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攽(1022年—1088年),字貢父(一作戇父,或贛父),號公非樟樹市黃土崗鎮荻斜劉家人。北宋史學家,著有《彭城集》。《資治通鑑》副主編之一。

先世為彭城人,西晉末年,避胡兵亂,遷居江南,又遷廬陵[1]。劉攽好諧謔[2]慶曆六年(1046年)賈黯榜進士[3]。歷任汝州推官[4],至和二年乙未(1055年)調江陰縣主簿,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擔任廬州推官[5]等。歷州縣官二十年,嘉祐八年癸卯(1063年),入京為國子監直講,遷館閣校勘宋神宗熙寧初年同知太常禮院,以反對新法出知曹州。博覽群書,精於史學,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專治漢史部分[6]。元豐八年(1085年),由衡州鹽倉起知襄州,元祐初年召拜中書舍人。四年卒,年六十七。

劉攽精於詩學,錢鍾書稱許劉攽「也許在史學考古方面算得北宋最精博的人」,又認為劉攽的詩比他哥哥劉敞好,風格上是歐陽修的同調[7]

註釋

  1. ^ 劉敞《先祖磨勘府君家傳》,《全宋文》卷一二九五
  2. ^ 《宋史·劉攽傳》云:「(攽)為人疏雋,不修威儀,喜諧謔,數用以招怨悔,終不能改。」
  3. ^ 劉攽《故朝散大夫給事中集賢院學士權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劉公(敞)行狀》云:「公舉進士,慶曆六年三月御試,選為第一。會內兄翰林學士承旨王公堯臣為編排官,以嫌自列。編排者,用考試官所定等第,受成事而甲乙之耳,誠無預於與奪,可無嫌也,王公固辭之。上不得已,以為第二,拜大理評事,通判蔡州事。」
  4. ^ 劉攽《汝州推官廳記》云:「皇祐四年,予從事汝州從事,始事衛卿林公,其後資政殿學士吳公,又尚書郎王公,又太常少卿張公;郡小無事,四公皆賢;予固優遊,竊幸於賓焉。」
  5. ^ 劉攽《七門廟記》:「嘉祐二年,予為廬州從事,始以事至舒城,觀所謂七門三堰者。問其居人,其溉田幾何?對曰:『凡二萬頃。……後二年,校書郎包君為縣主簿,嘗與予語及之。」
  6. ^ 《宋史·劉攽傳》云:「攽所著書百卷,尤邃史學,作《東漢刊誤》,為人所稱頌。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專職漢史。」姜鵬指出:「兩漢、魏紀長編由劉攽完成。」(姜鵬《資治通鑑長編分修再探》,《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7. ^ 錢鍾書《宋詩選注》

參考書目

  • 《嘉靖潁州志》卷四《劉攽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