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羅牛屬

佩羅牛屬學名Pelorovis,意為「驚人/巨大的羊」)是一屬已滅絕的非洲野生類,最早出現在250萬年前更新世早期[1],在大約12000年前的晚更新世末期,甚至可能在大約4000年前的全新世期間滅絕。[2]

佩羅牛屬
化石時期:早更新世——全新世25–0.004 Ma
展示於內羅畢國家博物館的古佩羅牛頭骨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亞科: 牛亞科 Bovinae
族: 牛族 Bovini
屬: 佩羅牛屬 Pelorovis
Lambrecht, 1928

分類

1913年,德國古生學家漢斯·雷克(Hans Reck)在探索德屬東非(坦桑尼亞)北部的奧杜瓦伊峽谷(這也是古生物學家首次探索這個著名的地方)時發現了一具牛骨化石,他在1928年將其命名為奧杜維佩羅牛,歸入新屬佩羅牛屬。因此,模式種是單一型的奧杜維佩羅牛。正模標本是保存在柏林的頭骨化石和各種各樣的骨頭。

佩羅牛屬第一具被發現的化石是在阿爾及利亞塞提夫市附近的布塞勒姆河(Bou Sellam River)地區發現的一個頭骨,當地人在為一個新磨坊挖掘地基時,在挖到一米深處時發現了一個頭骨,隨後它由一位名叫里博維勒(M.Favre de Ribauvillers)的人運到巴黎。[3][4]這個頭骨現在被歸類為古佩羅牛,喬治·路易斯·迪韋爾諾瓦(Georges Louis Duvernoy)最初將其描述為一種水牛,他在1851年將其命名為Bubalus(Arni) Antiquis。帶着些許敬畏,迪韋爾諾瓦對頭骨說:「這尺寸太出色了...向我展現了這個物種過去曾生存於此。」[3]1978年,它被歸為佩羅牛屬。[5]1994年,古佩羅牛被移到了非洲水牛屬,隨後,許多研究者也開始關注它。[6]

凱索佩羅牛於1994年在烏干達凱索(Kaiso)地區被發現並被命名。哈吉斯(Hadjouis)和薩努尼(Sahnouni)在2005年認為它更接近於非洲水牛屬[5]

系統分類學

2007年,比恩韋尼多·馬里內斯-納瓦羅(Bienvenido Martínez-Navarro)及其同事對化石遺骸的形態進行了一項研究,得出結論認為佩羅牛屬可能不是單系群。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圖爾卡納佩羅牛和奧杜維佩羅牛等本屬的早期物種應該屬於牛屬,此外他們還發現晚更新世的古佩羅牛似乎是現代非洲水牛的近親,因為本屬的模式種是奧杜維佩羅牛,這種分類觀點本質上是把本屬視為牛屬的異名,基於此理論,這些研究人員提出牛屬於上新世起源自東非的假說[5]。此研究的部分作者在2014年又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重申了他們認為圖爾卡納佩羅牛和奧杜維佩羅牛應歸入牛屬的觀點。[7]亞歷山大·哈薩寧(Alexandre Hassanin)則指出馬里內斯-納瓦羅等人的研究僅分析了歐洲的牛屬物種(原牛),沒有將亞洲的牛屬與野牛屬物種加入分析,因此結論不一定能反映亞洲牛亞科化石種的演化過程,且如果將佩羅牛屬處理成牛屬的異名,也意味着其他更新世牛科化石屬如麗牛屬上麗牛屬Epileptobos)等也將是牛屬的異名。[8]2018年湯(Tong)等人在對中國原始牛屬化石代表性的研究中使用形態學理論來質疑牛屬起源自非洲的結論,認為奧杜維佩羅牛的化石形態與牛屬差異過大,支持牛屬起源自南亞的假說,將印度的早更新世化石物種尖額牛視為牛屬較早的演化支。[9]

詞源學

1928年,雷克選擇了「pelorovis」這個類屬修飾語,它是一個由希臘語πλωρρς(péloros,意思是「巨大的」或「ground and terrable」)[3]和拉丁語ovis(意思是「羊」)組成的複合詞。[4]

描述

 
奧杜維佩羅牛的頭骨
 
古佩羅牛、圖爾卡納佩羅牛和奧杜維佩羅牛(從左到右)

佩羅牛屬長得很像非洲水牛,不過它個頭更大,角也更長且彎曲。佩羅牛屬大概重1200公斤(2600磅),最大的雄性可達2000公斤(4400磅)。這使得它被列為最大的牛之一,事實上佩羅牛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反芻動物之一,在重量上可以與已滅絕的美國長角野牛和亞洲長頸鹿類巨型西瓦鹿,以及現存的非洲長頸鹿相匹敵。角的骨性核心各約1米(3.3英尺)長;當被角蛋白覆蓋(角蛋白在化石化過程中無法保存)時,它們的角的長度可能是這一長度的兩倍。[10]角指向頭部,奧杜維佩羅牛和圖爾卡納佩羅牛的每個角都可以形成一個半圓形。[1]

 
發現於阿爾及利亞的古佩羅牛化石的插圖

古佩羅牛的角更為壯觀。它們的頭骨呈規則的圓弧形,第一個已知頭骨的骨核長達2.4米(7.9英尺),形狀類似於野生水牛[4]奧杜維佩羅牛的大小與現代非洲水牛大致相同,但它們的腿更長,它們拉長的頭部會讓人聯想到現代的狷羚亞科。古佩羅牛則很粗壯。跟據在阿爾及利亞發現了大量佩羅牛屬化石的奧古斯特·波梅爾(Auguste Pomel)的描述,在現實中,佩羅牛屬從口吻到尾巴末端的體長為3米(9.8英尺),肩隆高1.85米(6.1英尺),後軀高1.7米(5.6英尺)。[4][11]

分佈

大約12000年前,佩羅牛屬從非洲南部和東部消失了。化石和考古證據表明,佩羅牛屬在北非一直生存到了4000年前。[2]奧杜維佩羅牛出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大約在80萬年前消失。

該屬最著名的物種奧杜維佩羅牛在坦桑尼亞奧杜瓦伊峽谷中發現;一具完整的古佩羅牛化石在阿爾及利亞的傑勒法省地區被發現。

生態學

古佩羅牛最初是在一個以前被水淹過(「大洪水」)的地區發現的。[3]佩羅牛屬極其巨大的角表明該屬棲息在樹木稀少的地區。從岩畫來看,一對雄性佩羅牛屬(圖示睾丸)似乎會低着頭互相撞擊對方的角來進行搏鬥——這一點已多次圖畫中被展示。根據非洲的一些古老藝術遺蹟(如岩畫)可知,它們似乎生活在規模龐大的獸群中。[4]

與人類的關係

 
來自北非「大布巴林」的岩畫,被認為是描繪古佩羅牛的

馬拉喀什地區發現了大量的岩畫,描繪了古佩羅牛這一物種:在阿特拉斯山脈中、撒哈拉沙漠中以及靠近大西洋和地中海海岸的地區。這種藝術形式在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再到摩洛哥的廣闊地區中被發現。根據喬治-巴塞萊米·梅德里克·弗拉芒(Georges-Barthélemy Médéric Flamand)的描述,描繪佩羅牛屬的藝術有兩種風格:一種是撒哈拉風格,另一種是沿海/阿特拉斯風格。這兩種藝術形式表明,使用長矛的柏柏爾人可能是第一批積極獵殺佩羅牛屬的人。[4]

參考資料

  1. ^ 1.0 1.1 Alan Turner & Mauricio Anton: Evolving Eden,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African Large-Mammal Faun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4 ISBN 0-231-11944-5 (pp. 159-167)
  2. ^ 2.0 2.1 Ronald M. Nowak: Walker's Mammals of the Worl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8018-5789-9
  3. ^ 3.0 3.1 3.2 3.3 Duvernoy, Georges Louis. note sur une espèce de buffle fossile [Bubalis (Arni) antiquus], découverte en Algérie, caractérisée et décrite par M. Duvernoy. Comptes rendus hebdomadaires des séance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December 1851, 33: 595–597 [8 Jan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7) (法語). 
  4. ^ 4.0 4.1 4.2 4.3 4.4 4.5 Camps, Gabriel. Bubalus antiquus. Camps, Gabriel (編). Encyclopédie Berbère (online 1 March 2013). 11: Bracelets – Caprarienses. Aix-en-Provence: Edisud: 1642–1647. 1992 [8 Jan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8) (法語). 
  5. ^ 5.0 5.1 5.2 Martínez-Navarro, Bienvenido; Pérez-Claros, Juan Antonio; Palombo, Maria Rita; Rook, Lorenzo; Palmqvist, Paul. The Olduvai buffalo Pelorovis and the origin of Bos (PDF). Quaternary Research. September 2007, 68 (2): 220–226 [8 January 2020]. Bibcode:2007QuRes..68..220M. doi:10.1016/j.yqres.2007.06.0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2-25). 
  6. ^ Klein, Richard G. The Long-Horned African Buffalo (Pelorovis antiquus) is an Extinct Specie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November 1994, 21 (6): 725–733. doi:10.1006/jasc.1994.1072 (英語). 
  7. ^ Martínez-Navarro, Bienvenido; Narjess, Karoui-Yaakoub; Oms, Oriol; Amri, Lamjed; López-García, Juan Manuel; Zerai, Kamel; Blain, Hugues-Alexandre; Mtimet, Moncef-Saïd; Espigares, María-Patrocinio; Ben Haj Ali, Nebiha; Ros-Montoya, Sergio; Boughdiri, Mabrouk; Agustí, Jordi; Khayati-Amma, Hayet; Maalaoui, Kamel; Om El Khir, Maahmoudi; Sala, Robert; Othmani, Abdelhak; Hawas, Ramla; Gómez-Merino, Gala; Solè, Àlex; Carbonell, Eudald; Palmqvist, Paul. The early Middle Pleistocene archeopaleontological site of Wadi Sarrat (Tunisia) and the earliest record of Bos primigeniu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April 2014, 90: 37–46 [3 January 2020]. doi:10.1016/j.quascirev.2014.02.016. 
  8. ^ Hassanin, Alexandre.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 of Bovini. Melletti, D.R.; Burton, J. (編). Ecology, Evolution and Behaviour of Wild Cattle: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uary 2014: 7–21. 
  9. ^ Tong, Hao-Wen; Chen, Xi; Zhang, Bei; Wang, Fa-Gang. New fossils of Bos primigenius (Artiodactyla, Mammalia) from Nihewan and Longhua of Hebei, China. Vertebrata PalAsiatica. January 2018, 56: 69–92 [4 January 2020]. doi:10.19615/j.cnki.1000-3118.170722. 
  10. ^ Palmer, D. (編). The Marshall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Animals. London: Marshall Editions. 1999: 281. ISBN 978-1-84028-152-1. 
  11. ^ Pomel, Auguste. Bubalus antiquus. Carte de Géologie de l』Algérie - Paléontologie Monographies de Vertébrés. Algiers: imprimerie P. Fontana. 1893: 1–94, pl.1–10 [2021-02-11]. doi:10.5962/bhl.title.138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4) (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