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倫斯·沃爾頓·李拉海
克拉倫斯·沃爾頓·「沃爾特」·李拉海(英語:Clarence Walton "Walt" Lillehei,1918年10月23日—1999年7月5日),美國外科醫生,心內直視手術的先驅開創者之一,被稱作「心內直視手術之父」、「心臟之王」。[1][2][3]同時他還創造了諸多與胸腔外科相關的技術、設備和假體等。
克拉倫斯·沃爾頓·李拉海 Clarence Walton Lillehei | |
---|---|
出生 | 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 | 1918年10月23日
逝世 | 1999年7月5日 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 | (80歲)
教育程度 | 明尼蘇達大學 |
知名於 | 心內直視手術的先驅開創者 |
醫療生涯 | |
行業 | 外科醫生 |
機構 | 明尼蘇達大學 |
專長 | 胸腔外科、心臟外科 |
研究內容 | 心內直視手術 |
著名榮譽 | 銅星勳章 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1955) 蓋爾德納國際獎(1963) 哈維獎科學與技術獎(1996) |
家庭和教育背景
克拉倫斯·李拉海(常被人稱作「沃爾特」)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父親克拉倫斯·李拉海(Clarence Lillehei)是一名牙醫,母親是伊利沙伯·李拉海(Elizabeth Lillehei)。他在明尼蘇達大學獲得了五個學位,其中於1939年以優異成績獲得理學士學位,1942年獲得醫學士學位並獲得全美醫學生的最高榮譽Alpha Omega Alpha,1951年獲得生理學方向的理學碩士學位,同年還獲得了外科學的哲學博士學位。[4][5]
事業
“ | 他是外科學史上的不朽人物之一。 | ” |
——實施首例人工心臟植入術的丹頓·庫利對李拉海的評價[3] |
“ | 一位永遠鼓舞人心,永遠值得紀念的優秀心臟外科醫生。 | ” |
——人工心肺機的改進者之一約翰·柯克林對李拉海的評價[3] |
李拉海於1951年到1967年期間任明尼蘇達大學外科學系教授,期間參與了世界首例利用低溫手段操作的心內直視手術。1944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阿爾弗雷德·布萊洛克成功在心臟周圍大血管實施手術,有效緩解了法洛四聯症的症狀。這也標誌着之前一直被認為是禁區的心臟外科手術成為可能。[6]隨後的1952年9月2日,弗洛伊德·約翰·劉易斯醫生成功利用低溫手段完成第一例心內直視下手術,成為世界首例成功的心臟外科修復術。此時年僅35歲的李拉海是劉易斯的長期摯友和合作同事,也參與到了這例手術之中。[1]
然而低溫手段要求手術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適用於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缺損。李拉海於是開發了利用交叉循環手段完成的手術,手術期間將患者心臟的血液循環切斷,另由一位健康人作為供體,在手術患者旁邊利用自己的健康心臟為患者提供正常血液循環和組織供氧。1954年3月26日,他採用這種手段成功為一名13個月大的嬰兒格雷戈里·格利登(Gregory Glidden)實施手術,利用患兒父親作為供體,成功修復了患兒的心室中膈缺損。手術修複本身十分成功,但患兒還是在術後11天時因肺部感染而逝世。隨後一年,李拉海和他的團隊繼續採用交叉循環的手段為四十多名患者實施了心內直視手術,其中大部分是年齡不滿2歲的嬰兒,共有32名患者倖存。這些手術中包括了第一例房室管修復術以及第一例法洛四聯症修復術。[1][2][7][3]
1958年,李拉海還促成了世界首台小型外置可攜帶的電池供電心律調節器在臨床上的使用。這台心律調節器由厄爾·巴肯根據李拉海的意願發明,此時巴肯剛與合作搭檔聯合創辦了當時規模不大的美敦力公司,負責為明尼蘇達大學醫院設計維修醫療儀器。[1]1961年,阿爾伯特·斯塔爾(Albert Starr)和羅威爾·愛德華茲(Lowell Edwards)共同發明的斯塔爾-愛德華茲人工心臟瓣膜投入市場,成為史上首個可供置換的人工瓣膜,[8]隨後李拉海為這項發明開發出多項設計改進,其中包括李拉海-納吉布環形盤(the Lillehei-Nakib toroidal disc,1966)、李拉海-卡斯特旋轉盤(the Lillehei-Kaster pivoting disc,1967)、卡爾克-李拉海剛性雙葉假體(the Kalke-Lillehei rigid bileaflet prosthesis,1968)等。[1][2]
李拉海還獻身於醫學教育事業,培養出40個國家的超過150位心臟外科醫生,其中包括心臟移植術的四位開創者中的兩人:諾曼·沙姆韋與克里斯蒂安·巴納德(另外兩人是理查德·洛厄和阿德里安·坎特羅威茨)。[9]1966到1967年間,李拉海曾擔任美國心臟病學學院院長。1967到1974年間,他還擔任了紐約康乃爾大學醫學院院長。1975年,李拉海回到明尼蘇達州聖保羅,成為聖猶達醫療公司的醫學事務總監,還擔任了明尼蘇達大學外科學系的臨床教授。明尼蘇達大學的心臟研究所也以他的名字命名為「李拉海心臟研究所」(Lillehei Heart Institute)。[10][1][3]
榮譽與獎項
李拉海曾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意大利服役而獲得美軍銅星勳章。他還獲得了1955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11]和1957年美國醫學會頒發的赫克托恩金質獎章(Hektoen Gold Medal)。[3]1963,李拉海獲得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12]之後於1986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3]他於1993年入選明尼蘇達州發明家名人堂(Minnesota Inventors Hall of Fame)。[3]1996年還獲得了哈維獎科學技術獎。[1][3]
參考來源
- ^ 1.0 1.1 1.2 1.3 1.4 1.5 1.6 C. Walton Lillehei, Ph.D., M.D. The Father of Open-Heart Surger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014-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9).
- ^ 2.0 2.1 2.2 In Memoriam: C. Walton Lillehei, the “Father of Open Heart Surger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4-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6).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C. (Clarence) Walton Lillehei. Minnesota Science & Technology Hall Of Fame. [2014-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1).
- ^ C. Walton Lillehei (Minnesota Historical Society). [2014-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8).
- ^ 1920 Federal Census (Heritage Quest Online)[永久失效連結]
- ^ Footprints Through Time: Alfred Blalock (1899-1964). PBS. [2014-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8).
- ^ C. WALTON LILLEHEI, M.D., PH.D. 1918 - 1999. The Cardiothoracic Surgery Network. [2014-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04).
-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rr-Edwards heart valve..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4-03-26].
- ^ Donald McRae. Every Second Counts: The Race to Transplant the First Human Heart. Berkley. 2007. ISBN 978-1416510956.
- ^ C. Walton Lillehei, the Father of Open Heart Surgery (Denton A. Cooley, MD.Texas Heart Institute. Houston, Texas). [2014-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6).
- ^ 1955 Albert Lasker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Advances in cardiac surgery. Albert and Mary Lasker Foundation. [2018-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 ^ C. Walton Lillehei. Gairdner Foundation. [2018-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延伸閱讀
- Miller, G. Wayne King of Hearts, The true story of the maverick who pioneered the open heart surgery (Times Books. 2000)
- Goor, Daniel A. The Genius of C. Walton Lillehei and The True History of Open Heart Surgery (Vantage Press.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