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亨利之戰

法國宗教戰爭

三亨利之戰(法語:Guerre des trois Henri),又稱法國第八次宗教戰爭Huitième guerre de Religion),是1585年至1589年間圍繞「三亨利」——法國國王亨利三世納瓦拉國王波旁的亨利胡格諾派領袖)及第三代吉斯公爵洛林的亨利天主教聯盟領袖)——展開之王位繼承戰爭,三者分別由保王黨與政略派英語Politique英格蘭女王伊利沙伯一世與日耳曼諸新教貴族,以及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等勢力支持[1][2]。三亨利之戰起源自瓦盧瓦王朝末期的王位繼承問題,隨後演變為天主教與新教各派別集團間武裝衝突。在戰爭期間,吉斯的亨利及亨利三世先後遇刺身亡,最終納瓦拉的亨利繼位為法王亨利四世,建立波旁王朝

三亨利之戰
法國宗教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1585年—1589年[1]
地點
法蘭西王國
結果

納瓦拉的亨利繼位為國王亨利四世

參戰方
新教徒 法蘭西王國 政略派英語Politique 天主教徒
指揮官與領導者

背景

1584年6月安茹公爵法蘭索瓦死後,因法國瓦盧瓦王朝末代國王亨利三世無子,其表弟納瓦拉國王亨利三世依據薩利克法成為王位第一繼承人[1][3]。然而納瓦拉的亨利為胡格諾派,信仰基督新教,引起以吉斯公爵亨利一世為首的天主教聯盟(又稱神聖同盟)等勢力之憂懼。1584年12月,天主教聯盟與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締結《茹安維勒條約英語Treaty of Joinville》,擁護王位第二繼承人魯昂總主教波旁的查理樞機,矢言加強天主教在法國的主導地位[3][4]。與此同時,天主教聯盟亦獲得法國北部許多城市及貴族支持[5]

1585年7月,法王亨利三世與太后嘉芙蓮·德·美第奇為天主教方面所迫,同洛林公爵查理三世吉斯家族協商頒佈《尼姆敕令英語Treaty of Nemours》,不僅取消納瓦拉的亨利之王位繼承權,並收回此前寬容新教之敕令,禁止新教徒擔任公職[3][6];爾後,思道五世更頒佈教宗詔書,剝奪納瓦拉的亨利及其姪孔代親王亨利一世的教籍及頭銜[7][8][9]。於是後者率領胡格諾派教徒起事,戰爭一觸即發[10]

經過

 
1587年庫特拉之役

三亨利之戰前期,是由法王亨利三世及吉斯公爵亨利聯合對抗納瓦拉的亨利。默克爾公爵腓力首先率軍南下普瓦圖,與孔代親王亨利在豐特奈勒孔特交戰,為後者所擊退。當年10月,孔代親王亨利圍困布魯阿日,隨後因昂熱失陷不得不撤退,並為天主教軍隊所打擊,損失頗重[11]。1586年2月,孔代親王亨利佔領拉羅謝爾奧萊龍島,4月間擊退天主教方面進攻,此後又在桑特慘勝。當年年末,比龍男爵阿爾芒圍困馬朗,納瓦拉的亨利亦親自前往抗衡。雙方為亨利三世所調停,隨後納瓦拉的亨利並與亨利三世會面,惟因兩人與亨利三世及天主教聯盟之間互不信任,協商最終破局[11]。1587年10月,納瓦拉的亨利在英格蘭援助下,率軍在庫特拉擊敗英語Battle of Coutras茹瓦耶斯公爵安之天主教軍隊,後者戰死沙場[5][12];這是胡格諾派首場重大勝利[13]。與此同時,吉斯公爵亨利在維莫里擊敗英語Battle of Vimory多納伯爵費邊法語Fabien Ier de Dohna布容公爵紀堯姆-洛貝爾英語Guillaume-Robert de La Marck率領的新教傭兵[14][15]

在戰爭陷入僵局之際,吉斯公爵亨利的聲望日益壓過亨利三世。1588年5月初,吉斯公爵亨利不顧亨利三世之禁令領軍進入巴黎,此後擁護他的巴黎市民旋即發動「街壘日英語Day of the Barricades」起事,亨利三世一度逃往布盧瓦[9][16]。當年7月,亨利三世再度屈從天主教聯盟的要求,頒佈《聯合敕令法語Édit d'Union》,承認查理樞機主教為其繼承人[17]。至10月間,亨利三世嘗試召開法語États généraux de 1588-1589三級會議以謀求事態解決,惟會議由吉斯家族所挾持而無果。迄12月底,亨利三世終反將吉斯公爵亨利及其三弟蘭斯總主教洛林的路易英語Louis II de Lorraine, cardinal de Guise樞機接連捕殺法語Assassinat d'Henri de Guise[18][19]。吉斯公爵亨利的二弟梅耶公爵查理繼之領導天主教聯盟,並得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公開支持。吉斯公爵之死掀起天主教聯盟及法國廣大天主教徒反抗,亨利三世喪失對法國北部多數地區控制,爾後更被迫投靠納瓦拉的亨利;兩人於1589年4月底會面,建立軍事同盟。天主教勢力對此頗感忌諱,梅耶公爵查理更發兵進攻巴黎,亨利三世避居聖克盧,並與納瓦拉的亨利謀劃反攻[18][20]

結果

1589年8月初兩亨利聯合進軍巴黎之際,亨利三世遭道明會修士雅各·克列曼英語Jacques Clément刺殺英語Assassinat d'Henri III身亡[21][22]。納瓦拉的亨利隨即宣誓繼位英語Succession of Henry IV of France,號稱亨利四世,建立波旁王朝,三亨利之戰告終[2][23];不過與此同時,以梅耶公爵查理為首之天主教聯盟亦擁立尚在獄中的查理樞機主教還俗為法王查理十世,故亨利四世仍須繼續與拒絕承認其地位的天主教勢力作戰,以鞏固中央王權[17][24]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Kohn 2013,第390頁.
  2. ^ 2.0 2.1 熊武一 2000,第60頁.
  3. ^ 3.0 3.1 3.2 Nolan 2006,第326頁.
  4. ^ Baumgartner 1975,第37頁.
  5. ^ 5.0 5.1 朱庭光 2017,第263頁.
  6. ^ von Ranke 1852,第346—348頁.
  7. ^ Holt 2005,第126頁.
  8. ^ von Ranke 1852,第348—349頁.
  9. ^ 9.0 9.1 Baumgartner 1973,第94頁.
  10. ^ 王英男 2002,第102頁.
  11. ^ 11.0 11.1 Browning 1840,第131—133頁.
  12. ^ 熊武一 2000,第1028頁.
  13. ^ von Ranke 1852,第353頁.
  14. ^ von Ranke 1852,第353—356頁.
  15. ^ Miquel 1980,第344頁.
  16. ^ 王英男 2002,第102—103頁.
  17. ^ 17.0 17.1 Baumgartner 1973,第95頁.
  18. ^ 18.0 18.1 王英男 2002,第103頁.
  19. ^ Williams 1904,第390—391頁.
  20. ^ von Ranke 1852,第391—394頁.
  21. ^ von Ranke 1852,第394—397頁.
  22. ^ Diefendorf 1991,第176頁.
  23. ^ 王英男 2002,第103—104頁.
  24. ^ 朱庭光 2017,第263—264頁.

書籍

期刊

  • 王英男. 史稱三亨利之戰的人物歷史背景. 成大西洋史集刊. 2002-06, (10): 93—105. doi:10.7077/JWH.200206.0093. 
  • Baumgartner, Frederic J. The Case for Charles X. The Sixteenth Century Journal. 1973-10, 4 (2): 87—98. doi:10.2307/253972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