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廷琛(1867年—1932年6月),字幼雲,號潛樓江西德化(今屬九江)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張勳復辟的主要推手之一。[1]

生平

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舉。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2]。光緒二十一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3],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簡放山西學政。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劉廷琛隨慈禧太后光緒帝逃到西安,不久乞假歸省,在廬山山麓築「介石山房」,於山房內閉門讀書。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任國史館協修、功臣館纂修。光緒三十年(1904年),充會試同考官。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任陝西提學使。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授學部右參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授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學部副大臣。宣統元年(1909年)設經筵,劉廷琛隨班進講。[1]

中華民國成立後,劉廷琛寓居青島。1917年前後,他往來於徐州、南京,曾與張勳密謀復辟。張勳復辟短暫成功後,被任命為議政大臣。復辟失敗,劉廷琛隱居青島。滿洲國成立後,鄭孝胥曾派人迎劉廷琛前往,被劉廷琛拒絕。[1]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6月,劉廷琛在青島病逝。[1]

著作

  • 劉廷琛:《大學堂總監劉廷琛奏刑律不合禮教條文請嚴飭刪盡摺》
  • 《潛樓文集》[1]

家庭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刘廷琛,渊明网,2008-09-29. [2012-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3). 
  2.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三百四十):光緒二十年。甲。五月。丁丑朔。……○丙戌。引見新科進士。得旨、一甲三名張謇、尹銘綬、鄭沅、業經授職外。吳筠孫、沈衛、李家駒、徐仁鏡、朱啟勛、吳庭芝、李翹芬、李組紳、饒芝祥、梁士詒、陸士奎、鄒毅洪、劉廷琛、夏啟瑜、汪一元、袁桐、於普源、馮恩昆、儲英翰、李灼華、張其淦、王廷釭、關冕鈞、林鉞、姚舒密、景禐、黃秉湘、陳昭常、裴汝欽、郭育才、翁成琪、胡矩賢、江衡、沙元炳、張啟藩、達壽、張琨、范溶、張琴、吳敬修、熊希齡、陳君耀、黎承禮、朱錫恩、王英冕、周紹昌、齊忠甲、張懷信、王會厘、譚文鴻、程友琦、王照、沉雲沛、林炳章、洪錦標、蔡琛、夏樹立、蕭立炎、李清琦、葉大可、毓隆、孫鳴皋、陳德銘、余晉芳、譚紹裘、葉大年、梁文燦、沈鵬、吳式釗、張祥齡、桂坫、孫同康、尹春元、張林焱、王瑚、江春霖、俱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3.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六):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四月。丁巳。……電寄引見甲午科散館人員。得旨修撰吳魯編修尹銘綬鄭沅、業經授職。二甲庶吉士吳筠孫、朱啟勛、姚舒密、關冕鈞、毓隆、李家駒、齊忠甲、徐仁鏡、梁士詒、李灼華、程友琦、余堃、夏啟瑜、汪洵、朱錫恩、葉大年、沈鵬、沈衛、王廷鉽、劉廷琛、達壽、吳敬修、馮恩昆、梁文燦、王會厘、俱著授為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