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歷史學獎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学家郭沫若命名的历史学奖项

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學家郭沫若命名的歷史學獎項,於1998年成立。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批准由郭沫若基金會組織的評獎委員會所評選。該獎項的設立是為了鼓勵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工作者繼續致力於學術研究[1]。是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學界的權威榮譽獎項[2]。郭沫若歷史學獎會被授予在中國歷史研究領域(1949年以前),包括在通史斷代史等方面,有重大突破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或僑居海外的中國籍學者[3]。每2—6年評選一次,截止2023年共頒發6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分別於2000年[1]、2002年[4]、2007年[5]、2012年[6]、2018年[7]、2023年[8]公佈。獎勵經費來自於郭沫若基金會利息等收入[1]。被譽為「中國史學界最高獎項」[9]

歷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獲獎者

屆次 年度 獎項 獲獎者 著作
第一屆[10] 2000 一等獎(1項) 羅爾綱 太平天國史
二等獎(5項) 吳汝康吳新智張森水 中國遠古人類
嚴中平(主編) 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94)
漆俠 宋代經濟史
楊向奎 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
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墓
三等獎(12項) 張培瑜 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
葛劍雄 中國人口發展史
曹婉如鄭錫煌(編) 中國古代地圖 (戰國至元)
江應梁(主編)、 林超民(副主編) 中國民族史
許滌新吳承明(主編) 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
田餘慶 東晉門閥政治
中國文物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 唐長孺(主編) 吐魯番出土文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沙俄侵華史
金沖及胡繩武 辛亥革命史稿
楊國楨 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肅省博物館、 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居延新簡
王戎笙 清代全史
榮譽獎(7項) 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胡繩 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
范文瀾蔡美彪 中國通史
裴文中張森水 中國猿人石器研究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 宋明理學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殷周金文集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
第二屆[11] 2002 一等獎(1項) 汪敬虞 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
二等獎(6項) 文煥然文榕生 中國歷史時期冬半年氣候冷暖變遷
陳詩啟 中國近代海關史 (晚清、民國部分)
林甘泉 中國經濟通史 (秦漢經濟卷)
方行經君健魏金玉 中國經濟通史 (清代經濟卷)
史金波雅森·吾守爾 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早期傳播 — 西夏和回鶻活字印刷術研究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
三等獎(14項) 劉明逵唐玉良 中國工人運動史
馬大正 中國邊疆經略史
姜濤 中國近代人口史
郭正忠丁長清唐仁粵 中國鹽業史(古代編、近代當代編、地方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六頂山與渤海鎮 — 唐代渤海國的貴族墓地與都城遺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宋皇陵
王宇信楊升南 甲骨學一百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漢杜陵陵園遺址
李伯重 江南的早期工業化 (1550 —1850 年)
韋慶遠 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
王子今 秦漢區域文化研究
張澤咸 唐代工商業
李錦繡 唐代財政史稿 (上卷)
郝春文 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
第三屆[12] 2007 一等獎(1項)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中國考古學 (夏商、兩周卷)
二等獎(3項) 虞和平(主編) 中國現代化歷程 (1 —3 卷)
席澤宗(主編) 中國科學技術史 (科學思想卷)
樊克政 龔自珍年譜考略
三等獎(9項) 張鎧 中國與西班牙關係史
史為樂 (主編)鄧自欣朱玲玲 (副主編)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上、下)
李文治江太新 中國地主制經濟論——封建土地關係發展與變化
周魁一 中國科學技術史 (水利卷)
方慧 雲南法制史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鄭州大學考古專業 程林泉韓國河張翔宇 (編著) 長安漢墓 (上、下冊)
茅海建 戊戌變法史事考
李細珠 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
吳汝康李星學(主編) 吳新智穆西南(副主編) 南京直立人
提名獎(14項) 冷鵬飛 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形態研究
吳慧(主編) 中國商業通史 (1 —3 卷)
田淼 中國數學的西化歷程
晁福林 先秦社會形態研究
桑兵 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
張英聘 明代南直隸方志研究
樊明方 唐努烏梁海歷史研究
陳昭容 秦系文字研究——從漢字史的角度考察
梁景之 清代民間宗教與鄉土社會
郭松義定宜莊 清代民間婚書研究
倪玉平 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
邸永君 清代翰林院制度
聞黎明 第三種力量與抗戰時期的中國政治
鄧野 聯合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
第四屆[13] 2012 一等獎(1項) 郭書春(主編) 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
二等獎(3項)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 中國印刷史 (插圖珍藏增訂版) (上、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劉克祥吳太昌(主編) 中國近代經濟史 (1927—1937) (上、中、下)
三等獎(7項)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
李伯重 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1820 年代華亭—婁縣地區GDP 研究
陳高華張帆劉曉 元代文化史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 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 (附唐令復原研究) (上、下)
楊振紅 出土簡牘與秦漢社會
史金波 西夏社會 (上、下)
劉迎勝 察合台汗國史研究
提名獎(21項) 劉慶柱(主編)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1949—2009)
呂一燃 (主編) 中國近代邊界史 (上、下)
陳祖武 中國學案史
茅海建 從甲午到戊戌: 康有為 《我史》 鑒注
夏春濤 天國的隕落———太平天國宗教再研究
陳支平 民間文書與明清東南族商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漢魏洛陽故城南郊禮制建築遺址 ( 1962—1992年考古發掘報告)
陳振中 先秦手工業史
金以林 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
雷聞 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
孫繼民 俄藏黑水城所出 《宋西北邊境軍政文書》整理與研究
楊海英 洪承疇與明清易代研究
黃天樹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趙鵬 殷墟甲骨文人名與斷代的初步研究
岳洪彬 殷墟青銅禮器研究
杜金鵬 殷墟宮殿區建築基址研究
梁濤 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
王恩田(編著) 陶文圖錄 ( 1—6 冊)及陶文字典
劉小萌 清代北京旗人社會
張弓(主編) 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 (上、下)
鍾柏生陳昭榮黃銘崇袁國華 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匯編 (一、二、附錄)
第五屆[14] 2018 一等獎(1項) 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柒)
二等獎(6項) 鄒逸麟 張修桂(主編) 中國歷史自然地理
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
史金波 西夏經濟文書研究
楊建華 歐亞草原東部的金屬之路:絲綢之路與匈奴聯盟的孕育過程
萬明 徐英凱 明代《萬曆會計錄》整理與研究
黃興濤 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三等獎(12項) 張政烺(主編) 中國古代歷史圖譜(12卷17冊)
劉毅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陵墓
張希清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
李憑 北魏平城時代(第三版)
李細珠 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晚清權力格局再研究
趙現海 明代九邊長城軍鎮史 ——中國邊疆假說視野下的長城制度史研究
阿風 明清徽州訴訟文書研究
張生 釣魚島問題文獻集
王子今 秦漢稱謂研究
趙平安 秦西漢印章研究
孫亞冰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文例研究
嚴志斌 商代青銅器銘文研究
提名獎(23項) 成一農 「非科學」的中國傳統輿圖——中國傳統輿圖繪製研究
閆化川 馬克思主義是怎樣生根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山東早期傳播研究
王震中 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
路新生 中國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綱
藍勇(主編) 長江三峽歷史地圖集
黃開國 公羊學發展史
田澍 正德十六年——「大禮議」與嘉隆萬改革
吳麗娛(主編) 禮與中國古代社會(四卷本)
陳爽 出土墓誌所見中古譜牒研究
林鵠 遼史百官志考訂
韓建業 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
范學輝 宋代三衙管軍制度研究
張世明 法律、資源與時空建構:1644-1945 年的中國(五卷本)
解揚 政治與事君:呂坤《實政錄》及其經世思想研究
孫聞博 秦漢軍制演變史稿
周棉 留學生群體與民國的社會發展
陳璽 唐代刑事訴訟慣例研究
孫靖國 桑乾河流域歷史城市地理研究
晉文 桑弘羊評傳
周智生 晚清民國時期滇藏川毗連地區的治理開發
江太新 清代地權分配研究
陳斯鵬 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
賈兵強 楚國農業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
第六屆[15] 2023 一等獎(3項) 陳高華、張國旺 元代災荒史
步平、王建朗主編 中國抗日戰爭史 (全八卷)
本書編寫組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
二等獎(6項)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安陽孝民屯 (三): 殷商遺存·鑄銅遺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漢長安城未央宮骨簽 (全九十冊 )
張生主編 李頓調查團檔案文獻集 (共 19 冊)
徐藍、耿志 英美軍事戰略同盟關係的形成與發展(1919-1945)
瞿林東主編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史 (七卷本)
劉克祥主編 中國近代經濟史 (1937-1949) (上、中、下冊)
三等獎(10項) 苗潤博 《遼史》探源
呂厚量 古希臘史學中帝國形象的演變研究
彭南生 街區裏的商人社會:上海馬路商界聯合會(1919-1929)
李斌 流言與真相: 革命視野中的郭沫若
左玉河主編 民國社會生活史
朱昌榮 清初程朱理學研究
蔡昉主編 新中國經濟建設 70 年
閆坤主編 中國共產黨百年財政史: 思想與實踐
馬新 中國古代村落形態研究
張懋鎔主編 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 (1-19 卷)
提名獎(20項) 張巨成 艾思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程與經驗研究
賈連翔 出土數字卦文獻輯釋
劉釗主編 傳承中華基因: 甲骨文發現一百二十年來甲骨學論文精選及提要 (全四冊)
趙慶雲 創榛辟莽一一近代史研究所與史學發展
邴正主編 東北古代方國屬國史(多卷本)
張博泉、程妮娜主持校注 今注本二十四史·金史
吳敏超 抗戰變局中的華東
劉麗 兩周時期諸侯國婚姻關係研究
劉毅 明代藩王陵墓的考古學研究
王連龍編撰 南北朝墓誌集成
沈剛 秦簡所見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黃樓 神策軍與中晚唐宦官政治 (全二冊)
宋永成 蘇聯猶太人研究 (1941-1953)——以猶太人反法西斯委員會為中心
徐濤 萬國商團:一部全球視野下的上海史
杜繼東主編 新西蘭華僑華人史 (全 3 卷)
宋麗萍 印度人民黨的崛起與執政
杜立暉 元代地方行政運作研究: 以黑水城文獻為中心
黃興 指南新證一一中國古代指南針技術實證研究
張久和、劉國祥主編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
張天虹 中晚唐五代的河朔藩鎮與社會流動
優秀普及讀物獎(3項) 劉慶柱 不斷裂的文明史: 對中國國家認同的五千年考古學解讀
陳紹棣主編 地圖上的《史記》(全六卷)
熊月之 光明的搖籃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首屆評獎委員會.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首届评奖启事. 中國史研究動態. 1998, (12). 
  2. ^ 溫慶. 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人民網-國際頻道. [2019-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9). 
  3. ^ 樊江洪. 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接受申报,专家发言批评把历史当小品的行为. 上觀新聞. [2019-05-09]. 
  4. ^ 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第二屆評獎委員會.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第二届评奖启事. 中國史研究. 2002, (2). 
  5. ^ 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第三屆評獎委員會.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第三届评奖启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9-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9). 
  6. ^ 第四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評獎委員會. 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公告. 近代史研究. 2011, (3). 
  7. ^ 第五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評獎工作辦公室. 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公告. 光明日報 (08版). 2018-05-02 [2019-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9). 
  8. ^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评奖结果公示-中国社会科学网. www.cssn.cn. [2023-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30). 
  9. ^ 任芳.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颁奖 21部学术专著获中国史学界最高奖项.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12月02日). 新華社. 第6版 [2019-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9). 
  10. ^ 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评奖结果揭晓. 中國史研究. 2000, (02): 177. 
  11. ^ 第二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获奖名单. 中國史研究. 2002, (04): 175. 
  12. ^ 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获奖名单. 中國史研究動. 2007, (12): 34. 
  13. ^ 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获奖名单. 中國史研究. 2012, (04): 209. 
  14. ^ 中國社會科學網. 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评奖结果的公示.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8年12月29日 [2019-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5月9日). 
  15. ^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评奖结果公示-中国社会科学网. www.cssn.cn. [2023-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