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芙號巡防艦
寧芙號(德語:SMS Nymphe[註 1])是寧芙級巡防艦的首艦,也是普魯士海軍建造的第一艘蒸汽巡防艦,得名於希臘神話人物寧芙。作為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大規模造艦計劃的一部分,該艦於1862年1月開始在但澤王國船廠鋪設龍骨,1863年4月下水,至同年11月交付使用。為了能在海外長期部署,寧芙號的設計結合了蒸汽和風帆動力以擴大航程,並裝備有十門36磅和六門12磅滑膛炮。它最初被定型為平甲板巡防艦,自1884年起又重歸類為巡洋巡防艦。
歷史 | |
---|---|
普魯士王國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寧芙號 |
艦名出處 | 寧芙 |
下訂日 | 1861年7月23日 |
建造方 | 但澤王國船廠 |
鋪設龍骨 | 1862年1月25日 |
下水日期 | 1863年4月15日 |
入役日期 | 1864年2月20日 |
除籍日 | 1887年7月21日 |
結局 | 1891年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寧芙級 |
船型 | |
排水量 |
|
船長 | 64.9米 |
型寬 | 10.2米 |
吃水 | 3.92米 |
動力輸出 | 800匹指示馬力(600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單軸,一台船用蒸汽機 |
帆索方案 | 全帆裝索具 |
船速 | 12節 |
續航力 | 1,250海里以12節 |
定員 | 14名軍官、176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入役後不久,寧芙號便於1864年參加了普丹戰爭中的亞斯蒙德海戰。在這場戰鬥中,它與一艘丹麥巡防艦交火,並遭到約70次命中,但並未嚴重受損。當1866年的普奧戰爭爆發時,該艦正在地中海巡航,因此未及被召回參與任何行動。至1870年的普法戰爭期間,法國的一支鐵甲分艦隊錨泊在但澤附近,寧芙號於夜間對閒置的艦隻發動了突襲,卻未能造成嚴重破壞。儘管如此,它的攻擊還是讓法國指揮官相信,其重型軍艦在對德國港口的嚴密封鎖中是沒有用的,故此撤離。1871年,寧芙號啟動在太平洋和東亞的長期海外部署;它到訪了許多城市,並由時任艦長與各國政府進行貿易談判。該艦一直在留在海外直至1874年中期,之後被改裝成一艘培訓見習水兵的教學艦。寧芙號在接下來的十年裏都以此身份服役,期間多次開展通常是去往美洲的訓練巡航。到1885年,該艦因艦況不佳而需要接受徹底重建,但由於改造成本太高,它遂於1887年7月21日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並淪為廢船。寧芙號最終於1891年被出售,並在漢堡拆解報廢。
設計
兩艘寧芙級巡防艦是在普魯士王國面臨兩次危機的背景下訂購的。丹麥於1861年開始擴充其海軍力量,普魯士人擔心倘若對方試圖用武力解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規模較小的普魯士艦隊將絕望地處於劣勢。同年3月,時任普魯士海軍部兼戰爭部長的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發佈了一項艦隊計劃,要求除了大量其他艦種外,還需要十二艘蒸汽巡防艦,以便為可能與丹麥發生的衝突做好準備。第二次危機是普魯士因羅恩擴大和改革普魯士陸軍的計劃而引發的憲政危機,對他的普遍敵意導致普魯士議會拒絕為海軍計劃撥款。儘管如此,普魯士海軍依然在沒有合法預算的情況下運作,並於7月23日強行訂購了兩艘寧芙級艦隻。[1][2]該級艦的設計工作於1861年完成,並於次年開始動工。[3]
寧芙號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58.54米和64.90米,有10.2米的舷寬以及3.92米的前吃水和4.47米的後吃水;其設計排水量為1,085噸,滿載時則可達1,202噸。標準船員編制為14名軍官和176名水兵。該艦由英國約翰·佩恩父子公司生產的一台臥式兩缸單脹往復式蒸汽機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3.64米的雙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兩座燃煤箱型火管鍋爐供應,這使得它在800匹指示馬力(600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最高航速可達12節(22公里每小時),並且能夠以相同的速度連續航行1,250海里(2,320公里)。為了在煤炭可能稀缺的海外長期部署時作為蒸汽機的輔助動力,寧芙號還配備有一套總帆面積為1,500平方米的全帆裝索具。[3][4]
寧芙號裝備有十門36磅(1,100發)和六門12磅(720發)滑膛炮作為主炮,全數架設在舷側。自1869年起,它們先是被十七門、後為十九門120毫米23倍徑後膛式箍炮所取代。這些火炮共配備1,900發彈藥,最大射程為5,900米。而在運用生涯後期擔任教學艦期間,寧芙號的武器則僅保留為九門箍炮。[3][4]
歷史
訂購寧芙號是由普魯士海軍於1861年自行決定的,當時五艘較大的阿科納級巡防艦尚未完成交付。其龍骨於1862年1月25日開始在但澤的王國船廠鋪設,並於同年7月23日根據海軍部的命令確定了艦名。完工的艦體於1863年4月15日下水,至10月底完成海試。在試驗過程中,當局發現普魯士船員缺乏足夠的經驗來操作蒸汽推進系統,因此船用發動機的英國製造商約翰·佩恩父子公司的技術人員不得不留在艦上協助他們。寧芙號於11月25日交付使用,並被轉移到斯維訥明德過冬,因為該港口不會像但澤那樣長期保持凍結狀態。[1]此外,隨着丹麥和普魯士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上的緊張局勢加劇,向西部署可使寧芙號得以與駐紮在史特拉頌的炮艦合作。[5]
普丹戰爭
1864年2月20日,即普丹戰爭(德稱「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爆發後不久,寧芙號在海軍上尉賴因霍爾德·馮·維爾納的指揮下正式入役。[6]它加入了海軍上校愛德華·馮·雅赫曼麾下的分艦隊,其旗艦為蓋甲板巡防艦阿科納號。[1]實力比普魯士艦隊強大得多的丹麥艦隊立即宣佈封鎖普魯士和其它德意志邦聯在波羅的海與北海的港口。丹麥人開始在該地區扣押普魯士商船,這促使普魯士海軍司令、海軍上將阿達爾貝特親王開始籌謀利用雅赫曼的分艦隊突破封鎖。到3月中旬,隨着冰層逐漸消退,普魯士艦艇已經做好了行動準備,阿達爾貝特親王遂命令雅赫曼於3月16日對封鎖部隊進行偵察。兩天前,一支由一艘風帆戰艦、一艘蒸汽巡防艦和兩艘蒸汽巡防艦組成的丹麥分艦隊,在海軍少將愛德華·范·多庫姆的率領下抵達斯維訥明德附近。阿科納號和寧芙號在格賴夫斯瓦爾德周邊巡邏,但天氣很差,陣雪影響了能見度。而普魯士的炮艦群在通報艦羅蕾萊號的引領下仍繼續靠近斯維訥明德。至15:30左右,雅赫曼發現了三艘敵艦,但沒有足夠的時間在天黑前趕上它們。相反,雅赫曼返回斯維訥明德,打算第二天再試一次。[7][8]
亞斯蒙德海戰
翌日,即3月17日早上07:30,雅赫曼率領他的艦群駛出奧得河口,開始向東航行。由於找不到任何丹麥軍艦,普魯士人轉向西行,當他們接近格賴夫斯瓦爾德島時,艦上的瞭望員於13:15左右發現西北方向冒出的煙霧。普魯士人繼續向綠根島進發;至亞斯蒙德半島外圍,雅赫曼的艦群遭遇了多庫姆的分艦隊。[9]在阿科納號和寧芙號的領頭下,普魯士人轉向與丹麥人交戰;羅蕾萊號也加快速度與兩艘巡防艦會合,而雅赫曼則把炮艦遣至綠根島海岸,以便在那裏可掩護其撤退。從更遠的北方,多庫姆正等待蒸汽巡防艦托登肖爾號的到來。[10]
14:30,阿科納號向丹麥巡防艦西蘭號開火;幾分鐘後,當西蘭號接近至1,500米範圍內時,多庫姆把他的旗艦轉向右舷,開始向阿科納號發射舷炮。在意識到丹麥分艦隊的實力後,雅赫曼也把阿科納號轉向右舷。但他並未及時將撤退的決定通知寧芙號和羅蕾萊號的艦長,使他們繼續向東航行了幾分鐘才遵從調動。此時,多庫姆將火力轉向寧芙號,並取得數次命中,包括擊傷了它的煙囪,導致其一度需要降速。多庫姆試圖超越並切斷寧芙號和羅蕾萊號與阿科納號之間的聯繫,但寧芙號的船員們能夠迅速管制損害,使該艦得以提高速度,儘管它仍繼續受到攻擊。[9]
寧芙號和羅蕾萊號遭到追擊的丹麥分艦隊的猛烈火力攻擊;至16:00,羅蕾萊號朝西駛向史特拉頌,多庫姆放任其離開,因他更渴望繼續追擊巡防艦。雙方繼續互相攻擊,直到16:45分左右才因射程過長而停火。18:00時,多庫姆結束了追擊並轉身東去,讓雅赫曼得以回到斯維訥明德。[11]在戰鬥過程中,寧芙號的艦體被擊中19次,索具被擊中約50次,其艦載輕便划艇也被擊落。儘管它是交戰雙方受損最嚴重的艦艇,但它卻從未處於嚴重危險之中,全艦官兵亦只有兩人陣亡,四人負傷。[1]
在3月19日、4月9日和14日以及5月6日,雅赫曼又數次向波羅的海出擊,但沒有遇到任何丹麥艦艇。6月6日,寧芙號在斯維訥明德參加了為威廉一世國王舉行的海上閱兵。雅克曼的分艦隊於6月12日出發駛向皮勞,在那裏停留了十天才返回。9月24日,寧芙號進入但澤的旱塢接受定期檢修,至11月中旬則被轉移到新整編的基爾海軍基地過冬。[1]
普奧戰爭及普法戰爭
1865年初,普魯士海軍決定派寧芙號護送炮艦海豚號前往地中海東部的君士坦丁堡擔任駐地艦。兩艦先是在森訥堡和維斯馬進行短暫的訓練巡航,為地中海之行做好準備後於8月6日啟程。為了提高海豚號的耐波性,寧芙號負責搭載其150毫米艦炮,並在旅途中不時對炮艦實施拖曳。9月22日抵達愛琴海後,寧芙號才將火炮交還海豚號。隨着與奧地利的緊張關係日益加劇,兩艘艦於1866年3月奉命返回德國,這次海外部署被迫中斷。當它們於7月中旬抵達格斯特明德時,普奧戰爭已經爆發,甚至已通過柯尼希格雷茨戰役決出了勝負。儘管寧芙號被編入北海區艦隊,但由於戰爭即將結束,它沒有參與任何行動。區艦隊於9月29日解散,寧芙號則回到格斯特明德,於1867年3月31日在當地新建的海軍倉庫停運。[12]
直到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寧芙號才重新投運,被動員至此時的北德意志邦聯海軍。7月21日,它獲派駐諾伊法瓦澤的防禦工事,以保衛但澤。接下來的一個月,由三艘鐵甲艦和一艘通報艦組成的法國北方分艦隊在海軍少將愛德華·布埃-維堯姆茲的指揮下,於8月21日18:00左右抵達但澤附近,並錨泊在但澤灣西端的普茨克灣。時任寧芙號的艦長、海軍少校約翰內斯·魏克曼遂決定於翌日凌晨發動突然襲擊。8月22日午夜,他出擊並開始徐徐接近在錨地過夜的法國分艦隊。1:15,寧芙號進入法國軍艦的視距範圍,並在距離法艦約1.5海里(2.8公里)處轉向左舷,與敵分艦隊交戰。各方對行動細節的描述不盡相同;海軍歷史學家希爾德布蘭德、勒爾和施泰恩梅茨表示,寧芙號向法國鐵甲艦忒提斯號發射了一枚舷炮,然後轉向右舷再發射一枚舷炮,沒有造成任何損害。但時任北德意志邦聯艦隊參謀長的阿爾弗雷德·施滕策爾在1899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寧芙號是向布埃-維堯姆茲的旗艦監護者號發射了兩枚舷炮,然後掉頭逃逸,並由忒提斯號進行追擊。無論如何,寧芙號成功逃脫了,法國艦群也不足以迅速起航追上它。至03:00,寧芙號已安全抵達諾伊法瓦澤的岸防工事後方。[13][14]
布埃-維堯姆茲認為這次襲擊表明大型鐵甲艦無法在靠近海岸的地方有效使用,因此需要更小、吃水更淺的艦艇。於是,他將麾下的分艦隊從但澤撤走,寧芙號通過對里克斯赫夫特的偵察證實了這一點。此時,北德海軍司令部決定實施破交戰策略,攻擊大西洋上的法國商船。寧芙號被認為速度太慢,無法勝任此項任務,故而於8月25日停運,以便其船員可以換編至航速更快、即將於10月下旬入役的平甲板巡防艦奧古斯塔號艦上。[13]
海外部署
寧芙號一直處於擱置狀態直到普法戰爭結束。1871年6月1日,它在海軍少校路易斯·馮·布蘭克的指揮下重新投運,以輪替在戰爭期間被法國軍艦封鎖在日本的姊妹艦美杜莎號。寧芙號於7月25日離開基爾,先是經停考斯,並在那裏拜訪了英國王室。它於10月14日抵達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在當地停留兩周之久。在此期間,該艦的部分船員在當地一家餐館內與親法的民眾發生衝突;這些水兵被巴西警方逮捕,促使德國政府考慮派遣一個分艦隊來強制釋放他們。迫於海軍部署的威脅,巴西當局釋放了這些人,使寧芙號得以於10月27日繼續航行。在經停南非期間,該艦有9名船員棄艦投身淘鑽熱潮;11月22日,為了防止其他人加入他們的行列,寧芙號在逃兵事件發生後迅速駛離了港口。[15]
穿過印度洋後,寧芙號訪問了澳洲的幾個港口,然後向北航行進入大洋洲,成為德意志統一後第一艘到達南太平洋的德國軍艦,並拜訪了德國船舶從未涉足的幾座島嶼。[16][17]這其中包括1872年3月初在斐濟的萊武卡,布蘭克與當地談判達成了一項保護協議,但遭到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的拒絕。3月15日,寧芙號抵達薩摩亞的阿庇亞,布蘭克又在那裏協助解決德國商人與島上酋長之間的爭端。該艦於月底離開這些島嶼,至4月20日抵達日本橫濱,並與東亞駐地的另一艘巡防艦赫塔號會合。隨後,寧芙號開始週遊日本和俄國的港口,其中包括最近才對外國船隻開放的日本名古屋,最後於12月25日在香港停靠。1873年3月,它出訪新加坡,之後艦上的大部分官兵都生病了。寧芙號繼而前往婆羅洲,執行德國政府對當地一家德國公司的經濟賠償要求。該艦隨後訪問了當時仍屬於西班牙帝國版圖的蘇祿群島的霍洛島,當地蘇丹賈馬爾·阿扎姆要求與德國簽署一份保護國協議,因為他希望宣佈從西班牙獨立出來。布蘭克將這一請求轉達柏林,但同樣遭到俾斯麥的拒絕。[16]
1873年4月11日,寧芙號返回新加坡,繼而在暹羅的北欖拋錨;布蘭克率領一支從艦上抽調的特遣隊經陸路前往曼谷,在那裏他們向暹羅國王朱拉隆功遞交了德皇頒授的黑鷹勳章。寧芙號於5月16日離開新加坡,開始為德國有意在南海設立的加煤站進行調查。它勘測了阿南巴斯群島,但發現這些島嶼是無法使用的,海南島亦是如此,因為那裏缺乏一個合適的港口。該艦還考察了舟山群島,但當地同樣沒有可供使用的港口。寧芙號於10月10日離開中國水域前往橫濱。在那裏,布蘭克着手籌備為德國海軍和商船水手設立一家醫院,該醫院於1878年開業。9月12日,他接到返回德國的命令,遂率艦橫渡太平洋到達美國三藩市,然後於1874年2月11日向南航行,繞過合恩角。在進入波羅的海時,該艦在朗厄蘭島附近觸礁擱淺,不得不由兩艘炮艦將它拉出。寧芙號於5月12日抵達基爾,八天後在當地停運。[16]它就此成為第一艘完成環球航行的德國軍艦,也是繼菲內塔號之後第二艘達成該壯舉的普魯士軍艦。[18]
後續運用
不久後,寧芙號便於1874年6月1日重新投運,用作見習水兵的教學艦。它先是與雙桅橫帆船溫蒂妮號和蚊子號共同在波羅的海進行訓練巡航,然後搭載普魯士親王腓特烈·卡爾前往丹麥哥本哈根和瑞典斯德哥爾摩開展國事訪問。在9月19日參加完為德皇威廉一世舉行的海上閱兵後,該艦被轉移至但澤,並於10月15日停運接受大修。大修工程於1875年底結束,它於1876年4月1日重返現役,繼續擔任教學艦的職責。寧芙號隨即啟動一次前往美洲的大規模海外拉練,北至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南抵烏拉圭的蒙特維多。在烏拉圭逗留期間,該艦沿着烏拉圭河來到派桑杜,在當地為幾年前遇刺的德國公使豎立起一座紀念碑,並以軍葬禮節揭幕。它於1877年9月10日返回基爾,至27日就地停運。[19]
寧芙號於1878年1月1日重新啟用,投入新一年度的例行訓練。它於7月中旬展開海外訓練巡航,目的地與去年相同,但此番僅南下至里約熱內盧。1879年1月,該艦在委內瑞拉的幾個港口駐留,以保護該國動亂時期居住在那裏的德國人。它還對內戰各方進行了調解,並搭載委內瑞拉政府代表團從卡貝略港前往拉瓜伊拉,與那裏的叛軍進行談判。隨後,寧芙號被鐵甲艦漢薩號接替,得以繼續從事其訓練巡航。它於9月12日返回基爾;六天後,當時任帝國海軍部長的海軍上將阿爾布雷希特·馮·施托施登艦視察時,寧芙號被突如其來的一陣狂風吹到了基爾軍港附近的維克灣擱淺。施托施只得換乘另一艘船上岸,寧芙號則由兩艘拖船拉出,將其移至但澤並按計劃於9月30日停運,以便在帝國船廠更換新的鍋爐系統。[20]
1880年4月3日,寧芙號重新入役,首先循例在波羅的海進行訓練巡航。它於7月12日開始海外拉練;在去程的途中至哥本哈根停留,並接受丹麥海軍官員登艦參觀。與往年不同的是,此次海外訓練巡航主要局限於西印度群島。寧芙號再次來到卡貝略港,並受到時任委內瑞拉總統安東尼奧·古茲曼·布蘭科的登艦訪問。在返回德國的途中,該艦則經停美國的漢普頓錨地,並在那裏慰問了此前遇刺負傷的時任美國總統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爾德的家人。它於1881年10月3日抵達但澤並停運。1882年4月1日,寧芙號獲重新投運進行另一次訓練巡航,這一年是去往地中海,以便在埃及的奧拉比起義期間加強德國在該地區的海軍力量。它於7月15日從基爾啟航,訪問了黎凡特的幾個港口,在克里特島的蘇達灣長時間駐留,並因船員中爆發傷寒疫情而不得不兩度前往馬耳他。第二次疫情爆發後,全艦官兵於12月底在瓦勒他離艦,以便對艦隻進行全面消毒。[20]
直到1883年2月26日,寧芙號才再次恢復使用,繼而訪問了多個希臘港口,包括在比雷埃夫斯受到希臘國王喬治一世的登艦訪問。然後,它開始了返回德國的航行,途中在葡萄牙的里斯本經停,接受另一位國王路易斯一世的登艦訪問。該艦於9月6日抵達基爾,至當月29日就地停運。1884年4月1日,寧芙號最後一次投入帝國海軍服役。它被重歸類為「巡洋巡防艦」,但仍然司職見習水兵的教學艦,並於6月跟隨主艦隊參加了在波羅的海的例行訓練。7月16日,它開始了另一次前往西印度群島的大規模海外拉練,在此期間,該艦從1885年2月下旬到3月下旬在哥倫比亞的薩瓦尼亞停留。這是由於該國發生了威脅德國利益的革命,寧芙號有必要到場震懾。它於9月初返回德國參加了秋季練習艦隊(Herbst-Übungsflotte,即公海艦隊的早期形式)在北海和波羅的海舉行的年度艦隊演習,並在演習結束後於10月7日退役。此時,寧芙號已經損耗殆盡,若進一步使用則需要完全重建其木製艦體,因此它於1887年7月21日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此後在基爾被用作機械師培訓的廢船,至1891年出售報廢並在漢堡拆解。[20]
註釋
- 腳註
- 引用
- ^ 1.0 1.1 1.2 1.3 1.4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77頁.
- ^ Sondhaus,第63, 66, 71–72頁.
- ^ 3.0 3.1 3.2 Gröner,第85頁.
- ^ 4.0 4.1 Lyon,第250頁.
- ^ Embree,第272頁.
- ^ Sondhaus,第76頁.
- ^ Sondhaus,第75–76頁.
- ^ Embree,第272–274頁.
- ^ 9.0 9.1 Embree,第274頁.
- ^ Embree,第275–277頁.
- ^ Embree,第278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77–178頁.
- ^ 13.0 13.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78頁.
- ^ Stenzel,第583–584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78–179頁.
- ^ 16.0 16.1 16.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79頁.
- ^ Dodson & Nottelmann,第26頁.
- ^ S.M.S. Nymphe (1863). deutsche-schutzgebiete.de. [202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1).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79–180頁.
- ^ 20.0 20.1 20.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0頁.
參考資料
- Dodson, Aidan; Nottelmann, Dirk. The Kaiser's Cruisers 1871–1918.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21. ISBN 978-1-68247-745-8 (英語).
- Embree, Michael. Bismarck's First War: The Campaign of Schleswig and Jutland 1864. Solihull: Helion & Co Ltd. 2007. ISBN 978-1-906033-03-3 (英語).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英語).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37-6 (德語).
- Lyon, Hugh.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5177-133-5 (英語).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 (英語).
- Stenzel, Alfred. The Fleet and the Coast. von Pfiugk-Harttung, Julius Albert Georg (編). The Franco-German War, 1870–71. London: Swan Sonnenschein and Co. 1900: 567–592. OCLC 3788640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