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典範條目/2006年第37周

粵劇花旦常見造型
粵劇花旦常見造型

粵劇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的行當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粵劇知名的唱腔有薛覺先的「薛腔」、馬師曾的「馬腔」、紅線女的「紅腔」及新馬師曾的「新馬腔」等。粵劇於2006年5月20日名列第一批518項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