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 (東亞)

是一種東亞傳統建築,供行人休息、乘涼、觀景、遮蔭、避雨用,多建於路旁、園林佛寺廟宇等。亭一般為開敞性結構,沒有圍牆攢尖頂的亭子可分為六角、八角、圓形等多種形狀。如建在水中心的則稱為水榭

蘇州拙政園內的扇亭(前)和笠亭(後),看起來融為一體。

涼亭柱上常嵌有楹聯,也常見詩句彩畫等裝飾。

歷史

亭在漢代以前是供人在途中休息的,如驛亭報警亭魏晉開始出現了供人游賞的亭子,此後亭子的造型和觀賞性逐漸加強,實用性下降,成為園林中的一處景色。

樣式

亭子的頂式幾乎包括了中國古建築的所有屋頂樣式,如硬山頂懸山頂歇山頂廡殿頂攢尖頂卷棚頂等,其中以攢尖頂為屋頂樣式的亭子最為常見,包括圓攢尖頂、方攢間頂、六角攢尖頂、八角攢尖頂等。

亭子根據建造材料的不同,可以分為木亭、石亭、磚亭、竹亭、銅亭等。[1]

參考文獻

  1. ^ 王, 其鈞. 中国古建筑图解.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7年. 

延伸閱讀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亭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