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又稱姓望地望[來源請求],是「郡」與「望」的合稱,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單位,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範圍內的名門望族或該望族的發源地。

郡望始於魏晉南北朝,由於門閥制度的盛行,各個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認的高門大姓氏,當時稱為「士族」、「右姓」等,為標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們特意在姓氏的前面標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顯示貴族身份,顯示與同姓氏其他人的區別。一個郡可以有多個望族,如陳郡陳郡謝氏陳郡袁氏等。同一姓氏,不同地區的家族,則使用各自的郡望,如王氏有瑯琊王氏太原王氏;崔氏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李氏有趙郡李氏隴西李氏

北魏時期隴西李氏後人的墓誌如果記載籍貫,常常寫為「隴西郡狄道縣都鄉和風裏」或「隴西郡狄道縣都鄉華風裏」,有些墓誌前面綴上「秦州」,如去世於北魏正始二年(505年)的李蕤墓誌,去世於永平三年(515年)李慶容的墓誌,去世於正光五年(524年)李超的墓誌。據《晉書·地理志上》「秦州」條,西晉初年「狄道縣」的確屬於秦州隴西郡晉惠帝時則分立狄道郡,前涼時改屬涼州,又以狄道縣立武始郡。北魏時期狄道縣隸屬於枹罕鎮,枹罕鎮之後又改為河州,李蕤、李慶容、李超三人墓誌所記載籍貫中的州、郡、縣名稱及隸屬關係依據的是西晉初年的制度。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侯旭東教授認為,高門子弟用來標明其身份地位的郡望多產生於魏晉時代,隨着時間的推移,那些州、郡、縣名稱與隸屬關係也不斷的變化,到北朝時他們居地的名稱難免與舊有的郡望不合,這些名門後代為「高自標置」,仍然抱着舊貫不放,這種風氣不僅流行於安頓死者的墓志銘中,世間也是一樣,國史正傳亦深受影響。《魏書·裴延俊》傳稱裴延俊為「河東聞喜人」而不是「正平聞喜人」,《魏書·李寶傳》稱李寶為「隴西狄道人」而不是「武始狄道人」,《魏書·鄭羲傳》稱鄭羲為「滎陽開封人」而不是「滎陽苑陵人」,《魏書·陽尼傳》稱陽尼為「北平無終人」而不是「漁陽無終人」,都是這種例子[1][2]

劉知幾認為碑文中的籍貫和封爵的名稱有很多造假,比如記載姓袁的就自稱陳郡袁氏,姓杜的就自稱京兆杜氏,姓劉的都自稱是彭城劉氏,姓魏的都說是鉅鹿魏氏,這是一種流行的不當風俗,忘記了史書傳記的舊有體例[3]。至明代,籍貫方才徹底替代郡望[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毛漢光指出,士族是具有時間縱度的血緣單位,強調郡望以區別於其他家族,猶如一家百年老店強調金字招牌一般,郡望與士族相始終[5]

參考文獻

  1. ^ 侯旭東, 《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 古代史研究所, 2020年 
  2. ^ 侯旭東.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朝廷、州县与村里》. 北京市: 商務印書館. :2005.11: 137–139. ISBN 7-100-04493-6 (中文(簡體)). 
  3. ^ 《史通·內篇·邑里第十九》:且自世重高門,人輕寒族,競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若仲遠之尋鄭玄,先雲汝南應劭;文舉之對曹操,自謂魯國孔融是也。愛及近古,其言多偽。至於碑頌所勒,茅土定名,虛引他邦,冒為己邑。若乃稱袁則飾之陳郡,言杜則系之京邑,姓卯金者咸曰彭城,氏禾女者皆云鉅鹿。此乃尋流俗之常談,忘著書之舊體矣。
  4. ^ 韓養民. 地望、郡望、籍贯与姓名. 西安晚報 數字報刊. 2008-02-26 [2017-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2) (簡體中文). 
  5. ^ 毛漢光.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上海市: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2年12月: 238. ISBN 7-80622-786-5 (中文(簡體)). 

參見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