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伊朗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1940—2016)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波斯語عباس کیارستمی[1],英語: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2016年7月4日),生於德黑蘭,是伊朗革命後最有影響力和最引起爭論的電影導演編劇製作人之一[2][3][4],也是過去20年國際上最著名的伊朗導演之一。在1980和90年代期間,國際社會對伊朗持有負面評價時,他的電影展現出伊朗慈悲和藝術的另一面[5]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導演
國籍 伊朗
出生(1940-06-22)1940年6月22日
逝世2016年7月4日(2016歲—07—04)(76歲)
配偶Parvin Amir-Gholi
活躍年代1962年-2016年
獎項
康城影展
金棕櫚獎
1997年 《櫻桃的滋味
其他獎項
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1999年 《風再起時波斯語باد ما را خواهد برد

雖然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在1970年代曾拍過幾部獲獎電影,但他在世界電影舞台上所獲得的名聲是在伊朗革命之後。他的傑作《大寫特寫》(Nema-ye Nazdik,1990)」在法國聲名大噪,使得國際電影圈開始注意到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的作品。1991年的《春風吹又生》(Zendegi va digar hich)讓他在翌年康城影展一種注目(Un Certain Regard)贏得首個重要獎項羅西里尼獎。在他拍出初次突破性作品《報告》(Gozaresh,1977)後20年,終於以《櫻桃的滋味》(Ta'm e guilass,1997)在康城影展獲頒金棕櫚獎

生平

早期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出生於德黑蘭,畢業於德黑蘭大學藝術系[6]。他於大學主修繪畫和圖形設計,並曾擔任交通警察

1962年至1966年間,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總共拍攝超過150部電視廣告。1960年代末,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開始拍攝電影。

導演生涯

在1969年,伊朗新浪潮開始於達里爾婿·默荷祖(داریوش مهرجویی )的電影《GAV》,他在德黑蘭為非商業組織伊朗兒童和青年智力發展研究所(Kanun)建立電影部門,後來成為伊朗當代電影重要中心。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在同年導演第一部短片《麵包與小巷》(Nan va Koutcheh)。他在伊朗兒童和青年智力發展研究所經營部門5年,為兒童拍攝電影幫他踏出電影導演和製作的第一步。

1970年代,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奉行個人主義電影製作風格[7] 。1975年,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執導兩部短片《我也可以》及《兩個解決方案》。1980年代初,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執導一些短片,包括《牙痛》(1980年)、《有序還是無序》(1981年)與《合唱團》(1982年)。直到他於1987年完成《踏破鐵鞋無覓處》[8][9]後,他開始在伊朗國外受到注目。

踏破鐵鞋無覓處》、《春風吹又生》(1992年)與《橄欖樹下的情人》(1994年)被電影評論家稱為伊北三部曲,因為三部電影都在伊朗北部伊北拍攝。該影片也提到1990年曼吉爾-魯德巴地震,造成40,000人失去生命。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用生命,死亡,改變來延續電影主題。1990年代,伊北三部曲於法國和其他西歐國家,如荷蘭瑞典德國芬蘭獲得商業成功[10]。但是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認為《春風吹又生》、《橄欖樹下的情人》及《櫻桃的滋味》(1997年)才是三部曲。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完成《大寫特寫》(1990年),描述一個男人冒充電影製作人,之後遭到警察逮捕及審判的故事,由穆森‧馬克馬巴夫(Mohsen Makhmalbaf)主演。英國電影學院將《大寫特寫》名列史上50大經典電影第42位,獲得昆頓·塔倫天奴馬田·史高西斯韋納·荷索尚盧·高達蘭尼·摩列提等著名導演肯定[11] and was released across Europe.[12],《大寫特寫》也在歐洲上映。

1992年,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執導《春風吹又生》,講述一位父親和兒子從德黑蘭開車到伊北尋找兩個小男孩,他們在途中遭遇地震倖存者的故事[13][14][15]。這一年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贏得羅伯托·羅西里尼大獎。《橄欖樹下的情人》(1994)以《春風吹又生》拍攝幕後為藍本,主要描述《春風吹又生》中的飾演夫妻的男女演員,在鏡頭外微妙的關係[16]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為賈法·帕納西傳寫電影劇本《白氣球》(1995年)。1997年,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以《櫻桃的滋味》奪得金棕櫚獎,這部影片涉及道德、自殺行為合法性及同情等議題。

風再起時》在1999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銀獅獎。劇情描述有一群人來到庫爾德族部落停留,當地人則猜想他們為了尋寶而來,於是在部落里造成話題。

2000年,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在美國三藩市電影節獲得黑澤明終身成就獎,他則將獎項獻給伊朗演員Behrouz Vossoughi,以表彰他對伊朗電影貢獻[17][18]

2001年,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接受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邀請,前往烏干達坎帕拉拍攝烏干達孤兒紀錄片。國家電影劇院首席製作人傑夫·安德魯提到這部電影說:「這部電影提及生命和死亡連結,就像基阿魯斯達米之前的四部電影。」

次年,基阿魯斯達米執導《10》,展現一個罕見電影製作方法,並放棄劇本。劇情藉由女計程車司機的眼睛來傳達,隨着計程車在德黑蘭街頭前進,進入乘客的內心世界與伊朗文化 。

2008年,基阿魯斯達米執導《雪馨》,電影充滿伊朗女演員和法國女演員茱麗葉·庇洛仙的大寫特寫。這部影片被形容為「探索影像、聲音和女性觀眾之間的關係。」

似是有緣人》(2010年)再次由茱麗葉·庇洛仙演出,電影於在意大利托斯卡納拍攝[19],描述英國男人和法國女人之間的故事,它在2010年康城影展首映。羅渣·埃伯特稱讚這部電影,指出「基阿魯斯達米在創造營幕外空間的功力非常出色。」[20]茱麗葉·庇洛仙也獲得康城影展最佳女演員獎

基阿魯斯達米曾在眾多電影節擔任評審,最引人注目的是康城影展(1993年、2002年、2005年與2014年)[21]。他也曾在威尼斯影展(1985年)、盧卡諾影展(1990年)、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1996年)、聖保羅國際電影節(2004年)、卡帕爾比奧電影節(2007年)、庫斯滕多夫電影及音樂節(2011年)擔任評審[22][23][24]

去世

2016年7月4日,因患胃腸癌在法國巴黎逝世。[25] 根據當地媒體報道,基阿魯斯達米在查出癌症後,是因為在德黑蘭進行手術發生醫療事故,進而耽誤了治療,最後被送到巴黎時已經回天乏術。[26]

風格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是伊朗電影新浪潮運動的一員。此一伊朗電影界的運動,始於1960年代,並在1979的革命之前的70年代蓬勃發展。 Forough Farrokhzad、Sohrab Shahid Saless、Bahram Beizai和Parviz Kimiavi是伊朗電影新浪潮運動先鋒。他們拍攝的作品帶有非常濃厚政治哲學意涵,與如詩般對白的創新藝術電影。有些電影屬於現實主義風格,有些則是混合幻想和現實隱喻。

評論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已經受到全世界影壇的讚譽,他在1999年被兩位國際影評人投票評選1990年代最重要的電影導演[27] 。他的4部電影在安大略省電影中心公佈90年代最佳電影名單中排名前6位。黑澤明說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的電影:「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我的感受...當薩耶哲·雷去世後,我很鬱悶。但是看到基阿魯斯達米的電影後,我感謝上帝給我們合適的人來接棒。」[6][28]馬田·史高西斯曾評論說,「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代表藝術電影的最高水平。」[29]奧地利導演米高·漢尼卡讚美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的電影是最出色的代表之一[30]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在歐洲獲得讚譽後,伊朗政府禁止他的電影上映。基阿魯斯達米回應說「近10年來,政府已決定不上映我的任何一部電影....我覺得他們不理解我的電影,因此禁止上映,防止他們不想外洩的消息傳播出去」[29]

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被美國政府拒絕核發簽證[31][32],導致他無法參加紐約電影節[33]。邀請阿巴斯的電影節執導Richard Peña英語Richard Peña表示:「我的國家發生這樣的事情真是一個可怕的象徵,沒有人意會到這對於全體穆斯林是一種負面的信息。」[29]芬蘭導演阿基·郭利斯馬基也以抵制電影節來表達抗議[34]

2007年,現代藝術博物館PS1當代藝術中心共同舉辦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作品展。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是世界電影基金會顧問委員會成員,該基金會由導演馬田·史高西斯成立,目標是發現與重建被世界影壇長期忽視的電影[35][36]

藝術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也是攝影家與詩人,他的攝影作品(1978年至2003年)大部分是雪景,以在家鄉德黑蘭為背景,並在1999年發表過集。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與尚·考克多薩耶哲·雷德里克·賈曼(Derek Jarman)、古勒扎爾相同,都在詩歌、設計、繪畫或攝影表達自我[37]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也製作莫扎特歌劇女人皆如此》,2003年在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首演[19]

電影

年份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原文名稱
1977 報告 The Report گزارش
1984 初班生 First Graders اولی‌ها
1987 踏破鐵鞋無覓處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خانه دوست کجاست؟
1989 家家家課 Homework مشق شب
1990 大寫特寫 Close-Up کلوزآپ
1991 春風吹又生 And Life Goes on.../Life, and Nothing More... زندگی و دیگر هیچ
1994 橄欖樹下的情人 Through the Olive Trees زیر درختان زیتون
1997 櫻桃的滋味 A Taste of Cherry طعم گیلاس
1999 風再起時 The Wind Will Carry Us باد ما را خواهد برد
2001 童心一二三 ABC Africa ای‌بی‌سی آفریقا
2002 10 Ten ده
2003 Five پنج
2004 10重拾 10 on Ten ۱۰ روی ده
2005 火車三段程 Tickets جاده‌های کیارستمی
2008 雪馨 Shirin شیرین
2010 似是有緣人 Certified Copy Copie conforme
2012 東京出租少女 Like Someone in Love ライク・サムワン・イン・ラブ
2017 廿四格 24 Frames 24 فریم

榮譽

獎項

外國勳章獎章

參考資料

  1. ^ 波斯語發音:[ʔæbˌbɒːse kijɒːɾostæˈmi]
  2. ^ Panel of critics. The world's 40 best directors. London: Guardian Unlimited. 2003-11-14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6).  |year=|date=不匹配 (幫助)
  3. ^ Karen Simonian. Abbas Kiarostami Films Featured at Wexner Center (PDF). 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 2002 [2007-02-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7-10). 
  4. ^ 2002 Ranking for Film Directors.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2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2). 
  5. ^ Ivone Margulies. Abbas Kiarostami.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7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21). 
  6. ^ 6.0 6.1 Abbas Kiarostami: Biography. Zeitgeist, the spirit of the time.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8). 
  7. ^ Hamid Dabashi. Notes on Close Up – Iranian Cinem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trictly Film School. 2002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7). 
  8. ^ Rebecca Flint.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World records. [2007-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1). 
  9. ^ Chris Darke.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PDF). Zeitgeistfilms. [2007-02-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1-27). 
  10. ^ David Parkinson. Abbas Kiarostami Season: National Film Theatre, 1st-31 May 2005. BBC. 2005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7). 
  11. ^ Close-Up. Bfi Video Publishing. 1998 [2014-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7). 
  12. ^ Hemangini Gupta. Celebrating film-making. The Hindu. 2005 [2014-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5). 
  13. ^ Jeremy Heilman. Life and Nothing More… (Abbas Kiarostami) 1991. MovieMartyr. 2002 [2014-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6). 
  14. ^ Jonathan Rosenbaum. Fill In The Blanks. Chicago Reader. 1997 [2014-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6). 
  15. ^ Film Info. And Life Goes On (synopsis). Zeitgeistfilm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6). 
  16. ^ Stephen Bransford. Days in the Country: Representations of Rural Space .... Sense of Cinema. 2003 [2014-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1). 
  17. ^ Judy Stone. Not Quite a Memoire. Firouzan Films.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4). 
  18. ^ Jeff Lambert. 43rd Annual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Sense of Cinema. 20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5). 
  19. ^ 19.0 19.1 Ginsberg, Terri; Lippard, Chris.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iddle Eastern Cinema. Scarecrow Press. 2010-01-03: 236 [2014-10-19]. ISBN 978-0-8108-6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0). 
  20. ^ Ebert, Roger. Roger Ebert's Movie Yearbook 2012. Andrews McMeel Publishing. 2011-12-06: 93 [2014-10-19]. ISBN 978-1-4494-21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21. ^ Abbas Kiarostami to preside over jury at Cannes film festival. PressTV. [13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4). 
  22. ^ Abbas Kiarostami. IndiePix. 2004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2). 
  23. ^ Abbas Kiarostami. Cannes Film Festival.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5). 
  24. ^ Nick Vivarelli. Kiarostami to head Capalbio jury. Variety.com. 2007-06-11 [2007-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30). 
  25. ^ Iran cinema: Abbas Kiarostami, award-winning film director, dies at 7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BBC.2016-07-04.[2016-07-14].
  26. ^ 直击阿巴斯万人葬礼现场:一起草率医疗事故断送的伟大生命. 澎湃新聞. 2016-07-13 [2016-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30). 
  27. ^ Dorna Khazeni. Close Up: Iranian Cinem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y Hamid Dabashi.. Brightlightsfilms. 2002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06). 
  28. ^ Cynthia Rockwell. Carney on Cassavetes: Film critic Ray Carney sheds light on the work of legendary indie filmmaker, John Cassavetes.. NEFilm. 2001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6). 
  29. ^ 29.0 29.1 29.2 Stuart Jeffries. Abbas Kiarostami – Not A Martyr. The Guardian. 2005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8). 
  30. ^ Wray, John. Minister of Fear. New York Times. 2007-09-23 [2008-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0). 
  31. ^ Andrew O'Hehir. Iran's leading filmmaker denied U.S. visa. Salon.com. 2002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7). 
  32. ^ Iranian director hands back award. BBC. 2002-10-17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18). 
  33. ^ Jacques Mandelbaum. No entry for Kiarostami. Le Monde. 2002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9). 
  34. ^ Celestine Bohlen. Abbas Kiarostami Controversy at the 40th NYFF. Human Rights Watch. 2002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4). 
  35. ^ Martin Scorsese goes global. US today. 2007-05-22 [200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3). 
  36. ^ Kiarostami joins Scorsese project. PRESS TV. 2007 [200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8). 
  37. ^ Narguess Farzad. Simplicity and Bliss: Poems of Abbas Kiarostami. Iran Heritage Foundation. 2005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38. ^ (日語)平成25年秋の外国人叙勲受章者名簿 (PDF). 內閣府. 2013-11-03 [2021-09-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