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達爾貝特親王號鐵甲艦

陛下之艦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德語:SMS Prinz Adalbert[註 1])是普魯士海軍北德意志聯邦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麾下的一艘獨級德語Einzelschiff鐵甲艦,得名於普魯士海軍力量的早期倡導者——普魯士親王阿達爾貝特德語Adalbert von Preußen (1811–1873)。該艦原是波爾多阿芒兄弟船廠英語Arman Brothers美利堅聯盟國海軍而建,普魯士在對抗丹麥的第二次什列斯威戰爭期間將其購入,但直至戰爭結束後才交付。這是繼阿米尼烏斯號之後,普魯士海軍訂購的第二艘鐵甲艦。它被設計為一艘鐵甲撞角艦德語Widderschiff,但也配備有安裝在鐵甲炮塔上的三門炮,口徑分別為一門210毫米和兩門170毫米。

概況
使用者
前級 阿米尼烏斯號鐵甲艦
次級 腓特烈·卡爾號鐵甲艦
歷史
德意志國
艦名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
艦名出處 普魯士親王阿達爾貝特德語Adalbert von Preußen (1811–1873)
下訂日 1863年7月16日
建造者  法國波爾多阿芒兄弟船廠英語Arman Brothers
鋪設龍骨 1863年
下水日期 1864年6月
獲取日 1865年7月10日
入役日期 1865年10月29日
啟用 1866年6月9日
停用 1871年10月23日
除籍日 1878年5月28日
結局 1878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型 鐵甲撞角艦德語Widderschiff
排水量
  • 設計:1440噸
  • 滿載:1560噸
船長 56.96米
船寬 9.92米
吃水 5.02米
動力輸出 1200匹馬力
動力來源 2 × 雙軸單脹蒸汽機
帆索方案 雙桅橫帆船
速度 9.5節
續航力 1200海里以8節
乘員 10名軍官、120名水兵
武器裝備
裝甲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的構造不佳,因此運用生涯十分有限。當1865年交付普魯士後,該艦即進行了大規模改造,並於1866年至1871年間短暫服役於艦隊。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期間,它被委派至漢堡擔任警備船英語guard ship。戰後,人們發現艦隻內部的木質結構已經嚴重腐爛;因此,它於1871年10月被撤出現役。至1878年5月,阿達爾貝特親王號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Directory中除籍,並於同年拆解報廢。

設計

整體特徵及推進裝置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的水線長度全長分別為50.48米和56.96米,舷寬為9.92米,有4.96米的前吃水和5.02米的後吃水。其設計排水量為1440噸、滿載排水量則達1560噸。它的船體是由橫向鐵和木材框架構成。船體的水下部分有鍍銅英語copper sheathing以減少寄生蟲和生物附着,其特點是具有明顯的舷內傾英語Tumblehome普魯士海軍認為該艦是一艘適航性極差、裝配失敗且馬虎的海船,其乾舷過短,在巨浪中會導致嚴重進水以及劇烈橫搖德語Rollen (Längsachse),以至於命名者阿達爾貝特親王將它戲稱為「蹩腳親戚」(der lahme Vetter)。然而,它應舵靈敏,並且轉彎半徑非常小。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的標準船員編制為10名軍官及120名水兵。[1][2]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的推進裝置由勒阿弗爾的瑪茲里納公司(Mazeline)生產。它由兩台兩缸單脹蒸汽機提供動力,用以各自驅動一副直徑為3.6米的四葉螺旋槳。這些發動機被安置在一個獨立的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內。兩台燃煤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同樣擁有獨立的鍋爐艙英語Fire room,能夠以1.5標準大氣壓(150千帕斯卡)的壓力向發動機輸送蒸汽。推進裝置設計的額定功率為1,200匹公制馬力(1,184匹指示馬力),最高速度為9.5(17.6公里每小時)。由於艦艏撞角是其主要的進攻武器,因此並排安裝有兩個方向舵,以控制艦隻並確保良好的機動性。作為蒸汽動力的補充,艦隻原本還配備有總表面積為740平方米的雙桅橫帆船具,但後續又替換為677平方米的頂帆雙桅縱帆船具[1][3]

武器及裝甲

竣工時,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裝備有三門36磅的前膛來福炮作為主艦炮。其中一門佈置在艏部固定的五端炮廓英語Casemate內,而另外兩門則位於舯部的固定雙端炮廓內。火炮安裝在可移動的樞軸支架英語Pivot gun上,允許它們通過不同的射擊端口開火。1865年交付後,法國炮被克虜伯製造的箍炮德語Ringkanone所取代:一門口徑為210毫米的19倍徑炮置於艦艏、兩門170毫米口徑的25倍徑炮置於艦舯的中央炮台上。前炮共提供76發彈藥,中央炮則各有71發彈藥。艦隻配備有鍛鐵裝甲,它們是裝嵌在木質船體上。其水線裝甲帶有127毫米厚,炮塔兩側也受到114毫米厚的裝甲板保護。[1][3]

服役歷史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右)與阿米尼烏斯號(左)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是波爾多阿芒兄弟船廠英語Arman Brothers根據1862年的設計建造的兩艘投機性產物之一,當時假定正處於美國南北戰爭中期的南部聯盟會購買它們。為了掩飾這一點以防國際糾紛,它們名義上是為埃及海軍承建,並使用「基奧普斯號」(Cheops)和「斯芬克斯號」(Sphinx)作為暫定名。基奧普斯號是自1863年開始架設龍骨,至1864年10月25日下水。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隨後介入此事,他禁止將艦隻交付美利堅聯盟國海軍,並下令阿芒兄弟立即將兩艘艦售予其它國家。1864年初,在普魯士、奧地利和丹麥之間的第二次什列斯威戰爭期間,普魯士和丹麥的艦隊都在尋求可以在海外購買的船隻。於是在3月31日,丹麥獲得了斯芬克斯號的合同,而基奧普斯號也於5月25日被賣給普魯士。由於戰爭,交貨被推遲,普魯士人遂暫時取消了這一訂單,直至1865年1月才恢復。該艦最終於同年7月10日交付,並於10月29日以「阿達爾貝特親王號」之名投入使用,以紀念普魯士海軍的創始人暨其後德意志帝國海軍的首任總司令、普魯士親王阿達爾貝特德語Adalbert von Preußen (1811–1873)[4][2][5]

炮塔艦德語Turmschiff阿米尼烏斯號一樣,阿達爾貝特親王號是普魯士海軍首批接收的鐵甲艦之一。[6]它在進入艦隊服役時即被發現質量不佳,[7]並於1865年6月在丹麥附近進行海試時不慎擱淺[8]1866年的普奧戰爭爆發後,阿達爾貝特親王號於海軍中將愛德華多·馮·雅赫曼德語Eduard von Jachmann的指揮下在基爾動員,但由於在北海波羅的海缺乏敵手,戰爭期間該艦一直停留在波羅的海。[9]

由於存在建造質量不佳、裝甲板缺陷、無法使用風帆索具以及船體嚴重漏水等情況,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的服役時間不長。主要的問題在於建造船體時使用了劣質木材。這些問題需要進行重大整修,相關工作於1868-1869年間在格斯特明德德語Geestemünde的海軍倉庫展開。其裝甲板必須拆除並重新安裝,然後在艦艉增設一個舷牆德語Schanzkleid作為防波板,而主桅杆德語Großmast也必須重新安置。在此改裝過程中,艦隻帆具變更為「斯庫納」樣式。儘管進行了維修,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在其短暫的運用生涯中仍然飽受嚴重漏水的困擾,它的風帆能力也依舊不佳。[1][7]

1870年5月,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跟隨三艘鐵甲巡防艦腓特烈·卡爾號王儲號威廉國王號共同出訪英國。然而在前往英國的途中,儘管有丹麥籍領航員跟艦,腓特烈·卡爾號還是於5月17日在大帶海峽朗厄蘭島附近擱淺,只得被拖曳回基爾。[10]但由於德國不具備相應的維修能力,腓特烈·卡爾號必須再被拖至樸茨茅夫,並於6月2日抵達。在此期間,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和威廉國王號也於6月19日抵達英國港口普利茅夫[11]由這些鐵甲艦構成的訓練分艦隊(即公海艦隊的雛形)於7月1日正式組建,至7月10日離開,向大西洋進發。它們將前往葡萄牙亞速爾群島法亞爾島展開訓練巡航。與此同時,由於在霍亨索倫候選人爭奪空缺的西班牙王位一事上,普魯士與法國的緊張關係已達到危機點,即將與法國開戰的傳言也愈演愈烈。為此,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被分遣至達特茅斯,以便隨時從德國駐英大使館了解事態發展。分艦隊也從英倫海峽的西口折返,並於13日重新接上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後者帶來了普魯士政府關於戰爭的正式警告,分艦隊遂迅速返回本土,並於7月16日抵達威廉港[12]在穿越北海的過程中,由於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無法跟上部隊的航速,需要由王儲號拖曳行進。[13]

1870年7月16日,即訓練分艦隊返抵德國的三天後,法國便藉以埃姆斯密電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發。規模上遠遜於對手的普魯士海軍對法國海軍實施的海上封鎖採取防禦姿態,既有軍艦被分別部署至北海和波羅的海的不同地點。在衝突期間,阿達爾貝特親王號駐紮在漢堡,負責易北河河口的警戒值勤。[13][14]它的木質船體於1871年被發現已經腐爛,從而被迫退役。[5]該艦於1871年10月23日停止運用,並於1875-1876年間被解除武裝。至1878年5月28日,阿達爾貝特親王號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Directory中除籍,並於同年在威廉港拆解報廢。其艦載發動機被移作他用;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的稱謂也被轉移至1876年5月17日在斯德丁以「色當號」名義下水的巡洋巡防艦上。[1]

腳註

註釋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引用
  1. ^ 1.0 1.1 1.2 1.3 1.4 Gröner,第1頁.
  2. ^ 2.0 2.1 Dodson,第16頁.
  3. ^ 3.0 3.1 Dodson,第16–17頁.
  4. ^ Greene & Massignani,第258頁.
  5. ^ 5.0 5.1 Sullivan,第17頁.
  6. ^ Sondhaus Naval Warfare,第93頁.
  7. ^ 7.0 7.1 Dodson,第17頁.
  8.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80頁.
  9.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83–84頁.
  10.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164頁.
  11.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222頁.
  12.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116頁.
  13. ^ 13.0 13.1 Dodson,第21頁.
  14. ^ Sondhaus Naval Warfare,第101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