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寺 (鞍山)

龍泉寺,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區千山風景區北溝東部,千山古建築群的組成部分。為千山「五大禪林」中現存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奇峰環抱,古松成林,向以歷史悠久、建築得體、佈局與自然景色和諧而著稱。相傳龍泉之名來源有四,一曰毗盧殿前石隙有泉,涓涓細流彎曲似龍,故名;二曰寺中心泉水常年潺流,如「龍涎吐水」,故名;三曰寺前為照山,後為靠山,左山為青龍,右山為白虎,泉出自小山脈以北佛堂基下,山與泉合名為龍泉;四曰唐太宗東征,駐蹕千山,欽過此水,故名龍泉。

龍泉寺
基本資訊
別稱古剎龍泉
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區千山風景區
宗教漢傳佛教
宗派金頂毗盧派
山號千山
開山時間南北朝
龍泉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千山古建築群
地址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明至清
編號7-0939-3-237
認定時間2013年3月5日

歷史沿革

北魏

大約在北魏時期,佛教傳入千山。當時山中條件艱苦,僧人只能棲身於山洞。山內有龍泉谷,一些僧人選擇了其間一個較大的山洞作為修行處所,並命名為「極樂洞」。今日的龍泉寺就是從當年極樂洞發展而來的。此後有僧人於極樂洞旁始建小庵。民國年間的《修碑經閣記》中記載:「龍泉乃千山之古寺。讀廟古碑,梁武時建,相沿至今,僧廟猶存。」[1]

金朝

文獻中最早記述千山龍泉寺僧人修行情況的是金代王寂的《鴨江行部志》。王寂於金明昌二年(1191年)二月游千山,記:「壬辰,大風雪,對目不辨牛馬,抵暮稍霽。扶杖游龍泉谷。谷去寺三里而近。捫蘿梯石,困於登陟,左抱右掩,松柏參雲,殆非人世,但恨陰霾障蔽,不得窮幽極勝。泉上破屋數椽,殘僧三四,頗習禪定。相與坐於石壁下,少頃乃歸。因留一絕句雲:『我來連日苦風霾,不見千峰劍戟排。要識玉山真面目,雪晴明月射蒼崖。』」。按照王寂所述,金代時龍泉寺已經有屋數椽,僧人三四。[2]

明朝

進入明代,龍泉寺開始了大規模營建。明萬曆六年(1578年)在如來堂下(今大雄寶殿處)修建殿宇5間及配房,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建藏經閣,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修建東殿3間。可見,龍泉寺的主要建築大雄寶殿、法王殿、禪堂、齋堂及配殿等均始建於明代。

根據《大明一統志》記載,除明世宗崇信道教外,其餘皇帝都對佛教推崇備至。尤其是明神宗朱翊鈞和其母孝定皇太后。其主政期間大興土木,廣建佛寺,推崇佛教。明萬曆十二年,感龍泉寺高僧之德和弘揚佛法之功,孝定皇太后宣旨,將宋版大藏經637函,計678卷,賜予龍泉寺。同時賜銅鑄金蓮花坐佛像一尊,高1.4米,重300斤,從此成為龍泉寺鎮寺之寶。在李太后的推崇下,當時龍泉寺的知名度和香火達到鼎盛,名震中原,冠絕關東。

清朝

明末清初朝代更替,遼東戰亂不斷,龍泉寺因此頹圮不堪,「荊棘滿庭,鼪鼯棲壁,棟宇傾欹」。清崇德五年,曾「撥僧人九名,給衣糧」。清順治年間,龍泉寺曾經進行過修繕,但數十年後又「淪於傾頹凋殘」,也需要再次進行修葺。因此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龍泉寺重修,這次重修涉及大殿、天王殿、藏經閣、 殿廊等處,自有文獻記載以來,是規模最大的一次。乾隆十四年(1749年)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建兩廊及客堂和後佛堂。至此,龍泉寺始具今日之規模。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親率皇后、太子及諸王、大臣、侍衛等萬餘人,由盛京到遼陽,遊覽龍泉寺等寺廟,並留下讚美龍泉寺的詩章。同時,比利時人費迪南特斯阜沁斯脫作為顧問,隨康熙皇帝一起遊覽龍泉寺。這是有文字記載遊覽千山的第一個外國人。

中華民國

民國十二年(1923年) ,釋常和任龍泉寺住持,開始着手藏經閣維修事務。民國十三年(1924年),釋常和往哈爾濱拜見朱慶瀾,請求幫助。在朱慶瀾及於沖漢彭賢、王維宙、孫鍾午、王士斌等等諸人以及奉天省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省官員、省內各地善信乃至東北大學資助下,得以重修藏經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位於鞍山市千山區唐家房鎮網戶屯村的安寧寺因寺廟坍塌,無力修復,而將寺中供奉的十八尊羅漢造像移奉至千山龍泉寺。

宗教派別

自有記載以來,龍泉寺一直屬於漢傳佛教寺院。

有關龍泉寺宗教派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明隆慶五年(1571年)的《新建龍泉寺後山佛堂碑記》。其中記載碑誌所言僧人宗贇,為修建龍泉寺後山佛堂 主事者,從者有徒弟惠鎮、惠貞、惠聰等人。其中,惠鎮當時為龍泉寺住持。宗贇師父續升,出於蓋牟(今撫順)趙氏宦族。由碑誌所記,續升與徒弟宗贇及徒孫惠鎮、惠貞、惠聰等為彼時龍泉寺僧眾三代班輩。續升祖孫三代班輩,系禪宗曹洞宗賈菩薩派第十一、十二、十三代。可知明朝隆慶年間龍泉寺僧眾屬禪宗曹洞宗賈菩薩派。

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重修龍泉寺碑記》載僧人名錄可知,龍泉寺除原有曹洞宗賈菩薩派外,還出現了曹洞宗豫章派和金頂毗盧派,此是金頂毗盧派在千山出現之始。至清雍正、乾隆年間,金頂毗盧派僧人漸多,至清末已經發展為龍泉寺唯一的佛教派別。

寺院結構

寺院主要建築如下:

  • 山門
  • 鐘樓
  • 鼓樓
  • 藏經閣
  • 天王殿
  • 地藏殿
  • 祖師殿
  • 觀音殿
  • 伽藍殿
  • 大雄寶殿
  • 護法殿
  • 毗廬殿
  • 五爺廟
  • 華藏世界
  • 倒座彌勒
  • 鎮山寶杵

參考資料

  1. ^ 閆昕然. 地方文化视野中的千山龙泉寺. 鞍山師範學院學報. 2005, (1): 50–52. ISSN 1008-2441. CNKI ASSF20050100D. 
  2. ^ 梁驥. 千山龙泉寺明代三甬碑刻考. 鞍山師範學院學報. 2020, 22 (5): 34–39. ISSN 1008-2441. CNKI ASSF20200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