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主要指中國春秋末期至戰國時代的散文,分為敘事散文(歷史散文)和說理散文兩大類。

興盛原因

東周社會急劇變化,文化教育不再由官府把持,私人講學之風興起,於是產生語錄式的問答體散文。

東周諸侯互相兼併,需要藉助的力量,養之風盛行。當時政治分裂,沒有正統思想,學術風氣自由。這些文學游說之士,「不治而議論」,「皆著書言治亂之事」。而面對征戰連年,殺戮相繼,諸子百家紛紛提出救世主張,於是形成爭鳴的局面,要深入地議論和分析問題,以散文為合適。

東周各國要詳細地記載當時變化激烈的政治、戰爭和外交,於是產生歷史散文。

東周時竹簡帛書漸趨普遍。隨着書寫工具進步,長篇散文有可能發展起來。

分類

歷史散文

先秦歷史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編年體的《左傳》,有國別體的《國語》和《戰國策》等。它們保存了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量史料,又是中國敘事散文的源頭,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先秦歷史散文詳於記事,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和複雜的事件;敘事結構嚴密,詳略得宜,富於變化;情節緊張,曲折變化,有戲劇性及小說風味。寫人物則性格鮮明,要言不繁,刻畫傳神。又善寫辭令,簡要生動,委婉有致。文辭氣勢雄渾,語言豐贍,感染力強,善用寓言和比喻以說理,說服力強。

說理散文

先秦諸子散文,產生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主要有《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表現了各流派的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

影響

先秦散文影響後世散文家的風格,如賈誼司馬遷、唐宋散文家均受到影響。魏晉的阮籍嵇康陶潛,唐代的李白柳宗元,宋代的蘇軾等,均受莊子風格影響。先秦散文家豐富多采的文章風格,成為後世的榜樣。

先秦散文啟發後世文體,後世的辭賦傳記在形式上或多或少帶有先秦散文的影子。先秦散文也影響後世戲劇小說的出現,寓言故事成為後世小說的雛形,《左傳》、《戰國策》中的許多事件人物,都被後人改編為戲曲和小說。

先秦散文確立以內容充實為主的文統,與現實緊密相關,成為中國散文的主要傳統。先秦散文並確立後世學術概念,其中多是哲理、政論和歷史的混合體,而本身又是優美的散文,形成後世學術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先秦散文題材廣泛,政治、歷史、思想都有涉及,又擴大了文學的社會功能。

先秦散文留下大量成語典故,如「畫蛇添足」、「亡羊補牢」;並提供不同的修辭技巧,如莊子擬人法

參考書目

  • 佐藤一郎著,趙善嘉譯:《中國文章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