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Sth60/試驗:香港公營房屋樓宇設計類型 - 工字型
工字型(英語:H Block)、又稱 "H型大廈" ,是香港公營房屋其中一類住宅建築設計,目前只有三款(當中再包括細分之特別設計)、均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規劃、設計及發展。
不要與 "第一型徙置大廈" 混淆,雖然它的外形同樣呈 "H/工" 字形,但它獲歸類於 "徙置大廈" 之中。
歷史與概述
簡述
工字型大廈是標準住宅建築設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於1976年發表[1]。
橫切面呈 "H" 或 "工" 字型,通常樓高26至28層,升降機大堂設於大廈正中(即位於 "工" 字中央一筆)。
屋宇設備
每座大廈設三部升降機,三部各服務不同的層數,多數安排為每三層一停。
兩條樓梯設於升降機背後,樓梯為重疊設計,兩條樓梯設於同一位置。
單位
單位面積一般比較大,屬香港公營房屋屋邨之中擁有最多大型單位的大廈型號之一;最大的工字型大廈單位建築面積達93.9平方米、位於沙田博康邨博文樓及博安樓2樓。
優勢
此大廈設計集合中央走廊式大廈、露台相連式大廈及雙塔式大廈設計之優點:
- 通風良好,尤其是其最細房間三面環窗,且窗戶面積頗大,故此正值夏天之際、住戶可以打開大門及窗戶但較少使用冷氣設備;至於其他類型單位之通風亦不遜色,而且較其他型號大廈設計(包括雙塔式)更佳
- 光線充足
- 建築師能夠彈性修改樓宇的不同組合,以按照地盤的地勢和公屋的大廈分佈,使公共屋邨的編排更多變化
- 每層單位的住戶分組成聚居,並成為一個小型社會,使鄰居的關係更為密切。同時每位住戶的居住較為清靜,並不受外來的影響
- 能夠採用最新的建築方法
- 然而,亦包括之前各種設計的結構優點
(草稿)
工字型大廈於1976年發表,橫切面呈「H」字型;樓高26至28層,而升降機大堂設於大廈正中,即「工」字的中間的一筆。大廈設三部升降機,三部各服務不同的層數,多數安排為除1樓及頂層外每三層一停(但部份已更換升降機的屋邨,會在1樓加開層站;至於頂樓因升降機機房結構所限,不會加開層站,但會在下一層安排多一台升降機可達)。兩條樓梯設於升降機後,樓梯為重疊設計(鉸剪樓梯),兩樓梯交錯設於同一位置。此外大廈亦集合中央走廊式大廈、露台相連式大廈及雙塔式大廈設計的優點[2]。
圖為一工字型大廈標準7人單位的平面圖,單位內除了廁所、廚房及露台外,並沒有固定的間隔,居民可按需要自行間隔。露台與大廳間有一百葉玻璃窗相隔,令露台位置的光線可照入大廳。雖然稱為露台,實際上並非露天,而是騎樓,該位置居民多用作掛衣服、安放洗衣機的地方。
工字型大廈的單位面積一般比較大,最大的工字型大廈單位建築面積達 93.9平方米,位於沙田博康邨博文樓及博安樓2樓。是香港公型屋邨中擁有最多大型單位的大廈型號之一。
由於早年採用三相電,不少居民乘着法律漏洞安裝舊式熱水爐,導致接連發生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事件,因此當局修例增設氣體熱水爐通風口,所以由1984年起入伙的工字型大廈,細部設計均與早年入伙的稍有差異(熱水爐通風口改為裝於廁所窗下的空位;而之前建成的則將通風口延伸出廁所窗外)。
此型號大廈優點是通風良好,尤其是其細房(即是類似雙工字型的01,08,09,22,23,30室之類的單位)三面環窗,且窗戶面積頗大,夏天大多打開大門及窗戶而較少使用冷氣,而其他類型單位通風亦都較其他型號大廈(包括雙塔式)為佳;第二是光線充足;第三是讓建築師能夠彈性修改樓宇的不同組合,以按照地盤的地勢和公屋的大廈分佈,使公共屋邨的編排更多變化。亦包括之前各種設計的結構優點,並而能夠採用最新的建築方法[3][2];第四是每層單位的住戶分組成聚居,並成為一個小型社會,使鄰居的關係更為密切。同時每位住戶的居住較為清靜,並不受外來的影響[3] 。
全港首座標準單座工字型公屋大廈為落成在1979年的柴灣環翠邨怡翠樓,而全港首座標準雙工字型公屋大廈為同落成在1979年的黃大仙彩雲邨觀日、伴月樓;最後一座於徙置區範圍加建的是落成在1986年的葵涌石籬邨石逸樓;經歷9年時間,於1988年落成的元朗朗屏邨鳳屏、鵲屏樓成為全港最後一座標準型雙工字型,不過當時Y型公屋大廈已經相當普遍了。另外,相連長型大廈於1984年發表後,當時部份有採用工字型大廈的公共房屋項目、在未完成「設計凍結」程序前(尤以雙連座工字型為甚)決定重新畫則並改用該新設計,以騰出休憩空間。
類型
工字型大廈可分為單座工字型(Single-H block)、雙連座工字型(Double-H block)及三連座工字型(Triple-H block)三種[4];三種工字型大廈均以單座工字型為基本,單位的設計亦頗為統一。
單座工字型的最大特色是設有可供11人住戶入住的B型單位,而這種樓宇只在沙田區的秦石邨、黃大仙區的東頭邨、黃大仙下(二)邨及彩雲邨、葵青區的長康邨、東區的環翠邨,以及元朗區的水邊圍邨出現。另外大部份單座與雙連座工字型均在14樓設有供12人居住的E型單位,並且只會設在大廈翼尾(End bay)。
雙連座工字型即由2座單座工字型組合而成的樓宇,分為高座及低座,即兩座相連的工字型有一座會較高,而標準雙工字型大廈的樓高約為26至28層。大部份屋邨會以高、低座同用一名,如博康邨博文樓;小部份則會高座、低座各有名字,如彩雲邨的其中首座雙工字型的高座名為觀日樓,而低座名為伴月樓。雙工字型高座與低座相連位置是垃圾房,供兩座共同使用,因此兩座大廈實際上互通,但垃圾房門會鎖上,只供清潔工人使用(除了在更換升降機時,部份屋邨會暫時開放相關通道供受影響居民使用)。
三連座工字型即由3座單座工字型組合而成的樓宇,由兩座低座及一座高座相連而成,大廈可以因應屋邨規劃以品字型方式相連或向外相連。但是,此類大廈並沒有第三代設計。
經特別設計的工字型屬於單向走廊,佈局類似後期出現的相連長型大廈,此類大廈走廊為單向式,以及大廈層數較矮,只有約13-15層,但同層的單位數目較多,且使用另一款單位設計,普遍單位面積較大,不少單位更設原裝梗房。該類大廈只在大窩口邨及禾輋邨出現。
現況
所有工字型大廈已升格為甲級保安系統,如24小時護衛當值、閉路電視監察、大廈入口附有密碼鎖、電閘及對講機裝設大閘。房委會已將部份工字型大廈住宅單位通過租者置其屋計劃出售[5],亦計劃為工字型大廈加設冷氣機去水喉,減少冷氣機滴水的情況[6]。
工字型大廈落成時對消防要求並不是太嚴格,因此房屋署已展開更換防火木門計劃,逐步為所有工字型大廈單位更換防火木門。然而,根據房署的更換木門計劃,工字型大廈每層有四個單位的木門不會更換,因此有居民感到不滿[7]。
單位模組簡表
所屬 | 代號(官方) | 單位類型 | 單位間隔 | 有梗房? | 大約實用面積(平方米) | 大約室內樓面面積(平方米) | 編配人數標準(1970年代標準) |
---|---|---|---|---|---|---|---|
第一代 | |||||||
第二代、第三代 | A | 兩睡房單位 - 2 Bedroom Unit | 2房2廳 | 是 | 7人 | ||
B | 兩睡房單位第一款 - 2 Bedroom Unit Type 1 | 11人 | |||||
C | 兩睡房單位第二款 - 2 Bedroom Unit Type 2 | 7人 | |||||
D | 兩睡房單位第一款 - 2 Bedroom Unit Type 1 | 9人 | |||||
E | 12人 | ||||||
特別設計 | 52.21 | ||||||
24 | |||||||
30.3 | |||||||
36.23 | |||||||
54.91 |
整體演進簡表
工字型大廈於興建期間作出不少改動或改良,大致可以簡略地分為三代,而三代之間單位及外型的設計亦有所不同:
結構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
單位佈局及設備 |
|
|
|
機房位置 |
|
| |
升降機最高可達樓層 |
|
| |
消防泵房 |
| ||
樓梯 |
|
單座工字型(Single-H)
樓宇類型 | 英語名稱 | 世代 | 版本(Version) |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 設計時期 | 脫稿或發表時間 |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 建築設計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圖則 | ||||||
---|---|---|---|---|---|---|---|---|---|---|---|---|---|---|---|---|---|---|---|---|
單座工字型 | Single-H | 標準(Standard) | 長板形(H字形) | 1970年代 | 1976年[1] | 環翠邨怡翠樓(1979年) | 東頭邨(1986年) | 最大特色是設有可供11人住戶入住的B型單位,在14樓其中一翼尾端更特別設置可供12人入住的E型特大單位(由7人C型及9人D型單位各一個所合併而成)。 | 環翠邨、彩雲邨、東頭邨、黃大仙下邨、長康邨、水邊圍邨、秦石邨 |
| ||||||||||
特別設計第一款(Special Design 1) | 禾輋邨欣和樓&美和樓(1980年) | 參照標準單座工字型加以特別設計、構造上有別於一般工字型大廈。
大廈屬於單向走廊,佈局類似後期出現的相連長型大廈,此類大廈走廊為單向式,以及大廈層數較少,只有約13-15層,但同層的單位數目較多,且使用另一款單位設計,普遍單位面積較大,面積約52.21平方米,不少單位更設原裝梗房; |
禾輋邨欣和樓&美和樓 | |||||||||||||||||
特別設計第二款(Special Design 2) | 大窩口邨富安樓(1980年) | 除了設有54.91平方米之大型單位外,也備有並設有各款面積單位,譬如24、30.3及36.23平方米單位。 | 大窩口邨富安樓 |
雙座相連工字型(Double-H, DBH)
樓宇類型 | 英語名稱 | 世代 | 版本(Version) |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 設計時期 | 脫稿或發表時間 |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 建築設計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圖則 | ||||||
---|---|---|---|---|---|---|---|---|---|---|---|---|---|---|---|---|---|---|---|---|
雙座相連工字型 | Double-H | 標準(Standard) | 長板形(兩座H字形合成/Z形) | 1970年代 | 1976年[1] | 彩雲邨(1979年) | 朗屏邨(1988年) | 由2座單座工字型組合而成的樓宇,分為高座及低座,即兩座相連的工字型有一座會較高,而標準雙工字型大廈的樓高約為26至28層。雙工字型高座與低座相連位置是垃圾房,供兩座共同使用,所以兩座大廈實際上互通,但垃圾房門會鎖上,只供清潔工人使用(除了在更換升降機時,部份屋邨會暫時開放相關通道供受影響居民使用)。
大部份樓宇會以高、低座同用一名,如博康邨博文樓;小部份則會高座、低座各有名字,如彩雲邨的其中首座雙工字型的高座名為觀日樓,而低座名為伴月樓。 |
環翠邨、鴨脷洲邨、李鄭屋邨、彩雲邨、竹園邨、東頭邨、橫頭磡邨、黃大仙下邨、樂華邨、翠屏邨、大窩口邨、石籬邨、長康邨、朗屏邨 |
| ||||||||||
特別設計(Special Design) | 禾輋邨協和樓(1980年) | 參照標準雙座相連工字型加以特別設計、構造上有別於一般工字型大廈。
大廈屬於單向走廊,佈局類似後期出現的相連長型大廈,此類大廈走廊為單向式,以及大廈層數較少,只有約13-15層,但同層的單位數目較多,且使用另一款單位設計,普遍單位面積較大,面積約52.21平方米,不少單位更設原裝梗房。 |
禾輋邨協和樓 |
三座相連工字型(Triple-H)
樓宇類型 | 英語名稱 | 世代 | 版本(Version) |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 設計時期 | 脫稿或發表時間 |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 建築設計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圖則 | ||||
---|---|---|---|---|---|---|---|---|---|---|---|---|---|---|---|---|---|---|
三座相連工字型 | Triple-H | 長板形(三座H字形合成) | 1970年代 | 1976年[1] | 友愛邨(1980年) | 彩園邨(1983年) | 由3座單座工字型組合而成的樓宇,由兩座低座及一座高座相連而成,大廈可以因應屋邨規劃以品字型方式相連或向外相連。但此款並沒有第三代設計。 | 鴨脷洲邨、友愛邨、彩園邨、大元邨、美林邨、沙角邨 |
|
參考的文獻
- ^ 1.0 1.1 1.2 1.3 香港房屋委員會. 1975-1976年度香港房屋委員會工作報告. 香港: 香港房屋委員會. 1976年: 第14頁.
- ^ 2.0 2.1 〈公共屋宇向空發展樓高廿八至卌二層 採用最新設計 光綫空氣更佳 新大廈H型牛池灣邨順利邨首先採用〉,《華僑日報》,1976年07月19日,第九頁。
- ^ 3.0 3.1 香港房屋委員會. 1975-1976年度香港房屋委員會工作報告. 香港: 香港房屋委員會. 1976年: 第14頁.
- ^ 公務員事務局 政府部門常用辭彙:房屋與地政. [2008-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1).
- ^ 房委會 租置屋邨資料資料. [2008-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4).
- ^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 為租住公屋大廈裝設冷氣機冷凝水去水管 (PDF). [2008-05-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21).
- ^ 香港房屋委員會 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議事備忘錄---與關注團體舉行會議的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