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蒙難記
《倫敦蒙難記》(英語:Kidnapped in London),早期譯作《倫敦被難記》,為1896年秋,孫中山流亡英格蘭倫敦期間,被馬格里誘捕綁架入大清公使館的一件國際外交風波。事後孫被邀出書陳述其遭遇,因而令此事聲名大噪。
事發經過
事件發生於1896年9月23日到10月23日。在乙未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被清廷通緝,遭港英政府驅逐出境,流亡海外。
1896年9月23日孫中山從紐約乘白星輪船公司(White Star Line)「麥竭斯」號(Majestic)往英國[1]:529,30日到達利物浦登岸[2]:50。晚9時50分到達倫敦聖班司車站(St Pancras),再僱馬車到達斯屈朗街胥旅社(Haxells Hotel, Strand)投宿,已近翌日子夜[3]:151。同日,清廷得知孫中山從美國紐約坐船到英國,計劃將清政府通緝犯孫中山綁架回國。
根據偵探記載,16點30分孫在赫胥旅館。10月1日上午,孫中山赴其於香港西醫書院學醫時之恩師康德黎教授位於砵蘭坊覃文省街46號之寓所拜訪。康氏寓所大清公使館很近,但當時大清公使館沒有門牌或國旗,孫第一次路過時可能沒有察覺。康德黎帶孫中山找住的地方是葛蘭法學院坊(格雷律師學院)八號,再次路過公使館,可能由於匆忙,孫還不知道。10月2日孫搬家,是孫第六次路過公使館,與康氏一家在教堂吃飯。吃飯期間康德黎夫人提醒他公使館就在附近,但是孫中山依然毫不避諱地於使館門前路過。究其原因,可能是孫認為此前多次經過亦平安無事、在英國法律保護下不會有危險,另一方面康夫人也以為使館不敢在英國國土上造次,只要不進去就沒有危險。只是他們不知道,第七次路過時公使館已經電偵探設求孫中山的照片。
10月9日,他再次路過公使館去拜訪他另一位恩師孟生;10月10日又再次路過,此時極有可能已被公使館人員遇見過。駐英公使龔照瑗密電駐美公使楊儒加以確認。
10月11日,孫中山再次路過時,使館職員已得悉孫將要前來並設置埋伏,將孫直接拖進公使館內綁架[4]。
10月12日至14日期間,孫中山設法與康氏取得聯繫,但全都失敗了。他扔出去的求救小紙條由於地理原因沒有拋到街上,反而被使館人員發現。馬格里決定以「遣送瘋子」之名通過水運把孫送回中國。但是10月17日,租船消息在公使館僕人間傳開,使館其中一個女管家賀維太太知道後於心不忍,密函通報康家。
康德黎知道後,連夜尋找參贊馬格里質詢,但是馬格里不在。次日再向倫敦蘇格蘭場報案,但不獲受理。康、孟最後前往英國外交部舉報,另外投稿《泰晤士報》,新聞最後由《環球報》刊登。而康德黎擔心公使館可能連夜把孫運回中國,親身至公使館門前監視其動靜。
直到10月20日,在輿論開始熾熱之下,外交部開始錄口供、申請開庭並監視水運。10月22日外交部轉守為攻向馬格里施壓,馬格里在壓力下要求公使放人,但龔照樣強硬拒絕。最終逼得當時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梳士巴利侯爵親自出面,勒令大清使館釋放孫中山,否則威脅將駐英大使龔照瑗及所有大清外交官驅逐出境。
10月23日,孫中山終於獲釋。
影響
孫中山脫險以後,每天到大英博物館看書,他一面研究革命方略和理論,一面考察歐洲各國的社會和政治現況。這個時期,孫中山國民革命的中心思想逐漸成形,稱為三民主義的思想。三民主義是用「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這三大主義來解決中國的民族、民權、民生問題,建設中國成為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這也是日後中國國民黨的政治理念與1947中華民國憲法的基礎。
後來,孫中山用英文把這次遇險的經過寫成了《倫敦蒙難記》一書。中文譯本由甘作霖翻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5月初版。日文譯本由宮崎滔天翻譯。
《倫敦蒙難記》特意虛構段落
《倫敦蒙難記》第一章隱瞞了興中會的相關資訊,孫中山在1901年回應馮自由的疑問時以及後來的《孫中山學說》第八章均有說明。《倫敦蒙難記》第一章提到在1892年加入澳門改良主義的維新黨「少年中國黨」(Young China Party),實際上是指1894年在檀香山創立的興中會,為避清廷耳目而故意把時、地、宗旨搞亂,糾合全體黨員聯名向清廷上書請願立憲、在上海設總部等敘述與事實不符[5]:22-23[6]
相關作品
1984年11月11日16點整(GMT+8),中國電視公司播出國語電視劇《國父倫敦蒙難記》紀念孫中山逝世59週年,係根據《倫敦蒙難記》、《總理全集》(胡漢民編)與《中國古代名人列傳》等書編劇,中視當家小生崔浩然飾演孫中山,資深演員李影飾演康德黎[7][8]。歷史學家李敖在《孫中山研究》書中的文章〈孫中山向清吏下跪求饒——倫敦蒙難羅生門〉說,他「邊看邊罵」看了本劇,然後寫了此文[9]。
參考文獻
引用
- ^ 黃宇和. 《孫中山: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 台北市: 聯經出版. 2016. ISBN 978-957-08-4828-1.
- ^ 李菁. 《天下為公:孫中山傳》.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21.
- ^ 吳相湘. 《孫逸仙先生傳》上冊. 台北: 遠東圖書公司. 1982.
- ^ 黃宇和, 《孫逸仙倫敦蒙難眞相》(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4)
- ^ 陳錫祺. 同盟會成立前的孫中山.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4 [2017年7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2月20日).
- ^ 馮自由. 孫總理修正倫敦被難記第一章恭註. 革命逸史 第三集. 重慶市: 商務印書館. 1945-09: 123–129.
- ^ 陳建宇. 紀念 國父逝世五十九週年 中視製播「倫敦蒙難記」. 《中央日報》. 1984-11-07: 9.
- ^ 祝斐. 胡錦搭上周遊 又演名妓又演媽. 《華視綜合週刊》第679期. 1984-10-22: 61-63 (中文(臺灣)).
崔浩然還為十一月十二日慶祝國父誕辰,錄了一集「國父倫敦蒙難記」,戲裏他演國父。
- ^ 李敖. 孙中山研究-孙中山向清吏下跪求饶. 秀莎在線書庫. [2024-12-11].
來源
- 書籍
- 黃宇和. 《孫逸仙倫敦蒙難真相:從未披露的史實》. 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8. ISBN 9570818182 (中文(臺灣)).(書評)
- J. W. Arrowsmith. Kidnapped in London: Being the Story of My Capture By, Detention At, and Release from the Chinese Legation, London. London: Simpkin, Marshall, Hamilton, Kent and Company Limited. 1897.(Kidnapped in London)
- Kidnapped in London, China Society. Reprints, no. 2 (1969年再版) ISBN 978-0-85187-000-7 ISBN 978-0-85187-000-7 (網上書店Amazon相關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