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格式手冊/版面佈局
格式手冊 |
---|
灰字連結非正式指引,僅供參考 |
本頁是用來指導如何為一篇文章作出基本的佈局,您也可以參考一些內容豐富的條目其結構是如何安排。本文並不會特別指導關於編輯的技巧,關於這部份可以閱讀:
- Help:編輯頁面:有關編輯條目的使用技巧。
- Wikipedia:格式手冊:有關條目內容的格式資訊。
導言
導言元素
條目中的導言章節是指章節目錄前的文欄段落,在導言章節中可以選用的元素排序為:
- 消歧義連結模板(如{{Otheruses}}、{{Distinguish}}等,另見Wikipedia:模板訊息/消歧義模板)
- 優特狀態模板(如{{Featured article}}、{{Good article}}、{{Featured list}})
- 維護性模板(如{{Multiple issues}}、{{Cleanup}}、{{Unreferenced}}等)[1]
- 字詞轉換模板(如{{noteTA}}、{{全域僻字}}等)
- 導讀提示模板(如{{CJK-New-Char}}、{{UTC+8}}等)
- 資訊框模板(如{{Infobox}}等)[2]
- 右側圖像(此不包括應放在其他段落位置的圖像)
- 右側導航條
- 導言文字
- 章節目錄(在段落數量超過3個時,MediaWiki系統自動根據各標題生成的目錄)
導言文字
文章的標題應該使用「粗體字」以表示強調,通常標題應該自然地出現在導言的第一句話之中。粗體字可以與條目的標題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仍要盡可能保持一致。導言文字必須能夠顯現出條目的特殊性,這也包括值得注意的意見或者評論等,如此一來可以讓讀者有閱覽下去的慾望。不過儘管因應條目的不同使得導言文字長度並不需要統一,但是在通常情況下不應該多於四段。而由於導言位於條目的起始部份,因此不需要在前面加入其他「標題段落」(如「== 導言 ==
」等)。
主體
標題段落
標題段落是為了讓條目能夠更為簡潔並且組織化,同時讓系統得以自動生成相應的目錄。標題段落可以分成六個等級。由於「一級標題」(= 標題名稱 =
)往往直接視為條目名稱,另外,在某些瀏覽器中,它並無法正常呈現,因此維基百科的條目主要是將「二級標題」(== 標題名稱 ==
)作為第一級使用。下一層則陸續為「三級標題」(=== 標題名稱 ===
)、「四級標題」(==== 標題名稱 ====
),而「五級標題」(===== 標題名稱 =====
)與「六級標題」(====== 標題名稱 ======
)則較為少用。另外,由於網頁親和力技術以及排序問題,每個標題段落的層級應該是要連續而非跳躍性[3]。同時,在兩段間應以一欄空行區隔;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多行空行,則會在顯示條目時出現過多空白。
相關連結
當有另外一個條目能夠為該段落提供完整的內容論述時,應該在標題段落下加入{{Main}},如此便會在段落標題下方顯示出該條目的連結。例子:如要顯現「主條目:維基百科」時,輸入「{{main|維基百科}}
」便可以生成下面框內的效果:
另外,如果是僅有一篇或者多篇條目能夠提供進一步資訊或者其他詳細資料時,同樣也可以藉助模板來在標題段落下方添加連結。但是,在這般情況下,除了要盡可能避免在段落內容中重複添加連結,並且該模板應適當地配合{{Main}}模板來方便讀者選擇,能夠使用的模板包括有:
而上述模板的使用方法同{{Main}}模板。
段落內容
每個段落的內容應該以散文形式撰寫,並且盡可能減少項目符號的使用頻率。不過在某些時候(如段落中僅出現大量資料性質的內容)時,則可以藉由項目符號的使用來讓讀者更為條理地獲得所需資訊,而條目的附錄部份(見下文)也往往允許使用項目符號條列式整理。另外段落中應該避免僅有單一句子的內容,因為這樣反而會降低閱讀的流動性;同樣道理,條目段落也應該保留適當地長度,否則絕大部份人對於過長的段落會失去閱讀的興趣。
附錄
附錄元素
條目附錄部份是在文章最後半段的主要內容,通常情況下每部份都應該用「二級標題」(== 標題名稱 ==
)分段,而在某些特別情況則可以更仔細分類該段落的內容,如在參考紙本資料部份依照「學術報告」和「雜誌期刊」類別分類。附錄段落可包含[4]:
- 補充解釋(註釋/備註):使用{{Notelist}}或{{NoteFoot}}等集中解釋正文註解的內容。
- 內文來源(參考資料):使用{{Reflist}}或{{RefFoot}}等集中呈現正文中標註內文引用的內容之來源。
- 來源列表(參考文獻/參考書籍):為簡化過的內文引註所引用的參考資料等提供其完整資訊。
- 相關條目(參見):對與條目主體有一定相關性、但無法在正文列示的條目集中列示。(比如在藏書閣天一閣條目中加入中國藏書史和海曙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 延伸閱讀:列示推薦讀者閱讀的出版物。
- 外部連結
以上部分不必須一一包含,其中除相關條目外,其他章節順序如上排列。具體章節排布可參閱優良條目、典範條目主題類似的條目來編輯。
另外,以下技術模板與分類如有使用,則須置於條目原始碼之最底,並應按以下順序排列,以便機器維護:
- 橫幅式導航模板:利用基於{{Navbox}}建立的導航模板,集中展示系列關聯條目及其關係。[5]
- 地理坐標標示模板{{Coord}}(如果最前面側邊欄並沒有參數提供或者出現{{Coord missing}})
- 權威控制({{Authority control}})
- {{DEFAULTSORT:排序索引}}(H:魔術字)
- 頁面分類
- 小作品模板(如{{Stub}})[6]
註解與參考資料
註釋與參考資料中,可以大致依照類型分成補充解釋、內文來源以及來源列表。整個順序則應該為:補充內容(可以與文句來源部份合併)、文句來源(如果這部份為簡化過的腳註,應該於後頭附上完整資料來源)、來源列表,但彼此間的段落標題不能有所重複。
補充解釋
補充解釋內容是指當有更詳細的資訊無法出現在條目主體部份時提供註釋連結來解決文句問題,可以在文內用<ref>
(或其他有<ref>
功能的模板)並在下面附錄使用<references />
(或其他有<references />
功能的模板)來達成。如果條目同時有「補充內容」與下述的「文句來源」段落的話,可以同時用腳註功能將其與結合成為單一部份,或者改用腳註分組之功能分組(通常此時段落標題命名為「備註」、「註解」)。
內文來源
內文文句來源目的為文章的特定內容處直接提供具體來源,這其中可以選擇簡化過的腳註(如哈佛參考文獻格式)或者是將完整列出參考來源。文句來源通常是在內文處使用<ref>
(或其他帶有<ref>
功能的模板)所產生,並於下面附錄使用<references />
(或其他帶有<references />
功能的模板)展示;在一般狀況下條目應該至少要以此方式為內容提供來源。而編輯可以在附錄處自由選擇要用的段落標題,最常見的標題如「註釋」(可以使用於補充內容和文句來源安排在同一段時)、「腳註」(可以使用於補充內容和文句來源安排在同一段時)、「參考資料」、「參考文獻」等[7]。在提供文句來源時建議參考參考文獻格式撰寫,並且可以使用如{{Cite web}}、{{Cite news}}、{{Cite book}}等模板;另外如果參考資料習慣使用哈佛參考文獻格式等簡化過的腳註(可以使用{{Citation}}呈現),則必須在後方補足完整的參考資料內容。
另須注意:由於本章節已使用<references />
來呈現註腳,故在此之後的章節切勿再使用與之同組的<ref>
標籤或類同功能的模板,否則頁面將會發生註腳未能對應的錯誤。[8]
來源列表
來源列表是指,如果使用了簡化過的文句引註,為該等所引用的參考資料等提供其完整資訊。常用的段落標題包括有「參考資料」、「參考文獻」、「參考書籍」等,但不應與文句引註列表所採用的標題重複。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段落部份為一個可選擇的條列式資訊,其目的是編輯者透過推薦合理數量的出版物幫助有興趣的讀者了解更多關於條目的內容主題,而編輯者也可以在其上提供簡要說明。通常延伸閱讀所提供的書籍其格式應該與前面的參考資料部份相同,同時延伸閱讀所提到的內容也不應該與外部連結或者是參考資料部份有所重複。另外延伸閱讀其目的並不是作為一個資料庫,在某種程度上希望讀者能透過延伸閱讀來作為建立條目的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段落部份為提供推薦的網站連結,有時候也可以提供必要的簡短介紹。這些網站超連結不應該出現在條目的正文之中,但是允許在條目引用時使用這些網站作為參考,外部連結的網站出處應該要來自多個面向。
相關條目
相關條目段落部份,或稱參見部分,主要是以條列內容呈現,主功能是與其他維基百科條目互相連結,通常段落標題會命名為「相關條目」或「參見」等[9]。通常為條目相關主題首頁的連結模板(如{{Portal}}等)亦放置於此段,而如果該提及多個條目而使段落過長時可用{{Columns-list}}或{{Div col}}調整。由於相關條目所提供的條目連結其內容關聯性有時難以馬上明白、或者是屬於某領域的專業術語,這時編輯者可以在後頭提供簡短說明。
關於條目連結選擇應該是由共識取得決定,不過連結應該與整體條目內容有一定聯繫,並且應該合理地限制該條目連結在文章中的連結數量。另外相關條目的列舉也可以包括那些有必要強調列出並方便讀者瀏覽的相關條目,不過在一般情況下這類條目的選擇仍不應該重複出現在條目文章內或者是導航模板之中。之所以希望相關條目部份的內部連結能夠與條目內容沒有直接關係,主要原因在於其功用是為了能夠讓讀者能夠藉此逐步擴展閱讀範圍,也因此這部份的內部連結不應該連至不存在的條目(紅字連結)或者是消歧義上。
至於其出現的位置,維基人尚未有明確共識,而不同專題亦可能有不同的放置方法或規則。
而實際上,建構良好的條目在多數情況下並不需要列出「相關條目」。
導航模板
常見的導航模板部份包括有放置於頁尾的{{Navbox}}、前任與繼任資訊模板({{Start}}、{{End}})、地理方位資訊模板({{Geographic Location}})等,其中大多數的Navbox在印刷本中並不會出現。
其他
維基媒體姊妹計劃
指向維基媒體姊妹計劃的連結和{{Spoken Wikipedia}}
通常應置於條目的最後一節。有兩個例外:維基詞典和維基文庫可以在條目內部連結(例如:一個不常見的詞彙或者被討論的文件)。
更確切地說,右側顯示的{{Commons category}}
等框型模板必須放在條目最後一節的開頭(不一定是「外部連結」),這樣的話,這些框將出現在列表項的旁邊,而不是下面。請不要建立一個只有框型模板的節。
如果框型模板出問題了,比如有一長串右對齊的框掛在條目底端,或者除了姊妹計劃之外沒有其他外部連結,那麼應該考慮「內部連結」的模板,比如將{{Commons category-inline}}
放在「外部連結」一節,這樣姊妹計劃就可以顯示為列表項,如下所示:
備註
- ^ 如果條目處於待刪除的狀態,提刪與速刪模板(如{{VFD}}、{{Delete}}等)應當優於其他維護性模板而首先出現。
- ^ 理論上包括透過表格語法構成的資訊框,雖不推薦此情況(應製成模板便於重用)。
- ^ 所謂跳躍性是指從「二級標題」(
== 標題名稱 ==
)直接跳接至「四級標題」(==== 標題名稱 ====
),而中間並沒有出現「三級標題」(=== 標題名稱 ===
)。這除了會違背網頁親和力技術的內容外,由於目錄會出現錯誤的標題次序而降低閱讀的流暢度。 - ^ 由於大多數對於附錄名稱的建議都無法證明其不是新興且可以持續取代現有方式的作法,而準則所要求的是能夠持續並且有效、而不是會因其他標準而變動。而關於各個標題,任何人也不應該強求統一自己喜愛的附錄名稱與格式,原因在於不同領域往往會使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因此不應該強制把在某學術領域常用的寫法套用至其他領域的條目中。
- ^ 導航模板之所以置於條目最後除了因為{{Navbox}}其特性與分類更為相近外,同時由於大多數導航模板擁有彩色的外框,因此更適合放置在條目最底處或者是側面部份。
- ^ 雖然在呈現頁面來看小作品模板的位置比頁面分類還要上方,然而一方面由於通常是小作品模板先出現並且提供預設分類後,才會逐一添加相關分類;另一方面則是機械人是依照分類、小作品模板、跨語言連結的順序修訂,而在遇見與其不符合的情況時便會重新修正。
- ^ 維基百科不規範段落標題和引用格式的原因在於被維基百科吸引者多來自許多不同學科(如歷史、英語、科學等),而每一個領域都有自己常用的補充內容、參考資料命名的格式規定或者習慣。其他原因還包括有不限制這兩項的話將有助於維基百科發展,而其中在某個領域上仍然多會有一致性的格式;以及即使使用一個或者是數個機械人,對於要求修訂完維基百科內1,458,749篇條目一事仍然十分困難。
- ^ 對應使用說明:腳註所述,
<ref>
功能僅用於正文和補充內容。 - ^ 根據實際觀察中,等同英文對應章節「See [also]」(參見)的對應中文翻譯用語,包括:參看(oldid=2040253)、參見、另見(在「內容翻譯」系統中很常見)、也可以看看(在「內容翻譯」系統中很常見)、相關條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