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的一個或多個動作或狀態的結果。這些運動表達了個體對觀察者的情緒狀態。面部表情是非語言交際的一種形式。它是表達人類之間的社會信息的主要手段,不過也發生在大多數其他哺乳動物和其他一些動物物種中。
人類的面部表情至少有21種,除了常見的高興、吃驚、悲傷、憤怒、厭惡和恐懼6種,還有驚喜(高興+吃驚)、悲憤(悲傷+憤怒)等15種可被區分的複合表情[1]。
意義
表情是人類及其他動物從身體外觀投射出的情緒指標,多數指面部肌肉及五官形成的狀態,如笑容、怒目等。也包括身體整體表達出的身體語言。
根據1972年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與弗里森(Friesen)的研究,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類群體中,表情具有很高的一致性。[2]
一些表情可以準確解釋,甚至在不同物種成員之間- 憤怒和極端滿足(contentment)是主要的例子。然而其他表情則難以解釋,甚至在熟悉的個體之間。例如,厭惡和恐懼可能會難以分開。
由於面部只有有限的活動範圍,表情依靠面部特徵的相當微不足道的比例差異和相對的位置,讀懂它們同樣需要相當的敏感性。有些面部經常被錯誤地閱讀為表達另一種情緒,即使它們是中立的,因為它們的比例天生地類似於那種情緒的面孔。
表情的自主度
人類的面部表情可以是自願行為(voluntary action)。不過,由於表情與情緒密切關聯,它們也經常是不自願的。要避免某些情緒的表情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強烈希望如此時也是這樣。一個人試圖避免侮辱某人,需要加以高度注意,否則在能夠採取中立表情之前,仍可能出現短暫的厭惡表情。情緒與表情之間的密切聯繫也體現在另一個方向:觀察表明,自願採取某種表情,事實上可以導致相關的情緒。
表情與進化
種類
面部表情肌
- 耳前肌(Auricularis anterior muscle)
- 頰肌(Buccinator muscle)
- 降眉肌
- 降口角肌(Depressor anguli oris muscle)
- 降下唇肌(Depressor labii inferioris muscle)
- 降鼻中隔肌(Depressor septi nasi muscle)
- 額肌
- 提口角肌(Levator anguli oris muscle)
- 提上唇肌(Levator labii superioris muscle)
- 頦肌(Mentalis muscle)
- 鼻肌
- 眼輪匝肌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 口輪匝肌
- 頸闊肌 (Platysma muscle)
- 降眉間肌 (Procerus muscle)
- 笑肌
- 顴大肌(Zygomaticus major muscle)
- 顴小肌(Zygomaticus minor muscle)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Facial Emotion Expression Lab
- Antithesis in factial expressi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Facial Expression at Nonverbal World
- The Naked Face, August 5, 2002. Annals of Psychology
- Facial Expressions Resources Pa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ntains links to research concerning facial expressions
- 《人類與動物的表情》〔心擎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