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CandyDada/臨川縣

臨川縣
 中國江西省撫州專區撫州地區
1949年—1995年
坐標:27°56′27″N 116°17′42″E / 27.94090°N 116.29491°E / 27.94090; 116.29491
國家 中國江西省撫州專區撫州地區
首府撫州鎮(1969年前)
上頓渡鎮
建設路19號
面積
 • 19851989.57 平方千米
人口
 • 195344.63 萬人
 • 196447.43 萬人
 • 198262.02 萬人
 • 198966.02 萬人
地位已撤銷
行政區劃代碼
郵政編碼
362521
344100
歷史時期20世紀
• 臨川縣設立
1949年5月
• 撫州鎮劃入專署直管
1954年4月
• 撫州市併入設撫州鎮
(名義上)
1963年10月
• 縣治遷往上頓渡鎮
1969年3月
• 撫州鎮劃出設撫州市
1969年10月
• 與撫州市合併為臨川市
(名義上)
1987年8月
• 與撫州市合併為臨川市
(實際上)
1995年4月
前身
繼承
臨川縣
臨川市
上頓渡轄區

臨川縣、589年前稱臨汝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撫州地區(今江西省撫州市)下轄的一個已撤銷的,在今江西省東部。臨川縣是原撫州府治、臨川郡治。自原縣城撫州鎮劃為專署管轄以前,一直是撫州的行政中心。1987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臨川縣與撫州市,設立臨川市,但未執行。1995年4月,與撫州市正式合併,設立臨川市。原臨川縣管轄區域設上頓渡轄區,後撤銷,如今所轄轄區基本等同於除開撫州市中心城區後的臨川區。

地名由來

臨川縣的地名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永元八年(96年),將豫章郡南城縣西北境劃出設立臨汝縣,在當時因為境內有臨水與汝水流經而得名。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豫章郡東部析置臨川郡,臨汝縣屬之。隋開皇九年(589年),總管楊武通奉使安撫,將臨川郡改為撫州,其下轄的臨汝縣則改名臨川縣,為現名最早可考區劃。[1]

地理

臨川縣位於江西省東部,處於撫河中游地帶。東鄰東鄉縣金谿縣,西接崇仁縣豐城市,南接南城縣,北毗進賢縣,中裹撫州市。根據當局1985年的統計,臨川縣總土地面積1989.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佔比26.4%、山地佔比51.4%、水域佔比7.4%、道路和村莊佔比14.8%。臨川縣政府、縣委駐上頓渡鎮[1][註 1]

行政區劃沿革

1912年以前

東漢永元八年(96年),豫章郡南城縣西北境劃出設立臨汝縣,屬豫章郡。吳太平二年(257年),豫章郡東部析置臨川郡,屬揚州,郡治設在臨汝縣。南朝齊建元元年,臨川郡治遷往南城。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年),臨川郡治遷回臨汝縣。普通元年,臨汝縣的一部分被劃出建定川縣。[2]

開皇九年(589年),隨着隋師平定南朝陳臨川郡改為撫州。撫州下轄的西川縣與定川縣併入臨汝縣,臨汝縣更名為臨川縣。大業三年(607年),撫州復改為臨川郡,臨川縣亦屬之。[2]

唐武德五年(622年),臨川郡再度改為撫州,臨川縣亦然屬之。天寶元年(742年),撫州又改為臨川郡,到了乾元元年(758年),臨川郡又再次改為撫州。寶應元年(762年),時任撫州刺史王園以赤崗交通不便為由將撫州州治與臨川縣治遷至樊水西陲(今撫州市城西街道)。中和五年(885年),時任撫州刺史危全諷又以樊水西陲地勢低洼為由再度將撫州州治與臨川縣治從樊水西陲遷至羊角山(今撫州市六水橋街道撫州一中校址內)。光啟三年(887年),修城牆,內建子城,外建羅城。[1][2][3]

五代十國後梁龍德元年(921年)。撫州改為昭武軍,撫州刺史升為昭武軍節度使。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昭武軍改為撫州。南唐昇元五年(940年),撫州太守周守祚擴建州城(羅城),設13門,城門上各建有樓、疏通護城河,河道深度達到一丈。後周顯德五年(958年),臨川縣的歸政鄉被劃出設立金溪場。[2][3]

宋淳化五年(994年),臨川縣的歸德鄉、順德鄉、順政鄉與先前被劃出設立金溪場的歸政鄉合併組建金谿縣。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撫州改為撫州路。至正十八年(1361年),陳漢攻克撫州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正月,朱元璋改撫州路為臨川府,但在不久後復改為撫州路。[2][3]

明洪武元年(1368年),撫州路改為撫州府。正德七年(1512年),臨川縣的安寧鄉、長壽鄉、移風鄉和遵化鄉以及延壽鄉的4都、崇德鄉的1都組建東鄉縣,縣治設在孝崗。[2]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進入臨川縣城,曾享應、揭重熙先後舉兵,互相策應但兵敗。順治三年(1646年)八月,揭重熙攻克撫州,但隨後退駐至王洞。咸豐六年(1856年),太平軍攻陷撫州城。咸豐八年(1858年),清軍重新攻佔撫州城。咸豐十一年,二月十一日太平軍反攻撫州城,佔領了青雲峰;十二日進攻南門和清風門,兵敗;七月再度攻城,依舊兵敗。宣統二年(1910年),臨川縣議事會、參事會成立。[2][3]

中華民國時期[註 2]

元年(1912年),撤撫州府,臨川縣屬江西省、縣署改為縣公署。三年(1914年),江西省設4道,臨川縣屬豫章道。[3]

十五年(1926年),廢道,臨川縣再度屬江西省。十六年(1927年),縣公署改為縣政府。[2][3]

二十一年(1932年),開始推行保甲制度,同年江西省設置了13個行政督察區,臨川屬第七行政督察區,區治設在臨川。[2][3]

二十二年(1933年),撫州城設羊城鎮與東外鎮。二十三年(1934年),全縣分為8個區,區下設68個聯保辦事處,共轄729個保。二十四年(1935年),四月二十四日,全省13個行政督察區並為8個行政督察區,臨川屬第七行政督察區,第七行政督察區機構搬遷至南城縣[2][3]

三十二年(1943年)夏,調整鄉鎮,將61鄉7鎮調整為39鄉5鎮。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二十一日臨川縣臨時參議會成立,七月一日臨川縣國民兵團成立。三十七年(1948年),全縣8個區並為6個區,共轄39個鄉5個鎮。[2]

三十八年(1949年),五月九日,中共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第十四軍在在縣城行易橋東與國民黨守軍戰鬥1小時後入城,當天第二野戰軍十四軍政治部主任荊克洲宣佈臨川解放,同月十三日中共臨川縣委員會、臨川縣人民政府成立,隨後區級人民政府相繼成立,七月,羊城鎮與東外鎮從臨川縣劃出,設立臨川市,臨川縣治設上頓渡鎮[2]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10月,全縣劃為8個區,共轄39個鄉3個鎮。

1950年4月16日,臨川市併入臨川縣並改設城關區,為縣治所在地,7月,全縣劃為13個區,共轄128個鄉3個鎮。1951年6月,城關區改為撫州市,為縣轄市。1953年2月,撫州市改稱撫州鎮,為縣轄區級鎮,9月增設水上區,至此全縣有14個區、1個區級鎮,共轄202個鄉和3個鎮。1954年4月15日,撫州鎮升為縣級鎮,劃歸撫州專區行政公署管轄,從此臨川縣與撫州鎮(市)分治,縣治仍設在此。

1956年3月,撤銷區委,改設8個區工作隊,全縣202個鄉並為80個鄉、3個區級鎮。1957年3月,撤銷區工作隊,恢復區工委,增設澤泉鄉,同月小港橋、李四村等11個村劃歸東鄉縣管轄。1958年12月,國營長嶺墾殖場劃歸撫州市管轄。

1960年,撫州地區林業科學研究所與太陽畜牧場、山口農場合併建立太陽墾殖場,歸臨川縣管轄。1962年6月,長嶺人民公社從撫州市劃回臨川縣,9月,撤銷溫圳、唱凱、湖南、展坪4區,增設孝橋區。1963年6月,箭港人民公社分別劃入南昌縣和豐城縣管轄,10月1日,撫州專區撫州市改為臨川縣撫州鎮,仍為縣級鎮,但名義屬臨川縣,11月,豐城縣株山人民公社城坊等6個大隊劃歸臨川縣管轄,並成立魏坊人民公社。

1965年4月,撤銷桂花、龍橋、北堡、南頭、鄢坊人民公社,7月,全縣改設7個區工委,共轄63個農村人民公社,3個鎮人民公社和2個國營墾殖場。1966年3月,撤銷壙灣、安崗、玉湖、新坪、安全人民公社。1968年4月30日,臨川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各公社革命委員會相繼成立。10月,7個區被撤銷,將55個農村人民公社和3個鎮調整為30個人民公社和3個國營墾殖場。1969年3月3日,臨川縣遷治上頓渡鎮,同月23日,孝橋、鍾嶺、金坪劃歸撫州市管轄,李渡、長山晏、前途、文港、溫圳劃歸進賢縣管轄,崇仁縣的秋溪人民公社劃入臨川縣管轄。10月10日名義屬臨川縣的撫州鎮再度升為縣級市,由撫州專區行政公署管轄。

1980年10月12日,「臨川縣革命委員會」印章作廢,啟用「臨川縣人民政府」印章。

1987年8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撫州地區將臨川縣與撫州市合併為臨川市,為縣級市[4],但未執行。

1995年4月20日,中共臨川市委員會、臨川市人民政府掛牌成立,原臨川縣管轄區域設副縣級區上頓渡轄區。

行政區劃

至1989年,全縣轄6個鎮、26個鄉、2個墾殖場,共計下轄37個居民委員會,401個村民委員會、3033個村民小組和2479個自然村。

臨川縣行政區劃表(1989年)
行政隸屬:江西省撫州地區 縣政府駐地:上頓渡鎮
鄉/鎮/墾殖場 下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 備註
上頓渡鎮 羅家巷、針巷口、外河街居民委員會;城關、城東、楊林村民委員會 臨川縣人民政府所在地
騰橋鎮 騰橋、焦坑、潭下、石池、新揚、石塘、四游、皇溪、松崗、陳家、白沙、集源村民委員會
龍溪鎮 龍溪、易家、金坑、陳元、廖坊、司堯、梅溪、竹葉、山下、湯家、雷李、棲源村民委員會
紅橋鎮
該表尚未完成

交通

主要對外交通鐵路:

途徑以及曾經臨川縣的鐵路與設站[5][6]
向樂線 浙贛線
前一站 臨川縣 撫州市 臨川縣 後一站 前一站 臨川縣 後一站
王家洲站 大崗站 桐源站 撫州北站 臨川站 白露渡站 張王廟站 溫圳站 梁家渡站

相關條目

註釋

  1. ^ 自中共控制臨川縣起至1969年3月止,臨川縣治實際駐撫州鎮
  2. ^ 若無特殊說明,本段縣城皆指臨川縣下轄的羊城鎮與東外鎮,又或被稱為撫州。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江西省臨川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临川县志 地理志 第一篇 建置. 新華出版社. 1993: 51,67–68. ISBN 7-5011-1882-5.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江西省臨川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临川县志 大事记. 新華出版社. 1993: 14–43. ISBN 7-5011-1882-5.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撫州市志編纂委員會, 編. 抚州市志 大事记.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3: 7–38. ISBN 7-5035-0250-9. 
  4.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西省撤销临川县、抚州市设立临川市给江西省人民政府的批复. 維基文庫. 1987-08-22 (簡體中文). 你省1987年5月16日《關於臨川縣與撫州市合併設立臨川市建制的請示》收悉。同意撤銷臨川縣和撫州市。設立臨川市(縣級),以原臨川縣和撫州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川市的行政區域,市人民政府駐原撫州市贛東大道。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5. ^ 5.0 5.1 5.2 江西省臨川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临川县志 经济志 第七篇 交通 邮电. 新華出版社. 1993: 385. ISBN 7-5011-1882-5. 
  6. ^ 撫州市志編纂委員會, 編. 抚州市志 卷十 工业·交通·邮电.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3: 256–257. ISBN 7-5035-0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