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周皮膚炎
一种皮疹,好发在嘴、眼和鼻孔周围
口周皮膚炎是一種皮疹,好發在嘴、眼和鼻孔周圍[2] [3]。症狀包括出現多個小型紅丘疹(1-2毫米)和水疱,有時會有鱗屑[2]。患者也可能會出現瘙癢或灼熱感[3]。較少發生在生殖器周圍[2]。紅唇邊緣一般不會受影響[3]。
口周皮膚炎 | |
---|---|
又稱 | 口周臉部皮膚炎 |
嘴唇和鼻孔周圍的丘疹,皮膚背景發紅,紅唇邊緣不受影響 | |
症狀 | Papules, pustules, red skin |
併發症 | 皮膚感染 |
病因 | 不明[1] |
風險因素 | 外用類固醇、化妝品、潤膚膏 |
診斷方法 | 依症狀和外觀 |
鑑別診斷 | 酒糟鼻、痤瘡 |
治療 | 無、四環黴素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Dermatology |
ICD-11 | ED90.1 |
ICD-10 | L71.0 |
DiseasesDB | 31371 |
MedlinePlus | 001455 |
eMedicine | 1071128 |
原因不明[3]。外用類固醇或皮質類固醇與疾病的發生有關,潤膚膏、化妝品、含氟牙膏和防曬乳也可能有關[2] [3]。通常依症狀診斷,診斷不明確的,可進行皮膚切片[3]。其他可能的鑑別診斷包括酒糟鼻、痤瘡、皮膚炎和舔唇性皮膚炎[3]。
治療通常是停止使用類固醇藥膏、化妝品和防曬霜[2]。快速停用類固醇的初期,皮疹可能暫時惡化,因此建議逐漸減量至停用[2]。可使用的初始藥物包括甲硝唑或克林黴素乳膏[3]。若療效不佳,改用口服多西環素、四環黴素或異維A酸[2] [3]。可能需要數周或數月才會改善[2] [3]。症狀可能會長期或反覆出現[3]。
據估計,已開發國家每年有 0.5-1% 的人患病[4]。高達90%患者為15至45歲間的女性[2] [4]。皮膚炎一辭並不恰當,因為並非濕疹變化[3]。
參見
- 兒童肉芽腫性口周皮膚炎
- 脂溢性皮炎
- 疱疹性濕疹,主要在兒童期發病
參考文獻
- ^ Tempark T, Shwayder TA. Perioral dermatitis: a review of the condition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reatment op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April 2014, 15 (2): 101–113. PMID 24623018. S2CID 9113871. doi:10.1007/s40257-014-0067-7.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Periorificial dermatitis. dermnetnz.org. DermNet NZ. [6 Jul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April 2021) (英語).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Tolaymat, L; Hall, MR. Perioral Dermatitis. StatPearls. January 2021. PMID 30247843.
- ^ 4.0 4.1 Perioral Dermatitis: Background, Pathophysiology, Etiology of Perioral Dermatitis. 26 June 2021 [6 Jul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5 May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