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河 (山東)

黄河支流

35°54′7″N 116°27′47″E / 35.90194°N 116.46306°E / 35.90194; 116.46306

大清河
大清河(攝於流澤大橋
山東
源頭戴村壩
流域面積281 km2(108 sq mi)
本貌
長度37.7 km(23.4 mi)
寬度 
 • 平均寬度0.5 km(0.31 mi)
流量 
 • 最小流量40 m3/s(1,400 cu ft/s)
 • 最大流量6,000 m3/s(210,000 cu ft/s)
特徵
右岸支流匯河、躍進河
來源:[1]:329[2][3]

大清河又稱北沙河鹽河,是大汶河下游戴村壩東平湖段的稱呼,該河段起自山東省東平縣彭集街道南城子村北側的戴村壩,由東到西流經東平街道彭集街道州城街道老湖鎮在馬口村流入東平湖,全長37.7公里。該河流為東平縣境內的主要河流,是東平湖的主要補水河流[4]:24-25。位於大清河起始位置的戴村壩有「北方都江堰」之稱,為汶河與大清河的分界標識,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

華夏「四瀆」之一的濟水的下游別稱大清河,今東平縣的大清河的名稱來源於此,但今大清河歷史上為濟水支流而非濟水故道。南宋時期,黃河奪淮入海,汶水成為濟水的主要補水來源,汶水下游因此亦被稱作大清河[5]。大清河歷史上也被叫做北沙河,大清河的下游亦叫鹽河[6][7],得名於以往運鹽船隻多經過此河道[3]:55

歷史沿革

今大清河河道並非古汶河下遊河道。成書於秦漢時期的《水經》中稱汶水自章縣[a]一直向西南流,在安民亭[b]注入濟水[8]。據酈道元《水經注》,大汶河在桃鄉[c]分為四股[11]。據清代學者蔣作錦考證,四股水中最北的一股(右汶)西流入濟水,大致為今小清河[d];次北的一支在壽張故城東匯集為湖泊後注入濟水,為龍拱河[e][12]

今天的大清河水道大致為汶水右岸支流漆溝的故道[13]。漆溝發源於無鹽城東北的阜山,向西流注入長直溝,長直溝則分成兩股,一股直接注入濟水、一股注入右汶[14][15]。北宋咸平年間,黃河屢次決口,黃河的泥沙使得右汶入濟水處淤塞,地勢抬高,汶水分爲兩支,一支在州城城東奪取了漆溝故道下游入濟、一支繞州城南,兩條河在馬口合流[16][2]:420[4]:23。1411年,工部尚書宋禮在戴村北築戴村壩以攔截西流汶水,大汶河在戴村壩一分為二,水小時順壩南趨進入小汶河以接濟大運河、水大時則漫壩而西[17]。大壩築成之後,漫過戴村壩的汶水在龍崮西北奪取了漆溝上遊河道,漆溝河道至此全部被汶水奪占,形成了今大清河河道[18][19]。為相區別,原右汶故道至州城城南的河道後來被稱南沙河或小清河,汶水奪取漆溝後的水道稱北沙河或大清河。汶水奪漆後,原汶水下游的小清河、龍宮河水量減少,名存實涸。[20]20世紀中期之後小汶河、小清河入水口先後被堵截,大清河成為汶河下游唯一水道[3]:123-126

水文與水系

大清河大致自東向西流。大清河從戴村壩開始,向西偏南流經南城子村北、北城子村南、孟寨村南、吳莊村南,在龍崮村折向西北,在後亭村無鹽村之間又折向西,經過尚流澤村北、李范村南、陳流澤北,在馬流澤北轉向西偏南,經過孫流澤、古台寺、魯屯等村後,在大牛村轉向西偏北,途徑馬莊村、路口村、單樓村、王台村,最終在州城街道馬口村注入東平湖。[21]

大清河河水流量受季節影響,汛期時流量約為1000立方米/秒,春冬時節流量通常在200立方米/秒以下[3]:55。大清河為平原河道,河道寬400米至500米,河床比降為0.34‰[1]:329

大清河的主要支流為匯河躍進河,均在右岸(北岸)注入。匯河為大清河最大的支流,在戴村壩以西、黃徐莊村南注入[2]:421。躍進河在老湖鎮王台村以南的王台閘注入大清河[1]:329。1946年之前,大清河左岸有小汶河、龍宮河、小清河等岔流[22]。龍宮河自戴村分出,匯入小清河;小清河則自龍崮分出,與龍宮河合流後於馬口村再度匯入大清河。1946年後,小汶河、龍宮河、小清河入水口和位於馬口的小清河出水口先後被堵截廢除[2]:420

交通

濟廣高速、105國道、243省道跨過大清河,並分別在河面上設有大清河大橋、流澤大橋和王台大橋。在戴村壩附近的南北城子村之間還有一座漫水橋。

水利及堤防

 
戴村壩

大清河兩岸築有高5米,寬6米的防洪堤,北堤東起韓山、西至王台橋,長17.8公里;南堤東起戴村壩、西至入湖口,長20公里[23]:101。河北岸戴村壩至無鹽村因地勢較高而無河堤[3]:55

大清河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為戴村壩,戴村壩最初的作用是引汶水經小汶河接濟大運河,同時攔截西流的汶水,減少大清河水量以防止大清河泛濫成災。清末之後運河淤廢、海運興起,戴村壩失去濟運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廢除了小汶河河道,戴村壩如今主要承擔攔截汶河上游來沙、緩流、控制下游水位的功能[3]:123-128。1992年戴村壩列入山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清河兩岸有眾多的引水工程,用於提供農業及生活用水[3]:129-131

註釋

  1. ^ 縣治在今東平縣鄣城村
  2. ^ 據蔣作錦考證在今梁山縣小安山鎮安民山南
  3. ^ 在今汶上縣軍屯鄉南陶村、北陶村[9][10]東平縣南城子村、北城子村一帶[2]:130
  4. ^ 本文所指小清河位於東平縣南部,為原大汶河故道,位於東平湖上游,與東平湖下游的小清河並非同一條河,下同
  5. ^ 龍拱河今作「龍宮河」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中國河湖大典》編纂委員會. 中国河湖大典·黄河卷.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ISBN 978-7-5170-1937-4. 
  2. ^ 2.0 2.1 2.2 2.3 2.4 東平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 山东省东平县地名志. 中國航海圖書出版社. 1993-05.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彭集鎮志編纂委員會. 彭集镇志 第1版. 山東地圖出版社. 2001-12. ISBN 7-80532-51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4. ^ 4.0 4.1 東平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东平名胜古迹. 肥城市: 山東肥城印刷廠. 1999年12月. 泰安市新聞出版局內部資料准印刷證 99-61. 
  5. ^   東原攷古錄·大小清河攷. 維基文庫 (中文). 自濟伏流不見,大清河所受惟汶水,汶故沿稱大清河,並汶未入濟瀆以前,東至戴村壩,西逕東平城北,統稱大清河矣。 
  6. ^   東原攷古錄·漫垻汶水分派攷. 維基文庫 (中文). 一股由龍堌北西注,呼大清河,一名北沙河,俗稱下游為鹽河 
  7. ^ 大清河. 泰安市人民政府. 2011-02-23 [2020-07-10]. 
  8. ^   水经. 維基文庫 (中文). 西南過東平章縣南,又西南過無鹽縣南,又西南過壽張縣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於濟。 
  9. ^ 東平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 《东平县地图册》. 1993. 
  10. ^ 军屯乡. 山東省情網. 2011-08-24 [2020-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0). 
  11. ^   水经注. 維基文庫 (中文). 汶水自桃鄉四分,當其派別之處,謂之四汶口。 
  12. ^   東原攷古錄·汶水入濟故道攷. 維基文庫 (中文). 東平四汶分流之區,左二汶,西南又茂都澱(今南旺湖)。右二汶,西至安民亭南入於濟。考水經注,次一汶(此右左汶即今龍拱河)西逕郈亭北,又西至壽張故城東(漢壽張故城即今霍家莊詳漢壽張城考),遂為澤渚(在今州城西南,即口蔣家東南二窪),按匯澤壽張城東,不言水從何出,蓋北合右汶同至壽張城北,西入濟(今龍拱河由蔣家口北注范家窪即二汶合流遺)。水經註:其右一汶(此右右汶即今小清河)西逕無鹽故城南(城在龍山前),又西逕洽鄉城南(即今州治,詳見洽鄉城考),又西南逕壽張故城北(城北汶道,由今州城西南泊逕王家窪後西南至長仲口),又西南長直溝水經注之(即今長仲口詳長直溝水考),又西南至安民亭南入於濟(注稱亭北對安民山,即禹貢濟東北匯於汶處,名青口,詳安民亭考)。此汶水入濟故道也。 
  13. ^   東原攷古錄· 漆溝水攷. 維基文庫 (中文). 城北大清河,本漆溝故瀆。 
  14. ^   水经注. 維基文庫 (中文). 汶水又西南,長直溝水注之,水出須昌城東北谷陽山南,逕須昌城東,又南,漆溝水注焉。水出無鹽城東北五里阜山下,西逕無鹽縣故城北,水側有東平憲王倉冢,碑闕存焉。元和二年,章帝幸東平,祀以太牢,親拜祠坐,陽御劒於陵前。其水又西流注長直溝。溝水奇分爲二,一水西逕須昌城南入濟,一水南流注於汶。汶水又西流入濟 
  15. ^   東原攷古錄· 漆溝水攷. 維基文庫 (中文). 漆溝水出無鹽城東北五里舖山下,西逕無鹽故城北(漆又西逕洽鄉城北)。水北有東平憲王冢,又西流注長直溝。考戴村漫壩汶水,由無鹽故城南,西流入漆溝,又西逕州城北,蘆泉水從東北來注之。疑蘆為盧字之訛。盧,黑色,阜山水會蘆泉水,色黑故稱漆溝。而水經注未嘗言蘆泉入漆溝。 
  16. ^   東原攷古錄· 汶水沿革攷. 維基文庫 (中文). 城南二汶乃古右二汶故道也。一變而汶不復至安民亭南,由宋遷須城西境淤高,汶乃環繞城右,北奪漆溝下游,而安民亭南汶流先絕。 
  17. ^   重修東平州戴村壩碑文. 維基文庫 (中文). 戴村壩去東平州城東六十里,其始建為明永樂九年,其督建則宋尚書禮。其創議則白英老人。英之議者何?遏汶入海,使趨南旺以濟運也。必壩者何也?水盛則漫入清河,以疏溢。水落則盡挾入南。以防其涸,此壩之利也 
  18. ^   東原攷古錄· 汶水沿革攷. 維基文庫 (中文). 再變而汶不傾注東平城南,由明築戴村垻後,漫垻汶水徑奪漆溝上游,而東平城南汶水亦微。 
  19. ^   東原攷古錄· 漆溝水攷. 維基文庫 (中文). 今漆溝為汶水經注。因下游至清河門入大清河,上游至戴村壩統稱大清河。人幾忘為漆溝矣。 
  20. ^   東原攷古錄· 漆溝水攷. 維基文庫 (中文). 自汶水徑流入漆溝為大清河,而城南小清河、龍拱二汶河,名存實涸矣。 
  21. ^ 山東省東平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 东平县地图 (地圖). 2003 [2018-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1). 
  22. ^   東原攷古錄· 汶水沿革攷. 維基文庫 (中文). 城南二汶一承大清河餘波,呼小清河,一滙汶溢陂水呼龍拱河,二河總以大清河為歸宿。 
  23. ^ 東平湖管理局. 东平湖志 1991-2005. 鄭州: 黃河水利出版社. 2014-12. ISBN 978-7-5509-09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