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S-5
ZIS-5(俄語:ЗиС-5),中譯吉斯-5,是蘇聯在1930至1940年代的主力4×2三噸中型卡車,由莫斯科ZIS工廠生產。
ZIS-5 | |
---|---|
概覽 | |
製造商 | ZIS |
生產日期 |
|
裝配地 | 莫斯科 |
車身及底盤 | |
車輛類別 | 卡車 |
動力佈局 | 前置後驅 |
相關車型 | ZIS-6 |
動力系統 | |
引擎 | 5.6升 ZIS-5 直列6缸 |
變速器 | 4-速手動 + 2-速 |
規格 | |
軸距 | 3,810 mm(150.0英寸) |
長度 | 6,060 mm(238.6英寸) |
寬度 | 2,235 mm(88.0英寸) |
高度 | 2,160 mm(85.0英寸) (cabin) |
整備質量 | 3,100公斤(6,834磅) |
年表 | |
前身車型 | AMO-3 |
後繼車型 |
開發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莫斯科汽車製造廠(АМО)從1930年開始製造新型2.5噸卡車AMO-2,替代AMO-F15(菲亞特F-15的引進版)。AMO-2實際上是美國的Autocar Dispatch SA的組裝車。在美國A.J. Brandt Co.的幫助下莫斯科汽車製造廠實現了技術裝備升級,1931年開始生產AMO-2完全國產化的版本AMO-3卡車以及衍生型AMO-4大型客車。
1933年,莫斯科汽車製造廠以斯大林命名,全名為「以斯大林命名的莫斯科汽車製造廠」,縮寫為ZIS,並於1933年6月開始生產首批十台ZIS-5。1934年吉斯-5大規模量產,日產量65台。ZIS-5可靠性強、維修便利、低溫適應性好,可以使用不同牌號的汽油,6缸化油器發動機帶有蓄電池點火系統。配備乾式雙片離合器、4擋變速箱、雙級主傳動器以及機械傳動式剎車裝置。
吉斯-5衍生車型有25種,其中19種批產。考慮到整個車系的AMO-2、AMO-3、ZIS-50、UralZIS-5M與UralZIS-355,生產時間從1930年至1958年。如果包括深度現代化的UralZIS-355M,則一直生產到1965年。
生產
1933年10月1日開始量產。與陶里亞蒂GAZ-AA成為三、四十年代蘇聯主力卡車型號。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紅軍汽車裝備數量為27.3萬輛,其中僅吉斯5型就達10.04萬輛,佔36.7%,是絕對的主力車型。
1941年秋,德軍逼近莫斯科,吉斯廠的生產線內遷到烏里揚諾夫斯克與車里雅賓斯克州米阿斯。烏里揚諾夫斯克的烏里揚諾夫斯克汽車製造廠的UASZIS(瓦茲-吉斯)從1942年2月生產到1944年,米阿斯的烏拉爾汽車製造廠從1942年4月開始生產發動機與變速箱。1944年6月8日,烏拉爾汽車製造廠開始生產標誌為UralZIS的ZIS-5V一直到1955年換代改產UralZIS-355。
莫斯科斯大林汽車製造廠從1942年4月開始恢復卡車生產。直至1947年換代改產ZIS-150.
ZIS-5V
1941年底由於戰爭帶來的物資短缺,烏里揚諾夫斯克汽車製造廠從1942年5月被迫開始生產簡化版的ZIS-5V:
- 圓滑的翼子板改為平的折彎板;
- 駕駛室與踏腳板改為木製;
- 車門用帆布簾替代
- 去除前輪剎車;
- 車廂只有後欄板設計成鉸接式,可以翻轉。
- 有時去除了右前大燈
- 保險槓也是非必須
三家工廠總計生產了100萬輛簡化版吉斯5,其中吉斯廠單獨生產了532,311輛。戰時,ZIS-5生產了83,000輛。
利用
吉斯5及其衍生車型在蘇德戰爭中使用極為廣泛。後車廂可乘25名軍人。
出口
ZIS-5是蘇聯第一種出口汽車。1934年出口土耳其100輛。隨後出口了阿富汗、伊拉克、伊朗、西班牙、中國、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蒙古、羅馬尼亞。
衍生型號
- ZIS-5:標準版,生產時間為1934-1941與1942-1947年。
- ZIS-5V:戰時簡化版。生產時間1942-1947年。
- ZIS-6:三軸版。生產時間1934-1941年。至1941年10月總產量21,239輛。有效載荷2.5噸,超載可達4噸。各種變形車作為探照燈車、戰場搶修車、起重車、BM-13火箭發射車等。
- ZIS-8:基於ZIS-11的客車版。生產時間1934-1938年。
- ZIS-10:牽引車版。生產時間1938-1941年。
- ZIS-11:加長軸距版(用作消防車)。生產時間1934-1936年。
- ZIS-12:加長軸距版(用作特種車)。生產時間1934-1938年。
- ZIS-13:基於ZIS-14的瓦斯發生器版本。生產時間1936-1939年。
- ZIS-14:加長軸距版(用作特種車)。生產時間1934年。
- ZIS-15:ZIS-5的換代車原型。生產時間1937年。
- ZIS-16:客車版。生產時間1938-1941年。
- ZIS-16C:基於ZIS-16的救護車版。生產時間1939-1941年。
- ZIS-17:基於ZIS-15的客車。生產時間1939年。
- ZIS-18:基於ZIS-5的瓦斯發生器版本。
- ZIS-19:自卸卡車。生產時間1939-1946年。
- ZIS-20:自卸卡車原型
- ZIS-21:瓦斯發生器版本(使用NATI-G14木柴瓦斯發生器)。生產時間1939-1941年。
- ZIS-22:半履帶卡車。生產時間1940-1941。總產量200輛。
- ZIS-22M: ZIS-22的改進型。生產時間1941年。
- ZIS-23:ZIS-15的三軸版。
- ZIS-24:ZIS-15的四輪驅動板。
- ZIS-25:ZIS-15瓦斯發生器版
- ZIS-26:ZIS-15牽引車版
- ZIS-28:ZIS-15發動機測試版。
- ZIS-30:多種燃料版。生產時間1940-1941年。
- ZIS-31:瓦斯發生器版本(使用NATI-G23煤炭瓦斯發生器).
- ZIS-32:四輪驅動版。生產時間1941年。
- ZIS-33:橡膠車輪套着半履帶卡車。生產時間1940年。
- ZIS-34:6x4版。生產時間1940-1941年。
- ZIS-35:ZIS-33的改版。
- ZIS-36:6x6原型。生產時間1941年。
- ZIS-41:瓦斯發生器版。生產時間1940-1944年。
- ZIS-42:半履帶卡車。生產時間1942-1944年。牽引重炮和貨物越野運輸。但只能通過雪地和沼澤地形。73馬力。
- ZIS-42M:ZIS-42改進版。
- ZIS-43:ZIS-42裝甲版。
- ZIS-44:基於ZIS-5V的救護車版。
- ZIS-50:ZIS-5換裝ZIS-150發動機。生產時間1947-1948年。
- ZIS-S1:自卸卡車。生產時間1947-1949年。
- LET:基於ZIS-5的電氣化試驗車。生產時間1935年。
- ZIS-LTA:基於ZIS-5的原木運輸半拖車。生產時間1949年。
規格
- 4x2, 2軸 3噸載貨卡車
- 總產量:100萬輛
- 發動機:化油器, 73 hp(*)/2300rpm 6缸. SV, 5557 cc, 水冷 250牛·米扭矩(從1944年1月 - 76 hp/2400rpm, 從1950年代初 - 85 hp)
- 缸徑與行程:101,6/114,3 mm
- 長度:6,060 mm(238.6英寸) (考慮保險槓)
- 高度:2,160 mm(85.0英寸)
- 寬度:2,235 mm(88.0英寸)
- 軸距:3,810 mm(150.0英寸)
- 傳動:4x2 speed without synchronizers
- 重量:3,100公斤(6,834磅) (空載)
- 最大速度:60 km/h(37 mph) (從1950年代初- 70 km/h(43 mph))
- 輪胎:34x7 或 9,00x20 (戰後) 英寸, 可用 36x8.
- 油耗:34.0 L/100 km
吉斯5在中國
1933年新疆四一二事變後,盛世才出任新疆邊防督辦。蘇聯援助新疆的ZIS-5卡車在新疆被俗稱為「羊毛車」。
1937年底,延安摩托學校一隊學員20多人帶10輛蘇聯吉斯卡車分配到中央軍委總供給部籌建汽車隊。1938年3月,陝甘寧邊區汽車隊成立。不久便與八路軍兵站部(第二戰區第十八兵站分監部,內部仍稱兵站部,簡稱總兵站)的幾輛車合編為八路軍兵站部汽車隊。[1]司機共50多人,最初有汽車23輛,其中宋慶齡等送2輛,華僑南洋縫紉公司送的大小救護車各1輛,蘇聯製造的「吉斯5」、「吉斯6」型卡車共10輛,美國製造各種型號卡車9輛。[2]以後,增添了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大同盟」捐助的汽車和自購汽車,共30多輛。八路軍西安採辦委員會汽車隊設在西安七賢莊4號院,1937年4月創辦時以東北軍第六十七軍的名義在瑞典「公茂洋行」購買了第一輛汽車。此後又以東北軍的名義在「川陝實業公司」購進美國道奇與日本尼桑車各1輛,楊虎城贈送汽車2輛;抗戰爆發後,蘇聯援華的吉斯5型卡車給留了5輛;閻錫山送給八路軍的舊車中留了3輛;又通過關係在其他渠道買到9輛;到1939年,共有汽車22輛。[2]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8月21日,國民政府與蘇聯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援華抗日,至1940年10月,累計撥付各類汽車2050多輛,其中牽引車602輛,汽車1516輛,主要是吉斯5型卡車。此外,為保障西北國際陸路通道援華運輸任務,從1937年10月3日首批援華物資進入霍爾果斯口岸開始,蘇聯派遣大量人力物力出境承擔運輸任務。從蘇聯土西鐵路的薩雷奧澤克,經霍爾果斯、伊犁、烏魯木齊、哈密,河西走廊到蘭州,全長2925公里。1937年9月新疆當局成立「轉運抗戰物資因應小組」,緊急動員了50多萬人,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西北陸路國際大通道新疆境內1530公里道路、5個航空站、10個公路運輸接待站的應急建設。[3]陝西省主席邵力子斡旋將中國銀行開辦的中國機器打包公司設在咸陽北塬上距市區十幾里路的20餘間窯洞庫房騰出,作為蘇聯援華軍火的轉運總站倉庫。吉斯5卡車在當時被中國人稱「羊毛車」,[2]因為蘇聯援華軍火物資車隊是以「從新疆運到西安的中國機器打包公司和咸陽紡織廠的羊毛原料」名義,稱這類車隊為「羊毛車隊」。[4]1938年1月,蘇聯援贈送給中國政府500輛吉斯五型三噸半卡車,載着中國從蘇聯購買的1500多噸汽油,從蘇聯進入新疆抵達哈密後,經古驛道到蘭州,這是河西走廊首次有大規模汽車通行。
1938年3月29日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次長楊傑自莫斯科呈蔣委員長報告在蘇與伏羅希洛夫元帥接洽軍火接濟各項詳情及軍火細帳報告,所附相關軍火詳情:
「附:甲、乙、丙三種帳單
… 帳單丙
… II裝甲坦克及汽車之各項器材
… 乙為ZIS-5汽車400輛及其運費
… ……茲證明本帳單內所列特種商品之種類及數量,均已由中國中央國民政府代表王叔銘、蔡慶華、夏全鐸、張矩祖、劉唐領諸先生在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四日至一九三八年二月十四日期內接收……」
國民政府決定以西蘭公路為基礎,成立交通部西北公路局,修築甘新公路,任命駐紮河西的騎五軍軍長馬步青為甘新公路督辦,於1938年5月動工。[5]新疆省設立公路局負責修建迪化至甘新交界猩猩峽的公路。1938年11月,全長2925公里的甘新公路全線修通。設立西北公路運輸管理局,在武威、張掖、酒泉設汽車站辦理接待過往蘇方汽車的加水、加油;在安西、玉門、高台、古浪、定西、靜寧、平涼等縣都設有招待站,供應援華物資車隊人員食宿。1938年12月,約有6000噸援華物資由蘇聯員駕駛5260輛吉斯卡車經甘新公路運往抗戰前線。[6]
蘇聯援華抗日第二筆軍火合同在1939年下半年簽訂,數額為6,860,459美元,主要用來幫助中國在伊寧辦航空學校。其中包括汽車:
車型 | 數量 | 價格 |
---|---|---|
載重汽車гA3-AH | 8輛 | 單價1710美元,總價13680美元 |
載重汽車3иC-5 | 6輛 | 單價1175美元,總價7050美元 |
小汽車加茲M-1 | 6輛 | 單價3060美元,總價18360美元 |
載客大汽車гA3-AH | 2輛 | 單價4465美元,總價8930美元 |
1940年12月崔可夫中將出任蘇聯軍事顧問團總顧問,帶來了新的援助:15名軍事顧問,150架戰鬥機(飛機и-153 76架、飛機и-16 65架、飛機и-15 9架)、100架SB快速轟炸機附航空炸彈14600枚、76mm野炮200門附裝甲炮拖200套及炮彈20萬發,高炮50門(其中76mm者20門附炮彈3萬發,37mm者30門附炮彈7萬發)、500輛吉斯5型卡車、1300挺勃郎烏格寧機槍、子彈3700萬發、共產國際牽引車20台、飛機全套裝備23套、石油產品3,313,000美元由本次援助的吉斯5卡車運送。[7]這也即蘇聯援華抗日第三筆軍火,「當時手續未辦,而先向中國提供了軍火」。該筆軍火貨單和認償債務書是1944年1月才由蘇聯政府交中國政府的。而合同是在1948年3月17日補訂的,軍火價格按合同簽字時價格計算,為49,520,828美元。
1947年初,東北解放區打通對蘇茂以後,首先從蘇聯購入汽車500輛,於1947年9月從哈爾濱派出三百名司機去蛟河站接受十餘列車的吉斯-5型卡車;1948年6月又購入2500輛。[8]
1951年,華東財政經濟委員會工業部經理處成立汽車配件委員會,組織設計、製造汽車零配件供應抗美援朝戰爭運輸需要,主要有蘇制吉斯-5、吉斯-150、戛斯-53、戛斯-67和美制吉姆西、道奇、吉普、雪佛萊等車型的零件及隨車工具。[9]
1952年上海汽車和公路雜誌社出版了72頁的《吉斯-150型貨車運用手冊》,作者Т·А·維勤斯基,宋世仁譯。1957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102頁的《吉斯-5型載重汽車運用手冊》,作者「蘇聯汽車和拖拉機工業部烏拉爾斯大林汽車廠」,石鎮揂等譯,廖曉山校閱。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 ^ ([//web.archive.org/web/20200810164018/http://www.doc88.com/p-0512892165229.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彭傳清口述、陳啟發整理:《我工作過的汽車部隊(二)》,《汽車運用》 1999年08期第53頁。
- ^ 2.0 2.1 2.2 《陕西省志·军事志》驻陕八路军后勤 第三节 交通运输 二、边区汽车队与对外运输. [2019-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30).
- ^ 中新社记者孙亭文:《专家解密中国抗战时期西北国际大通道》,2015年09月01日. [2019年1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8月10日).
- ^ 汪晴江 汪莹:《抗战期间我与苏联援华军火的运输工作》,来源:人民政协报,2013年10月18日. [2019年1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8月10日).
- ^ 《陇原史话 抗战时期的西北国际交通线》,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2015-04-29. [2019-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 ^ 记者曹勇:《甘新公路:穿越河西走廊的抗战大动脉》 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2015-08-21. [2019-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8).
- ^ 崔可夫:《在華使命-- 一個軍事顧問的筆記(1940—1942)》,萬成才譯,新華出版社1980年9月第一版.
- ^ 覃庆森、周志文:“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组建的汽车部队”,《军事历史》,1997年第3期。. [2019-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 ^ 《上海汽車工業志》·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