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銅像及墓

40°21′03″N 116°01′12″E / 40.35083°N 116.02000°E / 40.35083; 116.02000

京張鐵路南口段至八達嶺段
詹天佑銅像及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延慶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清至民國
編號7-1610
認定時間2013年3月

詹天佑銅像及墓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的銅像和墓,位於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青龍橋,由中華民國官方興建。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紅衛兵破壞[1]。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重建[2],1984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銅像

詹天佑銅像底座上鐫刻「詹公天佑之象」,上有詹天佑銅製立像一尊。

1919年4月28日,漢粵川鐵路湘鄂線局長顏德慶領銜的有525位中國工程師簽名的呈文送到北洋政府交通部。該呈文稱:[3]

呈為已故漢粵川鐵路督辦功在國家,環懇國家從優褒恤事:

竊德慶等服務漢粵川鐵路,仰見已故督辦詹天佑幼歲重洋負岌,學擅專長,中年國事宣勞,譽彰中外。吾國創辦路政垂三十年,舉凡軌線之所通,悉賴規模之匡示。京張一路,當創議之始,外洋工程家駭其艱阻,謂非取才異域,鮮克觀成。時詹督辦總理工務,精心毅力築通八達嶺,跨越居庸關,竟告厥成,泰西專家,群相驚服,聲譽遠播,環球景佩,豐功偉績,國家之光。迨調漢粵川鐵路督辦,其時適丁歐戰開始,料貴需廣,借款有限,詹督辦統籌全局,決就款計工之策,專營湘鄂武長一段,冀收尺寸之功,復因時局影響,款源告竭,艱苦支掛,未償少怠,始於去冬將武長一段,督促告成,湘鄂交通,群情稱便。今春以協約共同管理俄路之議,奉特派赴東會議,扶病遄征,撙俎折衝,中外翕頌。德慶等親承矩范有年,仰見詹督辦忠勤厥職,勇於敢為,接物以誠,自奉克儉,論功績既為全國所景崇,論道德尤足為末流所矜式。慨其壯歲,為國馳驅,心力交瘁,本原已傷,客秋感,患時邪,兼攖腹疾,淹纏致弱,久未復元,邇因東事疚懷,遂致精神疲憊,返漢就醫方四日,竟以積勞病故。

德慶等伏維國家褒功崇德,昭茲令典,並聞鈞部追念耆舊,將請大總統明令優恤,彰此殊勞,屬在末同深感激。

為此呈請大部,可否並將生平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更飭京綏路局,指撥附近地點,立祠鑄像,以志殊勛而資景仰之處,伏候鈞裁。

1919年6月6日,中華工程師學會會長鄺孫謀京綏鐵路同人會會長丁士源京綏鐵路局局長)呈請北洋政府交通部並轉呈大總統徐世昌,請求在八達嶺為詹天佑塑銅像。呈文稱:[3]

呈為已故技監功在路務,擬懇轉呈大總統,准於在京綏路八達嶺建設銅像,並請頒給碑文,以勵成勞,而資觀感事:
竊維前督辦漢粵川鐵路二等寶光嘉禾章交通部技監詹天佑,於四月二十四日在漢口差次病故。經湘鄂局局長顏德慶等呈奉鈞部指令,以該故技監為國宣勞,歷年甚久,工程學術中外同欽,經本部呈准大總統明令優恤;至請飭由京綏路局撥地立祠鑄像一節,褒功崇德,公論允孚,應即由路界同人妥籌辦法,本部自樂予提倡等因。奉誦之餘,同深感仰。伏念該故技監經營路務逾三十年,其創辦京張,展築張綏,尤為平生精力所注。迨量移粵鄂,常至京師,未嘗不殷拳屬。念文淵老去,尚懷銘柱之鄉,令威歸來,猶識度遼之路。大輅溯椎輪之始,締造尤艱;重關通隘塞之途,成勞俱在。本會同人等,或追維舊誼,或跬步前型,群議僉同,敢陳下悃,擬懇鈞部據情呈請大總統,准在京綏路八達嶺,為該故技監建設銅像,並請特予頒給碑文,借沒世之榮,作後來之矜式。良金寫范,無窮憑弔之思,貞石摩崖,允賴不刊之典。謹繕具該故監事實清冊,暨所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附圖》及《華英工學字彙》兩種,呈祈鈞部俯賜鑒核轉呈。

上述呈文獲北洋政府批准。1922年銅像落成。文化大革命期間,該銅像曾被推倒,後經修復,於1971年歸回原位。[4]

銅像旁邊有碑亭,內有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頒給之碑。碑文曰:[5]


故交通部技監、漢粵川鐵路督辦詹君之碑
海通以來,吾國選派士人,遊學東西洋四十餘年,項背相望以迄今日。其間,興教育、修法律、整軍政及以一材一藝效用於國家者,多不可僂指數。求其功績昭著, 堅苦卓絕,為海內外同聲讚美,蓋未有若詹君者也。君之游美國也,年甫十二,時清同治十二年,為我國派學生出洋之始,至光緒七年畢業始歸,其所入學校為美之威士哈芬小學紐哈芬中學耶魯大學,其充教員則為福州船政局廣東博學館廣東海圖水陸師學堂,其充工程司則為天津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各鐵路,其充總工程司則為京張張綏川漢粵漢各鐵路,最後任漢粵川鐵路督辦,而以京張路工為尤著。京張路者,自京師張家口,長三百七十餘里,南口以北,岡巒重疊,溪澗紛歧,地險而工艱,出居庸關八達嶺橫蔽於前,其上為古長城,峭壁百尋,駴心怵目。君初履勘,擬由石佛寺向西北行,當鑿洞六千餘尺,其後乃改由東面斜行,就青龍橋施工辟峽,僅鑿洞三千五百餘尺耳。當是時,君之所攜習工程學者僅二人,晝則繭足登山,夜則繪圖計工,無一息之安,既而其二人者,或以事他調,議者竊以謂吾國人未有當此任者,君益冥心孤往,不以無助而少弛其志。凡十八月而山洞蕆事,四年而全路告成,開車之日,王公士庶及東西人士觀者數萬,咸嘖嘖嘆為前古所未有。時予方任郵傳部尚書,親睹其盛事,實君生平莫大之榮譽也。君之督辦漢粵川鐵路也,國人以所信君於京張者,策功之必成,日夕跛望,君已先成湘鄂之武長一路,及漢宜路之首段,而君遽以民國八年四月二十四日歿於漢上。年五十有九,其遺呈三事,語不及私,知與不知。罔不嗟悼。鐵路同人請於八達嶺立祠鑄像,以志景行,予故舉其犖犖大者,著之於碑,以昭邦人,而風異世。君名天佑,字眷誠,廣東南海人,所著有京張鐵路工程紀略及圖各一卷。銘日:

蘩昔輪輿,冬官所掌,知者創物,制器尚象。
泰西新術,凌越先民,鼓鑄風火,千里比鄰。
君以弱齡,遨遊海外,擷精抉微,超然神會。
十載學成,眷言宗邦,呈材司契,並世無雙。
神京西北,逶迤原隰,飛梁穴山,雷殷電翕。
君之始事,中外危疑,及其成功,鬼設神施。
眾歸君能,異喙交譽,君則擅謙,蕭然無與。
楚材用晉,客卿入秦,惟君觥觥,吾國有人。
川粵萬里,經營伊始,周道四辟,冀昭同軌。
命則有終,名則不磨,勒詞貞石,永鎮山阿。

中華民國八年七月

大總統 徐世昌 作

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親自為詹天佑治喪,指示其靈柩南下返鄉安葬期間,沿途軍警妥為照料。後來詹天佑家人因念及其生前曾說「夢魂所寄,終不忘京張」,又曾表示願終老北京,遂改移靈北上,1921年將其靈柩安葬於北京海淀萬泉莊。1926年,詹天佑的妻子譚菊珍逝世,與詹天佑合墓。

文化大革命期間,詹天佑夫婦墓遭到紅衛兵損毀[1],遺體被挖出。1982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北京鐵路局中國鐵道學會等單位將詹天佑及其妻子譚菊珍的骨灰遷葬於詹天佑銅像後的新墓中,並舉行了遷葬儀式[2]。 這座新墓是由北京鐵路局虞獻南設計建成的。[6]墓冢由花崗石砌成,下為方形,上有一半球形,冢的前立面刻徐之謙手書的漢隸金字「詹天佑先生之墓」。冢後是一塊花崗岩鑲邊的黑色大理石臥碑,上刻詹天佑生平。

詹天佑先生生平

詹天佑先生是我國傑出的工程師,廣東南海人,生於一八六一年四月二十六日,十二歲時考取清政府的幼童出洋預備班赴美留學,一八七八年入美耶魯大學專攻鐵路工程,一八八一年畢業回國後在福州船政學堂任教習。一八八八年起至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四日逝世止,先生一直從事鐵路建設工作,先後在津塘天津塘沽)、津蘆天津蘆台)、關內外山海關錦州營口)、萍醴萍鄉醴陵)、新易(今高碑店梁各莊)、京張北京張家口)、粵漢漢粵川等十條鐵路上,擔任工程師、總工程師、總辦、督辦、技監等職,為我國鐵路建設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先生主持修建京張鐵路時,不顧帝國主義分子及其奴才們的阻撓誹謗,在工程艱巨、設備缺乏的嚴重困難條件下,以其淵博的知識與精湛的技術,依靠我國技術人員和工人們的智慧與力量,終於用四年時間,第一次由我國自己的工程師建成了這條鐵路,這對當時深受苦難的中國人民是很大的鼓舞。

詹天佑先生逝世後葬於北京海淀萬泉莊,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愛國的對我國鐵路建設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工程師,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北京鐵路局和中國鐵道學會,於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日,將詹天佑先生及夫人譚菊珍女士骨灰移葬於居庸關下青龍橋車站先生銅像之後,背靠雄偉的長城,面對先生設計修建的八達嶺隧道和「之」字形線路,先生的偉大精神與創造才能,將與世長存。

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日立

參考文獻

  1. ^ 1.0 1.1 丁抒. 1966年的“破四旧”运动. 熊景明; 宋永毅; 余國良 (編). 中外學者談文革.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8-06-15: 56–60. ISBN 978-988-17563-3-6 (中文). 
  2. ^ 2.0 2.1 經盛鴻. 詹天佑评传.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 第490頁. ISBN 978-7-305-03502-9 (中文). 
  3. ^ 3.0 3.1 陳典松,家國情緣,廣州:花城出版社,2011年
  4. ^ 姚小平,谁修复的詹天佑铜像,新天地2009年第12期. [2012-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3). 
  5. ^ 蔡學忠,中國鐵路工程前輩──詹天佑,科學月刊第84期,1976年12月
  6. ^ 近代京華史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3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