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達 (1914年)
陳明達(1914年12月25日—1997年8月26日),原名陳明輪、陳明徹,男,湖南祁陽人,中國建築史學家,主要從事《營造法式》研究。曾任城鄉部建築科學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建築師,中國建築技術發展中心建築歷史研究所高級建築師[1][2]。
生平
1914年12月25日生於湖南長沙。祖籍湖南祁陽。先祖陳大受,為雍正十一年進士。父陳肯堂,民國初年曾在財政部任職。1922年進入長沙私立慧怡學校讀書。1925年隨家遷至北京,轉入北京師大附小,與莫宗江是小學同學。由於家貧,父親經常變賣家藏古籍。在變賣之前,會讓陳明達手抄全書留底,由此打下深厚的國學根基。1930年中學畢業後,準備赴東北大學建築系就讀,因家道益衰,遂輟學謀生。1932年經莫宗江介紹到中國營造學社工作,任劉敦楨助手[3]。1934年隨劉敦楨赴定興、易縣等地考察古建築。1935年與莫宗江、陳仲篪、麥儼曾、王璧文五人為營造學社研究生。同年10月,與邵力工、莫宗江隨劉敦楨測繪北平護國寺,調查北平六處喇嘛寺塔。1935年7月至1937年9月,在北平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工程實施處兼職。七七事變後,隨營造學社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往四川省南溪縣李莊鎮。1941年兼任國立中央博物院建築史料編撰委員[4],代表營造學社參加中央博物院彭山漢代崖墓發掘工作,負責測繪墓葬建築結構。1943年8月,在李莊結婚。年底,離開營造學社赴重慶工作,擔任中央設計局公共工程組研究員。1945年加入中國工程師學會,為正會員。主要從事城市規劃工作,並堅持古代建築研究。1945年參加重慶市道路網及分區規劃設計工作。1946年兼任陪都建設計劃委員會工程師[5]。
1949年1月至5月,任湖南衡陽工務局工程師。9月至11月,任重慶復興農村水利工程處副總工程師。11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水利部工程師。12月開始負責設計並監督施工中共中央西南局辦公大樓和中共重慶市委辦公大樓。1951年,梁思成向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推薦陳明達到文物局任職。因西南局辦公樓工程未竣工,推遲1年來京。1953年4月,任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1955年改稱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工程師(教授級),負責古建保護、修繕工作。1961年進入文物出版社工作。主持有關古建築、石窟、雕塑諸方面書刊的編審工作,並專力探索編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專集的工作,同時自己也進行古建築和石窟的研究,撰寫出版了《應縣木塔》和《鞏縣石窟寺》兩部專著。1964年被派去陝西參加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期間,在五七幹校參加勞動[6],研究工作被迫中斷。1973年開始在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工作,專注從事《營造法式》的研究。1978年《應縣木塔》再版,增補附記並對初版研究論文作補充說明。1982年曾為天津大學建築系、清華大學建築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院校的研究生授課。1987年離休。1997年8月26日在北京逝世[7]。
出版物
著有《應縣木塔》《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前期木結構發展史》,主編《中國古代建築研究》。
參考資料
- ^ 周家珍 (編).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66. ISBN 7503628324.
- ^ 中外名人研究中心 (編). 中国当代名人录.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522. ISBN 7208011982.
- ^ 劉振宇; 維微. 中国李庄: 抗战流亡学者的人文档案.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 60. ISBN 7220069316.
- ^ 馮克力 (編). 老照片·第18辑.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1. ISBN 7806035656.
- ^ 陳明達. 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 304. ISBN 7501010374.
- ^ 蔣昕捷. 陈明达:六十四载读一书. 中國青年報. 2008-11-26.
- ^ 陈明达先生逝世. 文物. 1997, (10). ISSN 0511-4772.
- ^ 浙版《营造法式》付梓 在古建筑里发现中国. 浙江新聞. 2020-11-15 [2022-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