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英語:ovary拉丁語ovarium)在解剖學中是指動物雌性體內製造卵子的一對性腺體。其中人類的卵巢呈現為卵圓形、偏灰的粉紅色,是非常堅實的器官,形狀類似於一個大葡萄。在子宮的兩側分別有一個卵巢,其具有兩項生理功能,一是製造出卵子(或卵細胞),二是合成雌性激素[1]

卵巢
卵巢構成女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並附着在輸卵管
女性生殖系統的血液供應。左側標出的是卵巢靜脈
基本資訊
系統女性生殖系統
動脈卵巢動脈子宮動脈
靜脈卵巢靜脈
神經卵巢神經
淋巴腹主動脈旁淋巴結
標識字符
拉丁文ovarium
MeSHD010053
TA98A09.1.01.001
TA23470
FMAFMA:7209
格雷氏p.1254
解剖學術語

概述

雌性脊椎動物都有左右對稱的兩個卵巢,功能就是產生卵子和分泌支持生殖活動的性激素等;然而在另外一些的無脊椎動物中,比如刺胞動物,其卵巢的形成卻跟隨着季節而變化,或者在同一動物身體中,同時存在卵巢和睾丸,另外還有些動物會出現性反轉的進程。[2][3]人類在嬰兒以及幼兒時期,卵巢僅為一團長型組織體,而後到了青春期才逐步發育變大,外形也會發生改變,待至女性成年時呈現為杏仁狀,體積約4cm×2cm×1.5cm,其重量應該在4到8克範圍內。卵巢是由韌帶連接於子宮和輸卵管的,而表面也是不平整的,且存有瘢痕組織。[4]女嬰在新生之時卵巢內就有濾泡了,數量在15萬至50萬個,但是進入青春期以及發育完全之後,其數量卻下降到三萬多個,而於是年齡增長,其中濾泡的數目還會繼續減少,直至絕經期為止,生殖功能幾乎退化,剩餘的極少量也就隨之消退。[5]在女性的生育年齡內,一般僅有300至400個濾泡能夠成熟;亦每隔四周的時間,才會有一個濾泡從左側或者右側的卵巢中發育成熟。完全成熟的卵子將會被卵巢「請」出去,卵子隨後便進入生殖通道內,做好受精的準備。若一直未受精,則將在生理期從陰道中「請」出去,即為月經。除此之外,卵巢還有內分泌的功能,分泌出動情激素以及黃體激素。動情激素其實是由濾泡分泌的,以便促進第二性徵的繼續發育,比如乳房發育、陰毛生長、髖部和臀部儲備脂肪等,且在每個月經周期內促使子宮內膜的生長。黃體激素則是由黃體細胞分泌出來的,其可以增加受精卵在子宮內膜上着床並進一步發育為胎兒。卵巢的核心又稱為髓質,是由諸多的結締組織構成的,內含有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經系統等等。髓質外面還有一層厚厚的皮質,其中就含有大量的濾泡。待至濾泡發育成熟時,其自身增大且行進至卵巢的表面,最終變為的卵子將從濾泡排出去,而後所剩的血液與黃體細胞一併滑入濾泡腔內,在此成為黃體。尚若卵子受精,則黃體就要一直留存到妊娠的中止,並在這階段開始分泌黃體激素。若卵子並未受精,黃體就變為白色瘢痕組織,又稱白體,之後過段時間也就自行消失。在絕經之後,卵巢會明顯縮小,而組成它的也多是陳舊性纖維組織,分泌的動情激素量顯著降低,但並未完全停止[6][7]

卵是人類中特化程度最高的單一的細胞,它也是唯一的無需顯微鏡,僅憑肉眼就能夠直接觀察到的單細胞結構。人類的卵直徑約有85微米,與一支鉛筆尖大小相當。新生嬰兒的每個卵巢中都有20-40萬個緩慢活動的初級卵細胞,卵就是由這些發育而來。但大多數的初級卵細胞在其成為性成熟以前就會消亡掉,餘下來的約有一萬個存活着。[1][5]

受精卵

在女性的繁殖期內,即為約十歲至五十歲期間,也僅有數百個生存下來的初級卵細胞能夠發育為成熟的卵。[5]而在這個過程中,卵會被少許的濾泡液英語Follicular fluid和一些別的細胞包裹起來,就形成一個濾泡。每當經歷一次固定時期後,一個或少許的卵就會從卵巢的表面釋放出去。成熟的卵細胞從卵巢表面放出去的過程就是排卵。釋放出的卵立即會被輸卵管絨毛給捕捉住,並經由這條管道通往子宮內。排出卵後,濾泡周圍的卵巢組織還有別的功能,它們會變為一種成為黃體的組織,是能分泌出黃體激素的。此種激素是協助子宮內膜組織準備接納已經成功和精子結合的受精卵植入的。[1]

受精卵的持續性發育生長還會刺激黃體分泌出更多的動情激素和黃體激素。如果卵並沒有受精,就會形成一次月經降臨,又開啟新的一次周期,卵巢重新排卵和子宮重新準備受孕。[1]

結構

其他動物

 
海洋魚類卵巢和寄生蟲

脊椎動物一般都有一對卵巢。在平常時期為橢圓形,然而在生理繁殖期卻會因為飽滿而導致形狀的不規則。圓口類動物的一對卵巢已經結合成為一體,還有部分的真骨魚也是如此。而有部分的板鰓類的左側卵巢常常未發育,與此相左的情況是,大多數鳥類以及原始的哺乳類(如鴨嘴獸)等,僅有左側部分才發育。另外,爬行類兩棲類的卵巢部分都是很單薄且內部是空的,那裏面填充着很多的淋巴腔。在另外的情況下,卵巢中央(髓體)部分大部分是結締組織,而卵和濾泡囊英語Theca of follicle以及生殖上皮一起組成了皮質層。而在真骨魚類的卵巢則是一個中空的結構,它又直接連在輸卵管上。[8][2][3][9][10]

女性

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卵巢,主要是三部分:[8]

1.結締組織組成的基質

2.環繞在表皮的生殖上皮

3.數量繁多、處於不同的發育階段的濾泡液,其中有着動情激素,是能促使生殖系統和乳房的發育,及第二性徵的成熟。

卵巢是女性重要的性腺器官,主要有排卵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功能。[8]

 
新生嬰兒的卵巢,頂部是生發上皮,始基濾泡清晰可見,還可見髓質層,有一根血管和一個濾泡,5個月的胚胎期在皮質層可形成30個初級濾泡。

女性的卵巢應位於盆骨的側壁,處於髂骨內部和外動脈所形成的卵巢窩內,外部被漿膜包裹,是腹膜內位的器官。成熟的卵巢是成對的扁橢圓形體,又分為內側和外側兩面,上下兩端,及前後兩緣等。上端憑藉着卵巢懸韌帶英語Suspensory ligament of ovary與髂總動脈分叉處連接着,下端由一條平滑肌以及結締組織組成的卵巢固有韌帶英語Ovarian ligament在子宮底的兩側固定着。其後緣游離狀態,前緣借着卵巢的繫膜連接於子宮闊韌帶英語Broad ligament of the uterus的後部,而那繫膜內部分佈着進出卵巢的血管、神經以及淋巴管等。[8][4]

卵巢的形狀由個體的年齡而產生差異。一般而言,在青春期以前,女性的卵巢有着光滑的表面;到性成熟時期卵巢變成最大。之後,因為多次的排卵過程,卵巢的表面會出現許多的斑痕,使得表面逐步變為凹凸不平了。性成熟後的女性卵巢大約有4cm×3cm×1cm大小,重量有5至6克,呈現灰白色;[4]大約到35歲至40歲左右,卵巢就開始縮小了,而50歲之後,伴隨着月經期的停止,卵巢就會逐漸地縮小、變硬,因而失去生理功能。[8] [5] [11] [12]

卵巢的表面沒有腹膜,而是由一層扁平的或者立方形的上皮覆蓋,稱作生發上皮英語Germinal epithelium (female);在其下面還有一層單薄而緻密的結締組織,稱作卵巢白膜。其內部就是卵巢的實體部分,又分為皮質層(或實質層)和髓質英語Medulla of ovary(或內質層)。皮質層是卵巢的主體部分,位於外部,皮質層內部有着很多的發育不相同的濾泡。還未完全發育的稱為始基濾泡。在女孩新生時卵巢內部就有約30萬至40萬個始基濾泡。在女性的一生當中,只有400到500個濾泡能夠發育成熟,其餘的發育至不同時期會自行消退,這個過程又稱作濾泡閉鎖英語Follicular atresia[5]而濾泡之間有着密集的纖維組織,纖維內還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且有着被稱為間質細胞的許多不規則細胞。卵巢的中心是髓質,而髓質與卵巢門是相連的,並由疏鬆的結締組織構成,其內部有着數量密集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管,以及少量的與卵巢懸韌帶相連接的平滑肌纖維,而平滑肌纖維作用於卵巢的運動上。髓質層內部沒有濾泡。[8][13]

功能

分泌激素

動情激素和黃體激素就是兩種很重要的卵巢激素。它們與腦下垂體、甲狀腺以及腎上腺等所產生的激素一起影響着女性的音調、毛髮分佈狀態、乳房的發育以及子宮的變化。[1][14][15]

濾泡壁細胞英語Theca of follicle則負責分泌出性激素,就是女性體內的少量雄性激素[16],但更多的是雌性激素,包括動情激素和黃體激素。這之中,與性成熟關聯度最大的就是動情激素,由其主要影響第二性體徵的發育成熟以及性功能的運作。若女童體內的動情激素過多可致早熟;成人之後如動情激素過少則可導致早衰;如體內無動情激素補充,就會出現閉經且子宮萎縮。[8][14][15]

排卵

由於卵巢皮質上僅有極其少數的神經分佈,因而在排卵時才感覺不到疼痛。與此類似,卵巢出現囊腫腫瘤時,即使它們長得非常的大,也不會引發疼痛感。一般在卵巢部位的疼痛感,多數是由於支撐卵巢的韌帶被拉扯或者被扭曲所引發的。[1]

排卵一般發生於兩次月經中,在每個月經期內,可同時擁有8至10個濾泡處於發育階段,但常常僅有一個濾泡達至成熟階段,而餘下的濾泡都會變成閉鎖濾泡。成熟的濾泡於卵巢表面突出,在其破裂後能使內部的卵細胞從卵巢中向外排出。卵巢處於排卵期後,卵巢內部殘留的濾泡壁英語Theca of follicle崩潰,血管出現破損,血液流入濾泡腔英語Follicular antrum內形成塊狀,稱作血體。且濾泡壁創口會由纖維蛋白迅速封住,留下來的濾泡壁細胞會增生,這些細胞內產生出較多的黃色顆粒,既是顆粒黃體細胞,之後便成為黃體組織。其功能是分泌動情激素和黃體激素。如果卵細胞與精子合成為受精卵,黃體會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發育為妊娠黃體,用以提供妊娠期間所需要的動情激素和黃體激素,並將會持續到妊娠的第4至6個月時,才會逐漸消退。[8]

伴隨濾泡在多種激素刺激下發育成熟後,濾泡便不斷向着卵巢表面移動且逐步向外突出。若濾泡快接近卵巢表層時,此處表層的細胞會變得很薄,直至破裂,便出現排卵。卵子的排出並非驅離出去,而是由大量濾泡也流出去之後,卵子才會排出。排卵是發生於兩次經期之中的,通常於後一次經期來臨之前的兩周左右。卵細胞可以從兩側的卵巢一次排出,也可以從一側的卵巢持續外排。卵細胞排出後,經歷輸卵管傘端英語Fimbriae of uterine tube的收取,由輸卵管壁的蠕動下,再輸卵管內壁的纖毛活動中,能讓其落入輸卵管並順着管道向着子宮內移動。[8]

黃體與白體

與此同時,因顆粒膜英語Membrana granulosa濾泡內膜英語Theca of follicle間的基底膜逆聚合效果,促使濾泡膜的毛細血管和結締組織伸向黃體核心,形成間隔,並促進黃體呈現出花瓣狀,濾泡內膜細胞也會伸向黃體的皺褶之間,且呈現相同的變化,稱作濾泡膜黃體細胞。在排卵的一周左右(約經期的第22天前後),黃體會發育至峰值,即成為成熟的黃體。其形狀相差很大,半徑約有5毫米至10毫米,不同程度地向卵巢表層突出去,呈現黃色狀。濾泡內膜細胞是排卵之前的動情激素重要來源,排卵以後,黃體細胞分泌出黃體激素和動情激素等。[8]

尚若卵細胞未與精子結合,在排卵之後的9天左右黃體就會萎縮。黃體的生存期通常為12到16天。黃體進入衰退期後,便出現月經來潮,此時卵巢中又會出現新的濾泡開始發育,新的周期開始。上個周期的黃體需要經歷8至10周才會全部完成退化,最後被其他細胞吸收,組織纖維化,呈現白色,亦稱為白體。在性成熟之後,卵巢就會不停地重複出現上述的變化,除非在妊娠和哺乳期間。[8]

源頭與病症

在女性還處於胚胎發育期間,卵巢開始起源在腎臟附近的組織中,這與男性胚胎的睾丸都是同樣的組織發育出來的。伴隨着胎兒的逐步成長,約在第210天左右開始,卵巢就慢慢地降落到骨盆內。[17]女嬰在出生之時,會出現僅有一個卵巢或者兩個都缺失或未發育成熟的狀況,但這樣的情形概率很低。若有一側的卵巢是完全正常的,而另一側的先天性缺失並不會妨礙身體的正常成長,也不會影響正常的月經周期。去除任何一側卵巢的手術稱為卵巢切除術英語Oophorectomy,但假若有部分的卵巢組織遺留下來,即便是非常單薄的一部分,也是能夠為健康女性的生理功能提供足夠量的激素。[1]

卵巢主要的病症是功能性失調,將造成經期紊亂、閉經甚至更年期綜合症等。[11]嚴重的就會是卵巢出現腫瘤。其腫瘤的種類異常的多,也是所有器官之最。年幼至兒童,年長至老嫗等,都可出現卵巢的腫瘤,其中惡性的會佔比約一成到兩成。卵巢出現惡性腫瘤的早起一般無病症,難以發現,而發現病狀時,多數都已處於晚期了,難以治療,因而倡導女性應該定期前往醫院作身體普查。[8]

更多圖片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grolier incorporated. 卵巢.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 (編). 大美百科全书 21. 台北市: 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14. 1991. ISBN 957-42-0266-6. 
  2. ^ 2.0 2.1 Romer, Alfred Sherwood; Parsons, Thomas S. The Vertebrate Body. Philadelphia, PA: Holt-Saunders International. 1977: 383–385. ISBN 0-03-910284-X. 
  3. ^ 3.0 3.1 Moravec, František; Justine, Jean-Lou. Philometrids (Nematoda: Philometridae) in carangid and serranid fishes off New Caledonia, including three new species. Parasite. 2014, 21: 21 [2015-01-22]. ISSN 1776-1042. PMID 24836940. doi:10.1051/parasite/2014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6).   
  4. ^ 4.0 4.1 4.2 Daftary, Shirish; Chakravarti, Sudip (2011). Manual of Obstetrics, 3rd Edition. Elsevier. pp. 1-16. ISBN 978-81-312-2556-1.
  5. ^ 5.0 5.1 5.2 5.3 5.4 Hansen KR, Knowlton NS, Thyer AC, Charleston JS, Soules MR, Klein NA. (2008). A new model of reproductive aging: the decline in ovarian non-growing follicle number from birth to menopause. Hum Reprod 23(3):699-708. doi: 10.1093/humrep/dem408. PMID 18192670
  6. ^ Harris Bernstein, Carol Bernstein and Richard E. Michod (2011). Meiosis as an Evolutionary Adaptation for DNA Repair. Chapter 19 in DNA Repair. Inna Kruman editor. InTech Open Publisher. DOI: 10.5772/25117 http://www.intechopen.com/books/dna-repair/meiosis-as-an-evolutionary-adaptation-for-dna-repai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 ^ 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 卵巢.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 (編). 不列颠百科全书 国际中文版 12.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478. 1999. ISBN 7-5000-6060-2.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 (編). 卵巢.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18.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542. 2009年3月. ISBN 978-7-5000-7958-3. 
  9. ^ Fitzpatrick, F. L. 1934.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ovaries in raptorial birds. The Wilson Bulletin 46 (1): 19-22.
  10. ^ Kinsky, F. C. 1971. The consistent presence of paired ovaries in the Kiwi(Apteryx) with some discussion of this condition in other birds. Journal of Ornithology 112 (3): 334–357.
  11. ^ 11.0 11.1 Rzepka-Górska I, Tarnowski B, Chudecka-Głaz A, Górski B, Zielińska D, Tołoczko-Grabarek A. (2006). Premature menopause in patients with BRCA1 gene mutation.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100(1):59-63. PMID 16773440
  12. ^ Titus S, Li F, Stobezki R, Akula K, Unsal E, Jeong K, Dickler M, Robson M, Moy F, Goswami S, Oktay K. (2013). Impairment of BRCA1-related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leads to ovarian aging in mice and humans. Sci Transl Med 5(172):172ra21. doi: 10.1126/scitranslmed.3004925. PMID 23408054
  13. ^ H.M. Brown, D.L. Russell. Blood and lymphatic vasculature in the ovary: development, function and disease.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14-01-01, 20 (1): 29–39 [2018-04-02]. ISSN 1355-4786. doi:10.1093/humupd/dmt0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6) (英語). 
  14. ^ 14.0 14.1 Normal Testosterone and Estrogen Levels in Women. [2015-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0). 
  15. ^ 15.0 15.1 Testosterone: MedlinePlus Medical Encyclopedia. [2015-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5). 
  16. ^ Androgens in women (PDF). [2015-01-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3-29). 
  17. ^ Langman's Medical Embryology,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10th ed, 2006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