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鄒族小米祭

鄒族小米收穫祭
Homeyaya
鄒族小米收穫祭典中的一個儀式-共食儀式
註釋

鄒族小米祭(英語:Homeyaya) 鄒族小米祭屬於家族性祭儀。[1] 在鄒族傳統生活中,小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因此鄒族的一年開始於小米的播種,結束於小米的收成,其中小米收穫祭最為重要。[2] 在每年小米成熟的七、八月由祭團帶領舉行,家族裏的每個成員均要回來參加祭儀,儀式包括潔淨、團圓、慶豐收、感恩祈福、家族共食、家族互訪、飲新栗酒、長老會議、祭祀山神,同時象徵着鄒族人過年的意義,而其中長老會議要決定明年戰祭(Mayasvi)是否舉行。[3] 主要祭祀掌管小米生長的小米女神,並藉着祭典儀式來強化家族的凝聚力。[4]早期的小米祭前後需要大約一個月的時間,現在則因應生活型態的轉變縮短為幾天內就結束,其中達邦社六天、特富野社四天就完成。以小米祭屋為主要祭祀場所,藉着家族互訪的儀式達到情感的交流。

時間

小米收穫祭在七、八月舉行[5] ;而確切日期則由各氏族長老和頭目視當年小米生長的狀況決定。 [6]

地點

祭儀在特別保留的聖粟田和各氏族的禁忌之屋舉行,其中聖粟田的面積只有三到五平方公尺,小米量絕對無法提供一個家族一年的糧食,因此是被象徵性地保留下來的,目的是為了舉行小米祭。而小社的族人在參加完各自的Homeyaya後要再回到大社參加本社的Homeyaya。 [7]

目前保留的程序

釀酒、 潔淨儀式、 初收小米、 迎小米女神、 共食共飲、 收割最後小米、 送走小米女神、 做祝神儀式

潔淨儀式

祭儀的前一天,全體族人要潔身,並將自家的屋舍打掃乾淨,還要將祭儀所要使用的器物,用樁草清洗潔淨,以避免惡靈。[8] [9] [10]

共飲儀式

在頭目家的祭屋進行,主祭長老將各家族的酒混合到在一個大桶內由長老共飲,象徵各部落各家族融合凝聚,並藉此儀式討論部落事務。

祭儀當天流程

Homeyaya當天天未亮時,在禁忌之屋內的長老要開始準備酒、松鼠的右耳或豬耳尖、茶杯綁在一個竹框內。 天快亮時,長老揹著方簍,帶着箭竹製成的拐杖到小米田去祝神,之後帶些小米回禁忌之屋向小米女神報告今年的收穫情形,並且感謝小米女神的眷顧,再拿酒、糯米、豬肉、松鼠等貢獻給女神。此時全氏族的人員分別進屋祭祀,祭祀完成後眾人一起享用飲食。接下來再由各氏族的長老帶領族人拜訪其他家族,這種氏族之間的互訪加強氏族間的團結凝聚力,同時也增進和別的氏族的情感交流。每個氏族成員彼此拜訪其他氏族的禁忌之屋,做祝神、道賀、享用傳統食品等活動。[11]

 
由氏族長老帶領族人拜訪其他氏族。
 
貢獻給小米女神的豬肉、糯米、松鼠

禁忌

  • 儀式前一天禁吃魚、蔥薑蒜、地瓜[12] [13] [14]
  • 禁止吵雜喧嘩[15]
  • 前一天到祭屋以樁草做潔淨儀式,但現代考量到族人回部落的時間問題,故改成進入祭屋前做身體的潔淨即可,用樁草沾水桶裏的水淨身
  • 天亮前完成初收小米儀式,打噴嚏、講不吉利的話視為禁忌
  • 祭儀期間部落視為神聖空間,族人應留在部落裏
  • 茅草數量錯誤或在儀式中掉落:儀式中主祭者手中握的茅草上面有數個小結,代表家族人數,茅草若掉落則有人會在未來的一年死亡

當代的意義

現代小米祭中有些儀式被刪減;而有些被強化,像是家族的共食儀式以及部落長老的共飲儀式。因為這些所涉及的是家族親屬血緣關係的連結,以及部落整體象徵性的凝聚,這是一種社會性的儀式,注重社會功能,藉由共食儀式增加親屬間的互動,也藉由家族互訪連結各家族間的關係。 現代的小米祭是一種主體性的建構,要透過祭儀的持續來表現鄒族文化特質的身分認同。希望透過傳統儀式的復振去建構鄒族的主體性,爭取社會認同

參考資料

  • 《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王嵩山,1995年2月,稻鄉出版社
  • 《親近鄒族》許正雄等人,2005年8月,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