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學
冰河學(英語:Glaciology)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冰體的一門學科。自然冰體的範圍包括山嶽冰河、大陸冰蓋、海冰以及河冰、湖冰、地下水、季節性結冰等。早期的冰河學是僅僅對於冰河的科學研究,現已擴展到研究更加普遍的一切與冰有關的自然現象。
冰河學是一門跨學科的地球科學,集地球物理學,地質學,自然地理學,地貌學,氣候學,氣象學,水文學,生物學和生態學於一體。 冰河對人類的影響包括人文地理學和人類學領域。 月球,火星,木衛二和冥王星上的水冰的發現為這個領域中增添了一個外星的成分,成為「天體冰河學(astroglaciology)」[1]。
概要
冰河是由積雪長時間積累形成的延伸冰塊; 冰河移動非常緩慢,無論是從高山下降,如在山谷冰河中,還是從積累中心向外移動,如在大陸冰河中。
冰河學中的研究領域包括冰河歷史和過去冰河的重建。 冰河學家是研究冰河的人。 冰河地質學家研究景觀中的冰河沉積物和冰河侵蝕特徵。 冰河學和冰河地質學是極地研究的關鍵領域。
冰河區域
- 積聚區--冰的形成速度快於冰的清除速度。
- 消融區(或流失區)--當冰河融化、崩塌和蒸發(升華)的總和大於每年增加的雪量時。
冰河平衡線和ELA
冰河平衡線是上方冰河積聚區與下方冰河消融區的分界線。平衡線海拔高度(ELA)及其逐年變化是衡量冰河健康狀況的關鍵指標。對平衡線海拔高度的長期監測可作為氣候變率與變化的指示。
發展簡史
冰河學是從研究山嶽冰河開始的,經過一段時期的研究以後才開始對大陸冰蓋的研究,其研究發展可分成三個階段。
初創階段
冰河學起源於歐洲學者對阿爾卑斯山冰河的研究。
大陸冰蓋研究階段
J.P.科赫(J. P. Koch)和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於1911年橫貫格陵蘭島大冰蓋,開創了大陸冰蓋冰河學的研究。
綜合研究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合作、多領域研究促進了冰河學的發展。
中國冰河的研究始於1958年。
冰河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分支學科
參見
參考文獻
- ^ Richard S. Williams, Jr. Annals of Glaciology, v.9 (PDF). International Glaciological Society: 255. 1987 [7 Febr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