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動物園
倫敦動物園(英語:London Zoo)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園。該園於公元1828年4月27日開幕。起初,園內動物為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後在1847年對公眾開放。現它在英國彙集755個動物物種,其中包括16,802個個體。倫敦動物園也是英國動物數量最多的動物園。
倫敦動物園 London Zoo | |
---|---|
開幕日期 | 1828年 |
位置 | 英國倫敦攝政公園 |
地理座標 | 51°32′08″N 00°09′21″W / 51.53556°N 0.15583°W |
陸地面積 | 36 英畝 (0.108 平方千米) |
動物數量 | 16,802 (2006年) |
物種數量 | 755 (2008年) |
所屬協會 | 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 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 英國與愛爾蘭動物園與水族館協會 |
主要展覽 | 大猩猩王國(Gorilla Kingdom), Animal Adventure, Blackburn Pavilion, Clore Rainforest Lookout, Into Africa |
網站 | http://www.zsl.org/zsl-london-zoo/ |
該園由於1826年建立的倫敦動物學會管理,位於攝政公園北部,並被攝政運河穿越,佔地36英畝。倫敦動物學會亦將如象和犀牛等的大型的動物由市區的動物園遷往貝德福德郡的惠普斯奈德野生動物園安置。倫敦動物園不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園之一,亦首先於1849年建成爬蟲館、於1853年開放公眾水族館、於1881年擁有第一個昆蟲館以及於1938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兒童動物園。另外,於2007年首家蛙類綜合保護中心館亦向公眾開放。
倫敦動物學會不接受國家資金,而是依靠院士、支持者和會員,以及入場費和贊助創造收入。
歷史
斯坦福·萊佛士於1826年建立倫敦動物學會,並獲得興建動物園的土地以及在他中風死前看興建動物園的計劃。第三代蘭斯當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其後接手計劃,並且監督了第一間飼養房的興建。動物園最後在1828年4月27日開放,進口了阿拉伯大羚羊(Oryx leucoryx)、大捻角羚(Tragelaphus strepsiceros)、猩猩(Pongo sp.),和現在已絕種的擬斑馬(Equus quagga quagga)及袋狼(Thylacinus cynocephalus)。倫敦動物學會獲喬治四世於1829年頒發皇家特許狀(Royal charter),動物園於1847年向公眾開放以增加資助。
一般相信熱帶動物在倫敦的寒冬下不可能在戶外生存,直到1902年Peter Chalmers Mitchell上任學會前熱帶動物仍被飼養在戶內。Peter Chalmers Mitchell開始重新安排動物園的飼養房,將許多動物遷往室外,其中許多成功存活。這個想法由漢堡動物園啟發,導致許多新設計的飼養房建築。Mitchell也於1926年購置了惠普斯奈德附近的農場,在倫敦北部建一個佔地600英畝的新公園,於1931年惠普斯奈德野生動物園開放,成為世界首個開放式動物園。
在1962年,阿拉伯大羚羊Caroline在首個國際合作繁殖計劃中被借到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動物園。現在動物園參加130個物種的繁殖計劃。
關閉威脅
在1990年代初動物園有差不多7,000隻動物,倫敦動物園外最近的是徹斯特動物園,只有少於3,500隻動物。許多倫敦動物園的物種不能在英國其他動物園看到,例如袋熊、袋獾和長鼻袋鼠(Potorous tridactylus)。
雖然這浩大的收藏是動物園的一部分魅力,但也是其中財政問題的主要起因。這造成了動物園在1980年代面臨關閉。 由於公眾對籠養動物和不合適的細小飼養空間態度改變,動物園的訪客數字也減少。 然而,當宣佈倫敦動物園將在1991年關閉,訪客和捐贈的支持力度增加,允許動物園繼續經營,平衡它的收支,並且令動物園於20世紀末恢復飼養房的重建,創造更佳飼養環境予動物。
著名的動物
倫敦動物園中飼養的活斑驢是直至1870年斑驢在南非遭受野外滅絕前唯一被拍攝的,而現今斑驢已完全滅絕。動物園中亦曾飼養另一種已滅絕的動物,袋狼。
從羅馬帝國時代後在歐洲和從史前時期在英國首次出現的河馬,在1850年5月到達倫敦動物園,作為從埃及的土耳其副總督的一件禮物,以交換一些格雷伊獵犬和蘇格蘭獵鹿犬。該河馬被命名為Obaysch,並且導致當年動物園訪客數目倍增。
在1865年,當時已知的最大的大象金寶(Jumbo),由巴黎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es)轉移至此。牠的名字,可能來自斯瓦希里語中Jambo一詞,意思為你好,Jambo一詞已成為任何大型東西的代名詞,例如波音747。Jambo在晚年不幸地變得具侵略性,並且必須停止給遊客乘騎;牠被賣了給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的玲玲馬戲團(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 Circus)。在1882年,Jumbo被鐵路機車撞死。
Winnipeg bear(或Winnie),一隻美洲黑熊,是在1914年由一位加拿大陸軍中尉Harry Colebourn給予動物園。艾倫·亞歷山大·米恩與他的兒子Christopher Robin Milne到訪,最後他以Winnipeg bear為藍本寫了著名故事系列《小熊維尼》。
Guy是一隻來自巴黎動物園的西部低地大猩猩,它在1947年蓋伊·福克斯之夜(Guy Fawkes Day,11月5日)到達倫敦動物園,因而得名Guy。牠在此居住直到1978年死亡。在牠的32年生活中,牠成為了動物園中其中一位最受歡迎的住客。動物園在幾年設法為Guy找配偶,終於1969年從金斯敦動物園引進五歲的Lomie。牠們被保持分開一年互相適應,直到牠們最後同住,但最終亦未曾生產子女。在1982年William Timyn雕刻一個銅像紀念Guy。
1949年11月27日Brumas順利地成為倫敦動物園第一頭養殖的北極熊,並立刻成為了受歡迎的住客,在1950年為動物園每年訪客數目上升到超過3百萬。Brumas雖然是雌性,但新聞報告以'he' 作稱呼,令公眾以為Brumas是雄性。十八年後的1967年12月1日才有第二頭北極熊養殖在動物園,此雄性北極熊在1985年命名為Pipaluk,但是當Mappin Terraces關閉後就離開了動物園。
第一隻大熊貓姬姬在1958年到達。最初姬姬的目的地為美國的動物園,但華盛頓停止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貿易,因此姬姬被拒絕進入美國。為了有利於保育,倫敦動物學會表示他們不鼓勵收藏野生大熊貓。不過姬姬早已被人收藏,牠的購買就被批准了,並且牠在倫敦動物園立刻成為大吸引力。作為在西方唯一的大熊貓,啟發Peter Scott的世界自然基金會標誌設計。姬姬在1972年7月死亡並得到公開地哀悼。
在2005年8月下旬的四天,動物園舉辦人類動物園展覽,在Mappin Terraces上把八個人「展示」。展覽目的是展示人作為動物的基本本質並且審查我們在動物界的造成衝擊。
參考文獻
- ^ Zoo de Londono. [2022-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8, 2022) (英語).
外部連結
- London Zoo websit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webs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rticle and film about the London Zoo archive
- ZSL Annual Review
- ZSL Bushmeat and Forest Conservation
- London Zoo in the 19th centu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London Zoo at British Zoos
- Status of the planet by ZS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