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浙總督
閩浙總督(滿語:ᡶ᠋ᡠᡤᡳᠶᠠᠨ
ᠵᡝᡤᡳᠶᠠᠩ ᠨᡳ
ᡠᡥᡝᡵᡳ
ᡴᠠᡩ᠋ᠠᠯᠠᡵᠠ
ᠠᠮᠪᠠᠨ,穆麟德轉寫:fugiyan jegiyang ni uheri kadalara amban),正式官銜為總督閩浙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總督疆臣之一,總管閩浙(浙江省、福建省,1895年前亦轄福建臺灣省,後割讓予日本)的軍政、民務。
大清閩浙總督 | |
---|---|
閩浙總督端方 | |
先前職位 | 福建浙江總督、福建總督 |
設立 | 1645年 |
首任 | 范承謨 |
末任 | 松壽 |
廢止 | 1911年 |
後繼職位 | 無 |
官制沿革
- 順治二年(1645年),設立浙閩總督。
- 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入福建,滅南明隆武政權,浙閩總督駐福州,兼管浙江[1]。
- 順治五年(1648年),總督府遷往衢州,仍兼管福建。
- 順治十五年(1658年),福建、浙江兩省各設總督,福建總督駐漳州,浙江總督駐溫州。
- 康熙十一年(1672年),福建總督改駐福州。[2]
-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福建總督更名閩浙總督。
- 雍正五年(1727年),特授李衛總督浙江,整飭軍政吏治,併兼巡撫事;閩浙總督專轄福建。
- 雍正十二年(1734年),撤銷浙江總督,仍合為一。
- 乾隆元年(1736年),詔依李衛例,特授嵇曾筠為浙江總督,閩浙總督郝玉麟仍專轄福建。
- 乾隆三年(1738年),嵇曾筠入閣,郝玉麟仍總督閩浙如故。
- 光緒十一年(1885年)起,取消福建巡撫,由閩浙總督兼任。
-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末任總督因閩軍舉事,而兵敗,吞金殉國。
歷任總督
序次 | 姓名 | 籍貫/旗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卸職原因/備註 |
閩浙總督(乾隆三年~光緒十一年) | |||||
35 | 孫爾準 | 江蘇省常鎮通海道常州府金匱縣 | 道光五年九月乙酉 1825年10月12日 |
道光十二年二月乙未 1832年3月19日 |
去世 |
36 | 程祖洛 | 安徽省安徽寧池太廣道徽州府歙縣 | 道光十二年二月乙未 1832年3月19日 |
道光十六年七月癸未 1836年8月13日 |
丁父憂 |
44 | 劉韻珂 | 山東省兗沂曹濟道兗州府汶上縣 | 道光二十三年五月戊辰 1843年6月23日 |
道光三十年十一月丙午 1850年12月21日 |
病卸 |
46 | 季芝昌 | 江蘇省常鎮通海道常州府江陰縣 | 咸豐元年五月乙巳 1851年6月18日 |
咸豐二年十月壬辰 1852年11月26日 |
免 |
* | 裕瑞 | 咸豐元年九月乙丑 1851年11月5日 |
咸豐二年七月己酉 1852年8月15日 |
兼署 | |
* | 王懿德 | 河南省開歸陳許鄭道開封府祥符縣 | 咸豐二年七月己酉 1852年8月15日 |
咸豐二年十月壬辰 1852年11月26日 |
兼署 |
47 | 吳文鎔 | 江蘇省淮揚海道揚州府儀征縣 | 咸豐二年十月壬辰 1852年11月26日 |
咸豐三年八月己卯 1853年9月9日 |
改授湖廣總督 |
* | 王懿德 | - | 咸豐三年二月己亥 1853年4月2日 |
咸豐三年六月辛巳 1853年7月13日 |
兼署 |
* | 有鳳 | 咸豐三年六月辛巳 1853年7月13日 |
咸豐三年八月己卯 1853年9月9日 |
兼署 | |
48 | 慧成 | 咸豐三年八月己卯 1853年9月9日 |
咸豐四年正月戊午 1854年2月15日 |
差 | |
49 | 王懿德 | - | 咸豐四年正月戊午 1854年2月15日 |
咸豐八年六月戊辰 1858年8月3日 |
以病乞罷 |
58 | 何璟 | 廣東省廣肇羅道廣州府香山縣 | 光緒二年八月丁酉 1876年9月26日 |
光緒十年七月己巳 1884年9月16日 |
召 |
- 張存仁(浙閩1645年—1647年)
- 陳錦(浙閩1647年—1652年)
- 劉清泰(浙閩1652年—1654年)
- 屯泰(浙閩1654年—1656年)
- 李率泰(浙閩1656年—1658年,福建1658年—1664年)
- 趙國祚(浙江1658年—1661年)
- 趙廷臣(浙江1661年—1669年)
- 朱昌祚(福建1664年—1665年)
- 張朝璘(福建1666年—1667年)
- 祖澤溥(福建1667年—1669年)
- 劉兆麒 順天府寶坻縣(今天津市寧河縣)隸漢軍 康熙九年(1669年—1673年)
- 劉斗(福建1670年—1672年)
- 范承謨 盛京(今遼寧省瀋陽市) 隸漢軍鑲黃旗 康熙十一年(福建1672年—1674年)
- 李之芳 山東武定 康熙十二年(浙江1673年—1682年)
- 郎廷佐(福建1674年—1676年)
- 郎廷相(福建1676年—1678年)
- 姚啟聖(福建1678年—1683年)
- 施維翰(浙江1682年—1683年,福建1683年—1684年)
- 王國安(浙江1684年,福建1684年—1687年)
- 王新命(1687年—1688年)改為閩浙總督
- 王騭 山東福山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689年)
- 興永朝(1689年—1692年)
- 朱宏祚(1692年—1695年)
- 郭世隆(1695年—1702年)
- 金世榮(1702年—1706年)
- 梁鼐(1706年—1710年)
- 范時崇(1710年—1715年)
- 覺羅滿保(1715年—1725年)
- 高其倬 遼寧鐵嶺 雍正三年(1725年—1729年,1730年)
- 史貽直(1729年—1730年)
- 劉世明(1730年—1732年)
- 李衛 江蘇省碭山(今屬安徽省) 雍正五年(浙江總督,1727年—1732年)
- 性桂(浙江總督,1729年)
- 程元章 河南上蔡 雍正十年(浙江總督,1732年—1734年)
- 郝玉麟 漢軍鑲白旗 雍正十二年(1732年—1739年)
- 嵇曾筠 江蘇無錫 乾隆元年(浙江總督,1736年—1738年)
- 德沛 乾隆四年(1739年—1744年)
- 那蘇圖(1742年—1744年)
- 馬爾泰(1744年—1746年)
- 喀爾吉善 滿洲正黃旗 乾隆十一年(1746年—1757年)
- 楊應琚(1757年—1759年)
- 楊廷璋 漢軍鑲黃旗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1764年)
- 蘇昌 滿洲正藍旗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1768年)
- 崔應階 湖北江夏(今武漢)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1770年)
- 鍾音 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 隸滿州鑲藍旗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1778年)
- 富明安(1771年)
- 楊景素(1778年—1779年)
- 三寶,滿洲正紅旗,(1779年—1780年)
- 富明安 滿洲鑲紅旗 乾隆三十八年(1780年—1781年)
- 陳輝祖(1781年—1782年)
- 富勒渾 蒙古鑲白旗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1785年)
- 雅德(1785年—1786年)
- 富綱(1786年)
- 常青 滿洲正藍旗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1787年)
- 李侍堯 漢軍鑲黃旗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1788年)
- 福康安(1788年—1789年)
- 魁倫(1796年—1799年)
- 伍拉納(1789年—1795年)
- 福康安(1795年—1796年)
- 魁倫(1796年—1799年)
- 書麟(1799年)
- 覺羅長麟 滿洲正藍旗 乾隆六十年(1799年—1800年)
- 玉德(1800年—1806年)
- 阿林保(1806年—1809年)
- 方維甸 安徽桐城 嘉慶十四年(1809年—1810年)
- 汪志伊 安徽桐城 嘉慶十六年(1810年—1817年)
- 董教增(1817年—1820年)
- 慶保(1820年—1822年)
- 趙慎畛(1822年—1825年)
- 孫爾準(1825年—1832年)
- 程祖洛 安徽歙縣 道光十二年(1832年—1836年)
- 鍾祥(1836年—1839年)
- 周天爵(1839年)
- 桂良(1839年)
- 鄧廷楨(1839年—1840年)
- 顏伯燾(1840年—1841年)
- 楊國楨,四川省崇慶州(1841年—1842年)
- 怡良,滿洲正紅旗(1842年—1843年)
- 劉韻珂(1843年—1850年)
- 裕泰(1850年—1851年)
- 季芝昌(1851年—1852年)
- 吳文鎔(1852年—1853年)
- 慧成(1853年)
- 王懿德 河南祥符(今開封) 咸豐二年(1854年—1859年)
- 慶端 咸豐八年(1859年—1862年)
- 耆齡 滿洲正黃旗 同治元年(1862年—1863年)
- 左宗棠 湖南湘陰 同治二年(1863年—1866年)
- 吳棠 安徽盱眙(今安徽明光) 同治五年(1866年—1867年)
- 馬新貽 山東菏澤 同治六年(1867年—1868年)
- 英桂(1868年—1871年)
- 張之萬(1871年)
- 李鶴年 奉天義州(今遼寧義縣) 同治十年(1871年—1876年)
- 文煜 滿洲正藍旗 光緒二年(1876年)
- 何璟 廣東香山縣(今中山) 光緒二年(1876年—1884年)
- 楊昌濬 湖南湘鄉 光緒十年(1884年—1888年)
- 卞寶第 江蘇儀徵 光緒十四年(1888年—1892年)
- 譚鍾麟 湖南茶陵 光緒十八年(1892年—1894年)
- 邊寶泉 奉天遼陽(今屬遼寧) 隸漢軍鑲紅旗 光緒二十年(1894年—1898年)
- 許應騤 廣東番禺(今廣州)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1903年)
- 錫良 蒙古鑲藍旗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 李興銳 湖南瀏陽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904年)
- 魏光燾 湖南隆回 光緒三十年(1904年—1905年)
- 升允 蒙古鑲藍旗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 嵩蕃 滿洲鑲藍旗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 端方 滿洲正白旗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906年)
- 周馥 安徽建德(今東至) 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
- 丁振鐸 河南羅山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907年)
- 松壽 滿洲正白旗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1911年)
轄軍
閩浙總督駐福州,設總督福建軍務部院軍門主持軍事。轄本標中左右三營、水師營。在福建省節制撫標1個,水、陸提標各1個,鎮標8個。督標中營副將以下官兵958人,左營參將以下官兵971人,右營參將以下官兵971人,南台水師營參將以下官兵906人[3]。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 書籍
-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四,列傳六十一,楊雍建 姚締虞 朱弘祚(子綱) 王騭 宋犖 陳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