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TCP/IP協議族

由InternetArchiveBot在話題外部連結已修改上作出的最新留言:7 年前
基礎條目 TCP/IP協議族屬於維基百科技術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TCP/IP 的操作原理

條目名稱問題

稱為 TCP/IP 協議應該是不恰當的,P即為「協議」,但稱為 TCP/IP 協議棧是否會比直接用 TCP/IP 好呢? - Bill Lee留言2013年12月28日 (六) 09:48 (UTC)回覆

「協議棧」不常用吧。就現在這樣不好嗎?--YFdyh000留言2013年12月31日 (二) 02:04 (UTC)回覆
剛看了一下,如果只在首句加看着也行。不過協議棧好像是指具體實現,不知能否指網絡模型、設計、標準。--YFdyh000留言2013年12月31日 (二) 02:10 (UTC)回覆

條目名稱

  • 建議此條目名稱更名為,互聯網協定套組(Internet protocol suite)。應以現行標準為主要條目名稱。
    • 理由:1. 雖然較舊的RFC,RFC 1140RFC 1160RFC 1180,還使用TCP/IP protocol suite這個名詞,但較新的RFC已經以Internet protocol suite為主,條目名稱也應該跟隨,採用現行標準名稱。可參閱RFC 1349,RFC 2502
      2.參考其他語言頁面,皆以互聯網協定套組(Internet protocol suite)作為條目名稱。 TCP/IP只包涵這個協定族其中一小部份,有歧義,且並不精確。
      3. 根據命名常規,當存在中文名稱時,在中文維基中,應優先使用中文名稱。TCP/IP不符合此要求。
      4. 互聯網協定套組為標準學術譯名,可參閱國家研究院。--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4年1月15日 (三) 16:39 (UTC)回覆
(-)反對 在中文裏互聯網協定套組不是常用的名稱,通過 Google 搜尋幾乎不能找到相關結果。- Bill Lee留言2014年1月16日 (四) 09:32 (UTC)回覆
(:)回應:英語:Internet protocol suite在貴地譯成什麼?在台灣國立編譯館提供的標準譯名就這個,我不知道有沒有更常用的譯名。我的想法是使用RFC裏的名稱,也就是英語:Internet protocol suite。TCP/IP protocol suite我只查到RFC 1160裏有,RFC 1140也提到一次,但我還沒去看它,但是這兩份文件還是用英語:Internet protocol suite當成正式名稱。TCP/IP就真的很不準確了。--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4年1月16日 (四) 09:58 (UTC)回覆
據我猜測,國立編譯館是根據英文的字面意義翻譯的,卻未必了解其常見用法。學術界基本使用TCP/IP,不需要加上Protocol Suite。也有加上的,例如這本書或者這本。至於Internet Protocol Suite,尚未見到哪本著作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RFC當成金科玉律。互聯網機構制定的所謂「標準名稱」,在實際當中遠不如「通用名稱」常用,這是在網絡技術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因為Internet Protocol Suite用的太少,找不到該詞合適翻譯。--DeBit留言2014年1月16日 (四) 10:54 (UTC)回覆
(:)回應:1. 如果對某個技術跟協定的內容不清楚時,工程師都會去查詢RFC,包括學術界跟教科書的作者。一般性書籍的通行性雖然較高,但RFC的正確性遠高於一般書籍,這點應該不太有人反對。
2. 技術都是先發展,後進行標準化。因為歷史因素,會使用很多不同的術語,但這些不同的術語,也造成實作與溝通上的困難。就像是在尚未標準化之前,網絡協定無法互通一樣。標準文件使用的術語,都是先經過討論跟挑選,之後經過集體決議形成,目的就是要選擇出精確而有共通性的名稱,避免工程師在溝通還有實作上出現問題。作為一個百科,特別是在工程及科學類的條目中,更應該注重精準與共通性,以避免混淆不清。--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4年1月16日 (四) 15:32 (UTC)回覆
太可笑了!口口聲聲說「選擇出精確而有共通性的名稱,避免工程師在溝通還有實作上出現問題」,卻要用一個既無共性又無人使用的名稱。你見過有幾位工程師、幾本學術著作用「互聯網協定套組」?有幾個人知道這個詞?你非要用中文我也沒辦法,但請注意命名常規中,使用中文是有前提條件的:「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譯在中文中更加常用」。--DeBit留言2014年1月19日 (日) 09:35 (UTC)回覆
(:)回應:1. 我是先知道Internet protocol suite,再去查RFC,最後才找中文譯名。不確定就去查spec,這應該是很自然的。
2. 協定族對應的英語是Protocol Family。所以互聯網協議族回譯至英文,對應到Internet protocol Family。這個譯名也未稱完全精確。建立出 一對一關聯,作關聯查詢的速度會變快。
3. 互聯網協定套組(Internet protocol suite)這個譯名是台灣的官方中文譯名,交通部與國科會都有使用,並不是我杜撰的名稱。因為有這個譯名,就提出來讓大家討論,不用做情緒之爭。--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4年1月20日 (一) 07:08 (UTC)回覆

關於命名

在英文中只有Internet Protocol Suite(正式)和TCP/IP(通俗)兩種用法,不存在TCP/IP Protocol Suite這一說法,故當前「TCP/IP協議族」用法是有問題的。 實際上現在歐美通行的文獻、教材和協定也大多數跟隨標準使用正式名稱Internet Protocol Suite,並不存在上面所述只用俗稱之說。 建議本條目對於中文正式名稱使用「互聯網協議棧」,而簡稱使用「TCP/IP」。 另外網絡互聯層和網絡接口層是什麼教材上的翻譯嗎?這個似乎與原文差的太遠。 TCP/IP第三層(Internet Layer)和第二層(Link Layer)與OSI中對於兩層名稱完全相同,譯名也應當保持原有的網絡層和鏈路層。 71.41.19.114留言2014年2月11日 (二) 02:23 (UTC)回覆

Internet protocol suite (TCP/IP) 的每一層的名字與 OSI model 的每一層名字不完全相同。
OSI reference model
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Internet protocol suite
(TCP/IP)
layer 7
第七層
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中國大陸譯名)
應用層(臺灣譯名)
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
layer 6
第六層
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中國大陸譯名)
表現層(臺灣譯名)
layer 5
第五層
session layer
会话层(中國大陸譯名)
會議層(臺灣譯名)
layer 4
第四層
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中國大陸譯名)
傳輸層(臺灣譯名)
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
layer 3
第三層
network layer
网络层(中國大陸譯名)
網路層(臺灣譯名)
internet layer
(非官方參考譯名:互聯網層)
(非官方參考譯名:網絡互連層)
layer 2
第二層
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中國大陸譯名)
資料連結層(臺灣譯名)
link layer
(非官方參考譯名:鏈路層)
(中國大陸常見譯名:網絡接口層)
layer 1
第一層
physical layer
物理层(中國大陸譯名)
實體層(臺灣譯名)

-- Yejianfei留言2015年10月10日 (六) 02:00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TCP/IP協議族中的2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9月6日 (三) 09:07 (UTC)回覆

返回 "TCP/IP协议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