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討論:雨傘革命
本模板依照頁面評級標準無需評級。 本模板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模板內容太雜太濫
我認為應該只把與這場運動有直接和緊密關係的主題放在這個模板,但現在連遮打道、駱克道、海富中心等本來只介紹地方、建築的條目,與及蘋果日報 (香港)、高登討論區本來只介紹傳媒、網站的條目,甚至連傘這一個基礎條目,都一律掛上此模板,實在太雜太濫了。個人認為模板只需保留適合放在Category:雨傘革命的條目,包括過程、發起組織、原創歌曲便可,其餘不用放在模板內。--Worrydoes(留言) 2014年10月31日 (五) 01:48 (UTC)
- 同意傳媒、討論區可以刪去,因為他們不是對運動的主要貢獻者;但支援組織應該保留,因為這些組織對整場運動功不可沒,少了這些團體的支援,整場行動根本無法成事,別忘記黃絲帶行動是由民陣發起,而泛民政黨亦有全力支援,看議員親身參與、搬運物資就知道了。就著《壹傳媒》對雨傘運動的全力支持,甚至黎智英先生親身參與、李慧玲小姐安排金鐘現場開咪、《壹傳媒》大樓被反佔中及黑社會包圍,個人認為可以考慮把《壹傳媒》納入支援組織內。而象徵物可以在標題加入圖片便可(正如「雨傘革命」左邊的雨傘圖案,黃絲帶可以加在「雨傘運動」右邊)。但道路是佔領區範圍,只要一度被佔領,就應該被寫進模板內,是否已失守不應在考慮之列,本人認為不應刪去遮打道、駱克道等曾被佔領的道路。至於地標,政總、海富中心、大會堂、演藝學院、皇后像廣場等都是示威者包圍或佔據的地方,又或者是警方發射催淚彈所波及的地方,有寫進去的價值;但不牽涉包圍、佔據或受警方鎮壓波及的建築,當然不用寫進去。舉例:中環怡和大廈、解放軍中環軍營(沒人敢佔這處吧!),旺角朗豪坊,銅鑼灣崇光百貨、希慎廣場,沒需要寫進模版(當然至今也沒有人這樣做)。——維基百科用戶Tony YKS(留言)謹覆,香港時間2014年10月31日上午10時15分
- 把旺角關帝廟和聖堂刪了,是不是太過了?黃絲帶和雨傘都是重要象徽物,如果不是為什麼要找兩張圖片來,我認為部份的資料應當補回。--Iflwlou [ M { 2014年10月31日 (五) 17:34 (UTC)
- 確實沒必要另開新列顯示象徵物或「宗教」,因為是次行動不是以「宗教色彩」為背景,同時用圖片顯示象徵物已經足夠。當然要在圖片提供前往相應條目的連結,例如黃絲帶圖片,按下去要到達「黃絲帶」條目。至於關帝廟及聖堂,可以納入「地標」處理。但歌曲方面,《問誰未發聲》作為改編歌,已經違反「原創」定義;同時《海闊天空》在是次運動的使用率是最高,本人認為應予保留,並把「原創歌曲」改為「主題曲」。當然,使用率較低的歌曲保留還是剔除,可以再商討;而內容不當的歌曲(例如有粗言穢語那首)更絕對不可納入模版。——維基百科用戶Tony YKS(留言)謹覆,香港時間2014年11月1日上午11時35分
- 旺角關帝廟和聖堂將之歸納為宗教建築,不過是陳述事實,而建築,其實頂多是路障,皆因為革命才會建立,所以加入並非渲染什麼「宗教色彩」。其次是圖片不能取代描述和字眼,否則,百科全書用幾張圖片就描述一切嗎?此外,維基百科是不會作道德審查內容,不論是不是有粗言穢語,只要是事實,就應當陳述。--Iflwlou [ M { 2014年11月1日 (六) 08:41 (UTC)
- 確實沒必要另開新列顯示象徵物或「宗教」,因為是次行動不是以「宗教色彩」為背景,同時用圖片顯示象徵物已經足夠。當然要在圖片提供前往相應條目的連結,例如黃絲帶圖片,按下去要到達「黃絲帶」條目。至於關帝廟及聖堂,可以納入「地標」處理。但歌曲方面,《問誰未發聲》作為改編歌,已經違反「原創」定義;同時《海闊天空》在是次運動的使用率是最高,本人認為應予保留,並把「原創歌曲」改為「主題曲」。當然,使用率較低的歌曲保留還是剔除,可以再商討;而內容不當的歌曲(例如有粗言穢語那首)更絕對不可納入模版。——維基百科用戶Tony YKS(留言)謹覆,香港時間2014年11月1日上午11時35分
發起人問題
原有版本列明佔中三子、學聯及學民為發起人,但事實上「雨傘革命」並非亦從未由他們發起--Umbrevolution(留言) 2014年10月31日 (五) 16:21 (UTC)
- 請恕本人反對此說法。此項運動確實是由「和平佔中」、學聯、學民發起的行動開始。佔領旺角及銅鑼灣是市民自發,同時3個組織已經不再被承認為大會,但他們確實「發起」罷課、重奪「公民廣場」及佔領金鐘、中環、灣仔,這一點不能抹殺;而如果沒有罷課、重奪「公民廣場」及佔中正式啟動,也不會有接下來的雨傘運動。再者,黃絲帶行動由民陣發起,但民陣已經不被列為運動發起組織,而是支援組織。——維基百科用戶Tony YKS(留言)謹覆,香港時間2014年11月1日上午11時40分
- 但此模版為「雨傘革命」並非「和平佔中」,「雨傘革命」並非亦從未由他們發起--Umbrevolution(留言) 2014年11月1日 (六) 04:15 (UTC)
- 「主力」??旺角銅鑼灣以至金鐘都有意見列明雙學三子不代表民眾,分類上我會稍作修改以正視聽--Umbrevolution(留言) 2014年11月1日 (六) 08:28 (UTC)
看到閣下的修改,「主力」分拆為「倡議團體」及「學生組織」確實是更可取的建議,值得一讚。既然閣下認為無分主次,本人亦已把「支援」改為「壓力團體」,相信這更能顯示4類組織在運動中的地位平等,沒有誰主導誰的問題。——維基百科用戶Tony YKS(留言)謹覆,香港時間11月1日下午5時55分
- 和平佔中絕非「雨傘革命」倡議團體,硬把和平佔中定為「雨傘革命」倡議團體違反中立原則。--1.36.209.129(留言) 2014年11月1日 (六) 17:11 (UTC)
違反方針
導航模板用來連結既有條目,應扼要列出重要條目,大量不符收錄標準的人物、事物條目紅字算什麼意思。曾使用的歌曲等在主條目記錄即可,可保留原創歌曲。各種事件或衝突主條目已有記載,模板並非記錄摘要、瑣事的地方。各團體的商標違反Wikipedia:非自由內容使用準則。傳媒及討論區的列出亦是用戶主觀意思,是不是報導過佔中新聞的媒體都可以寫?維基百科不是不經篩選的資訊收集處。同意在標題右邊加入黃絲帶及把《壹傳媒》納入支援組織。在此處恐怕無法取得任何共識,或移動至互助客棧討論會比較實際。--瓜皮仔@Canton 2014年10月31日 (五) 06:48 (UTC)
- 如果各團體或政黨標誌違反方針,本人同意移除。但歌曲方面,《問誰未發聲》作為改編歌,已經違反「原創」定義;同時《海闊天空》在是次運動的使用率是最高,本人認為應予保留,並把「原創歌曲」改為「主題曲」。當然,使用率較低的歌曲保留還是剔除,可以再商討;而內容不當的歌曲(例如有粗言穢語那首)更絕對不可納入模版。另外就過程方面,本人相信佔中提出、信念書發表、七一大遊行51萬人參與、預演佔中、黃絲帶行動均是行動重要環節,不應刪除;當中除了預演佔中必須開新條目處理之外,全部可以連結至佔領中環、七一大遊行、黃絲帶等條目的適當位置(這方面可能要各位協助),不過本人仍建議2014年七一大遊行採取2003年的形式,開新條目集中描述,因為人數實在太多,且連接之後的預演佔中。重奪「公民廣場」方面,本人正建議9.27添美道集會更名,並由該條目集中描述。——維基百科用戶Tony YKS(留言)謹覆,香港時間2014年11月1日下午2時10分
建議與「Talk:雨傘革命」綑綁討論,更名為「Template:雨傘運動」(已撤回)
本人認為模版命名為「雨傘革命」不當,應該以較溫和的「雨傘運動」取代。使用「雨傘革命」實在誇張及有誤導成份,一來示威者沒有暴力,二來「和平佔中」、學聯、學民思潮多次表明不是搞「顏色革命」,採用「雨傘運動」而堅持不使用「雨傘革命」,三來連部份政府官員、甚至被要求倒台的特首梁振英,也不同意是次運動是革命,使用「雨傘革命」實在令運動嚴重程度誇大。上述甚至有用戶指出,命名為「雨傘革命」會導致血腥鎮壓,雖有誇大之嫌,但着實反映命名與事件性質實在不能脫節。「革命」容易令人聯想到流血事件甚至內戰,但這次佔領行動是和平非暴力的示威。「革命」帶有激烈、暴力、翻天覆地的意味,除非佔領人士出現大規模暴力行為,否則實在不應使用,本人懇請各位同意把模版更名為「Template:雨傘運動」。當然,如果佔領人士爆發大規模暴力行為,本人會毫不猶豫地撤銷今次要求。同時,是次運動的主條目——雨傘革命,亦是採用「革命」為名,本人在該處提出要求推翻投票結果。希望可以綑綁討論,集中在Talk:雨傘革命處理,以便一次過解決,避免討論分開兩邊。——維基百科用戶Tony YKS(留言)謹啟,香港時間2014年11月1日下午2時20分
由於更名要求在「雨傘革命」討論頁受到強烈反對,本人已經撤回是次要求。本人仍懇請各位不要刪除「雨傘運動」及黃絲帶圖案,以尊重使用「雨傘運動」的人,並讓模版可以繼續顯示運動象徵物。——維基百科用戶Tony YKS(留言)謹覆,香港時間2014年11月2日晚上11時55分
請尊重不認同行動為「革命」的人,勿刪「雨傘運動」及黃絲帶圖案
條目和模版更名討論進行的同時,多次有使用者強行移除模版標題的「雨傘運動」,這種情況在「雨傘革命」條目亦有出現。本人認為這種行為不能接受,因為這是強逼所有讀者接受是次行動定性為「革命」。本人已經多次提到,現時運動和平非暴力,沒有「革命」的元素,再者現時「雨傘革命」的稱呼也未取得大比數的認受性,不論參與組織、佔領人士還是行動支持者,使用「雨傘運動」的人也為數頗多。在形勢未有急劇惡化的時候,以及「雨傘革命」未有取得絕大部份的認受性的時候,請尊重使用「雨傘運動」的人,不要刪去「雨傘運動」。即使往後條目成功易名「雨傘運動」,本人也保證只會改變次序,「雨傘運動」排先、「雨傘革命」排後,以示尊重使用「雨傘革命」的人,不會把「雨傘革命」刪去。與此同時,象徵物實在沒有需要另開新列顯示,以上討論已建議把象徵物一左一右地顯示在模版標題上,因此左邊有雨傘、右邊有黃絲帶,不知道用戶是否在刪去「雨傘運動」時把黃絲帶圖錯手刪除,還是刻意連黃絲帶圖也「踢走」,但黃絲帶實在是本運動的兩大象徵物之一,實在不應該刪去。本人再次懇請各位,切勿刪除「雨傘運動」或黃絲帶圖案。本人已經不敢再直接「撤銷」任何編輯,以免觸犯「回退不過三」(3RR)規則而遭受封禁,或被視作掀起模版編輯戰。——維基百科用戶Tony YKS(留言)謹啟,香港時間2014年11月1日晚上11時25分
建議在「參與人物」部分加入其他參與者
根據目前發展情況,雙學三子確實只能代表其中的一小部分參與者。 建議加入泛民主派政治人物及其他具代表性的社會團體人士。
佔領街道、設施部份建議單向套用模板即可
模板可以指引到該街道、設施,但不應在該街道、設施條目使用此模板,街道、設施與雨傘革命關聯性小,除非是像旺角關帝廟這種與活動本身有密切關聯的條目--Alane(留言) 2014年12月5日 (五) 00:4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