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可鎂
魏可鎂(1939年8月29日—2014年10月23日),男,出生於日本熊本縣(在今人吉市境內),祖籍福建福清,中華人民共和國化肥催化劑工程技術專家,曾擔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學教授、校長,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1]
魏可鎂 | |
---|---|
出生 | 大日本帝國熊本縣(在今 日本熊本縣人吉市境內) | 1939年8月29日
逝世 | 2014年10月2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福州市 | (75歲)
國籍 | 中華民國(1939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2014年) |
獎項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化肥催化劑工程技術 |
學術指導者 | 盧嘉錫 |
著名學生 | 付賢智等 |
魏可鎂在日本度過了人生的前5年,1944年底回到中國,在福州成長、就學[2],1965年畢業於福州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1970年代起開始長期從事化肥工業氨合成催化劑、變換催化劑的研發[3],獲得過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國家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中國石油化工協會發明一等獎等多項國家級、省級獎項[1]。2014年,魏可鎂因勞累過度突發疾病去世,享年75歲[4]。魏可鎂與張孤梅、盧嘉錫被譽為是福州大學「三種精神」[註 1]的代表人物,魏可鎂代表「勇於拼搏的奉獻精神」[5]。
生平
早年及求學生涯
1939年8月,魏可鎂在今熊本縣人吉市出生。魏可鎂父親在日本打工將近30年,受中日交戰的影響,他們家在日本飽受民族歧視,他的哥哥甚至在學校被同學侮辱,不堪屈辱的魏可鎂一家最終決定於1944年年底回到了中國上海。在上海待了三年後,魏可鎂一家已無法維持在上海的生活,舉家遷往福州,在福州也僅僅待了兩年便因生活所迫回到了老家大扁島[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魏可鎂一家在1952年土地改革運動期間被評定為貧農,並分到了土地。十幾歲的魏可鎂在家中幫助父親干農活,還經常幫助土改工作隊跑腿送信、抄寫表格,工作隊的馬隊長數次建議魏可鎂的父親送他去讀書[2]。
隨家人到福州後,魏可鎂先是於民國36年(1947年)在福州小橋第四中心小學入學並讀了三年書,後因家庭貧困而被迫輟學[6]。3年後魏可鎂被給予了重新入學的機會,並跳級就讀五年級,翌年,成績優異的魏可鎂加入了中國共青團。小學畢業後,魏可鎂考入平潭第一中學,並在初中時保送高中就讀。在高三時,魏可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60年,高中畢業的魏可鎂考入福州大學化學系(今化學學院)物理化學專業,師從盧嘉錫教授,1965年自福州大學畢業後,魏可鎂因表現較為出色而被允許留校擔任助教工作[2]。
合成氨催化劑的研發
1972年,魏可鎂擔任福州大學高活性氨合成催化劑項目課題組負責人。氨是人造化肥的工業基礎,在全球範圍內,每年施用的氨多達1.1億噸[7],而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成氨產量與需求量在全球高居第一,魏可鎂團隊的工作即為從事這種福州大學史無前例的催化劑研究任務。1973年,福州的一家化工廠花了數十萬元人民幣修建了氨合成催化劑車間,囿於1700℃熔煉催化劑的高溫爐、高壓活性測試裝置等設備的缺乏,以及出產自安徽的原材料運輸成本過高的困境,魏可鎂決定通過其他替代方法來進行催化劑的相關研究,例如使用電焊機代替高溫爐、自己設計加工高溫爐、深入福建各地去探訪出產鐵礦的礦區等[2][6]。
魏可鎂團隊在解決了各項問題後,在可能產生毒性氣體的實驗室中進行了1000多天的生產與測試工作,在熔煉與測試的過程中,團隊成員一度遇到過毒氣泄露、鍋爐爆炸的事故。在歷時8年、先後熔煉了200多個催化劑樣品後,魏可鎂團隊最終成功研製出了高活性A110-3(鐵系)氨合成催化劑,作為利用福建省鐵沙資源出產、技術水平處於世界前列的新催化劑,A110-3型氨合成催化劑填補了中國大陸相關催化劑缺失的空白,在國內各大制氨工廠廣受歡迎,並於1983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2][6]。在福州大學內,魏可鎂於1978年擔任講師,1986年升任副教授[8]。
赴日訪學
1987年,魏可鎂通過了中國大陸的日語統考,並被派往日本筑波科學城的工業技術院化學技術研究所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當時的日本科學界對中國人評價不高,魏可鎂時常能感受到日本學者對他的歧視態度。直到某次日本學者們在非貴重金屬合成含氧化物製造方法的研究實驗中屢屢碰壁,魏可鎂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案並在不斷實驗中得以成功。而在對此項目申報專利時,研究所把獨完成立設計與實驗的魏可鎂的名字排在了較為後面的位置,將他的地址寫成「日本化學技術研究所內魏可鎂」,魏可鎂遂提出抗議,堅持要求把自己的地址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州大學魏可鎂」,並最終以此地址申報了專利。在此事發生後,日本學者對魏可鎂的態度發生了改變。在日本訪學的一年間,魏可鎂共發表了三篇文章和一項專利,在拒絕了日本科研人員的挽留及英國ICI公司的邀請後,訪學結束的魏可鎂回到了中國大陸。[3][6]
回國後的科研生涯
魏可鎂回國後,在福州大學繼續科研、教書育人,培養了一批新的相關領域的青年科研學者[6],1988年升任福州大學教授、副校長[9]。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十幾年間,魏可鎂團隊先後研發出A201、B116、A202、B121、FA401等多種類型的合成氨催化劑,在中國大陸合成氨產業的成本效益、環境保護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省級獎項[1][3]。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投資5356萬元人民幣,用以在福州市建設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化肥行業唯一的國家級工程中心),並委任魏可鎂主持籌建。1996年開始,魏可鎂開始致力於研究汽車尾氣催化淨化器和第二代氨合成釕催化劑,並在接下來的數年間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1997年,魏可鎂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福州大學歷史上的第一位院士[3]。1999年,魏可鎂接替錢匡武擔任福州大學校長,同年,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竣工,魏可鎂自1996年起便擔任研究中心主任一職[1][8]。
1995年8月初,魏可鎂每隔一周會從鼻孔里發現一塊帶血絲的東西,在身為醫生的妻子的催促下,魏可鎂於9月初到福建省立醫院檢查,被告知確診了鱗狀鼻咽癌。魏可鎂為了堅持主持自己的三個科研課題,以及迎接10月前來訪問的日本長崎大學工學院院長,只能早上去醫院接受放射治療,下午回實驗室繼續工作。在罹患疾病期間,魏可鎂接受了7200倫琴的射線治療,體重減少了5公斤,出現了口乾、味覺喪失、記憶消退等症狀,但魏可鎂仍然堅持工作,接待日本訪問學者時用面膜遮蓋了放療留下的痕跡。[3][6]
21世紀初,魏可鎂率領團隊先後研發出了針對大型合成氨廠用的新一代釕基氨合成催化劑和高壓耐硫變換催化劑,以及達到歐盟5級排放標準的FD型汽車尾氣催化淨化器,是國內打破外企壟斷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8]
社會職務
在福州大學以及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之外,魏可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還擔任多項職務,1998年—2008年間擔任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01年當選中國共產黨福建省委員會委員[9];魏可鎂作為日本歸國華僑,也參與僑務工作,他曾任中國僑聯委員、世界福清同鄉聯誼會常務副主席等僑務職務,在擔任人大代表期間提出過維護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權益、以及僑法執法檢查相關的議案[6]。此外,魏可鎂另有擔任教育部學部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工學會化肥分委會副理事長、理事長[8],福建省人民政府顧問[4]等職務。
晚年
2014年10月22日,魏可鎂因勞累過度,突發腦梗塞、心臟驟停並緊急送醫搶救,但最終因搶救無效,於23日凌晨1時30分在福州逝世,享年75歲[4]。在去世的前一天,魏可鎂還在參加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學部第十屆學術會議[8]。
身後及評價
魏可鎂病逝後,遺體告別儀式於2014年10月27日在福州市殯儀館舉行[4],福州大學在10月31日為他舉行了追思會[10]。2015年,福州大學決定為魏可鎂、張孤梅和盧嘉錫豎立塑像[11]。
中國工程院評價魏可鎂「教書育人四十餘載,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黨的教育事業、科技事業嘔心瀝血,奉獻了畢生精力」,其治學精神與品格「是我國科技教育界的光輝典範」,魏可鎂的逝世則是中國大陸「化學化工科學與教育界、福州大學的重大損失」[4]。福州大學將「以魏可鎂院士為代表的勇於拼搏的奉獻精神」列入其「三種精神」之一[註 1],並給予了魏可鎂高度的評價,認為魏可鎂「熱愛祖國」、「善於實踐教學,注重言傳身教」,且「一生光明磊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深受學術界同行敬佩和學生們愛戴」[8]。
家庭
魏可鎂的父親出生在福建省福清縣大扁島上的牛鼻村(今屬福清市三山鎮鰲峰行政村[12]),1910年代,25歲的魏可鎂父親隨人自馬尾港前往日本打工以養家餬口,並在日本生下了魏可鎂[2]。魏可鎂有1個姐姐和2個哥哥[6]。魏可鎂的妻子是林恆英[3],兩人育有一女魏崢[10]。
學術成果與榮譽
自1980年代起,魏可鎂及其科研團隊先後獲得諸多省市、國家級學術、社會榮譽,社會榮譽包括勞動模範、先進科技工作者、歸國華僑先進個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等[9]。學術榮譽則在其研究領域的成果中得以體現:
合成氨催化劑
除1983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的A110-3型氨合成催化劑外,魏可鎂團隊研發的A201型(鐵鈷系)低溫高活性氨合成催化劑亦於1985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並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列入500項重大科技成果之一[2]。此後,魏可鎂團隊在1991年研製出了小顆粒含鈷催化劑,該催化劑使中國大陸不再依賴英國進口的鐵鈷催化劑;1994年,團隊研發的A202型催化劑在1994年—1995年投產期間就新增了5億元人民幣的產值,純利潤達1.28億元,國家科委因此於1995年將A202型催化劑列入科技結果重點推廣項目,翌年,A202型催化劑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福建省王丹萍科學技術三等獎。此後,團隊又研製出了噸成本低於A202型催化劑約3000元的FA401型催化劑,在山東、湖北等催化劑廠推廣生產[1][3]。
為解決當時鐵鉻系催化劑致癌風險的問題,魏可鎂團隊亦有向低鉻、無鉻催化劑的方向進行研究[6],團隊於1994年研製出了B116型低鉻中溫變換催化劑,將鉻含量從一般催化劑中的6%—15%降低到了2%,1997年,魏可鎂團隊研製出了B121型無鉻高變催化劑,徹底在催化劑中清除了鉻的存在,比先前問世的B112型催化劑的噸成本降低了約750元人民幣。1998年,B121型催化劑獲得了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0年又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3]。
在21世紀,魏可鎂帶領團隊研發了針對大型合成氨廠用的新一代釕基氨合成催化劑和高壓耐硫變換催化劑,2014年魏可鎂去世時,這兩項催化劑尚在實施工業實驗,在此後的幾年中,這些催化劑也獲得了省級獎項。[8][9]
汽車尾氣催化劑
1999年5月,魏可鎂團隊研發的汽車尾氣催化劑經天津汽車研究所的檢測評估後,確認其效力達到歐盟2級排放標準[3][6]。其後,魏可鎂團隊研發的汽車尾氣催化淨化器逐級達到歐盟的3級、4級以及5級標準[4],2006年FBD型一氧化碳高變催化劑獲福建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翌年團隊的「達到歐III歐IV排放限值的汽車尾氣淨化器研發」項目再次得到相同獎項,2008年,魏可鎂團隊的「高效低排放FD型汽車尾氣催化淨化器的研發」項目及「汽車尾氣三元催化劑及其製備方法」項目分別獲得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和中國專利優秀獎[9]。
註釋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魏可镁. 中國工程院. [2017-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 ^ 2.0 2.1 2.2 2.3 2.4 2.5 2.6 林萬金. 催化与升华——记著名催化剂专家魏可镁院士. 南浦泉. 海峽文藝出版社. 2004: 353–373. ISBN 9787806409923.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檀巧芳.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教授魏可镁. 陳明義 (編). 科技闽星谱:福建省王丹萍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报告文学集(2). 福州市: 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 33–43. ISBN 9787533517465.
- ^ 4.0 4.1 4.2 4.3 4.4 4.5 4.6 福州大學校長辦公室. 魏可镁院士逝世(讣告). 中國工程院. 2014-10-27 [202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9).
- ^ 5.0 5.1 光明日报、新华网(2018-05-04):福州大学6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 福州大學新聞網. 2018-05-04 [2023-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2).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李斌斌. 【归侨口述录系列】我的催化人生——魏可镁口述.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2017-05-22 [202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9).
- ^ David Brown. Anhydrous ammonia fertilizer: abundant, important, hazardous. Washington Post. 2013-04-23 [201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2).
- ^ 8.0 8.1 8.2 8.3 8.4 8.5 8.6 魏可镁院士生平. 福州大學新聞網. 2014-10-28 [2024-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9).
- ^ 9.0 9.1 9.2 9.3 9.4 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可镁. 福州大學化學學院. 2021-06-08 [2024-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9).
- ^ 10.0 10.1 东南快报(2014-11-1):家里变成旅馆 实验室才是魏老师的家. 福州大學新聞網. 2014-11-01 [2024-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8).
- ^ 关于“三种精神”雕塑设计方案征求意见的通知. 福州大學信息公開網. 2015-09-11 [2024-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8).
- ^ 福清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福清市志 : 1989-2005.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6: 876. ISBN 9787503482663.
教育職務 | ||
---|---|---|
前任: 錢匡武 |
福州大學校長 1999年-2002年 |
繼任: 吳敏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