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曾海文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曾海文(1927-1991)是一位出生於中國的畫家,他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巴黎度過。他的作品因將中國水墨畫的精神美學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相融合而聞名。自他去世後,一些大型回顧展的舉辦讓他的聲譽不斷提高。
早年生活
曾海文 1927 年出生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唐朝早期的思想發展深受祖父的影響,祖父向他介紹了道教思想,這極大地影響了唐朝的觀點以及後來的藝術。[1]</link>
1937 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後,曾家移居越南,定居在西貢的華人聚居區堤岸(即現在的胡志明市),曾的父親在那裏創辦了一家成功的絲綢生意。曾在西貢的法國學校上學,並隨祖父學習書法。 19歲時,曾天福改名為「海文」,這個名字的中文意思為「海洋」和「文學」。 (這個名字在拼音羅馬化系統中寫作「hǎiwén」;「T'ang」是他的姓氏「曾」的地區發音,在標準漢語中發音為「zēng」。)
移民法國和藝術生涯
1948年,曾移居巴黎,表面上是為了遵照父親的意願學醫。然而,到了法國之後,唐很快就開始追求他長久以來的願望:成為一名畫家。他沒有接受過多少正規的藝術訓練,但花了很多時間在博物館和畫廊里,在那裏他密切觀賞了西方大師的作品,並在他早期的油畫和水彩畫中自由引用他們的作品。他很快就對旅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旅行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反映在他的藝術和事業中:他的第一次展覽(1955 年)在巴黎舉行,但七年後他才再次在法國展示他的作品:在此期間,他在瑞士、加拿大和盧森堡舉辦過展覽,在摩洛哥舉辦過三場展覽。 到了 1960 年代中期,曾的作品開始偏愛紙上水粉畫或水墨畫,傳統中國風格元素也成為其繪畫的特色。他的作品受到亨利·馬蒂斯、約翰·威廉·特納和印象派等西方大師的遺風的影響,也受到道家繪畫方法的靈性元素的影響,即藝術家力求捕捉賦予自然界生命的能量的相互作用。 [2]這一時期的典型作品是對自然界場景的快速研究,通常用幾筆即可呈現,這讓他堅信「繪畫是能量的體現」。他將東方道教傳統與西方美學相結合,加上其作品的迷人之美,開始引起一小部分評論家、畫家和崇拜者的認真關注。
在 20 世紀 70 年代,他改進了作品的藝術形式——紙上的雙聯畫,通常無標題且尺寸為 70 x 100厘米。在印度果阿(Goa),曾結識了電影製片人Tom Tam,兩人合作拍攝了兩部短片。他們在果阿的海灘上拍攝了《Furen Boogie》,幾個月後,在唐位於巴黎的小公寓工作室里,他們又拍攝了《T'ang Boogie》 。 [3] 《T'ang Boogie》將藝術家的作品呈現為一系列轉瞬即逝的圖像,這是已知的第一部中國藝術家創作的實驗電影。 [4] 20 世紀 80 年代期間,他在法國舉辦了一些重要的展覽,特別是Musée des Beaux Arts de Vitré 和 Musée des Beaux Arts de Vannes。然而,他在有生之年並未獲得任何重要的認可。
1989年,天安門廣場抗議活動六個月後,曾參加了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5]舉辦的展覽《天安門 6 月 4 日至 12 月 4 日,我永遠不會忘記(Tian Anmen 4 Juin-4 Décembre je n'oublie pas)》。 1991年5月,曾的朋友、香港電影導演兼攝影師楊凡曼詩在巴黎利昂庫爾街的小公寓裏拍攝了唐英年的最後一張肖像。該照片於 1991 年 11 月發表在《中國肖像》 [6]雜誌上,同時發表的還有在張大千和趙無極在工作室的照片。曾海文於1991年9月9日因呼吸系統併發症在巴黎去世。享年 64 歲。
遺譽
曾海文去世後,他的藝術通過多次回顧展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其中最著名的是1996年在摩納哥海洋博物館、1997年在台灣台北市立美術館、1999年在法國蓬圖瓦茲的塔維-德拉庫爾博物館、2002年在巴黎吉美博物館和東京資生堂基金會畫廊舉辦的展覽,以及專題展覽,例如2013年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舉辦的「現代中國畫家曾海文」展覽[7]和2014年9月在香港德薩畫廊舉辦的展覽[8]展覽目錄由楊凡曼石和讓-保羅德羅什撰寫。收藏其作品的主要機構包括吉美博物館、賽努奇博物館、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休斯頓梅尼爾收藏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學院和香港西九龍文化區新視覺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
2002 年,在吉美博物館舉辦回顧展時,出版了專著《墨跡》 [9]
參考
- ^ T’ang Haywen Archives | 傳記. tanghaywenarchives.com. [2024-11-23].
- ^ Archived copy. [2015-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 ^ - YouTube. YouTube.[永久失效連結]
- ^ Koutouzis, Philippe. T'ang Haywen: Paths of Ink. Musée Guimet. 2002 [2024-07-15].
- ^ Archived copy (PDF). [2015-05-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5-18).
- ^ Works. [2014-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1).
- ^ #ARTBASELHK13: From Booth to Booth, A. [2015-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 ^ De Sarthe Gallery Presents the Colours of Ink, a Solo Exhibition by T'ang Haywen. 26 September 2014 [27 Jan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 February 2016).
- ^ Archived copy. [2015-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 《唐》,Eros Bellinelli、Edizioni Pantarei Lugano 着。 1974 年。專著,27頁。
- 天安門 6 月 4 日至 12 月 4 日 Je n'oublie pas . 1989年。群展圖冊。伊利沙伯·巴丹坦特 (Elisabeth Badinter) 撰寫的前言
- 專著《水墨之路》出版於2002年
外部連結
- 曾海文檔案官方網站由菲利普·庫圖齊斯 (Philippe Koutouzis) 於 2015 年創建,他是曾海文作品複製權的所有者(自 1997 年起為巴黎 ADAGP 會員),也是其作品全集的編輯。該網站匯集了有關曾海文、他的生平、他的作品以及正在進行的作品全集的最全面、最新的信息。
- 在香港設立唐海文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