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龍鐵路

和龍鐵路,原稱龍青線青道線,位於吉林省延邊州龍井市,起自朝開鐵路龍井站,至和龍站。全長52.4公里。營業里程51.1公里。其中和龍市境內長46.9公里。

和龍鐵路
概覽
營運範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吉林省
服務類型普速鐵路
技術數據
線路等級國鐵II級
線路長度52.4 千米
最高速度60km/h
正線數目單線鐵路
車站數目8
軌距准軌
最小曲線半徑300米
最大坡度14.4‰
電氣化方式
閉塞方式64D型繼電半自動閉塞
營運資訊
計劃通車1939年
營運者瀋陽鐵路局延吉車務段
總部延吉市

線路

起點站龍井標高239.1米,終點站和龍標高437·4米,線路所經山脈及河流有長白山支系沙松嶺、牛心山和三道溝、海蘭河。沿線農業發達,林、礦產資源豐富[1]

修建時路基寬5.5米;軌距1435毫米;正線最大坡度12.5‰;最小曲線半徑300米;站內股道有效長300米;32公斤/米鋼軌;橋樑載重,鋼樑橋L一20級,混凝土拱橋、混凝土T型鈑梁橋均為L一22級;採用臂板信號機,電氣路牌閉塞;通信線路設4.5毫米鐵線4對、2.9毫米銅線2對[1]

1995年末,線路長度61·3公里,其中正線51·4公里、站線8.4公里、段管線1.1公里、岔線0.4公里;全線均為43公斤/米鋼軌;全線有橋樑30座、1558延長米,涵渠167座、2146延長米;牽引定數上行1500噸、下行900噸;線路允許速度由1950年的每小時50公里提高到60公里[1]

歷史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為了開發掠奪該吸引區的木材、煤炭和黃金等資源,決定修建龍井至和龍間鐵路。該鐵路由滿洲炭礦株式會社投資建設,委託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建設運營。

1937年5月10日,由滿鐵牡丹江建設事務所組成測量班開始測量,同年7月3日測完。

1938年5月,滿鐵牡丹江建設事務所在龍井設海蘭工事區,負責全線工程監督。全線工程設兩個工區,由日本包商承包。同年5月23日開工,共完成路基土石方102.6萬立方米。橋樑、涵渠與路基工程同步進行,除4·28公里處橋為樁基外,其餘均為擴大基礎,橋墩基礎採用大開挖、抽水方法施工。全線共架橋30座、1545.5米,修建涵渠165座。

1939年12月12日完成鋪軌,通信、房建等工程同步完工,全線工程總投資692,5萬元(偽幣)。該線在修築期間,抗日武裝先後襲擊築路工地34次,擊斃日本軍10人,擊傷7人[1]

1939年12月26日開辦臨時運營。

1940年7月,正式運營。每日開行混合列車2對,貨物列車1對。

1941年,旅客乘車人數37.1萬人,發送貨物5L4萬噸,到達貨物2.8萬噸。

因和龍鎮當時稱青道溝,該鐵路最初稱龍青線。1944年1月1日更名為和龍線。

本線技術標準低,施工質量差。1949年6月,開展線路「大翻身運動」,奮戰3.5天,清篩了全線混砂道床,減少凍害49%。

1953年,將日制電氣路牌閉塞改設蘇制「特列格拉」式電氣路籤。

1964~1965年對通信線路進行大修。

1971年,信號設備改為64D型繼電半自動閉塞

1972年撤銷臂板信號機,全部改為色燈信號機,將機械聯鎖改為色燈電鎖器聯鎖。

1973~1978年,對全線進行換軌與中修,將每米32公斤輕型鋼軌換為43公斤鋼軌,全面清篩道床,抽換失效枕木,提高了線路質量[1]

通行能力

圖定貨物列車8對。區間通過能力38對。2010年上行97萬噸,下行26.5萬噸。

1995年,全年發送貨物97·6萬噸、到達16·6萬噸,發送旅客68·4萬人[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張久達 才廣忱 米振友 張耀錕. 沈阳铁路局志. 中國鐵道出版社. 1997. ISBN 7-113-02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