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國寺 (平遙)
本條目可能不符合維基百科:文件使用方針#使用守則,請協助改善。 |
37°17′08″N 112°16′15″E / 37.28556°N 112.27083°E
鎮國寺 | |
---|---|
基本資訊 | |
省 | 山西 |
位置 | 平遙 |
宗教 | 佛教 |
竣工 | 963年 北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鎮國寺 | |
地址 | 山西省平遙縣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五代 |
編號 | 111 |
認定時間 | 1988年1月13日 |
地圖 | |
鎮國寺 | |||||||||||||||||||||
繁體字 | 鎮國寺 | ||||||||||||||||||||
---|---|---|---|---|---|---|---|---|---|---|---|---|---|---|---|---|---|---|---|---|---|
簡化字 | 镇国寺 | ||||||||||||||||||||
|
鎮國寺是一座中國佛教寺廟,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東北15千米的襄垣鄉郝洞村。該寺始建於五代北漢時期,原名京城寺,明朝嘉靖年間改名為鎮國寺,延用至今,1965年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作為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鎮國寺總佔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現存山門(天王殿)及左右鐘鼓二樓、萬佛殿、東西配殿(觀音殿和地藏殿)、三佛樓等建築。萬佛殿建於五代十國北漢天會七年(963年),是寺內最古老的殿堂,以支撐屋頂和飛檐的巨大斗拱而著稱。大廳里的雕塑是中國現存的少數10世紀佛教雕塑之一。元明時先建山門及左右鐘鼓二樓,後建三佛樓及觀音殿和地藏殿,清代雍正、乾隆重修後形成現在佈局。
歷史
這座寺廟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現存萬佛殿肇建時的中國五代十國北漢天會7年[a]漢睿宗劉鈞時期[2],這個時間被記錄在大廳的橫樑題記中,也是19世紀《平遙縣誌》所載[3]。一塊寫於1819年的石碑也證實了這個日期[4]。該寺原名「京城寺」[b],明嘉靖19年[c]更名為「鎮國寺」[7][8]。萬佛殿是中國大陸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之一[9],也是中國歷史上較為短暫的北漢時期所建,直至21世紀唯一尚存的建築[10]。雖然關於這座寺廟的歷史知之甚少,但是據寺內石碑上記載可知[11],它分別在1151年[8][12]、1540年、1731年[13]、1752年、1764年[13]、1816年[14]和1904年[12]等進行了修繕[15]。
全寺現存共有各朝代古建築44間、彩繪泥塑62尊、100多幅壁畫以及20多方碑碣[13]。1965年該寺被公佈為山西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更進一步被中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16]。1997年,鎮國寺與平遙城、雙林寺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統稱為平遙古城[8]。1988年2月,鎮國寺正式對外開放參觀[9]。
位置與佈局
鎮國寺位於黃土高原以東,晉中平原南部的平遙縣城東北襄垣鄉郝洞村北側,北緯37度17.119分,東經112度16.261分,海拔高度753米[17]。距離城區12.5千米[d][9][1][18],距離同蒲鐵路洪善站大約1千米[19][20]。寺院佔地面積10892平方米,現有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13][6][21]。
寺廟整體坐北朝南為晚唐建築風格[9][18][3]。該寺分前後兩個院落,分別在三座建築物之間,整個建築群周圍有一堵牆[22]。寺院沒有單獨的山門,可以穿堂而過的天王殿起到山門的作用[2]。文化大革命時期,天王殿山門正對面原建於清代嘉慶18年(1813年[3])10月的一座戲台(記載為「舞榭」[23],即樂樓)被拆毀[2][12]。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為天王殿、萬佛殿和三佛殿。天王殿兩側分別有一座便門,東側名為崇虛、西側名為乘幽[2]。兩座便門的外側分別是鼓樓和鐘樓[22]。穿過天王殿後就是前院[20],前院東西有廊,分別接三靈侯殿和財福神殿,兩殿又分別通過碑亭與二郎殿及土地殿相連[24]。小殿原建於郝洞村堡的南北門堡門頂上,清光緒24年5月被移入鎮國寺[25]。穿過萬佛殿就是後院,東西分別有兩個各與三間廂房連接的小殿,稱為觀音殿和地藏殿[26],它們都是明朝時期的建築[27]。中軸線上最後一個大廳是三佛樓,它可以追溯到明代,清朝嘉慶二十年時曾重建[20]。禪院在主體院落的西側[1]。
天王殿
作為鎮國寺的山門,天王殿又稱「山門殿」[28]。天王殿高度大約4到5米,為元代建築,明清時期曾重新修葺[9][18][29]。殿頂是單檐懸山式,斗拱呈米字型,面寬和進深均為三間[30]。屋頂使用黃色琉璃瓦片,剪邊為藍色[29]。殿內兩旁分別矗立四尊佛教天王像[3]。這幾尊天王像塑於清代[31],各自持有不同的法器,寓意風調雨順[3][29][30]。其中南方的增長天王持青風劍、東方的持國天王懷抱琵琶、西方的廣目天王持雨傘、北方的多聞天王手托寶塔[26]。原本立於中央的伽藍菩薩像於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2]。
天王殿西側由便門「崇虛」相接的是一座四方懸山頂鼓樓[29]。鼓樓坐落在磚台上,頂由四根柱子撐起[29]。東側由便門「乘幽」相接的是一座與鼓樓相同形制的鐘樓[29]。鐘樓內保存的鑄造於金代皇統5年(1148年)的鑄鐵鐘是平遙縣境內現存最古老的鑄鐵大鐘[2][32]。
前院
前院有東西兩組配房,東側為二郎殿,殿內塑像已佚失,西側的土地殿內塑像依舊完好[33]。與二郎、土地兩殿相接的是嘉慶21年建造的東、西碑亭,保存有十餘通碑碣[33]。其中大多數是記載歷史上各次修葺寺院的事跡和功德名錄[34]。其中在東側碑亭中有一塊碑,因碑身首尾都缺失,因此被稱為「半截碑」,為北漢劉繼欽碑[33][35]。通過東西碑亭,二郎殿和土地殿分別與三靈侯祠和財福神殿相接[36]。
與東側碑亭相接的是三靈侯祠。這座小殿原本是咸豐年間建在村堡的南堡頂上[37]。「三靈侯」指的是周代因輔佐周王有功的三位諫官[37]。分別是孚靈侯唐宏、威靈侯葛雍以及浹靈侯周斌三人,此三人死後被封為三真君立廟祭拜[6][37]。與西側碑亭相接的是財福神殿,原本與三靈侯祠一樣,是建在村堡北堡門頂上[37]。光緒24年與三靈侯祠一起被移建到鎮國寺內[37]。
在前院北側居中是寺廟的正殿萬佛殿[2],萬佛殿前依照中國佛教傳統種有兩棵槐樹,據說為建寺之初所栽[25]。其中西側的一棵在清道光年間已經枯死,之後再根部長出新枝,被人以方位對應西方白虎,將其命名為「虎槐」[25]。與此相對應,東側的一棵則命名為「龍槐」,至今仍舊存活着[25]。清代平遙的「古寺龍槐」就是指的這棵樹[29]。
萬佛殿
鎮國寺中最重要的建築是萬佛殿,位於前院的中央位置,因此俗稱中殿[20][21]。由殿頂屋脊樑下的題記可知,該殿肇建於963年[32][26]。目前仍舊保留初建時的風貌,是中國現存的幾處五代時期木結構建築之一[38],晚於五台山南禪寺的大殿(782年)和佛光寺的東大殿(857年)[32][33]。金朝重修時在四壁繪製了許多的小佛像,因此得名萬佛殿[10]。它是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單檐歇山頂大殿[20][26]。樑柱、架均是肇建時原件,但表面彩繪已經褪色,目前是原木件本色[16]。大廳形狀近似正方形,長11.58米,寬10.78米,高8.8米[32][e]。大廳的前後都在正中設有門,正立面在門的兩側各有兩扇窗戶,四壁都是磚牆,前檐次間設窗[26]。
殿身無金柱,而是嵌入在磚牆內以12根高3.42米、直徑0.46米的木製檐柱支撐,柱頭上有闌額但沒有普柏枋,轉角處闌額不出頭,木柱底部沒有柱礎[39][40]。木柱將屋檐舉高到3.6米,屋檐探出達1.94米[41]。
斗拱高1.74米,超過柱體高度的60%,用材相當於宋代《營造法式》四等材[16][20][41]。支撐屋頂的梁架採用徹上明造,不用天花板,梁架結構為六架椽屋前後用二柱[40]。柱頭鋪作為七鋪作雙抄雙下昂重栱偷心造,昂為批竹昂,每間有補間鋪作一攢,五鋪作雙抄偷心造[41]。南希 · 斯坦哈特推測,這些複雜的梁架可能是北漢統治者用有限的資源建造宏偉建築的一種嘗試[42]。
-
殿內梁架
-
殿內梁架側照
-
殿內萬佛圖
萬佛殿塑像
萬佛殿內共有塑像14尊[43]。其佛壇長寬都是6.59米,面積約佔室內面積之半,高55厘米[41]。壇上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脅侍、二天王(也有稱為「金剛」[43])、二供養童子(也有稱為「供養人」[20][43]),共11尊塑像,均為五代時期的原件[41][43][44]。其中佛祖塑像端坐壇上,經過明清時期修繕,弟子阿難和迦葉一位面相清秀、一位面相敦厚[41][43]。四位菩薩中兩位分別為文殊和普賢以半跏趺坐姿勢,另兩位為脅侍菩薩呈站立姿勢[43]。兩位脅侍菩薩因面容豐潤自然而成為鎮國寺的形象代言人,其中一位就被印在鎮國寺的門票上[45]。兩位金剛面目嚴肅,手拿降魔杵正視前下方。與後世多數金剛形象不同,這兩尊受唐朝塑像風氣影響,面容更傾向於常人[46]。背面另有觀音、善財和龍女三尊塑像為明代塑造[47]。
此殿11尊五代塑像是除了莫高窟以外,唯一寺廟殿宇中保存的五代時期塑像[4]。大殿向北(佛像背面)一側另有一座倒座自在觀音像[48]。殿內四壁的萬佛圖和栱眼的小塑像均為清代作品[33]。
-
佛壇左部
-
佛和二弟子
-
佛壇右部
-
自在觀音
-
左脅侍菩薩特寫
-
右脅侍菩薩特寫
-
左天王
-
右天王
後院
後院有觀音殿和地藏殿以及兩側各三間廂房[49]。現存各朝各代彩塑51尊、100幅壁畫、碑碣20多通以及鐵鐘1口[26]。
三佛樓
三佛樓分上下兩層,始建於明朝,於清朝時重建[50]。因明清時期佛教禮制中後殿為全寺的正殿,應以最高形制興建[30]。而原有的萬佛殿已經很高了,所以三佛樓在設計上採用加前檐的磚拱窯洞,其上在建有三開間的懸山頂樓閣,最終在沒有月台的情況下使得高度超過了前面的萬佛殿[9][51][30]。重建時樓內7尊彩塑和52幅壁畫均維持原貌[9][52]。樓內供奉的三尊佛像分別為中央身為法身佛的毗盧舍那佛、左側身為報身佛的盧舍那佛和右側身為應身佛的釋迦牟尼佛[50][52]。這三座佛像都結跏趺坐在須彌座上以保持風格上的統一[30]。另外還供奉有4尊菩薩像為明代早期作品[52]。這4尊菩薩像呈站姿,立置於方木上,可以被移動[53]。樓內東西山牆壁畫為釋迦生平八相圖,以連環畫的方式將人物與山水花鳥一起描繪釋迦牟尼的一生[52]。
-
左報身佛盧舍那佛
-
法身佛毗盧舍那佛
-
右應身佛釋迦牟尼佛
觀音殿
觀音殿位於後院東側,口兩側立柱上掛有「救苦救難大慈悲,利物利人少痛惱」的楹聯[54]。殿內原有十八羅漢朝拜觀音像,目前已毀,僅堆放雜物[55][50]。
地藏殿
建於明代的地藏殿也俗稱「閻王殿」,主要供奉地藏王菩薩[52]。地藏王塑像周圍有兩位弟子(閔公以及惠明和尚[50])、十殿閻王、六位判官和牛頭、馬面,每一尊塑像的面部表情各不相同[56][53]。殿內除了南面三尊判官像和馬面像外,其他塑像均倖存至今[46][53]。由於寺廟地處潮濕,多尊塑像已經出現多出現外表脫落,甚至有些已經露出塑像內部的支撐物[51]。殿內牆上還繪製有14幅清代的壁畫,以書法和傳統繪畫的方式描繪六道輪迴和地府的各路鬼卒制裁下到地獄的不善之徒[51][56]。
圖集
腳註
註解
腳註
- ^ 1.0 1.1 1.2 1.3 1.4 李玉青 2013,第79頁
- ^ 2.0 2.1 2.2 2.3 2.4 2.5 2.6 董劍雲 2017,第92頁
- ^ 3.0 3.1 3.2 3.3 3.4 金鐳音像《平遙牛皮書》編輯部 2007,第96頁
- ^ 4.0 4.1 Steinhardt 1997,第77頁
- ^ 5.0 5.1 董劍雲 2017,第91頁
- ^ 6.0 6.1 6.2 張正明 & 高春平 2001,第44頁
- ^ 董劍雲 2017,第91頁
- ^ 8.0 8.1 8.2 黃瀅 & 馬勇 2016,第118頁
-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攜程自由行》雜誌社 2011,第49頁
- ^ 10.0 10.1 李定武 2007,第633頁
- ^ 史若民 & 牛白琳 2002,第318頁
- ^ 12.0 12.1 12.2 李定武 2007,第632頁
- ^ 13.0 13.1 13.2 13.3 《親歷者》編輯部 2015,第138頁
- ^ 《走遍中國》編輯部 2007,第94頁
- ^ Miller 2000,第83-84頁
- ^ 16.0 16.1 16.2 楊平 2017,第96頁
- ^ 楊素素 2020,第1頁
- ^ 18.0 18.1 18.2 Steinhardt 1997,第79頁
- ^ 曹昌智 2018,第328頁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吳國清 2007,第96頁
- ^ 21.0 21.1 山西歷史文化名城建築要覽 2017,第503頁
- ^ 22.0 22.1 Howard 2006,第375頁
- ^ 劉暢 2013,第3頁
- ^ 張正明 & 高春平 2001,第44頁
- ^ 25.0 25.1 25.2 25.3 董培良 2006,第38頁
-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張正明 & 高春平 2001,第45頁
- ^ Miller 2000,第83頁
- ^ 王長江 & 郝志鋼 2002,第48頁
-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馬力 2004,第171頁
- ^ 30.0 30.1 30.2 30.3 30.4 董培良 2006,第37頁
- ^ 王長江 & 郝志鋼 2002,第51頁
- ^ 32.0 32.1 32.2 32.3 王長江 & 郝志鋼 2002,第53頁
- ^ 33.0 33.1 33.2 33.3 33.4 李定武 2007,第634頁
- ^ 董劍雲 2017,第95頁
- ^ 山西歷史文化名城建築要覽 2017,第504頁
- ^ 劉暢 2013,第2頁
- ^ 37.0 37.1 37.2 37.3 37.4 董劍雲 2017,第97頁
- ^ 董劍雲 2017,第93頁
- ^ Steinhardt 1997,第78頁
- ^ 40.0 40.1 劉暢 2013,第21頁
- ^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王長江 & 郝志鋼 2002,第54頁
- ^ Steinhardt 1997,第80頁
- ^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楊平 2017,第99頁
- ^ 晉中市史志研究院 2002,第107-111頁
- ^ 楊平 2017,第99-100頁
- ^ 46.0 46.1 楊平 2017,第100頁
- ^ 《親歷者》編輯部 2015,第142頁
- ^ 劉暢 2013,第22頁
- ^ 張正明 & 高春平 2001,第44-45頁
- ^ 50.0 50.1 50.2 50.3 馬力 2004,第173頁
- ^ 51.0 51.1 51.2 李定武 2007,第637頁
- ^ 52.0 52.1 52.2 52.3 52.4 張正明 & 高春平 2001,第47頁
- ^ 53.0 53.1 53.2 楊平 2018,第213頁
- ^ 《親歷者》編輯部 2015,第139頁
- ^ 劉暢 2013,第38頁
- ^ 56.0 56.1 張正明 & 高春平 2001,第48頁
參考書籍
- 曹昌智. 幸存的古城. 太原: 山西經濟出版社. 2018-01. ISBN 978-7-5577-0048-5 (中文(中國大陸)).
- 董劍雲; 董培良 (編). 平遥古城文化史韵. 太原: 山西經濟出版社. 2017-05. 91-99. ISBN 978-7-5577-0166-6 (中文(中國大陸)).
- 董培良. 平遥古城 [PING YAO ANCIENT CITY]. 太原: 山西經濟出版社. 2006-12. 31-40. ISBN 7-80636-886-8 (中文(中國大陸)).
- 黃瀅; 馬勇. 中国最美的古城 1 古城格局、古建保护与营销推广= The most beautiful ancient city of China the layout of the ancient city, ancient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operating 1 第1版. 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6-02. ISBN 978-7-5680-1321-5. OCLC 950660443 (中文(中國大陸)).
- 李定武. 镇国寺. 文化平遥 下 第1版.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7-11. 632-637 [2020-12-19]. ISBN 978-7-80598-838-2. OCLC 11330707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中文(中國大陸)).
- 李玉青 (編). 镇国寺. 一尘一刹一楼台 第1版. 北京: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3-01 (中文(中國大陸)).
- 劉暢; 廖慧農; 李樹盛. 简介.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与天王殿精细测绘报告 第1版.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3-06 [2020-12-19]. ISBN 978-7-302-29444-3. OCLC 859129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中文(中國大陸)).
- 金鐳音像《平遙牛皮書》編輯部 (編). 镇国寺 [Zhenguo Temple]. 平遥牛皮书 [A Brown Paper Book of Pingyao]. 太原: 北嶽文藝出版社. 2007-04. 94-103. ISBN 978-7-5378-2956-4 (中文(中國大陸)).
- 晉中市史志研究院 (編). 平遥古城志. 中華書局. 2002: 107–111. ISBN 7-101-03308-3 (中文(中國大陸)).
- 馬力. 走遍名刹 第1版.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4-01. 170-173. ISBN 7-80187-161-8. OCLC 61149330 (中文(中國大陸)).
- 《親歷者》編輯部. 镇国寺. 寻找中国最美古建筑 山西 第1版.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5-09: 138–143 [2020-12-19]. ISBN 978-7-113-20154-8. OCLC 9300391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中文(中國大陸)).
- 《山西歷史文化名城建築要覽》編委會. 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建筑要览. 太原: 山西經濟出版社. 2017-01. ISBN 978-7-5577-0156-7 (中文(中國大陸)).
- 史若民; 牛白琳. 平、祁、太经济社会史料与研究.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2. ISBN 7-80598-483-2 (中文(中國大陸)).
- 《攜程自由行》雜誌社. 旅游自由行系列 山西自助游 第1版.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1-10: 49. ISBN 978-7-5458-0500-0 (中文(中國大陸)).
- 王長江; 郝志鋼. 双林寺 镇国寺 = Shuanglin Temple, Zhenguo Temple. 三晉攬勝叢書 第1版.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2-08. ISBN 7-203-04595-1. OCLC 51755000 (中文(中國大陸)).
- 吳國清 (編). 世界遗产之中国游. 北京: 中華地圖學社. 2007-02. ISBN 7-80031-357-3 (中文(中國大陸)).
- 楊平. 典藏中国 山西彩塑 第1版. 杭州: 浙江攝影出版社. 2018-01. ISBN 978-7-5514-2008-2. OCLC 1080632731 (中文(中國大陸)).
- 楊平. 山西国宝之旅. 山西歷史文化遺產系列叢書.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03. 96-101. ISBN 978-7-203-09855-3 (中文(中國大陸)).
- 張正明; 高春平. 平遥.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叢書. 北京: 旅遊教育出版社. 2001-01. 44-48. ISBN 7-5637-0910-X (中文(中國大陸)).
- 《走遍中國》編輯部. 山西. 走遍中國. 北京: 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7-01. ISBN 978-7-5032-3001-1. OCLC 276468533 (中文(中國大陸)).
- 楊素素. 山西平遥镇国寺五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山西大學畢業設計方案. 2020 [2020-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中文(中國大陸)).
- Howard, Angela Falco. Chinese Sculptur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300-10065-5 (英語).
- Miller, Tracy. Constructing Religion: Song Dynasty Architecture and the Jinci Temple Complex. Dis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0 (英語).
- Steinhardt, Nancy Shatzman. Liao Architec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1997. ISBN 0-8248-1843-1 (英語).
- Steinhardt, Nancy Shatzman ed (編). Chinese Architectur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2002. ISBN 978-0-300-09559-3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