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