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模擬

大腦模擬是指對完整或部分的大腦進行功能性的電腦建模。若要對大腦(或大腦子系統)建模,就要同時對神經元的電學性質和體化學性質(如細胞外血清素梯度)進行建模以及目標生物的神經連接組模型。神經連接組極其複雜,詳細連接方式尚不明瞭;因此目前正透過藍腦計劃等專案在小型哺乳動物中進行實驗模擬。

世界各地的各種模擬已全部或部分以開源形式發佈,如C. elegans[1]和藍腦計劃展示。

藍腦計劃想要對哺乳動物皮層柱建立下至分子等級的電腦模擬。[2]根據一項估計,使用藍腦計劃的方法對人類連接組進行全面重建將需要zettabyte的資料儲存量。在2013年,人腦計劃建立了腦模擬平台(Brain Simulation Platform,BSP),這是可透過互聯網存取,為了模擬大腦模型而設計的協作平台,。人腦計劃運用了藍腦計劃所使用的技術,並在此基礎上改進。[3]

大腦模擬計劃是為了促進對大腦的全面理解,並在最終協助改進治療和診斷腦部疾病的流程。 [4]

秀麗隱桿線蟲(蛔蟲)

 
秀麗隱桿線蟲302個神經元的大腦圖譜,由5000個突觸相互連接而成。

秀麗隱桿線蟲(蛔蟲)的觸覺敏感性的神經迴路連通圖在1985 年[5]繪製完成,並在 1993 年進行了部分模擬。[6]自 2004 年以來已有許多完整的神經及肌肉系統的軟件模擬開發完成,包括蠕蟲的物理環境模擬,其中有一些模型可供下載。[7] [8]然而,對於在這種相對簡單的生物體中,神經元及其連接是如何產生令人驚訝的一系列複雜行為,這方面的理解仍付之闕如。[9] [10]整體大腦功能有着過度的複雜性,與所繪相鄰神經元之間相互作用的簡單性呈鮮明對比,這種反差就是湧現屬性的一個例子,[11]湧現在人工神經網絡中有平行的特性,與它們往往很複雜的抽象輸出相比,人工神經網絡的神經元則極其簡單。

果蠅神經系統

果蠅的大腦也已被徹底研究,其模擬模型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同胞神經元模型。[12]

老鼠大腦成像和類比

亨利·馬克拉姆在1995年至2005年間繪製了老鼠大腦中的神經元類型及其連結圖。[來源請求]

2006年12月,[13]藍腦計劃完成了對老鼠新皮層柱的模擬。新皮層柱被認為是新皮層最小的功能單元。新皮層是大腦的一部分,被認為是負責如意識思維等高階功能,老鼠大腦中含有10000個神經元(和10 8突觸)。2007年11月,[14]該計劃報告結束了第一階段,並提供了一個依照數據處理的流程,用於建立、驗證和研究新皮層柱。

2007年,內華達大學的研究團隊在IBM的超級電腦藍色基因上執行了「與半顆老鼠大腦一樣大、一樣複雜的 」人工神經網絡[15]。每模擬一秒鐘的時間需花費十秒鐘的計算時間。研究人員聲稱觀察到了「與生物學一致的」神經衝動在虛擬大腦皮層流過。然而,該模擬缺乏了在真實老鼠大腦中看到的結構,而且他們還打算改進神經元和突觸模型的準確性。[16]

藍腦和老鼠

藍腦計劃IBM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於2005年5月發起的一項計劃。計劃之目的在於,在分子等級之上建立對哺乳動物皮層柱的電腦模擬[2]。該項計劃使用了基於IBM藍色基因所設計的超級電腦,根據神經元的突觸連接性和離子滲透性來模擬神經元的電性行為。該計劃試圖最終了解人類認知,以及由神經功能失調所引起的各種精神疾病(例如自閉症),並了解藥物是如何影響網絡行為。

超級電腦「京」和人腦

2013年底,日本和德國的研究人員使用當時排名第四的超級電腦「」和脈衝神經網絡英語Spiking neural network模擬平臺「NEST」來模擬1%的人腦。該模擬建立了一個由17.3億個神經細胞組成的網絡模型,神經細胞以10.4兆個突觸連接。為了實現這一壯舉,該程序使用了京的82944個處理器,過程花了40分鐘,完成了真實生物神經網絡活動1秒鐘的模擬[17][18]

人腦計劃

人腦計劃(HBP)是由歐盟資助的研究計劃,從2013年開始,為期10年,在歐洲僱用了約500名科學家,包含6個平台:

大腦模擬平台(Brain Simulation Platform,BSP)是可存取互聯網的平台,它可以進行那些不易在實驗室實行的調查。目前正在將藍腦技術應用於其他腦區,如小腦海馬迴基底核[19]

開源大腦模擬

大腦模型已經作為開源軟件發佈,可在GitHub等網站上獲得。其中包括秀麗隱桿線蟲[20]果蠅[21],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功能性大腦模型[22]——在NENGO軟件架構基礎上開發的人腦模型「Elysia」[23]和「Spaun[24]

藍腦計劃的展示網頁說明了藍腦計劃的模型和資料是如何轉換為NeuroML和PyNN(Python的神經網絡模型)。[25]

參考文獻

 

  1. ^ C. Elegans simul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pen source software project at Github
  2. ^ 2.0 2.1 Herper, Matthew. IBM Aims To Simulate A Brain. Forbes. June 6, 2005 [2006-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04). 
  3. ^ Human Brain Project, Framework Partnership Agreement https://www.humanbrainproject.eu/documents/10180/538356/FPA++Annex+1+Part+B/41c4da2e-0e69-4295-8e98-3484677d661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 Neuroinformatics and The Blue Brain Project. Informatics from Technology Networks. [2018-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9). 
  5. ^ Chalfie M; Sulston JE; White JG; Southgate E; Thomson JN; et al. The neural circuit for touch sensitivity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pril 1985, 5 (4): 956–64 [2021-08-17]. PMID 398125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5). 
  6. ^ Niebur E; Erdös P. Theory of the locomotion of nematodes: control of the somatic motor neurons by interneurons. Mathematical Biosciences. November 1993, 118 (1): 51–82. PMID 8260760. doi:10.1016/0025-5564(93)90033-7. 
  7. ^ A. (編). [Ijspeert Ijspeert] 請檢查|url=值 (幫助).  editor-name-list parameters只需其一 (幫助);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8. ^ C. Elegans simul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pen source software project at Github
  9. ^ Mark Wakabayash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ith links to MuCoW simulation software, a demo video and the doctoral thesis Computational Plausibility of Stretch Receptors as the Basis for Motor Control in C. elegans, 2006.
  10. ^ Mailler, R.; Avery, J.; Graves, J.; Willy, N.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sciences (PDF). 7–13 March 2010: 84–90 [2021-08-17]. ISBN 978-1-4244-5929-2. doi:10.1109/BioSciencesWorld.2010.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7-18). 
  11. ^ How does complex behavior spontaneously emerge in the brain?. [2018-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12. ^ Arena, P.; Patane, L.; Termini, P.S.; An insect brain computational model inspired by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imulation resul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2010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IJCNN).
  13. ^ Project Milestones. Blue Brain. [2008-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0). 
  14. ^ News and Media information. Blue Brain. [2008-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9). 
  15. ^ Supercomputer Mimics Mouse's Brain. Huffington Post. 2008-03-28 [2018-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2) (美國英語). 
  16. ^ Mouse brain simulated on computer. BBC News. 27 April 2007 [2021-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5). 
  17. ^ Largest neuronal network simulation to date achieved using Japanese supercomputer. ScienceDaily. August 2, 2013 [2020-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4). 
  18. ^ Largest neuronal network simulation to date achieved using Japanese supercomputer. Jülich Forschungszentrum. August 2, 2013 [2020-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1). 
  19. ^ Brain Simulation Platform. Human Brain Project. [20 Jan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9). 
  20. ^ C. Elegans simul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pen source software project at Github
  21.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urokernel open-source fruit fly brain simulation
  22. ^ Eliasmith, C., Stewart T. C., Choo X., Bekolay T., DeWolf T., Tang Y., Rasmussen, D. (2012). A large-scale model of the functioning brain. Science. Vol. 338 no. 6111 pp. 1202-1205. DOI: 10.1126/science.1225266.
  23. ^ Elysia. [2021-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24. ^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paun2.0 brain simulation
  25. ^ Overview - Blue Brain Project Showcase - Open Source Brain. Open Source Brain. [May 5,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