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騰

品牌

安騰(英語:Itanium),是英特爾安騰架構(通常稱之為IA-64)的64位元處理器。英特爾推出了兩個安騰的家族:其一是安騰,另一個是安騰2。在2007年11月1日,安騰2的家族又再一次稱為安騰。該處理器的市場定位是在於企業伺服器高效能運算系統。該架構由惠普創始,後來則是惠普與英特爾共同開發。

安騰
Itanium
產品化2001年6月至2020年1月30日
生產商
指令集架構安騰
製作工藝/製程0.18μm
CPU主頻範圍733 MHz 至 2.53 GHz
前端匯流排速率266 MT/s
CPU插座
  • PAC418
核心代號
  • Merced
安騰800MHZ L3 4M
安騰800MHZ L3 4M處理器
安騰800MHZ L3 4M
安騰800MHZ L3 4M處理器

安騰的微架構是徹底的不同於其他英特爾處理器採用的x86(包含x86-64)架構。這個架構是建基於顯性的指令並行,由編譯器來決定哪些指令並行處理。這種方式允許處理器在每個週期最多可以執行6個指令。與超純量架構的不同點,安騰在並行處理中並沒有複雜的線路來判斷指令依賴性,所以編譯器必須要在編譯的時候就已經處理妥當。

在一系列的拖延開發進度後,第一款安騰於2001年推出,效能更強的安騰處理器在之後則是有週期性的持續推出。採用安騰處理器的製造商之中,以惠普的製造量最多。在2007年,安騰在企業界系統採用的架構之中是位於第四名,而前三名則是x86-64IBM POWERSPARC。英特爾於2007年11月推出最新的安騰處理器為Montvale核心,2012年推出安騰9500(Poulson)。[1]2017年推出最後一代Itanium處理器,但是在技術上較同時代Xeon低級,且停止開發Itanium。

歷史

開發:1989至2001

在1989年,惠普認為RISC架構將來會遇到每週期只能執行一個指令的瓶頸。而惠普的研究員在研究一個稱之為顯式並行指令運算(EPIC)的新架構,該架構允許處理器在一個週期內執行多條指令。EPIC是一種超長指令字(VLIW)架構,每個這種指令即包含多條小指令。使用EPIC技術後,編譯器就能決定讓這些小指令同時執行於單一週期,因此處理器能夠簡單的執行這些指令而不需要很複雜的架構去決定哪些指令能夠並行執行[2][3]

惠普認為它對個別企業系統公司不具有足夠的成本效益來自行開發自己的處理器,所以惠普在1994年與英特爾結為合作夥伴來開發EPIC為基礎的IA-64架構。而英特爾預測IA-64微處理器將會被使用多數的企業系統製造業採用而給予大量的開發資源。在1998年,惠普與英特爾發表共同的大規模合作開發的成品,內部代號為Merced[3]

在開發期間,英特爾、惠普還有工業分析家預測IA-64將會支配伺服器、工作站、高階電腦,甚至取代RISCCISC架構的所有既有產品。此預測導致CompaqSilicon Graphics決定放棄AlphaMIPS架構的未來開發計劃而偏愛轉移至IA-64架構。[4]

數個集團分別開始為該架構開發作業系統,包含Microsoft WindowsLinuxUnix的衍生版本像是HP-UXSolarisTru64 UNIXProject Monterey[5](後三者在進入市場之前就已被取消)。在1997年發現IA-64架構與該編譯器的開發難度比預期還要高,所以Merced的推出時間就一再順延。[6]該技術困難包含需要非常大量的電晶體才能處理超長指令與大量快取。在該架構的專案還有一些結構性的問題,在兩部分的整合團隊使用不同的演算法而有些微不同的優先度。自從第一顆EPIC架構的處理器Merced推出後,開發團隊也陸續遭遇更多之前未預料到的問題。除此之外,EPIC的概念依賴於編譯器的處理能力,而之前完全沒有實作過,所以許多未預測到的研究也出現。

英特爾在1999年10月4日發表該處理器的官方名稱安騰。[7]幾小時之後觀察家指出該處理器參考Itanic[8]源自於Titanic,在1912年沉沒的號稱「不可能」沉沒的遠洋郵輪。不少評論媒體暗示安騰像是個大白象耗資億元的產物卻無法達到既定效能與銷售量。但此時RISC與CISC的架構長足的增強超純量的效能,能夠不使用EPIC的技術來破除單一週期只能執行一個指令的魔咒。

第一代安騰處理器:2001至2002

第一代安騰在2001年6月推出,但是卻不優於同時代的RISC與CISC處理器。安騰與x86的低階伺服器(小於4 CPU的系統)競爭,還有跟高階的IBM POWER架構與SPARC架構競爭市場。而英特爾重新定位安騰指向高階商務與高效能運算系統,嘗試去複製x86架構中非常成功的橫向市場發展(單一架構,多個系統製造廠)。不過卻被侷限在業界不想更換惠普製造的PA-RISCAlpha,還有SGIMIPS架構的高效能運算系統。因為當x86架構切入商用市場上,POWER與SPARC架構還算是很強健的。以預算為主的考量,x86在商用運算的橫向發展中是非常優秀的選擇。惠普與英特爾此時發現安騰無法與其他系統相提並論,就在一年後就推出安騰2來取代舊有的安騰。由於缺乏足夠的產額、差勁的效能,還有高售價,第一代安騰只有售出幾千組系統。不過這些系統在開發安騰2的軟件時是相當有用的。不過既使如此,IBM還是有製造出搭載此處理器的超級電腦。[9]

安騰2處理器:2002年至2017年

架構

 
英特爾安騰架構圖

英特爾有龐大的安騰指令集微架構的紀錄檔案,[10]而且技術檔案也提供瀏覽。[11][6]該微架構在歷史上曾幾度更名。惠普稱之為EPIC,後來改為PA-WideWord,後來英特爾稱之IA-64,之後又改為安騰處理器架構(IPA),[12]在提出英特爾安騰架構之前,該架構通常稱為IA-64。這是明確且並行的64位元暫存器架構。基礎的資料長度為64個位元,並能提供定址,邏輯定址空間為264位元組。該架構並能提供分支預測預測執行。它使用硬件暫存器更名結構而不是簡單的暫存器對映。這相同的結構也用於判斷允許並行執行迴圈。這些能力是可以被編譯器控制的:每個指令字包含許多此動作。這就是該架構的特點之一。

此架構提供128個整數暫存器、128個浮點數暫存器、64個單位元預測器與8個分支暫存器。而浮點數暫存器的長度高達82個位元而能夠提供精確的運算結果。

指令執行

每個128位元的指令字就包含三個小指令,預讀機制可以在每個週期中從L1 快取中讀取兩個指令到管線化。當編譯器能夠在這個機制上獲得最大優勢,處理器就能在每個週期中執行六條指令。該處理器在11個群組中有30個功能性執行單位。每一個單位能夠執行指令集中的特殊子集,除非為了等候資料中止執行,否則每個單位就會每個週期執行一個指令。且並不是在一個群組的所有單位執行指令集的相同子集,而是共同的指令能在多個單位中被執行。這些群組包括:

  • 六個一般的ALU、兩個整數單位與一個移位單位
  • 四個資料快取單位
  • 六個多媒體單位、兩個平行移位單位、一個平行乘法器與一個群組計數器
  • 兩個浮點乘積累加器,兩個「雜項的」浮點單位
  • 三個分支單位

因此,編譯器能時常聚集指令進入同時能執行的六個的群組。因為浮點單位執行一次乘積累加運算,當應用程式需要將相加數值做乘積,一個浮點指令就能執行二個指令的工作:這在科學處理中非常常見。當這種情況發生後,處理器就能在每個週期執行四個指令(4 FLOPS)。比方來說,800 MHz的安騰理論運算能力為3.2 GFLOPS,然後最快的安騰2,時脈為1.67 GHz的運算能力則達6.67 GFLOPS。

記憶體架構

安騰2處理器階層式的使用共用的快取。等級1(L1)有16KB的指令快取與16KB的資料快取。等級2(L2)是256KB的統一型(指令與資料共用)快取。L3也是統一型的快取,不過大小從1.5MB至24MB不等。在256KB的L2快取中包含了足夠的邏輯電路來處理訊號標就不需要使用到算術邏輯單元(ALU)。

主記憶體則是透過匯流排聯繫至晶片組來存取。安騰2的匯流排最初稱之為McKinley bus,不過現在通常直接稱之為安騰匯流排。該匯流排的速度會因為新處理器的發佈而顯著提升。匯流排在每個週期傳輸2×128個位元,所以200 MHz匯流排的傳輸率達6.4 GB/s,而533 MHz的匯流排的傳輸率則是高達17.056 GB/s。[13]

架構修改

在2006年之前推出的安騰處理器一概支援IA-32架構來支援舊有的伺服器應用程式,但是與同世代的原生x86來比效能是相當糟糕的。而在2005年英特爾開發出IA-32 EL軟件模擬器來提供更好的效能。在Montecito,英特爾移除了IA-32的硬件支援。

雖然Montecito沒有IA-32的能力,但是英特爾也在增強了一些功能在這顆核心上。[14]該架構支援硬件多線程,也就是一顆處理器能夠處理兩個線程。當其中一個線程要去讀寫記憶體時,另一個線程就執行指令。英特爾為了區分在x86處理器的超線程,在安騰稱之為「稀疏線程」(Coarse multithreading)。稀疏線程搭配安騰架構所得的效能增進是顯而易見的。英特爾也在該核心上支援硬件的虛擬化技術。虛擬化技術能夠在效能損失降到最低時同時執行多個作業系統。除此之外Montecito也具備了分離式L2快取,新增專用的1 MB L2指令快取,原本256 KB的L2快取則是變成資料快取。

硬件支援

系統

伺服器製造廠採用安騰之產品
公司 最新產品
名稱 始於 直到 伺服器名 CPUs
惠普 2001 - Integrity 1-128
康柏 2001 2001 Proliant 590 1-4
戴爾 2004 2005 PowerEdge 7250 1-4
IBM 2001 2005 x455 1-16
富士通 2005 - PRIMEQUEST 1-32
NEC 2002 - Express5800
/1000
1-32
SGI 2001 now Altix 4000 1-1024
日立 2001 - BladeSymphony
1000
1-8
Bull 2002 - NovaScale 1-32
Unisys 2002 - ES7000/one 1-32

在2007年,部分製造廠商提供搭載安騰2的系統,包含惠普SGINECFujitsuUnisysHitachiGroupe Bull。除此之外,英特爾也有提供機架[15]提供給系統組裝員建造安騰系統。惠普則是業界前四大伺服器製造廠中唯一一家提供安騰方案的系統供應商,超過80%的安騰2系統是由惠普製造出來的。在2006年第一季惠普售出多達7200組安騰系統。[16]左右系統的售價是取決於企業伺服器與技術性運算的規模,平均一組系統造價約200,000美元。一般的安騰系統會搭載8顆以上的處理器。

晶片組

安騰的匯流排介面是靠晶片組來聯繫的。企業伺服器製造廠區分系統的不同點,是在於開發設計不同的晶片組來連結處理器到記憶體、內部連結還有週邊控制器。這些晶片組在每個系統架構的設計中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而言,安騰的晶片組有惠普、Fujitsu、SGI、NEC、Hitachi與Unisys分別開發。IBM與英特爾分別於2003與2002年也有推出晶片組,但是他們並沒有支援比較新的技術,像是DDR2或是PCI Express[17]

軟件支援

為了讓更多的軟件可以執行在安騰上,英特爾支援開發安騰平台的有效的編譯器,特別是自身套件的編譯器英特爾Compiler[18][19] GCC[20][21] Open64MS Visual Studio 2008(及後來版本)[22]也都能夠編譯出安騰的程式。直到2007年,安騰支援的作業系統有Windows Server 2003、好幾種的Linux版本(包括DebianRed HatSUSE)、FreeBSD[23]HP-UXOpenVMS與惠普的NonStop。它也支援主機環境的GCOS還有一些IA-32的作業系統也能透過指令集模擬器在安騰執行。使用QuickTransit就能經由「動態位元轉換」讓IRIX(MIPS架構)與Solaris(SPARC架構)執行於安騰的Linux上。根據安騰解決方案聯盟指出,在2007年初有超過一萬個應用程式可以執行於安騰系統上,[24]但是昇陽對此數字保持懷疑態度。[25]而該協會也支援Gelato,一個安騰高效能運算用戶組與開發者社群之園開放原始碼的安騰。[26]但到了後來,微軟和Red Hat等軟件廠商宣佈不再開發Itanium作業系統/軟件,許多Linux發行版也不再推出Itanium版本。

競爭對手

安騰2主要是面向大型企業伺服器的市場,所以主要競爭對手如下:

綜觀安騰的歷史,相較於一般處理器的固定小數點運算效能,它具有相當優秀的浮點運算處理效能。這項優勢對高效能運算系統是很有幫助的,但是在大多數的企業伺服器的負載上是較不注重這方面的效能。

超級電腦

 

搭載安騰架構的電腦第一次出現在TOP500的超級電腦列表是在2001年11月。搭載着安騰2的超級電腦在該列表中最佳紀錄是在2004年6月的Thunder以Rmax為19.94TFLOPS獲得第二名。在2004年11月Columbia超級電腦以51.8TFLOPS的運算速度再次獲得第二名,而且直到2007年6月為止至少有一台超級電腦進入前十名。而在此名單中在2004年11月的名單中有高達16.8%的電腦是搭載安騰系列,而在2010年11月則是降到1%。[27]

處理器

已推出

安騰處理器在效能上顯現出長足的進步。Merced是實做對架構的概念。而McKinley顯著的提升快取的等級而且讓安騰能夠與其他架構平起平坐。Madison則是藉由轉移到130納米製程,能夠增加快取大小來克服主要效能的瓶頸。Montecito使用的是90納米製程,允許實作雙核心並且在能源效率上取得進步。Montvale加入了3個新功能:Core-level lockstep、demand-based switching與前端匯流排頻率提升到667 MHz。

內部代號
製程
推出時間 時脈 L2 快取
每核心
L3 快取
每核心
前端匯流排 晶片數/
每裝置
核心數/
每晶片
瓦特
每裝置
附註
安騰
Merced
180納米
2001-06 733 MHz 96 KB 2 MB* 266 MHz 1 1 116 外部L3快取
2001-06 800 MHz 96 KB 4 MB* 266 MHz 1 1 130
安騰2
McKinley
180納米
2002-07-08 900 MHz 256 KB 1.5 MB 400 MHz 1 1 130 HW branchlong,
on-die L3 cache
2002-07-08 1 GHz 256 KB 3 MB 400 MHz 1 1 130
Madison
130納米
2003-06-30 1.3 GHz 256 KB 3 MB 400 MHz 1 1 130
2003-06-30 1.4 GHz 256 KB 4 MB 400 MHz 1 1 130
2003-06-30 1.5 GHz 256 KB 6 MB 400 MHz 1 1 130
2003-09-08 1.4 GHz 256 KB 1.5 MB 400 MHz 1 1 130
2004-04 1.4 GHz 256 KB 3 MB 400 MHz 1 1 130
2004-04 1.6 GHz 256 KB 3 MB 400 MHz 1 1 130
Deerfield
130納米
2003-09-08 1.0 GHz 256 KB 1.5 MB 400 MHz 1 1 62 低電壓
Hondo
130納米
2004-Q1 1.1 GHz 256 KB 4 MB 400 MHz 2 1 260 32 MB L4快取
Fanwood
130納米
2004-11-08 1.6 GHz 256 KB 3 MB 533 MHz 1 1 130
2004-11-08 1.3 GHz 256 KB 3 MB 400 MHz 1 1 62? 低電壓
Madison 9M
130納米
2004-11-08 1.6 GHz 256 KB 9 MB 400 MHz 1 1 130
2005-07-05 1.67 GHz 256 KB 6 MB 667 MHz 1 1 130
2005-07-18 1.67 GHz 256 KB 9 MB 667 MHz 1 1 130
Montecito
90納米
2006-07-18 1.4 GHz 256 KB+
1 MB
12 MB 400 MHz 1 2 104 虛擬化技術、
多線程、
沒有硬件IA-32支援
2006-07-18 1.6 GHz 256 KB+
1 MB
12 MB 533 MHz 1 2 104
安騰2 9000系列
Montecito
90納米
2006-07-18 1.4 GHz 256 kB (D)+
1 MB (I)
6-24 MB 400 MHz 1 2 104 Virtualization, Multithread, no HW IA-32
1.6 GHz 533 MHz
安騰2 9100系列
Montvale
90納米
2007-10-31 1.42–1.66 GHz 256 kB (D)+
1 MB (I)
8-24 MB 400–667 MHz 1 1–2 75–104 Core-level lockstep,按需切換技術
安騰9300系列
Tukwila
65納米
2010-02-08 1.33-1.73 GHz 256 kB (D)+
512 kB (I)
10-24 MB QPI,速率為4.8 GT/s 1 2–4 130–185 新的內核間通訊方式, 快速通道互聯,代替了前端匯流排睿頻加速
安騰9500系列
Poulson
32納米
2012-11-08 1.73-2.53 GHz 256 kB (D)+
512 kB (I)
20-32 MB QPI,速率為6.4 GT/s 1 4–8 130–170 Doubled issue width (from 6 to 12 instructions per cycle), Instruction Replay technology, Dual-domain hyperthreading

時間線

  • 1989:
    • 惠普開始研究EPIC。[3]
  • 1994:
    • 6月:惠普與英特爾宣佈結為合作夥伴。[28]
  • 1995:
    • 9月:惠普、Novell與SCO發佈了一項使用「惠普/英特爾架構的64位元網絡運算」的「大量資料的UNIX作業系統」計劃。[29]
  • 1996:
  • 1997:
    • 6月:IDC預測IA-64系統的銷量在2001年將會達到380億美元。[31]
    • 10月:Dell宣佈將採用IA-64架構。[32]
    • 12月:英特爾與Sun宣佈共同將Solaris移植到IA-64架構。[33]
  • 1998:
    • 3月:SCO承認惠普/SCO Unix alliance研發失敗
    • 6月:IDC再度預測在2001年IA-64系統的年銷量會達到300億美元。[31]
    • 6月:英特爾宣佈延遲Merced的研發計劃,從1999年中順延到2000年初。[34]
    • 9月:IBM宣佈將打造搭載Merced的電腦。[35]
    • 10月:為了讓通用UNIX能夠在IA-64架構上執行,成立Project Monterey團隊
  • 1999:
    • 2月:為了讓Linux支援IA-64,成立Project Trillian團隊
    • 8月:IDC預測在2002年IA-64系統的年銷量會達到250億美元。[31]
    • 10月:英特爾發表該處理器之官方名稱安騰
    • 10月:首次使用Itanic這個詞。
  • 2000:
    • 2月:Project Trillian推出IA-64的Linux原始碼。
    • 6月:IDC預測在2003年安騰系統的年銷量會達到250億美元。[31]
    • 7月:Sun與英特爾放棄Solaris在安騰的計劃。[36]
    • 8月:AMD推出x86-64的規格,是將英特爾原生的x86架構擴充至64位元的一系列指令集,藉此與IA-64競爭。在市場上以AMD64的名稱稱之。
  • 2001:
    • 6月:IDC預測在2004年安騰系統的年銷量達150億美元。[31]
    • 6月:Project Monterey團隊解散。
    • 7月:安騰推出。
    • 9月:開源Open64編譯器推出。
    • 10月:IDC再次預測在2004年安騰系統的年銷量達120億美元。[31]
    • 11月:位於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的IBM製造之320顆處理器叢集的系統在TOP500的列表中名列34名。
    • 11月:Compaq因為處理器的問題而延遲發表安騰的產品。[37]
    • 12月:創立Gelato
  • 2002:
    • 3月:IDC再次預測在2004年安騰系統的年銷量為50億美元。[31]
    • 6月:推出安騰2。
  • 2003:
    • 4月:IDC預測2007年安騰系統的年銷量為90億美元。[31]
    • 4月:AMD推出第一顆支援x86-64延伸指令集的Opteron
    • 6月:英特爾推出「Madison」核心的安騰2
  • 2004:
    • 2月:英特爾發佈正在實做x86-64指令集(市場名稱則是「Intel 64」、「EM64T」等等),並於x86處理器Xeon上採用,而Itanium則繼續採用Itanium特有的IA-64架構。IA-64和x86-64不相容,而且x86-64的特點是能較好的支援原有的x86程式及作業系統(即32位元程式)
    • 6月:英特爾推出第一顆搭載x86-64的自家處理器Xeon,代號為「Nocona」
    • 6月:位於LLNLThunder,搭載4096顆安騰2處理器在TOP500名列第2。[38]
    • 11月:位於NASA Ames研究中心的哥倫比亞SGIAltix 3700搭載10160顆安騰2處理器在TOP500名列第2。[39]
    • 12月:2004年安騰系統銷量為14億美元。
  • 2005:
    • 1月:惠普推出安騰的OpenVMS作業系統。[40]
    • 2月:IBM伺服器將不再支援安騰處理器[41][17]
    • 6月:安騰2創造SPECfp2000紀錄為2,801分[42],在日立公司的一個刀鋒伺服器上創造。
    • 9月:安騰解決方案組織成立[43]
    • 9月:Dell結束安騰的業務[44]
    • 10月:安騰的伺服器銷量在第三季達到6.19億美元。
    • 10月:英特爾發表延遲近一年的Montecito、Montvale與Tukwila[45]
  • 2006:
    • 1月:安騰解決方案組織發表在2010年投資於安騰的金額達100億美元。
    • 2月:IDC預測在2009年安騰系統的銷量達66億美元。[46][47][48]
    • 6月:英特爾推出雙核心安騰2處理器。[49]
  • 2007:
    • 10月:英特爾推出Montvale安騰2
    • 11月:英特爾將該系列處理器重新命名為最初的安騰。
  • 2008:
    • 8月:惠普放棄AdvFS整合到惠普-UX,反而把程式碼開源。
  • 2009:
    • 12月:Red Hat放棄安騰軟件開發[50]
  • 2010
    • 2月:英特爾推出了代號為Tukwila的安騰9300系列處理器。[51]
    • 4月:微軟公司放棄安騰軟件開發[52]
  • 2011
  • 2017
    • 5月:停止與慧與(Hewlett-Packard Enterprise,HPE)的合作,計劃告終。目前僅有HPE一家堅持採用安騰處理器。

參考文獻

  1. ^ Gonsalves, Antone. Intel Unveils Seven Itanium Processors. InformationWeek. 2007-11-01 [2007-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9). 
  2. ^ IKART – Upcoming phone | Gadgets News And More. [2022-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5) (美國英語). 
  3. ^ 3.0 3.1 3.2 Inventing Itanium: How HP Labs Helped Create the Next-Generation Chip Architecture. 惠普Labs. 2001-06 [2007-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0). 
  4. ^ Itanium:A cautionary tale. Tech News on ZDNet. 2005-12-07 [200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9). 
  5. ^ Next-generation chip passes key milestone. CNET News.com. 1999-09-17 [200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9). 
  6. ^ 6.0 6.1 Hodgin, Rick. Intel's Itanium. geek.com. 2001-06-04 [2007-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4). 
  7. ^ Kanellos, Michael. Intel names Merced chip Itanium. CNET News.com. 1999-10-04 [200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2). 
  8. ^ Finstad, Kraig. Re: Itanium. USENET group comp.sys.mac.advocacy. 1999-10-04, 3:00 a.m. [2007-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2). 
  9. ^ Titan Cluster Itanium800 MHz. TOP500 web site. [2007-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25). 
  10. ^ Intel Itanium Processor Manuals. Intelweb site. [2007-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7). 
  11. ^ De Gelas, Johan. Itanium – Is ther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AnandTech. 2005-10-09 [2007-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7). 
  12. ^ HPWorks Newsletter. 2001-09 [2008-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0). 
  13. ^ Cataldo, Anthony. Intel outfits Itanium processor for faster runs. EE Times. 2001-08-30 [2007-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1). 
  14. ^ Intel product announcement. Intelweb site. [2007-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0). 
  15. ^ Intel® Server System SR9000MK4U Techn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 Intel web site. January 2007 [2007-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5). 
  16. ^ Vance, Ashlee. HP grabs 90% of 'industry standard' Itanic market. The Register. 2006-06-01 [2007-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4). 
  17. ^ 17.0 17.1 Shankland, Stephen. Itanium dealt another blow. ZDNet.co.uk. 2005-02-28 [2007-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8). 
  18. ^ Barker, Matt. Intel Announces New Compiler Versions for the Itanium and Pentium 4. Gamasutra(CMP Media Game Group). 2000-11-08 [2007-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8-19). 
  19. ^ Intel Compilers. Intel web site. [2007-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0). 
  20. ^ Gelato GCC Wiki. Gelato Federation web site. [2007-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0). 
  21. ^ Documentation at GNU.org. GNU Project web site. [2007-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22. ^ Visual C++ Editions. Microsoft. [2008-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23. ^ FreeBSD/ia64 Project. Freebsd web site. [2007-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24. ^ Bragg, Jenny. Itanium Industry Announces Software Application Availability Milestone. Itanium Solutions Alliance Press Release. 2006-09-25 [2007-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0). 
  25. ^ Sun Microsystems-Reality Check. Sun Microsystems web site. 2007-01-12 [2007-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2). 
  26. ^ Gelato Developing for Linux on Itanium. Gelato Federation web site. [2007-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30). 
  27. ^ Processor Family share for 06/2010. TOP500 web site. [2011-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3). 
  28. ^ Markoff, John. COMPANY NEWS; Intel Forms Chip Pact With Hewlett-Packard. The New York Times. 1994-06-09 [2007-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0). 
  29. ^ HP, Novell and SCO To Deliver High-Volume UNIX OS With Advanced Network And Enterprise Services (新聞稿). Hewlett-Packard Company; Novell; SCO. 1995-09-20 [2007-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3). 
  30. ^ Crothers, Brooke. Compaq, Intel buddy up. CNET News.com. 1996-10-23 [2007-11-13]. [失效連結]
  31.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Mining Itanium. CNet News. 2005-12-07 [2007-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2). 
  32. ^ Dell to Integrate Merced. HPCWire. 1997-10-17 [2007-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0). 
  33. ^ SUN TO DELIVER ENTERPRISE-CLASS SOLARIS FOR INTEL'S MERCED PROCESSOR (新聞稿). Intel Corporation, Sun Microsystems, Inc. 1997-12-16 [2007-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05). 
  34. ^ Lisa DiCarlo. Intel to delay release of Merced. PCWeek Online. 1998-05-28 [2007-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2-19). 
  35. ^ IBM Previews Technology Blueprint For Netfinity Server Line. IBM web site. 1998-09-09 [2007-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2). 
  36. ^ Stephen Shankland. Sun, Intel part ways on Solaris plans. CNET News.com. 2000-07-21 [2007-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5). 
  37. ^ Kanellos, Michael. Itanium flunking Compaq server tests. News.com. 2001-11-14 [2007-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8). 
  38. ^ Thunder at TOP500. TOP500 web site. [2007-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22). 
  39. ^ Columbia at TOP500. TOP500 web site. [2007-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1). 
  40. ^ Morgan, Timothy. HP Ramps Up OpenVMS on Integrity Servers. ITJungle.com. 2005-07-06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03). 
  41. ^ IBM server design drops Itanium support. TechRepublic.com. 2005-02-25 [2007-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2). 
  42. ^ Result submitted to SPEC on June 13, 2005 by Hitachi. SPEC web site. [2007-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43. ^ Itanium Solutions Alliance Formed. Byte and Switch. 2005-09-26 [2007-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26). 
  44. ^ Shankland, Stephen. Dell shuttering Itanium server business. CNET News.com. 2005-09-15 [2007-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9). 
  45. ^ Shankland, Stephen. Intel pushes back Itanium chips, revamps Xeon. ZDNet News. 2005-10-24 [2007-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9). 
  46. ^ Bailey, Michelle, et.al. Customer Perceptions of the Future of Itanium (PDF). IDC. 2006-02 [2007-03-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6-15). 
  47. ^ Johnston, Stuart. IDC: Itanium 2 Poised for Takeoff. ENT News. 2006-02-23 [2007-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9). 
  48. ^ Shankland, Stephen. Analyst firm offers rosy view of Itanium. CNet News. 2006-02-14 [2007-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6). 
  49. ^ Preimesberger, Chris. Is 'Montecito' Intel's Second Chance for Itanium?. eWeek. 2006-07-19 [2007-03-23]. [失效連結]
  50. ^ Red Hat to Drop Itanium Support in Enterprise Linux 6. [202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5). 
  51. ^ Burt, Jeffrey. New Intel Itanium Offers Greater Performance, Memory Capacity. eWeek. 2010-02-08 [2010-02-08]. [永久失效連結]
  52. ^ Microsoft Ending Support for Itanium. [202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8). 
  53. ^ Oracle Stops All Software Development For Intel Itanium Microprocessor. [2011-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7). 
  54. ^ Huawei to forge big red Itanium iron. [202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4). 

外部連結