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級集群
歷史
1943年夏秋兩季期間,東線戰場上的德國國防軍遭受了嚴重的人員、裝備損失。與此同時,國防軍還需要增加駐法國的兵力,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盟軍登陸行動;還需要增援意大利戰場,盟軍在當時已於9月跨越墨西拿海峽,還在意大利本土的薩萊諾和泰爾莫利兩地登陸。因此,國內預備軍已無法為損兵折將的東線部隊提供補充兵員。[1]
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為保全遭受重創的各個師的核心力量,節約補給與支援所需的人力物力,並營造一種部隊實力依舊強勁的假象,便決定將編制內的步兵師組成若干個「軍級集群」,比如,其組成狀況可能是:三個步兵團,每團下轄兩個營;一個炮兵團;以及一些師直屬部隊(偵查、反坦克、輕工兵、醫療以及補給部隊)。一個軍級集群的參謀人員來自組成該軍級集群的多個師中的一個,而軍級集群下轄的每個步兵團則各代表其原本所屬的師。一個步兵團被稱作一個「師級集群」(Divisionsgruppe/ Divisionsabteilung),而師級集群下屬的每個營則都被稱作「團級集群」(Regimentsgruppe/ Reigimentsabteilung)。國防軍步兵師以數字為番號,而軍級集群的代號則是單個字母。
國防軍共組建過三批軍級集群,第一批也是最大一批於1943年11月2日在A集團軍群、中央集團軍群以及南方集團軍群中組建,這一批共有五個軍級集群(代號為A至E);第二批組建的軍級集群只有一個,即軍級集群F,於1944年3月在A集團軍群中組建;第三批組建的軍級集群有G和H兩個,組建於1944年7月末8月初,即國防軍在為應對蘇軍的巴格拉基昂行動而遭受毀滅性損失之後。
1944年秋,國防軍高層意識到,各個軍級集群的組建基礎,即遭受重大損失的各個師,因人員短缺已不可能重建,所以將軍級集群更名為「步兵師集群」(Infanteriedivisionen),其中的絕大部分都被賦予了數字代號,具體數字取決於在集群組建之初提供了參謀人員的那個師的原番號。
參考文獻
- ^ Scherzer: Deutsche Truppen im Zweiten Weltkrieg, S.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