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沙伯·諾艾爾-諾依曼
德国政治学家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07年9月26日) |
伊利沙伯·諾艾爾-諾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16年12月19日—2010年3月25日),德國政治學家,最有名的學說為沉默的螺旋理論,解釋大眾輿論如何影響個別意見及行為。
生平
她在1935年得了Abitur資格後進入哥廷根大學,開始學習哲學、歷史及新聞學。並且曾在以下學術單位進行研究,包括柏林洪堡大學、柯尼斯堡大學以及密蘇里大學。
她留在美國的時間自1937到1938並且於1940年在美國獲得了公眾意見領域研究的哲學博士學位。
1940年她為納粹報紙Das Reich寫作精簡的文章。諾依曼在1941年6月8日於Das Reich發表了題為"誰通知美國?(Who Informs America)"的文章,文中訴說猶太企業組織在美國媒體中的影響力。她寫道 "猶太人操作了訊息內容,擁有這些美國媒體,實際上壟斷了廣告商,能藉由控制他們的廣告收入來滿足他們的願望"。
沉默的螺旋理論
她於1972年在一篇論文《重歸大眾傳播的強力觀》中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論。
1980年,她在《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中對沉默的螺旋理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
- 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總是力圖從周圍的環境中尋找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狀態,為了防止因為孤立而受到社會懲罰,、個人在表明自己的觀點之前會使用准統計感覺來估計社會的意見氣候,當發現自己屬於「優勢」意見時,人們更傾向於積極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當發現自己屬於「劣勢」意見時,一般人就會屈服於環境壓力而轉向沉默或附和。人們由於多元無知而很容易對意見環境產生錯誤的估計。
- 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也就是說,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使「優勢」意見顯得更加強大,這種強大又反過來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見者轉向「沉默」,如此循環,便形成了一個「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
- 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影響人們對於「優勢」意見的感知,從而影響和制約輿論。傳播媒介可以通過共鳴效果、累積效果、遍在效果對人們的環境認知活動產生影響,經過大眾傳媒強調的意見容易被當作「優勢」意見所認知。
- 然而,傳播媒介所提示的「意見環境」未必是社會上意見分佈狀況的現實反映,而一般社會成員對這種意見分佈又處於「多元無知」的狀態。因此,媒介中所暗示或強調的,即便是少數人的意見,也會被人們當作「多數意見」來認知,其結果也會引起社會傳播的螺旋化過程。因此可以說,傳播媒介有「創造社會現實」的巨大力量。
沉默的螺旋理論的意義:
- 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輿論是社會控制的機制,認為輿論未必是事實上的「多數」意見,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們感覺中的「多數"意見,它通過人們的從眾心理來制約個人的行為,因而起着社會控制作用,該理論把對輿論形成過程的考察從現象論的描述引向了社會心理分析的領域,強調了社會心理機制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這正是傳統的輿論學所忽略的一個重要方面。
- 此外,它強調了大眾傳播對輿論的強大影響,並指出這種影響來自於大眾傳播營造意見環境的巨大能力,對重新評價大眾傳播的影響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沉默的螺旋理論的缺陷:
- 假說中所強調的「對社會孤立的恐懼」不是一個絕對的常量,而應是一個受條件制約的變量。
- 「多數意見」社會壓力的強弱以及對它的抵抗力受到社會傳統、文化以及社會發展階段的制約,依問題的類型和性質也有程度的不同。
- 假說在說明輿論的形成過程之際極力強調「優勢」意見的壓力,以至於忽略了輿論的變化過程以及「少數派」的作用。
著作
- 《民意-沈默螺旋的發現之旅》 ISBN 9573225255
- 《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 ISBN 9787301200346
參考
- Page with Picture and further lin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e Allensbach Institute
- 劉海龍. 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19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