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公共體育場

南市公共体育场,是位于上海市老西门街道大吉路208号(方斜路555号),是首个由中国人自办的公共体育场

31°12′55″N 121°28′48″E / 31.21515°N 121.48005°E / 31.21515; 121.48005

「五四」以來上海革命群眾集會場所—南市公共體育場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19年-1937年
認定時間1977年12月7日
地圖

南市公共體育場,是位於上海市老西門街道大吉路208號(方斜路555號)的一個歷史上存在的體育場。它曾被命名為西門公共體育場滬南體育場上海市立體育場南市分場上海市立體育場[1]上海滬南體育活動中心,是首個由中國人自辦的公共體育場[2][3]。現為上海市黃浦學校校址[4]

歷史沿革

中華民國時期

清宣統元年(1909年),在上海西門斜橋外,由私人創辦了一個民眾健身的體育會上海體育會成立,專門教授新式體操運動。1915年,上海縣知事沈寶昌奉江蘇省公署令,委託縣教育會會長吳馨籌辦公共體育場[5]。吳馨租借上海慈善團在小西門外大林路、方斜路和大吉路交界處地皮26畝,建成300米跑道、足球場、網球場、排球場、室內籃球場和健身房,命名為西門公共體育場[5]。1917年3月30日,體育場正式建立,屬私營性質[5]

 
1919年5月7日,上海西門公共體育場內的群眾聲援五四運動

1919年5月7日,2萬多上海市民眾到西門體育場舉行示威遊行的「國民大會」,聲援北京的五四運動,這也是五四運動時期上海市的首次群眾集會[6]。之後,上海學界成立上海學生聯合會,通電全國舉行罷課,並在學生宣傳鼓動下,上海工人和店員展開抵抗日貨行為[7]。5月26日,上海學生舉行總罷課,兩萬人齊聚公共體育場舉行宣誓典禮。5月31日,體育場舉行追悼郭欽光的追悼會[8]。1925年4月11日,上海市民在體育場舉行「孫中山先生逝世追悼大會」,會上惲代英向警予上台演講[9]。同年五卅慘案爆發後,6月11日,南市公共體育場召開了二十萬人參加的市民大會,林鈞擔任大會主席,李立三李鳴鐘任副主席,會上發表宣言,組織遊行示威[10]。1926年5月30日,體育場召開「五卅慘案周年紀念大會」,張超擔任主席,李宣譽為指揮,演講者有楊杏佛楊賢江阮仲一等。同年9月7日,舉行「九七國恥紀念會」。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後,同年3月22日,體育場舉行「歡迎北伐軍大會」,林均擔任大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政治代表霍步青杜永瘦發表報告[9]

當時建場初期是私營,經費不足,由上海教育局撥款資助。1927年7月,上海改為特別市後,1928年8月,場地改為公辦,歸上海市政府所有,定名上海市立第一公共體育場,場長王壯飛[11]。時因上海第二公共體育場停辦(設在吳淞中學學校內,因業務不振停辦),該場改稱南市公共體育場。當時上海租界禁止中國人在租界內集會[12],公共體育場也成為上海市民舉行大型集會的理想場所[3]。1931年,場內增設彈子房、乒乓室、寄衣室等,全天開放、自由進出,經常開展國術、石擔和石鎖等傳統體育項目及足球籃球網球的訓練比賽,足球明星賈幼良張林根許竟成曹秋亭,田徑明星何德寶薛劍秋黃勝白錢行素等都曾在此訓練[13]。1936年6月7日,上海市民在體育場舉行歌詠大會,由上海音樂會的劉良模主持會議,聲援抗日救亡運動[9]

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侵華日軍攻佔上海,並於11月10日-11日,日軍對南市發動總攻,與國軍短兵交戰,日軍派出空軍,在斜橋以東至海潮寺進行轟炸[14]。南市公共體育場成為軍事目標,辦公樓、健身房被炸毀,整個場地成為廢墟。11月11日,國軍撤出南市,日軍攻佔上海[14]。體育場北面的婦孺醫院成了日軍憲兵隊隊部,該場即作為日軍營房、倉庫、操場、馬房和屠殺中國軍民的場所。1945年日軍投降,該場由南京國民政府上海市教育局接收,王復旦、邵汝干、朱景秋先後擔任上海市立體育場場長。1946年,由蔣湘青接任,改名為上海市立體育場南市分場(主任孫和賓)。當時上海市立體育場(現江灣體育場)底層是軍火庫,由於1946年7月發生爆炸受到嚴重毀壞,未能接收成功[15];因此,南市分場對內外的行文交接均以市立體育場名義[15]。1946年,體育場重建,修建350米的田徑跑道、足球場和辦公平房、木質看台等(可容納3000名觀眾),後側重於足球運動[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上海,體育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接管,改名為滬南體育場。1950年二六轟炸後,政府在體育場附近打造蓄水池。1950年,滬南體育場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屆全國婦女運動會。1953年,新建會議室和辦公室。1954年,體育場新建籃球場,蓄水池後改為游泳池(斜橋游泳池),歸滬南體育場管理。1958年,改建原木質看台為水泥看台,觀眾容納量增至5000人。1975年,室外游泳池改建為溫水室內游泳池,後劃歸為南市區業餘少年游泳學校[17]

1962年、197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先後兩次批准滬南體育場為上海市乙級文物保護單位[16][15][18][19]。1977年12月7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革命紀念地。1980年,足球場鋪設草皮、增加簡易燈座[16]。1983年9月,體育場作為第五屆全運會足球賽主要場地之一。1987年3月30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在滬南體育場大門右側立碑紀念[20]。1995年7月,再次對滬南體育場進行改建[21];1997年7月竣工,改為上海滬南體育活動中心[22]。同年10月,在這裏舉行第八屆全運會羽毛球賽[23][21]。1999年,被列入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9月,黃浦區政府將裨文女中和上海滬南體育活動中心合併,成立九年一貫制的「上海市黃浦學校」,並任命前東方綠舟負責人周志鴻擔任新學校校長[24]。滬南體育場也成為上海市黃浦學校校址[4][25]

參考文獻

  1.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 上海辞典.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9-07: 376. ISBN 7-80515-415-5. 
  2. ^ 葉亞廉,夏林根主編. 上海的发端. 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 1992-01: 245–246. ISBN 7-80514-756-6. 
  3. ^ 3.0 3.1 夏東元主編. 20世纪上海大博览. 上海:文匯出版社. 2001-04: 27. ISBN 7-80531-272-9. 
  4. ^ 4.0 4.1 曹跟林,李峻,毛裕介著. 把德育过程还给学生 黄浦区德育工作纪实.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08: 38. ISBN 978-7-5444-1358-9. 
  5. ^ 5.0 5.1 5.2 尹艷秋編著. 近现代苏南教育家概览.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2013-05: 124–125. ISBN 978-7-5672-0408-9. 
  6. ^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 百年中国记忆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回忆五四运动.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7-01: 161. ISBN 978-7-5034-8068-3. 
  7. ^ 袁采主編;《上海僑務志》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侨务志.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1-09: 120. ISBN 7-80618-890-8. 
  8. ^ 熊月之,周武主編爾冬強配圖. 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7-01: 254–255. ISBN 978-7-80678-586-7. 
  9. ^ 9.0 9.1 9.2 上海市文史館,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 历史文化名城-上海 上海地方史资料 6.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8-09: 53–55. ISBN 7-80515-056-7. 
  10. ^ 朱鴻伯,顧炳權等編輯. 川沙乡土志. 1986-12: 73. 
  11. ^ 朱有主編.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3辑 上.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06: 813. ISBN 7-5617-0533-6. 
  12. ^ 《當代中國的上海》編輯委員會編. 当代中国的上海 下 Contemporary China: Shanghai 2.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香港祖國出版社. 2009-09: 102. ISBN 7-80170-845-8. 
  13. ^ 熊月之主編. 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01: 603. ISBN 7-208-05281-6. 
  14. ^ 14.0 14.1 政協上海市南市區委員會文史委員會,上海市南市區志編纂委員會. 南市文史资料选辑 第6辑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政協上海市南市區委員會文史委員會,上海市南市區志編纂委員會. : 149–150. 
  15. ^ 15.0 15.1 15.2 薛理勇主編. 上海掌故辞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9-12: 342–343. ISBN 7-5326-0513-2. 
  16. ^ 16.0 16.1 16.2 吳漢民主編;蔣澄瀾,周駿羽,陶人觀等副主編. 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 第8辑 教育科技.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9-09: 304–306. ISBN 7-80622-634-6. 
  17.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上海市體育運動委員會文史委員會編. 体坛先锋.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06: 230–231. 
  18. ^ 盧瑩輝主編;吳雲溥,曹憲鏞,徐同甫,林路副主編. 新编上海大观.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3-03: 547–551. ISBN 7-80515-697-2. 
  19. ^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国文物地图集 上海分册. 北京:中華地圖學社. 2017-01: 136–140. ISBN 978-7-80031-643-2. 
  20. ^ 樂基偉編著. 寻踪觅迹 上海革命遗址巡礼. 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 1991-06: 18–19. ISBN 7-80514-705-1. 
  21. ^ 21.0 21.1 龔學平主編;《上海年鑑》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年鉴 1998. 上海年鑑社. 1998: 379. 
  22. ^ 沈善初主編;上海市黃浦區《南市區續志》編纂委員會編. 南市区续志 1993年至2000年6月.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3-03: 950. ISBN 7-80681-168-0. 
  23. ^ 上海文化年鑑編輯部編. 上海文化年鉴 1998. 《上海文化年鑑》編輯部. 1998-11: 225. 
  24. ^ 馬聯芳著. 名校春秋.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06: 37–38. ISBN 978-7-5444-2845-3. 
  25. ^ 郭憲玉主編;上海市黃浦區體育局主編. 辉煌. 上海:文匯出版社. 2007-03: 157. ISBN 7-80741-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