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戰艦
兩棲戰艦(Amphibious warfare ship),也稱登陸艦,是兩棲作戰中使用的一種艦船,能將己方的人員和裝備運送到敵方所佔的陸地。兩棲戰艦一般搭載有登陸艇、直昇機等,藉此可不依靠碼頭等港口設施,直接將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人員與裝備運送上岸。
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以及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登陸艦得到大力發展是在二戰期間。在一戰之前,登陸作戰主要使用傳統船隻。1915年災難性的加利波利登陸表明,傳統船隻已經不適合用於近代登陸作戰的要求,特別是機槍被大量裝備以後。1920年代和1930年代,登陸艦在美國以外的大多數國家沒有看到很大的發展。這是因為美國海軍陸戰隊這一時期經歷了幾場小規模的戰爭,如:香蕉戰爭,從而導致先進登陸艦學說的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具體的計劃開始實施,並開始建造第一艘真正的專業登陸艦。
早期被分為兩類,輸送艦與登陸艦(艇)。通常部隊在港口登上運輸船到換乘點換乘登陸艇發起攻擊,或者直接由登陸艦從始發港口向目標地點發動登陸攻擊。
二戰期間
許多早期登陸艦由貨船改裝。然而,也出現了坦克登陸艦(LST)這樣的專用艦隻。顧名思義,它是一種專門用於坦克或其他大型車輛登陸的艦隻。坦克登陸艦與其他大型船舶不同,它可以直接開上海灘輸送坦克與部隊。除了運載部隊的船隻,其他船隻是必要的。人們很快意識到,像兩棲登陸作戰這樣一個複雜的任務,需要一種專業的指揮艦隻負責指揮,普通海軍船隻根本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也有人意識到戰艦,巡洋艦和驅逐艦不一定能提供所有的火力支援(包括壓制火力)需求。因此一些搭載各種直接或者間接火力的專業船隻被製造出來。這些火力包括火炮和火箭炮,它可以裝上登陸艇和登陸艦。作為登陸前的最後攻勢的一部分,登陸區將佈滿這些類型船隻。
儘管登陸艦在二戰期間的得到大力發展,但仍有很多限制,比如:登陸區海岸線的類型是否適合發起攻擊。海灘上的障礙物必須較少,並有適合的潮汐條件和合適船隻搶灘的斜坡。然而,隨着直昇機的發展,這些問題都在根本上得到了改變。
冷戰初期的發展
第一次使用的直昇機進行登陸作戰,是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對埃及發動的入侵(蘇伊士運河戰爭)。兩艘英國的輕型艦隊航母搭載了直升機和一個營的空降突擊隊。另外兩艘參戰的航母壁壘號(R08)和阿爾比恩號(R07)被改編為專用的「突擊航母」(commando carriers)。在1950年代末,美國軍隊在越南戰爭和平時的訓練中對這些技術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現代兩棲突擊艦可以在幾乎任何地方的海岸線上發動攻擊,使得對對方的防守極其困難的。
建於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各種過渡艦船和護航航空母艦,如同五艘硫磺島級直昇機登陸艦等早期艦隻,預備與現在兩棲突擊艦類似的作用。該類艦船的第一個嘗試是美國海軍的護航航空母艦布洛克島號(CVE-106/LPH-1),但它從來沒有真正作為兩棲突擊艦服役過。由於硫磺島級的延期服役,一種權宜之計是將三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拳師號(CV-21/LPH-4),普林斯頓號(CV-37/LPH-5)和福治谷(CV-45/LPH-8))和一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忒提斯灣號(USS Thetis Bay CVE-90/CVHA-1/LPH-6)改裝成拳師和忒提斯灣級兩棲突擊艦。
塔拉瓦級、黃蜂級和硫磺島級兩棲突擊艦均像他們的祖先航空母艦。然而,兩棲突擊艦的作用與航空母艦有着根本的不同。其搭載的飛機不在是攻擊或者防禦用的戰鬥機,而是用於輸送登陸部隊的直昇機。
近期發展
登陸艦中,最近的創新之一是氣墊登陸艇。這些大型氣墊船,進一步擴大了兩棲突擊艦的作戰區域,並且增加了登陸物資從船到岸的轉移速度。前蘇聯在翼地效應機(介於船舶與飛機之間的一種交通工具)方面的成績,也對未來的兩棲登陸作戰提供了新的思路。
1950年代提出了兩棲攻擊潛艇概念,1960年代前蘇聯幾乎開工建造這類潛艇,不過目前並沒有相關的設計與計劃。但是如約翰基岡爵士這樣的一些軍事專家[1]預測,在面對越來越多危險的未來戰爭中(由於衛星偵察和反艦導彈的威脅),運輸和兩棲攻擊潛艇可能值得重新予以考慮。
中小型登陸艦
除了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其他各種專門類型的兩棲攻擊支持艦隻。其中包括兩棲船塢運輸艦(LPD)、船塢登陸艦(LSD)和兩棲指揮艦(LCC)。海軍還有一些中小型登陸艦隻,包括坦克登陸艦(LST)、物資輸送艦(LSL)以及中型登陸艦(LSM)等。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Submarine aircraft carrie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私人網站,但相關內容得到第三方證實)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