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中華民族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乙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中華民族曾於2010年10月1日通過新條目推薦投票,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
請不要在討論頁討論離題的內容 討論頁僅用於幫助編寫改進條目,而非對條目主題評論、留心得,與條目無關的話題請在使用者討論頁討論。參見:討論頁指導。 |
和漢族有關的討論,請前往Talk:漢族討論。 |
存檔 |
---|
中華民族是清末民初「造國族」運動的產物
按國立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謝世忠《國族論述: 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形式資源的操控與競爭——非漢族群政治運動的生成條件》:「所謂中華民族,就是由國家政權領導集團與社會精英分子所共同創建的國族。」
本詞條需要加入「造國族」的歷史: 一、立憲派的國族理想 1、1906年,奉命出國考察憲政歸來的載澤和端方等在《條陳化滿漢畛域辦法八條折》中提出"滿漢融合"、"五族大同",使諸族相忘,混成一體。 [1]
2、1907年,恆鈞、烏澤聲、穆都哩、裕端等一批滿族留日學生為主在東京、北京創辦《大同報》及《北京大同日報》,專門以提倡"漢滿人民平等,統合滿、漢、蒙、蛔、藏為一大國民"為宗旨,宣傳"五族大同"。
3、五族共和是1905年以後滿蒙內部的主流輿論。還應包括清廷對「五族協和」的肯定。以至於一九三二年三月九日,溥儀在長春登基,建立偽滿,年號「大同」,提出了"王道樂土"和"五族協和"的思想,把代表漢、滿、蒙、朝、 日五個民族的五色旗定為國旗。
二、孫中山的態度 「五族共和」不是孫中山提出來的。而是因為很多立憲派、舊官僚混進了ge命陣營,鼓吹「五族共和」的思想。因為1921年3月6日《在中國國民黨本部特設駐粵辦事處的演說》中,孫中山說道「自光復之後,就有世襲底官僚,頑固的舊黨,復辟的宗社黨,湊合一起,叫做「五族共和」豈知根本錯誤就在這個地方……由此可知,本黨尚須在民族主義上做功夫,務使滿、蒙、回、藏同化於我漢族,成一大民族主義的國家」(《孫中山全集》第5卷, 中華書局,1985年,第473 頁)
三、顧頡剛、傅斯年、白壽彝、吳文藻、費孝通、楊向奎、翦伯贊等歷史學家的爭論 偽滿洲國內高唱日、滿、漢、蒙、朝鮮「五族共和」 ,並勾串內蒙古德王推動「內蒙自治運動」引發的危機。顧頡剛、傅斯年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是一個民族。費孝通則認為中國有很多民族,後來又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提法。 [2][3]
四、國民黨的政策 國民黨不承認多民族,實行強制同化政策。周恩來《論中國的法西斯主義——新專制主義》「蔣介石的民族觀,是徹頭徹尾的大漢族主義。在名義上,他簡直將蒙、回、藏、苗等稱為邊民,而不承認其為民族。在行動上,也實行民族的歧視和壓迫。」
五、解放前共產黨的民族政策 共產黨指責國民黨是大漢族主義,支持民族自決。毛澤東《論聯合政府》:「國民黨反人民集團否認中國有多民族存在,而把漢族以外的各少數民族稱之為「宗族」。他們對於各少數民族,完全繼承清朝政府和北洋軍閥政府的反動政策,壓迫剝削,無所不至。一九四三年對於伊克昭盟蒙族人民的屠殺事件,一九四四年直至現在對於新疆少數民族的武力鎮壓事件,以及近幾年對於甘肅回民的屠殺事件,就是明證。這是大漢族主義的錯誤的民族思想和錯誤的民族政策。」費孝通《九十新語》:「由於解放前國民黨政府的大漢族主義、實行民族壓迫和歧視政策,所以對大多數少數民族缺乏正確的了解,沒有什麼資料可供參考。」
六、建國後共產黨的民族政策 需要增加中共進行民族識別並建立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56個民族的來歷。198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覆函:「在黨和國家機關文件及領導人的正式講話中,還是用『中華民族』代稱中國各族人民更好一些。中共的「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意思。馬寅《中國少數民族常識》「我國各民族都是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平等成員,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區域自治法》對少數民族權利的保障。
現有版本太亂,未區分立憲派、革命黨、國民黨、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解釋,沒有「中華民族」含義的變遷過程。也未能從解釋「中華」的本意。也沒有解釋56個民族的來歷,以及共產主義理想。
五鹿充宗 (留言) 2012年2月24日 (五) 05:58 (UTC)
- 對引用來源的原創解讀,違反原創研究方針。-- 同舟(留言) 2012年4月20日 (五) 05:06 (UTC)
- 哪一句是原創解讀? 五鹿充宗(留言) 2012年7月23日 (一) 22:15 (UTC)
定調
炎黃子孫、中華兒女已改寫為該此的意義來源及歷史轉變, 符合百科全書的引用多方來源的並列說明, 而非隱藏立場及假設。也因此條目描述的是關於這詞的文化內容及政治使用, 見以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含媒體)到中華民國教材的各種角度, 可見「炎黃子孫」的意義及使用是依時空及立場有所不同, 而此條目應該真實並中立的比較同異之處。 Hanteng(留言) 2012年10月26日 (五) 05:14 (UTC) [1][2][3][4][5]
來源
-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海內外中華兒女」提法的由來炎黃時代沒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這樣的名詞,但卻為後世此類名詞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炎黃子孫」稱謂與其說是一個血緣符號,不如說是一個文化符號。海內外華人自稱「炎黃子孫」實際上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文化尋根」和「文化自覺」的需要。因此,祗要這種認同心理繼續存在,「炎黃子孫」稱謂就會繼續使用下去。(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歷史系)。」
-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海內外中華兒女」提法的由來「炎黃部落」集團是漢民族的主源,漢族世代自稱「炎黃世胄」、「炎黃子孫」。……宣傳中華文明史要多提『中華民族』的概念,慎用『炎黃子孫』的概念,注意表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
- ^ 見「炎黃子孫,復興中華」的說法 黃復興黨部
- ^ 見:黃帝神話的流傳與 「炎黃子孫」的美好想像: "辛亥革命前的十幾年,中國各大報章雜誌處處可見黃帝的各類論述,例如將黃帝事蹟作為歌謠以供兒童唱誦,一時「炎黃子孫」、「軒轅世冑」的說法風行草偃;又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同盟會人士在東京遙祭黃帝陵寢,說到:「是我皇祖在天之靈」,默默保佑革命事業。....民國二十四年(1935),中國國民黨致祭「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之靈」,民國二十六(1937)中共的陝西蘇維埃政府則代表蘇區人民致祭黃陵,也說:「赫赫始祖,吾華肇造。」到了今天,各地華人的日常生活、自我意識,依然有「炎黃子孫」這樣的重要組成要素,例如錢穆肯定「我們自稱炎黃子孫,是很有道理的。」"
- ^ 《〈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3 :583-62》: 作者:王明珂 出版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畬族應為畲族嗎?
畬/畲是通字,還是錯字? 2001:470:18:4C3:0:0:0:2(留言) 2012年11月3日 (六) 22:23 (UTC)
中華民族 一詞的內容應該避免地方觀點的方式....
中華民族 一詞的內容應該避免地方觀點的方式, 是把各政府的民族識別(有其各別行政, 統計及法律意義)的內容移到其他條目, 如中國的民族, 台灣族群等等, 而以中華民族在(1)政府法律, (2)政治爭議, (3)民間看法多方列出來, 才是
不應該先假設中華民族就等同於中國境內56族的總合 (這並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開一致的官方論點), 或是中華民族就等於漢人加華人的想法(這又和許多對中華民族有不同定義和範圍的想法有差別)。
正是因為這詞的概念有地域差別及範圍差異, 做為一個百科全書條目應該是要有條理的記錄這些差異的地區和歷史變化, 並要將其POV標示(誰誰在什麼時候說的)出來並列,以達NPOV,
Hanteng(留言) 2012年11月26日 (一) 15:55 (UTC)
(!)意見:中華民族這個概念與中國民族列表確實不該混為一談。--WildCursive(留言) 2012年11月26日 (一) 09:26 (UTC)
- 現在本來就沒有混為一談。——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2年11月26日 (一) 13:13 (UTC)
- 我質疑User:Shizhao的回復就有混為一談。這條目是「中華民族」不是「中國民族」也不是「中國民族列表」這些其他條目已有的內容。所以在中華民族條目下談的「分佈與組成」次段節就有誤導之嫌。再者, 這有關「中華民族」和「中國民族列表」的可能關連, 也已改寫到「當代分佈與官方界定與統計」, 早已是重覆的內容。
- 2012年11月23日 (五) 11:31 Hanteng(討論 | 貢獻) . . (44,521位元組) (-8,806) . . (/* 分佈與組成 */ --> 已修移至- →當代分佈與官方界定與統計: 各別官定的民族識別未必和中華民族相關)
- 2012年11月24日 (六) 12:32 Shizhao(討論 | 貢獻) . . (53,140位元組) (+8,606) . . (中華民族條目當然應該包括哪些屬於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 中國民族/中國人民各民族 有其歷史不同之處
User:Shizhao, User:Makecat, User:蘇州宇文宙武 先後在不同時間針對本人在中華民族條目已有重覆且和本條目內容不是直接相關且有誤導之嫌的部份, 並沒有提出能反面的理據和內容, 我本人在此表達不滿。
以下我會要記錄此編輯討論過程, 若有我犯錯之處我會自省, 若有我覺得做為一個沒有管理權但也算是瞭解維基運作, 瞭解中華民族相關學術文獻, 也曾受英國維基贊助至維基基金會拜訪並分享研究成果的維基人來說, 我會依實的把程序上遇到的不合理的地方記錄起來, 以避免未來其他人要在這種敏感題目貢獻時要面對可能的系統地域性偏見所遭遇到的不公平假設對待。
就內容而言 (以下都是有中/英文資料來源的, 見我貢獻而被刪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華民族」一詞的使用是十分小心的,特別這詞是中華民國早期的主流意識型態, 而毛澤東特別是中華蘇維埃及文革期間是直接批評「中華民族」一詞的, 而是採用中國共產黨在憲法、法律及統計上到現在為止沒有變動的「中國各民族」和「漢族」「少數民族」等詞。「中華民族」一詞是在文革結束後一個緩慢的改變拉扯的過程,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還是在憲法、法律及統計維持基本的「中國各民族」和「漢族」「少數民族」等詞, 只是在許多媒體及文化領域, 在愛國主義教育的背景下, 「中華民族」一詞慢慢普及起來。
然而, 這不代表普及的「中華民族」一詞現在已具體寫成在憲法、法律及統計上的正式詞彙和方針,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補上這段內容:
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管的中央級綜合性報紙<<中國民族報>>及相關的民族理論與政策的學術及文化討論,在2000年以來有要求在法律及政策上確立中華民族的「國族」地位[1]。「現在已經到了確立中華民族是「國族」地位的時候了.....現在問題的焦點是在全球化中,中國是以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面對世界,還是以中華民族的「民族國家」面對世界?.....1.現狀之一:56個民族56朵花, 2.現狀之二: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是一個學術理論熱點, 二、呼聲:確立中華民族的「國族」地位」
學者胡鞍鋼、胡聯合與馬戎推的所謂用"第二民族政策" 取代"第一民族政策"的訴求, 旨在「淡化族群意識和56個民族的觀念,強化中華民族的身份意識和身份認同」, 號稱效仿「美國的民族大熔爐模式」要求「平等的向每個民族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政治上推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及「文化上堅決堅持用社會主義思想對每個民族進行文化改造,強制推行普通話,防止宗教極端主義」[2][3]
這些突顯的正是「中華民族」和「中國民族」的差異和歷史轉變。不管是以上的中文/半官方北京智庫的討論, 還是英文/左右派學者的研究(包括冷戰前冷戰後還有這兩年討論中國網絡國族主義的文獻)都指出「中華民族」和「中國民族」是有差異, 而這差異是有歷史轉變的。
以上是我在條目爭論內容方面的簡要說明, 以下我會指出編輯過程中的編輯交流和討論問題。
關於在編輯中華民族此敏感條目的程序問題
以下選拷自編輯歷史, 按時間順序由早至晚排列: +-8k的文字內容就是中國民族的民族識別內容
- 2012年11月23日 (五) 03:51 Shizhao(討論 | 貢獻) . . (53,140位元組) (+8,806)
- 2012年11月23日 (五) 11:31 Hanteng(討論 | 貢獻) . . (44,521位元組) (-8,806) . . (/* 分佈與組成 */ --> 已修移至- →當代分佈與官方界定與統計: 各別官定的民族識別未必和中華民族相關)
- 2012年11月24日 (六) 12:32 Shizhao(討論 | 貢獻) . . (53,140位元組) (+8,606) . . (中華民族條目當然應該包括哪些屬於中華民族)
- 2012年11月24日 (六) 16:13 Hanteng(討論 | 貢獻) . . (44,335位元組) (-8,805) . . (中國民族 不等於 中華民族 (注意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開始試採用中華民族一詞是1979年後的事))
- 2012年11月25日 (日) 03:07 蘇州宇文宙武(討論 | 貢獻) . . (53,140位元組) (+8,805) . . (1979年以後?國歌里怎麼唱的?)
- 2012年11月26日 (一) 08:46 Makecat(討論 | 貢獻) 小 . . (53,245位元組) (+8,806) . . (回退Hanteng (討論)做出的被認為是破壞的 1 次編輯,到由Wildcursive做出的前一個修訂版本。 (TW))
- 2012年11月26日 (一) 08:53 Hanteng(討論 | 貢獻) . . (44,439位元組) (-8,806) . . (請注意我已提出充分證據, 不要假定惡意認為我破壞, 這些內容在中國民族相關條目都有保留...)
- 2012年11月26日 (一) 13:09 蘇州宇文宙武(討論 | 貢獻) 小 . . (53,814位元組) (+8,799) . . (→參見: 拜託刪除前先看來源,來源明明白白寫着中華民族。)
- 2012年11月26日 (一) 13:19 烏拉跨氪(討論 | 貢獻) 小 . . (53,814位元組) (0) . . (保護 中華民族: 編輯戰 ([edit=sysop] (終止於 2012年12月26日 (三) 13:19 (UTC))))
- 2012年11月26日 (一) 13:19 烏拉跨氪(討論 | 貢獻) . . (53,872位元組) (+58) . . (添加 (TW))
我個人覺得值得思考的地方是, 我在最開始遇到時昭Shizhao的編輯時, 我已主動花時間說明(並在其討論頁), 並且明白指出這些中國民族類別的內容, 已在其他條目有重覆內容, 且在此條目移往另外一節<<當代分佈與官方界定與統計>> 來同時並列PRC及ROC的相關民族識別或族群認定, 這樣做是最符合維基方針的避免地方中心主義。該方針的目標就是要讓所有有特定時空機構立場的看法和主張明顯標出其背景立場, 再和其他主要相反相左的看法和主張並列。
試想, 在<<中華民族>>這條目下, 是維持以下哪一種方式的編輯會符合避免地方中心主義的維基方針?
A案:「分佈與組成」次段節 +8k 所謂「編輯戰?!」問題之處 只有PRC民族列表, 且無說明中華民族和中國民族的地方、政黨、文化政治差異及歷史演變
B案:「當代分佈與官方界定與統計」次段節 這段個人hanteng已把相關的8k內容相關於中華民族的納於此讓ROC和PRC的民族官方界計和統計並列, 並列出參見條目, 以確保民族識別/族群分類的內容可以在其他相關條目看到 列出PRC及ROC的官方民族列表, 且說明這些民族和「中華民族」(此條目)的相關性, 包括政黨、文化政治差異及歷史演變
我一直以來是以維基精神的假定善意, 以理以據來面對這些編輯者及管理者的編輯。
然而Shizhao未對我後來補充的中國半官方的內容提出異議 (點一=中華民族和中國民族識別不同; 點二=指出中華民族在中國尚未取代現有的民族政策將所有中國境內民族納入), 我當然就假定他默認了這改進(而非破壞), 否則他可以個人直接進一步做出編輯或留言上的回應, 就如同以前在此條目他也有針對我的編輯貼出TW的抗議但我都有耐心請他看我並沒有隻納入TW的文獻, 此為一。(Shizhao並沒有針對我指出已存B案的反對之處,只是堅持要多重覆內容且有地方中心問題的A案於文後)
然而Makecat似乎沒有花時間去爬理我hanteng和Shizhao的編輯討論和結果, 逕自認定這是破壞, 似乎有違維基精神的假定善意的原則, 就算這不是正式方針, 這已有理據對錯討論的過程, 以第一印象認定這是破壞而不提供任何理由, 而沒注意到編輯歷史及討論有關內容重覆並地方中心誤導的問題, 此為二。
後來蘇州宇文宙武只拿PRC國歌含有中華民族一詞來立論A案還是要回來/重覆,不過至少他有回應一些點,但似乎對這編輯前討論的部份沒有掌握, 我後來因編輯到一半遇到管理員強制保護, 並回覆到相當早的時間點, 誤以為是蘇州宇文宙武在編輯討論還沒有理據的充分交換意見後, 就做出的片面強制保護, 在其頁面要求他注意管理員的權限不能這樣使用, 在此我對程序上的誤會道歉。
最後, 烏拉跨氪以管理員身份再添加 (TW), 我對其時間回覆點及所謂「編輯戰」的認定標準要求說明。
在這過程當中, 我會覺得以我在維基方針及專業內容文獻的掌握上, 我已是做出避免地方中心的最大努力和說明, 反之, 其他編輯和管理員似乎認定我是在以台灣觀點來看中國的事實, 而不直接從內容的理據和段落編輯安排來對我的編輯貢獻提出具體說明。這樣子相當不對稱, 以簡單的貼TW標準, 而不花心力去理解編輯的文明溝通過程,實在有令人非議的地方。
最後, 若各位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在正式的法律及民族政策文件, 找到任何中華民族包括中國4656民族的文字, hanteng會很感謝。不過就內容安排來說, 就算有找到中華民族等於或包括中國4656民族的正式法律及民族政策文件 (這意謂著部份PRC學者主張的第二代民族政策己啟動文字化), 這內容也應該還是回歸到B案:「當代分佈與官方界定與統計」次段節中的更新修正,和ROC的族群分類並列, 而不是逕自以單一地方中心的內容A案次段結「分佈與組成」為內容, 特別是中華民族也有可能對許多政治及文化立場的人包括海外華人 (甚至台灣原住民)的立場會有差異。與其自為中立的把PRC的官方民族分認, 假定為中華民族「分佈與組成」, 不如將這些內容納入我寫的現存B案:「當代分佈與官方界定與統計」之中....
在此, 我會要求解除烏拉跨氪所加諸的保護, 並要求由香港或台灣的管理員, 最好是有基本社會科學或歷史背景的管理員來審查此提案, 因為這一段編輯過程下來, 我有充份的理由我是按避免地方中心主義來處理此敏感條目, 而其他在內容意見相左的編輯, 似乎在加TW等其他動作方面, 或因沒注意到B案的現存, 或因沒注意到前面的討論和留言, 對我有假定惡意挑起編輯戰的質疑。這樣我個人認為是因內容意見相左, 而以避免地方中心主義行地方中心主義之實, 不管是有沒有這動機, 以上的過程的確有以避免地方中心主義行地方中心主義之實疑。
若還是有保護頁面以冷編輯戰可能的, 按一般程序也是以半保護的方式行之。而半保護的方案要保留那個時間版本,也應該對編輯戰的涉及人員和時間起時做出基本的指出記錄以示公評。 Hanteng(留言) 2012年11月26日 (一) 15:37 (UTC)
- 您可以參考[1],看看中國大陸出版的大多數工具書中是如何定義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1月27日 (二) 00:53 (UTC)
- 在避免地方中心主義的編排上, 您還是沒有回應為何堅持不採我己保留的ROC及PRC並陳的各別官方的民族識別分類 (姑且不論這些民族識別分類是否等同於中華民族的內容爭議), 而執意要回復一個"組成"次項目而只包涵PRC的內容?Hanteng(留言) 2012年11月27日 (二) 15:17 (UTC)
- 在內容民族識別分類是否等同於中華民族的內容爭議, 您可以區分在文化/學術的層面上, 還有在法律/政策層面上的不同之處嗎? 煩請花點時間區分這兩者的不同, 你能搜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規嗎? 另外, 你這些列的工具書多為1970後期之後的文化/學術產品, 正符合此文論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對現狀的描述,
- 您可以參考[1],看看中國大陸出版的大多數工具書中是如何定義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1月27日 (二) 00:53 (UTC)
「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基本上停留在文化和學術的層面上」,但「中華民族」的法律及政策地位是不明的, 更不用提「中華民族」和56民族的法律地位位階為何? 還有「中華民族」和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差別。 Hanteng::兄弟,怎麼中華民族變成4656個民族了?連基本的常識都會弄錯?——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2年11月27日 (二) 01:55 (UTC)
- 不好意思, 您(蘇州宇文宙武)指常識未必是世界認可的常識, 論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一文乃貴國中央知名學校的專家所撰的文, 也明言中華民族的相關文化及學術討論, 是有以下的歷史變化:
歷史變化
- 20世紀2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就開始了對中華民族的研究,..... 這些研究雖然缺乏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但卻都從學術的層面表達了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 20世紀50年代以後,對中華民族的研究雖然沉寂了相當一個時期,(注意...這裏沒有提到蔣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和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
- 但是,80年代後期,由於費孝通先生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論,而使中國學術界對中華民族的研究悄然興起。
「中華民族」一詞的確是在中國共產黨執政前,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毛澤東)是不會採用的民族或國族詞。這段歷史不管中國還是西方學界都有描述, 差別只是在有沒有提中國國民黨和「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對抗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政治歷史的價值判斷描述而已。沒帶地域或文化價值判斷的是, 如同上面列表摘要的, 「中華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隱沒和彰顯。
另外,就民族識別的數量上,「中華民族」在中華民國的脈絡是先納北洋政府繼承清末立憲改革派的「五族共和」之後,再加上中央研究院的西南少數民族研究, 才有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識別基礎, 而這些過程, 和中國國民黨當時在20年代接受當時最現代、革命成果最佳的蘇聯的相關列寧革命先鋒政治概念, 並伴之的「民族」政策的思想,見蘇聯民族的相關概念。所以這數量上的多少,都是依歷史時間上的政權以其文化政策及文化治理的結果而行之, 就如同中華民國自1911年以來一直變動的民族討論(在文化學術方面)及民族政策(在憲法層次)有不同的轉變。Hanteng(留言) 2012年11月27日 (二) 15:07 (UTC)
中華民族的政治否定(毛澤東時期)和中華民族的國族地位法律/政策確認 (第二代民族政策) 是兩碼子事
- 有時候一個概念未必一定要得到官方文件確認,約定俗成且得到廣泛認同即可。另外以國歌歌詞的變動作為論據實際上是經不起推敲的,拿掉田漢的歌詞只不過因為他被政治運動打倒,不能說明中華民族的提法被否定,更何況後來又恢復了。我回退你的刪除行為還因為你的論據不足以刪除,因為即使照你說的1979年以後才使用中華民族概念,那現在就是還在使用了,為什麼要刪除呢?維基不單應該反映歷史,更應該反映現狀啊,只要現在使用的就可以保留。——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2年11月27日 (二) 02:09 (UTC)
- 請再次注意, (我已第二次和你提醒了), 那刪除並不是正確描述, 我是移至同文另一節並將PRC 及ROC進行的民族識別/族群分類並列, 由於這兩者我認為都不應該詳列各方的民族識別, (理由已重述, 因為和中華民族一詞的法律/政策明文具有相當歷史文化變異的模糊度, 而且參見各別的相關條目都有完整內容)。若你這麼堅持要保留所有PRC民族識別的分類在此條文, 那麼你是不是也要同樣堅持ROC的法律/政策所進行的族群分類呢(蒙藏及原住民)? Hanteng(留言) 2012年11月27日 (二) 15:39 (UTC)
- 我並沒有論述「中華民族」現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否定, 相反的, 我用了一堆中國及西方的資料陳述「中華民族」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後毛澤東時期以來, 在文化及學上是討論的重點, 也是反映了愛國主義教育以來的國族主義興起, 費孝通理論的受政策歡迎也是一個過程, 我質疑的, 如同貴國學者及倡議所謂「第二代民族政策」所明確描述的現狀, 中華民族一詞仍不是法律及政策用語, 這也是他們想要改變這現狀, 以達到在法律及政策上確定中華民族的國族地位。這和第一代民族政策以社會主義革命人民群眾的各民族主體的法律及政策現狀相當不同。Hanteng(留言) 2012年11月27日 (二) 15:39 (UTC)
- 46可能是你的筆誤。好吧,如果你有正確來源加入台灣官方對於中華民族的定義及各民族劃分,我也沒意見啊。——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2年11月27日 (二) 16:07 (UTC)
- 46是我的鍵誤, 在對話頁早已strike out更正之避免誤導, 維基百科本來就先求不斷改進debug, 改過即可, 不必因此對對方的改進誠意和知識基礎有太多懷疑, MOVE ON繼續改進入就是Hanteng(留言) 2012年11月27日 (二) 16:24 (UTC)
- 正是因為ROC官方(憲法)的模糊, 但在抗日及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時期明確的鼓吹「中華民族」, 當時CCP則是是蘇維埃社會主義為主是批評「中華民族」, 所以雙方的憲法都並沒有「中華民族」一詞, 政策也沒有, 統計也沒有, 這都是事實。這條目談的是「中華民族」, 若要在文化及教育層次上來談「中華民族」的內涵, 當然可以同樣引用可查證內容來描述現行的主要論述,但這文化及教育層次的的確確和憲法、政策、統計及行政層次的差距是不可以混在一起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才要求民族識別的內容不能直接套在「中華民族」已存於憲法、政策、統計的「官方」政策之上, 這並不是現在PRC和ROC的官方法政計政策, 當然文化教育是另外一回事可以搞模糊的。若可以搞模糊, 為什麼會有中國學者要求確立「中華民族」的國族地位, 要「第二代民族政策」? 我本來刪Shizhao的復原的基本立場就是這點, 我再重述此事並找特定人的麻煩, 我只是要說明我編修的理據, 不應該遭到破壞刪除或地方TW的不平指控。Hanteng(留言) 2012年11月27日 (二) 16:24 (UTC)
- 46可能是你的筆誤。好吧,如果你有正確來源加入台灣官方對於中華民族的定義及各民族劃分,我也沒意見啊。——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2年11月27日 (二) 16:07 (UTC)
- 有時候一個概念未必一定要得到官方文件確認,約定俗成且得到廣泛認同即可。另外以國歌歌詞的變動作為論據實際上是經不起推敲的,拿掉田漢的歌詞只不過因為他被政治運動打倒,不能說明中華民族的提法被否定,更何況後來又恢復了。我回退你的刪除行為還因為你的論據不足以刪除,因為即使照你說的1979年以後才使用中華民族概念,那現在就是還在使用了,為什麼要刪除呢?維基不單應該反映歷史,更應該反映現狀啊,只要現在使用的就可以保留。——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2年11月27日 (二) 02:09 (UTC)
討論分項一
見目錄: <1.1 當代分佈與官方界定與統計>(以下簡稱段落A) 與 <4 分佈與組成>(以下簡稱段落A)的內容,
- 段落A 清楚列出ROC及PRC的官方民族識別/族群類別的法律、政策及統計界定, 還有相關條目。另外, 此段也指出這些具有法律及政策及統計的民族識別/族群類別, 未必和中華民族直接等同。
- 段落B 只列出PRC。
按避免地方中心主義的原則, 段落B顯然不如段落A。 Shizhao 等人堅持要將所有民族PRC民族識別列入, 本人建議得要做到下面二點:
- 必需納入段落A中, 並請Shizhao建議的CNKI找到的文化書(全為非毛澤東統治時出版的)的相關文化/教育解釋 納入說明, 唯不可略去這文化/學術/教育的解釋層面, 並要和段落A的相關法律、政策及統計界定並無中華民族一詞的定義並列。
- 必需同時列出ROC在不同歷史時期認定納入的中華民族所包含的民族定義: 五族 -> 五族+西南少數+海外僑民 -> 五族+海外僑民+「山地同胞」-> 未定
這二點是避免地方中心主義的必要。
本來「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國族」談其分佈和組成則必需要回到國家政府的官方定義, 這也是為什麼到現在ROC還是有僑民而PRC在周恩來對東南亞漢族講話後已沒有在PRC法律及政策上的"海外中華民族"。若要是「中華民族」做為一個「種族」定義, 那麼「漢族」的分佈和組成則會相對在人類學上的意義較為明確。 Hanteng(留言) 2012年11月27日 (二) 16:07 (UTC)
討論分項二
為避免中文/華人的地方中心主義, 加上以下的內容: Hanteng(留言) 2012年12月3日 (一) 10:04 (UTC)
=== 參見條目 === {{Details|華人地區|中國人|台海現狀}} {{Details|苏联人民|大熔炉|南斯拉夫人|}} {{Details|民族|民族主義|大民族主義}} {{See also|大漢族主義|大西藏地區|大英國協|大德意志|大義大利|大尼泊爾地區|阿拉伯世界}}
增加來源及內容
社會主義學者和政治領袖批評國民黨不承認非漢族為「民族」只稱其為「宗教」, 是一種大漢族主義的展現。[1]
- ^ 謝世忠. 國族論述: 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4: 109– [15 December 2012]. ISBN 978-957-01-6967-6.
中華民族和漢族條目區分
2013年2月19日 (二) 01:20 Shizhao(討論 | 貢獻) . . (72,934位元組) (+14,744) . . (之前版本内容过于凌乱琐碎,而且原来的那些参考都不是可靠来源吗?为何要删掉?) 2013年2月18日 (一) 01:42 Shizhao(討論 | 貢獻) . . (72,934位元組) (+14,503) . . (rv) (撤銷) 2013年2月11日 (一) 12:51 Shizhao(討論 | 貢獻) . . (72,934位元組) (+17,945) . . (rv 更好的一个版本) (撤銷) 2013年2月16日 (六) 02:28 Shizhao(討論 | 貢獻) . . (72,934位元組) (+14,894) . . (rv) (撤銷)
關於中華民族和漢族的連續和斷裂的主要學者為費孝通及許倬雲,兩者都承認中華民族和漢族在中國近代有概念上的相關爭議和轉換,請各位包括Shizhao在做此條目編修時,思考這問題,中華民族和漢族這兩條目是否內容有不同之處?若漢族的前現代史內容放在中華民族是否有不當的過度回推問題?若現在基因及語言學證據都指向人類都是非洲起源,是否所以族裔及民族條目都來一大段非洲人擴散全球的歷史介紹?--(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2月17日 (日) 03:17 (UTC)
- 請用簡單集合論和數理邏輯思考
若不等同於,那麼其間的差集及合集為何? --(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2月17日 (日) 03:27 (UTC)
- (~)補充:Shizhao再次回退到一個相當舊版本而無在討論頁留言。 2013年2月18日 (一) 01:42 --(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2月18日 (一) 02:07 (UTC)
- (~)補充:Shizhao再次回退到一個相當舊版本而無在討論頁留言,僅留下編輯摘要(之前版本內容過於凌亂瑣碎,而且原來的那些參考都不是可靠來源嗎?為何要刪掉?)。 2013年2月19日 (二) 01:20 --(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2月19日 (二) 02:00 (UTC)
- (:)回應:本人無意刪除可靠來源內容,也請Shizhao在回退時也不要刪除新增可靠來源內容。以下說明Shizhao指被本人所謂刪掉的可靠來源內容問題:
- 在導言部份,舊版本的[註 1][註 2][註 3]有針對第一手來源做出原創總結的問題,並且是維基編輯自行總結出「現在中華民族是以漢、滿、蒙、回、藏、西南邊疆民族、臺灣原住民及其他民族為組成[註 2] ,並且經過民族識別後現今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的結論,並無任何來源可以支持,這樣的原創總結,明顯違反WP:SYN及WP:PSTS。
- 在歷史部份,舊版本的歷史一節的內容,主要是[16][17]兩個台灣出版的書,一為中華通史,二為族群融合三千年,該兩本書內容主要為在台灣特定中國史觀點的通史書,而非論中華民族的專書,那些內容主要支撐的是漢族或中華條目的內容,而漢族及中華條目已納入這些來源。
- 按以上理據,若Shizhao可以補充可靠來源,改進舊版導言部份,就可以納入第一部份有問題的內容。至於第二部份內容,篇幅相當長且並非此條目的主要關懷,應移至漢族及中華條目,再以See also內部連結行之。注意按照WP:due的比例原則,這裏的中華民族歷史應該着重在近代史各別對中華民族的認定各種觀點的異同,而不是不合比例原則的突顯某一觀點。特別是第二部份內容的兩本書,已經不是現行中華民國官方及教育教科書所使用的主流觀點,而是70及80年代的權威背景下的教育素材。在已有更新更能反映主流觀點的可靠來源基礎上,要特別考量WP:DUE的要求。歡迎Shizhao及他人補充更新更能反映主流觀點的可靠來源。
--(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2月19日 (二) 02:27 (UTC)
- 台灣的情況我不了解,但在中國大陸,「中華民族」就是中國的56個民族,絕對不等於漢族,也不等於「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之類的。大陸的56個民族這個說法理應在引言中闡述。這決不是維基人的原創研究。隨便什麼《中國大百科全書》、大陸的《辭海》、甚至《現代漢語詞典》之類的辭書都能找到這種說法,這是大陸人的基本常識。將漢族與中國人、中國國籍、中華民族混為一談的那是英語「Chinese」。--Shibo77 2013年2月19日 (二) 04:15 (UTC)
- (:)回應:請為「中華民族」就是中國的56個民族,是「何時」及「哪個單位」的觀點?那以下的Shizhao堅持的舊版本的定義呢:
- 台灣的情況我不了解,但在中國大陸,「中華民族」就是中國的56個民族,絕對不等於漢族,也不等於「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之類的。大陸的56個民族這個說法理應在引言中闡述。這決不是維基人的原創研究。隨便什麼《中國大百科全書》、大陸的《辭海》、甚至《現代漢語詞典》之類的辭書都能找到這種說法,這是大陸人的基本常識。將漢族與中國人、中國國籍、中華民族混為一談的那是英語「Chinese」。--Shibo77 2013年2月19日 (二) 04:15 (UTC)
現在中華民族是以漢、滿、蒙、回、藏、西南邊疆民族、臺灣原住民及其他民族為組成[註 2] ,並且經過民族識別後現今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註 3]。 |
請問以上這句,混雜了三個主要不同時期,不同來源的主張,不是做出WP:SYN原創總結嗎?台灣原住民是55個少數民族之一嗎?就算這個事實錯誤不管,是否有可靠來源支撐這整句呢?--(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2月20日 (三) 02:15 (UTC)
- 前半句有來源,還是台灣的。後半句我已經給你提供了《中國大百科全書》來源。「[註 3]」不準確,你可以撤掉「[註 3]」,不是通篇刪除。這句話根本就沒有總結多個材料創造出新的未發表的觀點,前半句講的是當今的概念,後半句講的也是當今的概念,不知道你所謂的「三個主要不同時期」。此外,即便你懷疑某句的可靠性,正確做法是添加「{{來源請求}}」模板,不是通篇刪除。不明白你為何花這麼多精力在這個討論頁大做文章,還牽扯到什麼中華民族等不等於漢族、中華文化、炎黃子孫、中國民族之類的,實在是遠離了條目的主題。至於台灣原住民,請你多了解一下條目的主題再對條目進行大規模的修改。否則他人會視你多次大規模刪除的做法為破壞行為。--Shibo77 2013年2月23日 (六) 05:46 (UTC)
- Shizhao刪除
2013年2月20日 (三) 01:36 Shizhao(討論 | 貢獻) . . (72,934位元組) (-11,265) . . (没有这样把同样作用的不同陈述并列的,越改越遭。另外早先版本中的民族文化、民族组成等都没了,全文除了历史,都是在讨论对这个概念的争议) (撤銷)
(:)回應:歷史有問題見上述但己保留,民族組成為一方地域觀點,但仍有保留請明察,中華民族文化和中華文化不能等同,請移至中華文化,若您讀中華文化後,就會發現若以中華文化的來源內容來定義中華民族,則會包括日本人及韓國人與越南人,這和近代發展的國族有直接關係。--(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2月20日 (三) 02:23 (UTC)
以上內容已通知User:Shizhaouw-delete2 uw-notcensored1 並於用戶討論頁說明。--(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2月20日 (三) 02:46 (UTC)
多方可靠來源分享
[2]
許倬雲. 我者與他者: 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9629964153.
歷史月刊. 歷史月刊雜誌社. 2009.
陳奇祿. 民族與文化.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1.
許倬雲. 傅鐘回響: 許倬雲先生臺大講學集.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8. ISBN 9789860165548.
中华民族. 華夏出版社. 1991.
胡耐安. 中華民族.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9.
費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9.
王寒生. 中華民族新論. 龍華出版社. 1971.
費孝通. 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 ISBN 9787500425878.
孫國棟; 施國光. 中华民族精神和素质硏究. 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1.
黃崇岳. 中华民族形成的足迹. 人民出版社. 1988.
蔡鳳林. 中国农牧文化结合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囯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00547686.
王明珂. 論攀附: 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002, (73 本 3 分): 583–624 [2013-02-18].
沈松僑. 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 臺灣社會研究. 1997, (28): 1–77 [2013-02-18].
沈松僑. 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 (PDF).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2000, 33 [2013-02-18]. --(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2月18日 (一) 07:09 (UTC)
中華民族與台灣原住民
[註 2] 的斷言沒有可靠來源支持,且和其他可靠來源內容相衝突,請注意。--(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2月19日 (二) 02:50 (UTC)
中華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辨析
- 請用簡單集合論和數理邏輯思考
同樣的道理,所為中華歷史及中華通史不一定是在描述中華民族,而是中華文化或中國的歷史,中華民族做為一個國族概念,兩岸及世界的學術發表,特別在1990年後,已有學術共識,請勿再以過時陳舊的台灣在冷戰時及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時期的內容來說明中華民族的歷史,特別是已回復的舊版本的歷史內容。--(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2月20日 (三) 02:54 (UTC)
- 這條目有大半是由敝人所編,因為條目限於字數無法詳述由來,其實很多文獻都可回答您的問題,請仔細閱讀就可明白。--安可(與我對話 ☺) 2013年2月23日 (六) 05:49 (UTC)
- (:)回應:請先不要預設本人對文獻的掌握不足,您的主要文獻的觀點如中華百科全書的條目,為張其昀等於1970年代在台灣主編的中華百科全書的觀點,相較於中國大陸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及中研院院士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的主要學術觀點,只是很邊緣很少人引用且為1970及1980年代台灣特定大中華主義主的文化政治觀點,這和費孝通有民族誌研究為基礎和許倬雲有考古學為基礎的中華文化研究及理論家真的無法相提並論。更不用提中國後毛時代以來的民族政策及研究,主要有實質影響力的為費孝通的觀點。
- (~)補充:至於在文獻方面,本人從十年前碩士開始對國族文化的研究,到近年來在牛津修的課及各別中國研究的學術研究會,也印證了我以上對來源的考究,注意維基百科在可靠來源的評量上有邊緣及主流觀點的區分,建議您可以搜搜台灣國家圖書館的文獻,還有中國CNKI的文獻,比較各討論最常被引用的研究和專書作者為何,謝謝。--(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3月31日 (日) 14:35 (UTC)
- (:)回應並非指閣下採用文獻不足,而且從上面討論您所列出文獻可知您可做足了功課。這條目最初曾被User:久遠移花接木或假稱某些文獻,然後從中膺植其個人或辱蔑觀點或故意採用極端的非中立文獻,這些爭議可從存檔得知 ,而敝人在阻止其破壞之後並將條目大刀闊斧編修,有平衡採用各家觀點但可能些不足之處,閣下可將其補充。然則目前版本有很些不妥之處,如釣魚島與中華民族關聯不大,應將其移至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而且排版、標題被改的滿目瘡痍,各段落的中立模板似乎只是用來質疑觀點卻不知所云...等問題雲多,由於版本長久難以一一比對是否為閣下所做,敝人短期還無暇進行大幅修改。
- 至於您提到那兩個問題,很多文獻都是保持着「中華民族起源華夏,然後中華文化由此發展...」這樣觀點延伸,雖沒有直接劃等號也相差不遠。回族及維吾爾族更是被兩國政府官方劃入,這無所置否,然則條目也可"語句適當且中立"放入這些反面觀點。
- 至於「歷史」有些人覺得有問題,其實是以中華民族起源於中國古代各民族並融合而成這樣的 "民族大融合"的歷史觀進行闡述,並非是要描述古代就有個中華民族在活動的歷史,很多早期史書也會將"中華民族史"從三皇五帝伏羲,女媧,神農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這樣開始闡述至各朝代民族,還不是一家之言也普遍深植人心,不過翻閱現在的教科書或新史書似乎都會定調於"中國歷史",民族融合觀點似乎已經少見,然則個人認為並無不妥,不過可以補充說明這些民族融合歷史觀的由來。--安可(與我對話 ☺) 2013年4月1日 (一) 02:45 (UTC)
編輯版本記錄及考證分析
目前的版本似為IP用戶84.152.16.102的2013年2月14日 (四) 02:46的修訂版本,但實為User:Shizhao多次回退至2010年12月13日 (一) 07:01的版本的陳舊版本,如前連結所述,User:Shizhao回退的是「兩年半由74個用戶的285個中間版本」的貢獻,其理由僅為其個人主觀判定2010年12月13日的版本為較佳的版本,完全不顧此討論頁面中詳列的詳細討論。
本人為顧及User:Shizhao先前對舊內容的要求,已在此次編輯納回Shizhao 堅持的舊版本內容,並加相關問題模版,為了就是一方面保有兩年半由74個用戶的285個中間版本的貢獻,也一方面回復再重新納入「Shizhao 堅持的舊版本內容」,注意,這些內容未必是本人刪除的,而是兩年半由74個用戶的285個中間版本的整體貢獻[3]。
本人在此處的編輯及記錄,目前已準備提交Wikimania 或Wikisym的論文討論,會將英文草稿隨後貼於此,若任何維基人認為有描述或分析不妥之處,還請提出。
據此,為避免不必要的對本人無謂的「編輯戰」指控,本人將對此條目回退至保留最多整體頁獻的版本,以避免User:Shizhao對兩年半由74個用戶的285個中間版本的貢獻一筆勾銷。注意若這些新貢獻有更多更主流觀點的來源內容,未經條目討論頁上進行討論就依各人偏好逕行刪除,實為破壞舉動。為保留最多用戶兩年半的貢獻討論成果,請各位編輯注意版本間的記錄和差異,勿製造出不必要的「編輯戰」。--(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3月31日 (日) 15:01 (UTC)
- 前一次編輯戰的記錄:
- [4] Shizhao (rv 更好的一個版本)--> 前一版本為CommInt'l的2013年2月10日 (日) 15:33的修訂版本 (編輯)
- (~)補充:Shizhao此舉對兩年半由74個用戶的285個中間版本的貢獻一筆勾銷[5],且後來在討論頁完全不討論
- (~)補充:hanteng顧及該用戶對舊內容的偏好,但又要避免該用戶對二年多來眾多用戶貢獻的破壞,花時間做了納回舊內容的整合版本[8]
- [9] Shizhao (rv) --> x4
接下來就是烏拉保護到弄錯的版本,照以上記錄,清楚看到Shizhao 回退/挑起編輯戰先,先不論回退是否過3,烏拉按方針執行保護應以 2013年2月9日 (六) 12:08 CommInt'l的版本或更早的2013年2月9日 (六) 03:00 118.167.116.58,而非Shizhao已進行大量勾銷刪除眾多編輯內容以後的 2013年2月14日 (四) 02:46 84.152.16.102版本。--(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3月31日 (日) 16:02 (UTC)
English
Findings: Zhonghua minzu. Because modern China is born out of a Chinese empire (Qing dyansty) that is ruled by non-Han Chinese ethnic group of Manchus, surrounding around the term 「Zhonghua minzu」(中華民族Chinese nation or Chinese race),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has been a controversial topic (Fitzgerald, 1995; Gries, 2004; Unger & Barme, 1996; Wang, 1996; Suisheng Zhao, 2004). In early republican era, the republican view of Chinese nation has shifted from a Han-Chinese nation to a multi-ethnic nation that consists of main five ethnic groups (with Han-Chinese as the majority group), and the term 「Zhonghua minzu」, once a vocabulary proposed by constitutionalists in late Qing to resolve the cultural political tensions between Manchus and Han-Chinese, has gained wider acceptance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along the years. The number of recognized groups to be included in 「Zhonghua minzu」 has later increased to 56 under the Communist state.
Based on the latest literature review, I have identified several major scholars who have made authoritative and defin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subject matter of 「Zhonghua minzu」, including Xiaotong Fei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Cho-yun Hsu from Taiwan (許倬雲, 2009; 費孝通, 1991). My plan was to see what can be kept or face deletion in two encyclopedias by making some new edits based on these sources. I began the majority of my edits from mid-2012, and encountered some reversions by various Chinese Wikipedian editors, including one who declared himself to be a Han-Chinese supremacist in his user page. By providing sources and explaining why edits were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article, all recorded and documented in the edit history and talk page (Chinese Wikipedia users, 2013), slowly most of my edits get accepted and come through from October 26 to November 23, 2012 (CW History, 2013). At that time I decided to wait for a few weeks so to make sure it is stable enough for other Chinese Wikipedia contributors, before I can take the next step in contributing the new edits to Baidu Baike to see what happens.
Things changed quickly when User:Shizhao, arguably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Wikipedia contributor and administrator, decided to revert my and others』 edits on February 11, 2013 all the way back to an old version of December 13, 2010, effectively removing 285 edits made by 74 different users (User:Shizhao, 2013). Based in Beijing, User:Shizhao has been known for his long-time maintenance service to Chinese Wikipedia, his escape from a series of recall elections against his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an administrator that upsets some users, especially from Hong Kong, on specific articles (Mingpao, 2010a, 2010b, 2010c). Despite my efforts in explaining the new edits, he seemed not convinced by reverting to the old 2010 version without any other explanation except a short statement that he thinks the old version is better (CW History, 2013). After a few back-and-forth edits, mostly between two of us, another administrator (from mainland China) intervened to 「protect」 the old version. In Wikipedia projects, when an article is protected, no new edits are possible without administrative power. Though the 「protect」 mechanism aims to cool down editing controversies by stopping further edit activities and thus does not endorse the 「protected」 version, there is evidence that some Wikipedia editors exploit such mechanism to protect their preferred version so that other editors can make no further modification.
With all the new edits after December 2010 and that are effectively removed by Chinese Wikipedia, I decide to proceed to make similar contribution to Baidu Baike instead. To my surprise, without my action, Baidu Baike’s article had already included some of my edits in Chinese Wikipedia (User:我乃野雲鶴, 2012) on November 13, 2012. In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one sentence (but not the references) describing the conceptual contribution by academics such as Xiaotong Fei and Cho-yun Hsu, is copied character-by-character from my edits in Chinese Wikipedia, and has survived at least 11 contributors』 editing for four months (BB History, 2013).
My editing experiences on the controversial topic of 「Zhonghua minzu」 appear to contradict the rest of findings in the Chapter: My contributed texts are removed from Chinese Wikipedia and mysteriously added by some Baidu Baike contributors to Baidu Baike. Nonetheless, the contradiction mainly points to the fact that both Chinese Wikipedia and Baidu Baike can be shifting from one version to another because of its constant flows of user-contribution. Local dynamics in a particular article may be developed against the overall patterns. Therefore, researchers must be cautious not to over-generalize the findings on the basis of a single article and recognize the possibilities that few users can make substantial impact on some specific encyclopedia articles. Also, researchers need to consider other research strategies to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findings as conducted by the webometrics analysis here.
Nonetheless, my editing experiences on the topic of 「Zhonghua minzu」 still provide some important consistent observations as follows. First, Baidu Baike does copy from Chinese Wikipedia. Second, when copying, Baidu Baike may only copy the text without footnotes and citations, probably because it takes more efforts to do so or other formatting, cultural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Third, when copying, Baidu Baike may by removing and adding content to better fit the national framework of China, as evidenced by various editing summaries such as (BB History, 2013) . Fourth, although Chinese Wikipedia tends to integrate, more so than Baidu Baike, various sources and thus various perspectives, it does not mean the cultural political tensions are or can be resolved. My own editing experience on 「Zhonghua minzu」 can thus been seen as one example where such tensions are not resolved easily and the editorial opinion of one mainland Chinese administer prevails for a period of time. Thus, the apparent contradictions found above do not constitute any serious threat to the analytical findings established so far, but rather confirms the overall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ing dynamics within and between two major Chinese-language user-encyclopedias.
- References
- BB History. (2013, March 20). Zhonghua minzu (中華民族), editng history. In Baidu Baike. Retrieved from http://baike.baidu.com/history/id=12371
Chinese Wikipedia users. (2013). Talk:中華民族 [Talk:Zhonghua_minzu]. Chinese Wikipedia. Retrieved March 20, 2013,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Talk:%E4%B8%AD%E5%8D%8E%E6%B0%91%E6%97%8F&oldid=25122836
- CW History. (2013). Zhonghua minzu (中華民族) editing history. Chinese Wikipedia Edit History. Retrieved March 20, 2013,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8E%E6%B0%91%E6%97%8F&offset=&limit=500&action=history
- Fitzgerald, J. (1995). The Nationaless State: The Search for a Nation in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33), 75. doi:10.2307/2950089
- Gries, P. H. (2004). China’s new national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Mingpao. (2010a, April 22). Addicted to writing Chinese Wikipedia, An enginneer become fulltime Wikipedian (工程師寫上癮 變全職維基人). Mingpao.com (明報). Retrieved from 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politics/mingpao/20100422/15521377592.html
- Mingpao. (2010b, April 23). Chinese Wikipedia’s Administrator Recall Election failed. Disputes over political censorship over 「June Fourth」 and 「Xi Yang」 articles (維基用戶罷免爭議管理員失敗 轟政治審查 過濾「六四」「席揚」). Mingpao.com (明報). Retrieved from http://life.mingpao.com/cfm/dailynews3b.cfm?File=20100423/nalgh/gha1h.txt
- Mingpao. (2010c, April 25). Narrowly escaped from recall election, Shizhao: I am not 「50 Cent Party」, editorial policies uncahgned (險遭罷免維基管理員:我非五毛 編輯方針不變). Mingpao.com (明報). Retrieved from http://life.mingpao.com/cfm/dailynews3b.cfm?File=20100425/nalgh/ghc1.txt
Unger, J., & Barme, G. (1996). Chinese Nationalism. M.E. Sharpe.
- User:Shizhao. (2013, February 11). Zhonghua minzu (中華民族) diff. Chinese Wikipedia Edit History. Retrieved March 20, 2013,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8E%E6%B0%91%E6%97%8F&diff=24961369&oldid=15170027
- User:我乃野雲鶴. (2012, November 13). Zhonghua minzu diff (中華民族). Baidu Baike diff. Retrieved March 20, 2013, from http://baike.baidu.com/diff/?vid1=36658111&vid2=36183173
- Wang, G. (1996). Openness and Nationalism: Outside the Revolution. In J. Unger & G. Barme (Eds.), Chinese Nationalism. M.E. Sharpe.
- Zhao, S. (2004). A Nation-State by Construction: Dynamics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許倬雲. (2009). 我者與他者: 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費孝通. (1991). 中華民族研究新探索.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說明
以為此條目編修和百度百科的對映變化的個人研究心得。--(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3月31日 (日) 15:07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中華民族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ocac.gov.tw/public/dep3topicpublic.asp?selno=2883&no=2883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22122441/http://www.ocac.gov.tw/public/dep3topicpublic.asp?selno=2883&no=2883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中華民族中的2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25/today-fo1-2.htm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119045323/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25/today-fo1-2.htm
- 向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30&nowpage=2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311002815/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30&nowpage=2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條目內容自相矛盾
條目最初聲稱「中華民族並不是單純的種族、族群、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而是政治詞彙」,而在「爭議」章節聲稱有人「認為『中華民族』與其說是一個種族融合體,不如看成是一個文化共同體」,這兩者是自相矛盾的。需要注意也有文化民族主義的存在,以文化建構民族是可行的。--惠龍(留言) 2023年1月27日 (五) 01:01 (UTC)
- 本來就是諸說紛紜,彼此矛盾。維基百科應該描述分歧的觀點,而不是主觀去否認分歧,或不寫自己不贊成的觀點,來製造觀點一致的假象。--歡顏展卷(留言) 2024年11月9日 (六) 18:1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