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主義
分享主義是一種理念和動因,它通過分享內容和思想共同構建價值。受用戶生成內容的啟發,分享主義認為在群體內分享會給每個參與者帶來價值,即:「分享越多,得到越多。」[1] 由於知識來源於眾包,這種新型的共享所有權促使商品和服務的產生,它的價值分配也會在每個參與者身上體現。
起源
在一篇名為《分享主義:一場思維革命》的文章中,作者毛向輝將網絡信息共享的開放式分佈模型和人類大腦的神經元網絡作比較,[2]將其比作一個新興的社會化大腦,毛向輝認為,人們被賦予分享的權力便能重新共同審視社會關係。
分享主義將重點放在中國,以促進開放網絡並應對互聯網審查。[3]分享主義的著名支持者和實踐者包括共享創意組織創始人、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勞倫斯·萊斯格和中國策展人歐寧。2010年,共享創意在北京舉辦的一場演講中,萊斯格在談到創意產業的開放與創新以及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時提到了「分享主義」。[4]同年,歐寧以「分享主義」作為在上海舉辦的「大聲展」雙年展的統一的主題。"[5][6] 在有關展覽的訪談中,歐寧詳細分析「分享主義」,將其描述為「互聯網概念」,並探討了公共和私人領域之間日漸錯綜複雜的關係。"[7]
2012年,分享主義實驗室成立,為分享主義在真實世界的實現提供實驗和理論背景。[8]
事件和成果
各種分享主義活動的舉辦讓人們面對面分享他們的愛好和創意。分享主義論壇於2010年10月在上海「大聲展」期間舉行,匯集了來自世界各的的演講人、實踐者和積極分子,探討分享主義觀點。
一個名為「分享主義在上海」 的沙龍為人們提供了和與會觀眾分享任何內容的非正式的場合,自2010年,此類分享主義沙龍在世界各地舉辦,包括阿姆斯特丹、上海、北京、馬德里、巴塞隆拿、布魯塞爾、柏林、蒙特利爾、新加坡、香港、東京和首爾。
「分享主義工作坊」 為通過分享而進行的集體生產提供框架舉辦,參與者包括音樂家、數碼藝術家和設計師。
為了讓分享任何形式的在線工作變得簡單,「分享協議」 誕生,以簡化日漸複雜的許可協議。
爭議
在藝術領域,有人指出「『拿來主義』中存在着巨大的危險」,因為它「使得人們習慣於認為,只要是當代的,就是前衛的。」[9]
其他
參考
- ^ Philips, Jon. Sharism: The more you share, the more you receive. Slideshare. [28 Ma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伊藤, 穰一; 毛, 向輝 & 亞當姆斯, 克里斯托弗 (ed.). 第八章:分享主义:一场思维革命. Freesouls Captured and Released by Joi Ito. Freesouls.cc. 2008年12月12日: 115–118 [2008年第一版] [2012年6月7日]. ISBN 978-0982029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0月5日).
- ^ We Share. We Do Not Censor. [May 24,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4).
- ^ 萊西格, 勞倫斯;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Law Schoo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e. 开放与创新——知识共享在构建著作权未来中的角色 (演講). 中國人民大學: Creative Commons China Mainland. 2010年11月14日 [2012年6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2日).[失效連結]
- ^ 2010大声展. [May 24,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4).
- ^ Get It Louder: China's Most Influential and Closely-Watched Exhibition of Emerging, Young Talent. [May 24,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31).
- ^ Ou Ning on Get it Louder – new voice in China’s visual arts scene. [May 24,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1).
- ^ 分享主义实验室. [2012-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9).
- ^ 译者与译介——理论引进的两种模式. [2020-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