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北海造船
青島北海造船,全稱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的成員單位,歷史可追溯到德國租借膠州灣時期成立的青島造船廠。
歷史
德佔時期
1897年11月14日,德國出兵佔據膠澳地區。1898年3月6日,德國與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膠澳成為德國租借地。膠澳總督府曾計劃引入克虜伯等德國公司投資建廠,但並未得到響應,後自行籌劃建廠。1900年開辦的官辦船廠最初僅為修船所,稱「水師工務所」,廠址位於今萊陽路8號院內,後改名為「船塢工藝廠」。1901年,船廠在大港入海口處(今五號碼頭)另建新廠區[1]。1903年11月,船塢工藝廠在青島大港五號碼頭開工建造16000噸鋼質浮船塢(活動船塢)[2],1905年10月12日,浮船塢建成交付使用[1],另建有與浮船塢配套使用的150噸起重機[2]。1907年2月,青島船塢工藝廠遷址結束,4月1日全部投產交付使用[3],有工人1117名。1907年7月1日,青島船塢工藝廠正式命名為「青島造船廠」[4]。因為官辦船廠的競爭和擠壓,奧斯特於1909年將其工廠出售,其中廠內設備、工具和材料,以及來自海參崴的一份價值26.5萬馬克的生產破冰船的訂單一起賣給了青島造船廠[5][6]。
日佔及民國時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日本侵佔青島前夕,德軍將青島造船廠船廠的重要設施全部破壞[1],浮船塢於11月3日被德軍沉入海底。1914年11月11日,日軍侵佔青島,青島造船廠隨後作為德國官辦工業被日佔當局強行霸佔、接管[7]。1915年9月,日軍將16000噸浮船塢打撈出水,1916年7月4日,日軍用「富士」號軍艦將浮船塢劫運到日本佐世堡軍港。日佔當局將青島造船廠被德軍破壞後剩餘的設備遷移到船渠港口工地,改建為港工事務所修船廠,並增建800噸級船台1座,可承擔中小型船舶修造工程[1]。
1922年,日本把青島主權交還中國。1922年12月10日,港工事務所修船廠收歸官辦[1],但日本拒絕了中方提出的歸還浮船塢要求[2],船廠後來改稱港工事務所機工廠,生產獲得一些恢復[3]。1918年10月,青島浮船塢被日本海軍省借給神戶造船廠,作為該船廠的第3船塢使用,後歸屬三菱神戶造船廠,1987年停用,1988年2月解體為廢鐵處理。1938年日本第二次佔領青島前夕,150噸起重機被中國軍隊徹底炸毀[2]。
1938年,日本第二次佔領青島,船廠遭受破壞更為嚴重。日軍將青島海軍工廠改為「浦賀船渠株式會社青島工廠」,修船廠成為其分廠。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該廠被劃歸青島港務局,稱港務局工務科修船廠[8]。1948年,該廠僅有80餘名職工,生產技術力量薄弱[3]。
共和國時期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青即戰役,於6月2日佔領青島。1949年6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簡稱青島市軍管會)、中國共產黨青島市委員會隨軍入市,立即開展接管青島的工作,港務局工務科修船廠隨之被市軍管會接管,後交由相關部門進行管理。至1952年末,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工作,港務局修船廠不僅修船生產得以恢復,修船能力也逐年提高。1952年,青島港務局修船廠開始鋼質工程船舶製造,至1959年,先後為山東省海運局設計建造成205噸和165噸鋼質浮碼頭以及排水量562噸鋼質拖輪各1艘。1963~1968年,青島船舶修理廠為青島港務局等單位設計建造成275噸和65噸、245噸鋼質浮碼頭各1艘[9]。
1968年11月至1969年7月,交通部紅星船舶修造廠為中國援建剛果(布)小型木船製造廠建造160噸鋼質浮碼頭和20立 方米鋼質施工組合機動泥駁船各1艘。1970年6月28日,該廠建造成功第一艘排水量197噸294千瓦拖輪,並交付使用,至1982年共建造該型號鋼質拖輪68艘。該廠還曾為青島港務局建造成1200噸、115噸鋼質浮碼頭各1艘,200噸鋼質浮碼頭2艘以及150噸電焊船等。1980~1987年,青島北海船廠先後為青島港務局、青島遠洋運輸公司、連雲港港務局、大連港務局、中國南極考察隊等設計建造成200噸、115噸、250噸、40噸、420噸、110噸鋼質浮碼頭各2艘,63噸浮吊船5艘,150噸承壓舟1艘[9]。
1982年7月,該廠由交通部改屬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10]。1985年1月,青島北海船廠修船分廠與日本鋼管淺野船渠(日本鋼管浅野船渠)結為友好廠[11]。1988年9月,青島北海船廠建成極淺海步行式海洋石油鑽井平台「勝利二號」,於1989年被國家評為「部級優質產品」[9]。
1999年7月,根據國務院組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的批覆,歸屬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10]。2001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由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對青島北海船廠進行資產重組,成立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北船重工[12],2002年1月正式註冊成立[10]。2004年6月,為支持青島舉行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帆船比賽建設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的需要,北船重工整體搬遷至青島海西灣造修船基地[10]。
2011年,經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的資產重組,青島北船重工成為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2016年,根據中國船舶重工的重組計劃,青島北船重工與武船集團進行了資源和能力整合,成為武船集團控股子公司[10][12]。2021年11月,北船重工成為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的成員單位,公司更名為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10],簡稱青島北海造船。12月30日,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屆董事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公司下屬子公司股權劃轉暨資產整合的議案》,青島北海造船正式脫離武船集團,升級成為中國船舶集團二級子公司[12]。
廠區佈局
方位 | 分區名稱 | 簡介 |
---|---|---|
東部 | 造船分段製造區 | 配備有造船生產流水線,廠房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 |
西部 | 造船區 | 設有4台800噸門式起重機,50萬噸級、30萬噸級造船塢 |
北部 | 修船區 | 設有30萬噸修船塢、15萬噸修船塢和10萬噸浮船塢,並配置有一台500噸門式起重機 |
東南部 | 遊艇船機區 | 從事救生設備研發、生產 |
東北部 | 海工區 | 建有30萬噸級海工建造塢、六聯跨鋼結構車間、五聯跨模塊車間、四噴九塗塗裝車間和大型總裝場地 |
船舶修理
軍用船舶修理
德佔時期,該廠曾為多國修理遠東艦船,其中德國遠東艦隊的幾艘驅逐艦都曾在該廠的1.6萬噸浮船塢修理,清末民初的中國艦艇也曾在該廠修理過。19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的「江利」號軍艦和海軍運水船等曾在該廠修理。1964年至1988年間,該廠修理軍用船舶共計27艘,總排水量超過8萬噸。其中,1964年至1968年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修理J103、J104、JB01、JB02等17艘運輸艦艇。1979年至1988年間,該廠曾先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修理4艘小型艦艇和6艘大型運輸艦[13]。
運輸船舶修理
建廠之初,該廠僅能修理小型駁船和小型貨輪等運輸船舶,1905年1.6萬噸浮船塢投用後開始具備大、中型運輸船舶的能力,隨着浮船塢被日軍劫走修船能力大幅度下降。至1949年6月,該廠僅能修理800噸以下運輸船舶。1952年7月,青島港務局修船廠將其船舶修理的經營範圍逐步從青島港擴大到青島地區,到1970年代初已先後擴大到煙臺、天津、秦皇島、營口、大連、連雲港和上海等地區。但該廠僅有的3條修船滑道和一座200餘噸浮碼頭,僅能滿足小型船舶的修理需求,期間該廠曾於1965年借用青島港六號碼頭靠船泊位來修理上海海運局3,000噸級「戰鬥33」號貨輪[11]。
1975年12月26日,青島北海船廠在燕兒島新建的兩座萬噸級干船塢投產。首次萬噸級塢修是修理青島海運局的12,000噸級「魯海56」號貨輪。至1978年末,該廠又先後修理上海遠洋運輸公司、天津遠洋運輸公司、青島遠洋運輸公司等公司的19艘萬噸級船舶。截至1990年,青島北海船廠又修理青島海運局萬噸級運輸船舶29艘,天津遠洋運輸公司65艘,上海遠洋運輸公司10艘,上海海運局10艘,青島遠洋運輸公司39艘,廣州海運局63艘,廣州遠洋運輸公司14艘,大連遠洋運輸公司5艘,其中對廣州海運局35,124噸「滇池」輪的修理被評為「部級優質產品」。此外,青島北海船廠還修理江蘇遠洋運輸公司、浙江航運公司、福建海運公司、大連海運公司、煙臺海運公司、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島豐華公司等單位的32艘運輸船舶,其中萬噸級以上15艘[11]。
1975年12月後,青島北海船廠修理的外籍輪船也逐漸增加,其中1977年修理成功的日本籍12,000噸「參號大盛丸」輪是該廠第一次塢修大型遠洋運輸外輪。至1985年,該船廠又先後修理日本籍遠洋貨輪2艘。1980至1981年間先後修理希臘籍載貨2萬噸級貨輪2艘。截至1990年,曾修理香港籍萬噸級以上運輸船舶35艘,印度籍8艘,蘇聯籍7艘,挪威籍3艘,美國籍2艘,中波輪船股份公司6艘,新加坡籍7艘,秘魯籍1艘[11]。2021年蘇伊士運河阻塞事件中擱淺的集裝箱船「長賜輪」事後便是在該廠的修船分廠進行維修的[14]。
工程船舶修理
從創建至1949年,該廠曾先後修理過破冰船、挖泥船、起重機船、拖輪等工程船舶。1950至1970年間,該廠共修理小型工程船舶數百艘。1975年12月兩座萬噸級干船塢投產後,該廠開始具備大中型工程船舶修理能力,至1990年曾先後修理天津航道局3,837噸級拖輪、挖泥船等工程船舶15艘,煙臺港務局1,064噸級拖輪、躉船、浮吊船等工程船舶14艘,連雲港港務局3,200噸級拖輪、挖泥船、消防船等工程船舶29艘,交通部航務工程局第二工程處(航務二處)2,100噸級起重機船、挖泥船、打樁船等工程船舶46艘,青島港務局3,200噸級拖輪、潛水船、浮吊船、躉船、消防船等工程船舶91艘,煙臺救撈局9,600噸級拖輪、打撈船等工程船舶31艘,此外還有大連港務局、秦皇島港務局、營口港務局、營口航道局、北海分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海洋學院、上海航道局、交通部第三航務工程局第五工程處、石臼港務局等單位的拖輪、浮吊船、考察船、勘探船等工程船舶40餘艘[15]。
該廠曾在1981年7月至1982年1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修理及改裝「渤海四號」鑽井平台,為中國首次修理海上鑽井平台。1982至1983年先後兩次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修理8,000噸級「勘探2號」。1984年9月至1985年12月,先後4次修理「渤海六號」鑽井平台。1985至1987年,青島北海船廠先後修理日本籍870-3,500噸級工程船舶6艘[15]。
捕撈及冷藏船舶修理
1950-1960年代,該廠曾修理多艘木質和鋼質漁輪。1977年至1988年間,該廠曾為霑化縣水產局、大連漁業公司、煙臺漁業公司、文登海運局、山東外貿等單位修理漁輪和冷藏船,還曾修理波蘭籍5,000噸遠洋漁輪兩艘以及蘇聯籍的4,674噸「塔依格諾斯」遠洋漁輪[16]。
參考
- ^ 1.0 1.1 1.2 1.3 1.4 青岛市志 机械冶金工业志 概述.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 ^ 2.0 2.1 2.2 2.3 劉宜慶. 追寻青岛最早浮船坞的命运,打捞一段沉重的历史记忆.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 2021-05-26 [2022-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4).
- ^ 3.0 3.1 3.2 青岛两大造船厂变迁:青岛水师工厂 海军造船所. 青島日報/青報網. 2015-08-20 [2022-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1).
- ^ 青岛市志 大事记 第二篇 德国侵占时期(1897.11~1914.11).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 ^ 朱軼傑. 奥斯特和他的船厂. 生活. 2007-02-11: 副刊18.
- ^ 青岛老照片37拥有特权的造船厂. 青島早報. 2006-05-07: A23 [202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6).
- ^ 青岛市志 政权志 第四篇 施政纪要 附录 附录二 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 ^ 刘福元. 青島新聞網. 2009-08-28 [2022-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4).
- ^ 9.0 9.1 9.2 青岛市志 机械冶金工业志 第二篇 船舶 第一章 船舶制造 第三节 工程船舶制造.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公司简介. 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 2022-01-25 [202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3).
- ^ 11.0 11.1 11.2 11.3 青岛市志 机械冶金工业志 第二篇 船舶 第二章 船舶修理 第二节 运输船舶修理.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3).
- ^ 12.0 12.1 12.2 北船重工升级并正式脱离武船集团“回归”青岛. 國際船舶網. 2021-12-31 [202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3).
- ^ 青岛市志 机械冶金工业志 第二篇 船舶 第二章 船舶修理 第一节 军用船舶修理.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3).
- ^ 在苏伊士运河搁浅造成“世纪大堵塞”的“长赐”号抵达青岛维修. 中國新聞網. 2021-10-04 [2022-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4).
- ^ 15.0 15.1 青岛市志 机械冶金工业志 第二篇 船舶 第二章 船舶修理 第三节 工程船舶修理.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3).
- ^ 青岛市志 机械冶金工业志 第二篇 船舶 第二章 船舶修理 第四节 捕捞及冷藏船舶修理.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